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因素分析
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因素分析
會計信息是指將會計原始數據經過加工處理後所產生的,為會計管理、企業管理及其他相關利益人所需要的經濟信息。以下是我為您搜集整理的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因素分析的論文,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因素、影響方式衡量指標和改進建議。其中影響因素從內部和外部兩部分來闡述,影響方式主要闡述了相關人為、有意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影響方式。衡量指標部分包括衡量會計信息本身質量的指標和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指標。最後提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披露 衡量指標
一、 會計信息質量概述
(一)會計信息質量概念
會計信息質量是指會計信息的好壞程度,包括會計信息本身質量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兩個方面。
會計信息是指將會計原始數據經過加工處理後所產生的,為會計管理、企業管理及其他相關利益人所需要的經濟信息。會計信息可以反映過去的經濟活動,控制目前的經濟活動,預測未來的經濟活動。
會計信息披露是指將相關會計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展現在會計信息使用者面前的過程。
(二)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如何評價會計信息的好壞即其質量的高低,需要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和標准,符合相關評價標準的信息質量為高。
1、會計信息本身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本身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根據相關會計准則的規定,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有如下方面: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2、會計信息披露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披露是決定會計信息質量很重要的一環,它同樣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本文認為披露要求主要有如下方面:合法性、及時性、充分性、准確性。
二、 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
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基於對以前研究的總結,本文將影響因素區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別論述如下:
(一)內部因素
1、會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會計信息產生過程包括從最初的各業務部門發生的原始數據,經過及時傳遞後經會計人員進行加工處理到最後的正確列示,都要求會計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勝任能力及較高的職業素養,體現在其職業判斷能力及其對待工作的態度上。高質量的會計基礎工作和規范的會計信息處理過程都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
2、委託代理關系的存在:委託代理是現代產權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委託代理關系中,委託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沖突普遍存在,二者利益目標的不一致,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質量下降的一個原因。而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代理人調整加工會計信息大開了便利之門。
3、企業本身基於各種目對會計信息本身及其披露進行的調整:一個企業的存續發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目標,企業為了實現目標或者滿足經營過程中的需要、規避懲罰,就會在會計信息及其披露上進行調整,這也使得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質量下降。
4、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目前我國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並不完善,這為企業調整操控會計信息提供了可能。
(二)外部因素
1、法律監管環境:法律對相關違法行為懲罰力度不夠、相關的監督管理機制不能配套跟進、會計職業道德體系不完善,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會計信息本身質量及披露質量。
2、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注冊會計師行業作為對會計信息質量把關的最後一道防線,其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就尤為突出。但是, 由於會計師事務所本身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參與市場競爭也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此情況下,當自身利益與職業要求沖突時,其所做出的結論很可能做不到客觀公正獨立,進而為會計信息質量中存在的問題放行。
三、 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方式
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方式主要有主觀形式和客觀形式兩個方面。其中主觀形式主要是指人為地、有意地、帶有一定目的性地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調整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形式。而客觀形式主要指非人為地、不帶有目的性地對會計信息產生影響的錯誤。本文主要闡述主觀形式下對會計信息進行調整的方式:
(一)影響會計信息本身質量的方式
1、進行盈餘管理
盈餘管理主要是指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運用會計政策彈性調節公司盈餘的行為。目前我國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公司基於一定的目的,會平滑利潤進行盈餘管理。例如,為了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或者為了達到降低違約風險、減少執行成本的目的,同時進行避稅等原因,都會使企業產生盈餘管理動機,進而會影響到相關會計信息質量。
2、製作虛假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造假一直以來屢禁不止。公司基於各種目的,例如公司為了滿足股票上市需要或進行籌資,很可能捏造假的會計信息。同時,管理層可能基於自身利益的原因造假,例如達到相應的激勵政策所規定的條件,這也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二)影響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方式
1、不及時披露
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是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一個很關鍵的指標。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重大事件需要及時披露。及時披露相關信息,可以防止內幕交易的發生。但有些公司基於各種原因不及時進行披露,使得會計信息質量下降。
2、不充分披露:
