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科技風險管理和科技審計等有關制度
內部審計、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貫穿於企業經營管理的始終,共同服務於企業經營、戰略日標的實現。風險管理為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提供了基礎和前提,也為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內部控制為風險管理提供了控制乎段,也為內部審計提供了審計對象;內部審計不僅直接以風險管理和內部控製作為檢查和評價的對象,而且通過審查、評價幫助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完善和優化。
風險是指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如何有效的辨識、分析、評價,並適時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和控制這些風險,便構成了風險管理的內容。這里企業面臨的風險包括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兩類。
內部控制是指由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主要是指對企業內部風險的控制。
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咨詢活動,用於改善企業的運作並增加其價值。通過引入一種系統的、有條理的方法去評價和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內部審計可以幫助一個機構實現其目標
有這樣一個例子,可以較為形象的說明風險管理、內控、內部審計三者之間的關系,某人開車從A地到B地去,那麼他的目標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快到達目的地。
在這里,把汽車作為一個主體,那麼在由A到B的過程中,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這一目標實現,即存在各種風險,既包括來自車輛自身的內部風險,對於汽車自身而言的風險無處不在,如車身質量、油電系統、動力系統、制動系統等都會影響由A到B目標的實現。也包括汽車之外的風險,如天氣、道路狀況、其他車輛等。概況起來說,存在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因此,為了順利到達,必須採取相關措施,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
首先,從車輛本身角度來說,強化車身結構,保證車輛整體性,限制最高車速,進行事前控制。
需要加裝剎車、ABS等制動保障系統,胎壓監測、防爆胎系統等進行事中管控;加裝安全氣囊等進行事後控制。
制定、掌握正確的駕駛方法、流程,通過各種法律、法規加強對駕駛人員的監管和獎懲。
以上基於車輛的控制,被視為內部控制。
其次,除了汽車自身的存在的各種風險,天氣、道路狀況、其他車輛等外部風險也可能影響到出行目標的實現,對此,可以通過提前觀看天氣預報、收聽道路信息等,進行提前掌握相關信息,並採取相應防範和應對措施也就是對外部風險的管控。
從以上可以看出,既包括內部控制,也有外部風險管理,這些構成了風險管理。
內部審計就是識別、分析存在的各種分析因素,檢查、評佑,內部控制、風險管控的有效性,定期檢查風險情況、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剩餘風險等,以此來改進、完善風險管控水平和能力,以便目標更好的實現。
對於企業而言,正因此存在各種風險影響經營目標的實現,因此需要加強內部控制,從內部管理的角度來規范各項流程、制度等,提高內部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規避、降低各種存在的風險,提升企業的績效。因此風險的存在是內部控制產生、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內部控制並不等同於風險管理,企業面臨的風險包括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內部控制只能控制一部分內部風險,對於政策變化風險、經濟環境風險等外部風險,內部控制很難達到一個好的控制效果,需要進行風險的辨識、分析、評價,採取風險管控措施來規避、降低這些風險。也就是說,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和組成部分,風險管理是比內部控制更廣泛、更全面的管理理念。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之間是緊密聯系,二者共同為企業績效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效保障。一方面,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內部控制的檢查、評價,不斷提升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進而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的直接對象,良好的企業內部控制,可以為內部審計提供良好的審計環境,提高內部審計的質量。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面對各種內外部風險,企業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辨識、分析、評價存在的各種風險,並採取措施,規避、降低風險,將風險控制的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而內部審計,則獨立的對風險管理的過程進行審查,通過對風險管理有效性和剩餘風險的檢查、評價,不斷改進、完善風險管理,提升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因此,內部審計是風險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獨立地位,是對風險管理的監控。
② 信息科技風險屬於哪類風險的范疇
信息科技風險屬於操作風險范疇
③ 企業風險管理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內部環境包含組織的基調,它為主體內的人員如何認識和對待風險設定了基礎,包括風險管理理念、風險容量、董事會的監督、企業中人員的誠信、道德價值觀和勝任能力、以及管理當局分配權力和職責、組織和開發其員工的方式。
