❶ 傳播的七個基本要素都包括哪些
基本的傳播過程構成要素:
傳播者:又稱「信源」,指的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於他人的人。
受傳者:又稱信宿,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應者,傳播者的作用對象。
訊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意義符號組成,能夠表達完整意義的信息
媒介:又稱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
反饋:受傳者對接收到的信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產播者的反作用。
功能:環境監視功能,社會協調功能,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❷ 網路是通過什麼傳遞信息的
進入網際網路的電腦都遵循著一個稱為TCP/IP的傳遞信息的規則。在發送信息時,先把信息分成一個個的小包,在小包上標明要接收信息的計算機的「門牌號碼」,即IP地址。然後由網路中的稱做路由器的「指揮官」,根據「門牌號碼」確定這些信息小包傳送的路徑。當信息小包傳送到接收的計算機後,小包合並成原來信息的模樣,這樣就完成了信息的傳遞。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有學者認為「網路傳播」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之外的新傳播途徑和方式,是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1]
)。
綜合來說,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❸ web2.0的信息傳播以什麼為基礎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會軟體的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又如能量,我們可以把電能變成熱能,但變成熱能後電能已經沒有了。而信息的不滅性是一條信息產生後,其載體可以變換,可以被毀掉如一本書、一張光碟,但信息本身並沒有被消滅,所以,信息的不滅性是信息的一個很大的特點。
信息特徵:
信息具有不滅性。信息不像物體和能量,物質是不滅的,能量也是不滅的,其形式可以轉化,但信息的不滅性同它們不一樣。一個杯子被打碎了,構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沒有變,但已不成為一個杯子。
信息具有無限復制性。可以廣泛傳播,信息的復制不像物體的復制,一條信息復製成100萬條信息,費用十分低廉。盡管信息的創造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復制只需要載體的成本,可以大量地復制,廣泛地傳播。
信息具有指向性。某些信息的價值有很強烈的時效性。一條信息在某一時刻價值非常高,但過了這一時刻,可能一點價值也沒有。
❹ 什麼傳播是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
人向傳播
人內傳播,也稱內向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並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人內傳播是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