充分披露要求公司披露的相關信息既包括好消息也包括壞消息,不能只披露利好消息而迴避壞消息,不能有選擇的進行披露。很多公司往往只是披露利好消息,使得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四、 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指標
本文將闡述如下幾種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方法:
(一)衡量會計信息本身質量的方法:
Bhattacharya et al.(2003)曾將盈餘的透明度作為盈餘披露質量的衡量指標,包括盈餘激進度、損失規避度和盈餘平滑度三個指標,其中,盈餘激進度是指上市公司推遲確認損失費用提前確認收入的傾向。Bhattacharya et al.(2003)採用操縱性應計利潤占公司資產規模的比例來反映盈餘激進度。公司操縱的應計利潤越大,則盈餘就越激進。盈餘平滑度是一定時期內上市公司盈餘和現金流的相關程度。Bhattacharya et al.採用公司應計項目的變化和相應年份現金流量變化的相關系數作為盈餘平滑度指標。越匹配,就越代表上市公司進行了盈餘管理。損失規避度是對一個國家所有上市公司進行整體衡量的'結果,不用來衡量單個公司。
鑒於本文認為盈餘管理主要影響的是會計信息本身質量,所以,在此將Bhattachaya et al.的盈餘透明度指標歸為衡量會計信息本身質量的方法中。
(二)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方法
1、使用評分進行衡量
根據信息披露的質量特徵建立評分標准,再通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打分來衡量上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質量,這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其中,在學術中一般直接採用權威機構評級,也有部分學者自己建立評分表。採用權威評級可以直接使用深圳證券交易所對深圳證券市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評級來衡量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質量。
2、採用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
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進行披露的會計報表出具的審計報告有標准審計報告和非標准審計報告兩種大的分類形式,進一步可以細分為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和否定意見審計報告等。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可以採用年報的審計意見結果來進行衡量。
3、採用臨時公告次數
因為充分性和及時性是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要求,就要求公司在發生重大事件時充分及時的報告證監會等相關監管機構,同時要進行臨時公告以降低信息不對稱,防止內幕交易的發生,所以,也可以採取上市公司臨時公告次數來作為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一個指標。
五、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方法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就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提高會計信息本身質量,另一個就是要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提高兩方面的質量,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包括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對違反法律法規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行為嚴懲不貸;加強監管,使相關人員放棄僥幸心理,認真從公司內部的發展來努力,而不是投機取巧的調整加工會計信息;進一步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從內部杜絕調整操縱會計信息質量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亢麗華,朱東星.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分析.生產力研究,2007;20
[2]曹慶華.淺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財會研究,2007;2
[3]於敏.盈餘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財會研究,2006;2
[4]曾穎,陸正飛.信息披露質量與股權融資成本.經濟研究,2006;2
[5]Bhattacharya.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
相關資料——提高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要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面對當前房地產行業復雜多樣的交易和事項,會計人員就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作為房地產企業,可以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參加會計學習培訓和職稱資格考試,以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加強會計人員道德思想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公允。
建立和完善的房地產行業的會計規范體系。目前,我國房地產行業的一些特殊事項,比如說預提賬款、開發費用攤銷、會計期間選擇等等,還沒有相關的會計准則或會計制度加以規范,極大地影響了房地產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信息的實效性。為此,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房地產行業的會計業務標准,才能避免會計人員依據企業需求作出不規范的會計處理。
要加強完善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會計制度。房地產行業的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大主因就是缺乏新興行業的會計核算規定。既要適應全球經濟大環境,又要考慮到我國的特殊國情,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的結構框架和內容去制定我國的會計准則框架和內容,尤其是新興行業的會計准則,只有這樣才能時房地產行業的會計報告適應全球化競爭的要求。
完善項目工程的會計核算準則指引。由於不同房地產開發企業可能採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手法,從而可能影響企業成本核算信息的質量及其可比性。因此,我國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和立法機關必須完善相應配套的會計核算準則做指引,以此來規范房地產行業的會計信息管理。近幾年來,國際會計准則的一些條例也得到了改進,旨在提高財務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加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綜上所述,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房地產企業的會計規范體系,制定出科學的會計核算準則,才能提高房地產企業信息披露中的信息質量,才能促進房地產企業會計的規范化和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
;㈡ ESG評級備受關注,上市公司如何提高ESG信息披露水平
ESG評級主要是從公司治理、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效率、僱傭關系、社區投資等非財務指標來衡量公司創造長期價值能力。上市企業重視ESG信息披露,不僅能夠大大提升ESG評級大大提升,吸引投資,並且能夠大大提升公司形象,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中國上市公司的ESG評級逐年大大改善,第三方評級機構也都有各自的可持續發展/ESG評價體系。比如備受市場關注的盟浪可持續發展價值評估模型即FIN-ESG評估模型,從企業發展方式創新、技術創新、運營模式創新、管理創新來看企業的創新力,著力打造企業的第四張報表。