2、目標設定(objective setting)–必須先有目標,管理當局才能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潛在事項。企業風險管理確保管理當局採取適當的程序去設定目標,確保所選定的目標支持和切合該主體的使命,並且與它的風險容量相符。
3、事項確認(event identification)–必須識別影響主體目標實現的內部和外部事項,區分風險和機會。機會被反饋到管理當局的戰略或目標制訂過程中。
4、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通過考慮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來對其加以分析,並以此作為決定如何進行管理的依據。風險評估應立足於固有風險和剩餘風險。
5、風險應對(risk response)–管理當局選擇風險應對–迴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擔風險–採取一系列行動以便把風險控制在主體的風險容限(risk tolerance)和風險容量以內。
6、控制活動(control activity)–制訂和執行政策與程序以幫助確保風險應對得以有效實施。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1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④ 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的第三章 信息科技風險管理
第十四條 商業銀行應制定符合銀行總體業務規劃的信息科技戰略、信息科技運行計劃和信息科技風險評估計劃,確保配置足夠人力、財力資源,維持穩定、安全的信息科技環境。
第十五條 商業銀行應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於下述領域:
(一) 信息分級與保護。
(二) 信息系統開發、測試和維護。
(三) 信息科技運行和維護。
(四) 訪問控制。
(五) 物理安全。
(六) 人員安全。
(七) 業務連續性計劃與應急處置。
第十六條 商業銀行應制定持續的風險識別和評估流程,確定信息科技中存在隱患的區域,評價風險對其業務的潛在影響,對風險進行排序,並確定風險防範措施及所需資源的優先順序別(包括外包供應商、產品供應商和服務商)。
第十七條 商業銀行應依據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策略和風險評估結果,實施全面的風險防範措施。防範措施應包括:
(一) 制定明確的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制度、技術標准和操作規程等,定期進行更新和公示。
(二) 確定潛在風險區域,並對這些區域進行詳細和獨立的監控,實現風險最小化。建立適當的控制框架,以便於檢查和平衡風險;定義每個業務級別的控制內容,包括:
1. 最高許可權用戶的審查。
2. 控制對數據和系統的物理和邏輯訪問。
3. 訪問授權以「必需知道」和「最小授權」為原則。
4. 審批和授權。
5. 驗證和調節。
第十八條 商業銀行應建立持續的信息科技風險計量和監測機制,其中應包括:
(一) 建立信息科技項目實施前及實施後的評價機制。
(二) 建立定期檢查系統性能的程序和標准。
(三) 建立信息科技服務投訴和事故處理的報告機制。
(四) 建立內部審計、外部審計和監管發現問題的整改處理機制。
(五) 安排供應商和業務部門對服務水平協議的完成情況進行定期審查。
(六) 定期評估新技術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已使用軟體面臨的新威脅。
(七) 定期進行運行環境下操作風險和管理控制的檢查。
(八) 定期進行信息科技外包項目的風險狀況評價。
第十九條 中資商業銀行在境外設立的機構及境內的外資商業銀行,應當遵守境內外監管機構關於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要求,並防範因監管差異所造成的風險。
⑤ 如何加強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答案
摘要 很好,非常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要想加強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話,是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手段的。比如說a一定要加強你的這些網關處理,還有防火牆。
⑥ 管理風險的管理風險因素的具體構成
管理風險具體體現在構成管理體系的每個細節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管理者的素質、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管理過程。
1.管理者的素質
管理者因素包括單個的個人和群體的管理層。管理者個人素質因素包括品德、知識水平和能力三方面。品德是推動管理者行為的主導力量,決定其工作願望和努力程度及外界對他的價值評價,影響著人際關系,對管理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響。技術創新對中小企業是一項艱難的活動,一方面管理者的任務更艱巨,另一方面參與創新的人員更需要多方面激勵;鑒於中小企業資源方面的劣勢,道德環境——管理者品德對這兩方面影響就十分重要。知識水平體現在管理者對創新過程的理解和進行組織管理上,影響著他與創新的人員交流和溝通。能力反映管理者干好本職工作的本領,包括應具備的心理特徵和適當的工作方式。法約爾依據不同規模的企業狀況對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結構進行分析研究的結果表明,相對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領導人在技術能力、商業能力上要求更高,中小企業領導人往往是技術創新的發動機,往往更多地直接參與創新過程;作為能力的另一因素,他的創新意識直接決定著整個企業的創新發展。管理層的素質因素主要是指管理者年齡、知識、能力的結構搭配及互補;在中小企業發展和上升時期 管理層應偏重於中青年 創造銳意進取的氣氛,對企業技術創新持積極的態度。
2.組織結構因素
組織結構是指組織內部各級職務職位的權責范圍、聯系方式和分工協作關系的整體框架,是組織得以持續運轉、完成經營管理任務的體制基礎。組織結構制度制約著組織內部人員、資金、物資、信息的流,影響著組織目標的實現。因此,組織結構決定著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 對技術創新成敗有著決定意義。曹洲濤等從五個方面分析了組織結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1)信息流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技術創新是一項貫穿整個企業的系統工程 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涉及創新構思產生 研究開發 技術管理與組織 工程設計與製造 市場營銷與用戶參與等一系列活動 在創新過程中,這些活動相互聯系 甚至需要循環交叉或並行操作,而這些活動是由企業多個部門分別承擔的,要求企業不僅要擁有完成各項活動的職能部門,而且需要有一個完善高效的信息溝通網路,包括研究開發部門內部及其與營銷、生產製造等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它將直接影響企業研究開發的內容、時滯和成效。