㈢ 信息披露的評價標准強調「三性」,是指及時性、有效性、充分性嗎
是的
信息披露的評價標准強調「三性」,是指及時性、有效性、充分性。信息披露質量評估指標的選取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法律規制對於信息披露內容的要求; 二是衡量信息披露質量的基本特徵; 三是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中捐贈者和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獲取指標 主要基於易進入性、易瀏覽性和互動性三個方面考慮。信息質量指標 主要基於及時性、可比性和可靠性三個方面考慮。
㈣ 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思索論文
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思索論文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一方面,由於道德風險的存在,管理層可能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過度投資;另一方面,由於逆向選擇問題的存在,過高的外部融資成本可能導致企業投資不足。無論是投資過度還是投資不足,都會降低投資質量,影響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那麼,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是否能夠減少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的現象呢?Biddleetal.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如果會計信息質量較高,一方面可以提高股東對管理層投資行為的監督能力,減少過度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外部融資成本,減少投資不足的現象。[7]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可以減少具有過度投資傾向(具體表現為現金余額小、資產負債率高)公司的投資額,提高具有投資不足傾向(具體表現為現金余額大、資產負債率低)公司的投資額,同時還可以減少企業實際投資額與預期投資額之間的偏差。綜上所述,現有研究結果表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可以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提升企業價值,提高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而且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會計信息質量就越重要。
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衡量方法
我國企業會計基本准則第一章第四條明確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以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因此,簡單地說,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應該有助於報表使用者客觀地評價過去,科學地預測未來。現有研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衡量方法有直接方法和間接方法兩大類。直接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方法包括對應計利潤質量的衡量、對現金流量質量的衡量和對年度報告的直接評分等。
應計利潤是企業利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計量利潤之間的差異,也是會計人員專業判斷在利潤表上的直接反映。現有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可能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來影響報告利潤,從而影響利潤質量,因此,管理層主觀操縱的應計利潤大小通常被用來衡量企業應計利潤的質量。在這個基礎上,Jones試圖通過對公司歷史和同行業影響應計利潤因素(包括營業收入的變化和固定資產水平等)的分析來估計企業本年度正常的應計利潤,進而得出企業本年管理層可能通過會計政策空間操縱的非正常的應計利潤(稱為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並且以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大小來衡量利潤質量。[8]隨後,Teoh,WelchandWong進一步將應計利潤劃分為流動性應計利潤和非流動性應計利潤兩部分。他們認為,管理層對流動性應計利潤的操縱空間更大,因此,他們以流動性應計利潤的質量來衡量會計利潤的質量。[9]後來的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Jones的模型[8]進行了改進,如Kothari等人。[10]DechowandDichev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衡量應計利潤的質量,即將營運資本轉為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簡稱DD模型)。他們認為,應計項目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調整不同會計期間的現金流量,以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但是,應計項目需要對未來現金流量進行估計和判斷,因此,估計誤差越小,其質量就越好。[11]Francisetal.[4]在DechowandDichev[11]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考慮了營業收入變化和固定資產水平對流動性應計利潤的影響。Wysochi則對DD模型的適用性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並且提出了改進建議。[12]
前述研究主要從應計利潤的質量角度來衡量會計信息質量,除此以外,大多數學者還發現,管理層除了可能利用會計政策的應用空間來調節利潤以外,還可能通過調整正常的經營行為來干預企業的報告利潤。如Roychowdhury發現,企業可能通過提高銷售折扣的`方式來增加收入,通過增加產量的方式來降低產品銷售成本,通過減少可操控性支出(如研發費和廣告費等)的方式來降低期間費用等,這些方式可以暫時提高企業的會計利潤,但是可能會降低企業的長期獲利能力。因此,可以用非正常的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非正常的高生產成本和非正常的低可操控性支出來衡量企業的利潤質量。[13]財務報告除了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以外,還包括大量的報表附註和補充信息。因此,僅僅用利潤這個綜合指標來評價財務報告的質量尚顯不足,還應該全面評價財務報告中披露的其他信息質量。一些學者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探討。如LangandLundholm用美國財務分析師協會的公司信息委員會的財務報告評級,即財務分析師對企業整套信息披露政策的評價來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14]Botosan用美國證券投資協會的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評級來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15]Li用公司年報的可讀性(以每句話中的單詞數量和每個單詞中的音節數量來衡量)和年報的長度等來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16]