(2)靈活性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企業組織結構的剛柔性決定了該組織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靈活性大的企業在縮短技術創新時滯、不斷適應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進行技術創新與其它企業競爭創新等方面均有著較大優勢。
(3)開放程度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組織的開放程度大小,反映了接受外部各種信、經驗和知識能力的大小。由於技術創新過程無特徵性,開放程度大的組織能充分利用這一點加快技術創新速度及降低創新成本。
(4)經驗積累程度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企業經驗積累程度即企業擴展技術知識能力的大小,將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活動的速度。
組織效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企業組織結構的組織效率,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技術創新中的信息流、物流以及創新各階段和各部分的整合效果。
中小企業由於其組織結構層次較簡單、等級制度不嚴、人員相對較少,因此信息流動與溝通較為順暢,技術創新的內容和方向容易迅速達到一致,但負面信息起作用也迅速;由於其組織靈活性較強,「船小好調頭」, 但當創新方向因此而多變時,往往導致:「東邊不亮, 西邊也不亮」 的後果;由於其高的開放程度和較快的經驗積累速度,利用技術創新成長具有「後發優勢」,但可能造成「飢不擇食」甚至「飲鴆止渴」的後果;而其組織的高效率也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實行效果。所以中小企業的組織結構對管理風險具有根本性影響。
3.企業文化因素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較長時間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信念、態度和行為准則,是一個組織持有的傳統和風尚,制約著全部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企業文化不同於組織結構的剛性影響,是以其文化對管理活動產生柔性影響。管理的中心是對人的管理,而人是由文化塑造的受到一定文化價值觀指向的主體;因此企業文化能夠通過尋找觀念共同點和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強化組織成員之間合作、信任和團結,使之產生親近感、信任感和歸屬感,實現文化認同和融合,使組織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形成共同行動和齊心協力。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管理中,這種凝聚力可以使企業集中有限資源,群策群力進行創新活動,而如果企業沒有發展與其相適應的朝氣蓬勃的企業文化,因循守舊,小富即安,則成為技術創新巨大障礙。因此,中小企業在創立之日起應著力於塑造積極向上、鼓勵創新的氛圍。
4.管理過程因素
管理過程直接影響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敗,一般有相互關聯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個因素
(1)計劃因素的影響.計劃是對未來的安排,應根據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准確的預測,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它是組織技術創新活動的指南,保證創新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小企業管理者應具備專業能力和一般業務知識,遵循科學的方法和流程,制定正確、有效的計劃,合理安排和組織人員,激發員工創造性,為計劃實施創造宜人環境。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計劃,統一協調十分重要,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所有相關計劃,要協同一致,避免打亂仗,以使相互促進,密切配合,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對於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經濟性格外重要,要講究計劃的經濟效果,以求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收益,避免投入巨大的計劃實施以後可能得不償失。
(2)組織因素的影響。計劃制定後。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和如何實現目標已經明晰。必須嚴密組織、孔茨指出:「為了使人們能為實現目標而有效地工作,就必須設計和維持一種職務結構,這就是組織管理職能的目的。」組織結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上文已經論述,不再贅述。組織結構要為創新活動的運行提供基本框架,必須有相應的合適的人員配備,才能有效地運作。中小企業由於人才較為缺乏,因此,在人員配備時,要充分把握因事擇人和因才起用的原則。因事擇人需要管理人員根據技術創新過程中各個環節和專業的具體職位要求,選擇具備相應知識和能力的人員。因才起用則要求管理人員充分利用本企業有限的人力資源,深入了解員工的能力和素質 為其安排相應的工作,做到人盡其才,既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又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源利用率,保證技術創新的效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也是企業組織成長的過程,所以組織結構也應動態地適時調整,這樣企業才能充滿活力,一步步走向壯大。
(3)領導因素的影響。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領導十分關鍵.他要指揮、引導、支持和影響參與人員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努力。在技術創新中,領導的作用體現在兩方面:協調作用和激勵作用。技術創新活動是一個有多種因素構成的系統,每個因素的狀況都對它產生著影響,領導者在明確的目標下,必須協調好各種因素,促使組織所有的活動協同與和諧,具體包括思想協調、目標協調、權力協調、利益協調、信息協調等方面。同時,領導者應創造滿足參與創新人員各種需要的條件和建立激勵機制來激發大家的創新動機,善於調動員工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創造力,鼓舞士氣,不怕失敗 振奮精神,使參與技術創新的人員都自覺地融入到創新的工作目標中去,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
(4)控制因素的影響.技術創新的控制是監視創新的各項活動,保證它們按計劃進行,並糾正各種偏差的過程 並在必要時調整計劃。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不但在企業外部面臨著多種不確定的因素;在內部也隨著活動的逐步深入和擴展而發生部分環節與目標偏離的可能性變大。所以要及時調控來保證技術創新活動目標的最終實現。管理層應該關注以下幾方面的監控 信息的准確及時,標準的合理可靠,關鍵環節的控制:注意例外處理,保持靈活有效,適時組織糾正行動,講究經濟效益,注重培養員工的自我控制能力。
⑦ 銀行的信息科技風險指什麼
商業銀行運用網路過程中,由於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技術漏洞和管理缺陷產生的操作、法律和聲譽等風險。
⑧ 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審計主要都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測試管理、信息科技運行維護和業務連續性等方面。
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審計是評判一個信息系統是否真正安全的重要標准之一。通過安全審計收集、分析、評估安全信息、掌握安全狀態,制定安全策略,確保整個安全體系的完備性、合理性和適用性,才能將系統調整到「最安全」和「最低風險」的狀態。安全審計已成為企業內控、信息系統安全風險控制等不可或缺的關鍵手段,也是威懾、打擊內部計算機犯罪的重要手段。
依據銀監會頒發的《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對商業銀行的信息科技及其風險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審計,內容包括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測試管理、信息科技運行維護和業務連續性等方面。
⑨ 阻礙實施風險管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全面風險管理已成為項目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風險管理在項目管理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發達國家把風險管理和目標控制看成是項目管理的兩大基礎。我國加入WTO後,各行各業與國際規則全面接軌,競爭日益激烈,競爭對手也由單純的國內企業向擁有先進技術、規范管理和豐富資本的國際企業轉變。同時,科技的發展和項目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各類項目所涉及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面臨的項目的全面風險管理有哪些因素?【風險也越來越大,由此產生的風險損失也越來越重。因此,項目的風險管理與控製成為重要的課題。
近年來,由於對風險規律研究的日益深入,人們發現項目管理作為系統而言,與其內外部環境相關聯的各影響因素(包括投入資源的成本、數量,宏觀經濟環境等)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且並非所有的影響因素都是可以在項目生命周期初期被完全識別的。這種錯綜復雜的局面使得簡單的局部風險管理已經無法適應現代項目管理的要求,就此引出全面風險管理的思想。與傳統風險管理不同,全面風險管理強調是用系統的、動態的方法進行風險控制,以減少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它不僅使各層次的管理者建立風險意識,重視風險問題,防範於未然,而且在項目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實施有效的風險控制,形成一個前後連貫的動態管理過程。目前,全面風險管理已成為項目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目前,我國企業管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薄弱,缺乏風險管理的人才和經驗,風險管理組織和制度尚不夠健全。在對此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應該加快全面風險管理發展的步伐。
二、明確項目風險的來源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
項目風險是指可能導致項目損失的不確定性。不同類型的項目有不同的風險,相同類型的項目根據其所處的環境、採用的技術等不同,其風險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來說,項目風險分為以下四類。
1、技術、性能、質量方面的風險。項目採用的技術與工具是項目風險的重要來源之一。一般說來,項目中採用新技術或技術創新無疑是提高項目績效的重要手段,但這樣也會帶來一些問題,許多新的技術未經證實或並未被充分掌握,則會影響項目的成功。另外出於競爭的需要,往往會有提高項目產品性能、質量方面的要求,而不切實際的要求也是項目風險的來源。
2、項目管理方面的風險。項目管理風險包括項目過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項目計劃的時間、資源分配(包括人員、設備材料)、項目質量管理、項目管理技術(流程、規范、工具等)的採用以及外包商的管理等。
3、組織方面的風險。組織風險中的一個重要的風險就是項目決策時所確定的項目范圍、時間與費用之間的矛盾。項目范圍、時間與費用是項目的三個要素,它們之間相互制約。不合理的匹配必然導致項目執行的困難,從而產生風險。項目資源不足或資源沖突方面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組織中的文化氛圍同樣會導致一些風險的產生,如團隊合作和人員激勵不當導致人員離職等。
4、項目外部的風險。項目外部風險主要是指項目的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包括與項目相關的政策、規章或標準的變化,組織中僱傭關系的變化,如公司並購、自然災害等。這類風險對項目的影響和項目性質的關系較大。
三、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管理與反饋過程
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強調,風險的管理過程貫穿於項目全過程,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管理與反饋過程。一般認為全面風險管理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應對與風險監控五個相關階段。
1、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指的是對整個項目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這是管理風險的第一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是根據項目的性質,從潛在的事件及其產生的後果和潛在的後果及其產生的原因來檢查風險。其原則是:鑒別可能影響戰略和目標實現的所有風險,並深入分析各個風險之間的內部聯系。風險識別通常包括資料的收集與風險形勢估計兩個步驟。目前,風險識別的主要方法有:專家分析法、故障樹分析法、幕景分析法等。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就是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測量,確定某一風險的概率。其主要目的在於評估和比較項目各種方案或行動路線的風險大小,從中選擇威脅最少、機會最多的方案,加深對項目本身和環境的理解,尋求更多的可行方案,並加以反饋。風險評估主要由專業的風險評估人員來完成,在掌握風險評估方法與工具的前提下,對項目的日期、時間、進度、風險可能性等方面加以評估,對風險進行定量預測。風險評估方法通常採用模擬法、主觀概率法等。
3、風險分析。風險分析的目的是確定每個風險對項目的影響大小。一般是由風險分析人員,通過對風險分析工具、技術以及風險表現類別的掌握,對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時間、風險的影響和損失、風險可能性、風險級別以及風險的可控性加以分析。目前風險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決策項目的全面風險管理有哪些因素?【樹法、模糊分析法、影響圖表法等等。
4、風險應對。項目進行風險應對就是制定並實施風險應對策略和計劃。風險的應對策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採用什麼樣的項目開發方案。企業還要考慮所選的風險回應方式給其他風險帶來的影響。因為各風險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根據風險帶來的影響不同有多種應對選擇方法:保持、減輕、增加、避免、降低可能性;減少結果;轉移等。確定風險的應對策略後,就可編制風險應對計劃,它主要包括已識別的風險及其描述、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應對的責任人、風險對應策略及行動計劃、應急計劃等等。
5、風險監控。風險監控是對風險的監視與控制。其目的是核對策略與措施的實際效果是否與預見相同;制定了風險防範計劃後,風險並非不存在,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可能會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需要時刻監督風險的發展與變化情況,並確定隨著某些風險的消失而帶來的新的風險。風險的監控是一個適時的、連續的過程。
四、我國加快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步伐勢在必行
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確保項目投資決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對實現投資決策的全局優化與總體設計和總體經營思想,對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對保證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對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建立高素質項目風險管理班子,強化全員風險管理意識。項目全面風險管理的順利實現,首要的問題就是建立高素質的項目管理班子,項目經理是項目管理班子的靈魂,其素質高低決定著工程項目的成敗。因此,項目經理一定要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能審時度勢地做出決策,並且具有較高的風險管理水平,保證項目的順利實現。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風險管理,還必須將風險管理的精神深植於企業的組織文化和員工的心中,並透過一個強有力的風險管理框架,將風險管理融入企業日常的工作程序中。
2、熟悉國際規則,按照國際規則辦事。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中國入世的順利實現,使得國內企業只有遵守國際規則,按國際規則辦事,才能夠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特別是在海外項目中,按照國際規則運營,可以大大降低項目中的風險。
3、掌握先進項目管理軟體的應用,實現工程項目風險的信息化管理。先進項目管理軟體的應用,對於項目的信息溝通和協調特別重要。決策者需要提供及時、有效的項目信息,而各參與方也需要迅速地了解各自的進度,同時管理信息系統還可以減少項目信息溝通和傳遞的費用。
4、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分散風險。由於項目風險中不僅包含可控風險,而且存在著大量的不可控風險,所以通過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如保險等)分散風險將是趨勢所在。也就是通過增加承擔項目風險的相關利益人,實現降低工程項目中單位個體風險的目的。
5、健全風險管理的組織和制度。項目的全面風險管理有哪些因素?【實施全面風險管理,需要有專門的部門,統籌安排各項相關工作,負責組織、控制和實施,協調各部門之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