在某些研究設計中,現有學者也用高質量信息披露對相關利益人決策的影響後果來間接衡量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如利用會計利潤與股票收益率之間的相關性、未來盈餘反應系數、知情交易評分、財務預測偏差、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性等來間接衡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綜上所述,由於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無法直接觀測,因此,只能採用不同的估計和判斷方法來進行衡量。但是,估計和判斷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假設基礎之上的,這樣就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這就需要根據研究目的對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並相互補充,以盡量提高研究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途徑
現有研究結果表明,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途徑包括改進會計准則、改善會計執業環境、完善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充分發揮信息中介(包括審計師和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
(一)會計准則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不同的會計准則是否存在質量差異,高質量的會計准則是否意味著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現有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如Barth比較了國際會計准則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之間的質量差異。她用不同會計准則下的會計信息質量來衡量會計准則質量,即衡量高質量會計准則的標準是盈餘管理較少、虧損確認更及時、價值相關性更高。她發現,雖然採用美國會計准則的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更好,但是,如果將交叉上市的公司在本國准則下的會計數字進行調整,則無論調整為按照美國會計准則編制的數字,還是調整為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編制的數字,其會計信息質量都沒有出現顯著差異。[17]Barth,Landsman,Lang比較了國際會計准則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會計准則。她們採用與Barth相同的會計准則質量衡量方法,發現採用國際會計准則的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更好;而且公司在採用國際會計准則以後,會計信息質量會有所提高。[18]也就是說,高質量的會計准則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Daskeetal.以市場流動性、資本成本和托賓Q的變化來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變化,比較了26個強制執行國際會計准則的國家在執行以後的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差異。他們發現,平均來看,這些國家在執行國際會計准則以後,市場流動性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有在法律體系健全、執行效果良好的國家,才會發現採用國際會計准則對資本成本和權益市值價值的積極影響。也就是說,會計執業環境可能會影響會計准則的執行效果。[19]EccherandHealy比較了中國會計准則和國際會計准則之間的質量差異,他們用應計利潤與未來現金流量之間的關系來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結果發現,國際會計准則並不優於中國會計准則。此外,對於擁有國際投資者的公司來說,國際會計准則與中國會計准則在會計信息質量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對於只有國內投資者的公司來說,中國會計准則的質量要優於國際會計准則。[20]
(二)會計執業環境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在有關會計准則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已經發現,所在國的法律環境等因素可能會直接影響准則的執行質量。在此基礎上,還有學者探討了勞動力市場環境對管理層會計決策的可能影響。如Desaietal.考察了公司進行報表重述以後,勞動力市場對相關高管的懲罰機制。他們發現,公司在進行報表重述以後,其高管的離職率會提高,而且離職高管的新工作會變差(如新公司的規模會更小、薪資水平會下降等)。[21]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勞動力市場的懲罰機制可能會制約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從而間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三)信息披露方式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Huntonetal.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發現即使是相同的會計信息,如果信息披露方式不同,那麼可能會有不同的信息披露質量。[22]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認為報表和報表附註中披露的信息含量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如果出現在報表(表體)中,管理層就認為投資者能夠關注並解讀其隱含信息,因此就不會通過會計方法或實際業務來人為地調節報告利潤。反之,如果相關信息出現在報表附註中,管理層就認為投資者不會關注或者解讀相關信息,其盈餘管理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也就是說,管理層似乎認為投資者能夠看透報表中披露的信息,卻無法仔細閱讀報表附註中披露的相關信息。這個研究結果表明,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
(四)信息中介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在資本市場中,最主要的信息中介就是審計師、財務分析師和機構投資者。如FanandWong發現,在法制環境有待健全的國家,審計師可以發揮公司治理的職能,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他們發現,代理問題比較嚴重、經常進行權益再融資的公司更願意與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即聘請高質量的審計師),而相比其他公司,聘請高質量的審計師則提高了這些公司的市場價值。[23]Bushee討論了機構投資者對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作用。他將機構投資者分為投機型機構投資者和非投機型機構投資者兩大類。其中,投機型機構投資者通常採用動量交易策略,其投資組合變動較快,更加關注短期利益;而非投機型機構投資者則會關注企業的長期績效,其投資的持有時間通常較長,對企業的監督能力也較強。他發現,如果公司投機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較高,公司就更有可能通過減少研發費支出來提高短期利潤,避免利潤下降;反之,如果非投機型機構投資者的比例較高,公司通過降低研發支出來提高利潤的可能性就會減小。[24]
(五)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現有研究還發現,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降低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可能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如Klein考察了審計委員會、董事會特徵與盈餘管理之間的關系。他發現,審計委員會和董事會的獨立性越高,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公司盈餘管理的可能性會隨著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獨立性的降低而增加。[25]FanandWong研究了為什麼東亞7國採用了與國際接軌的會計准則以後,會計信息質量不升反降。他們認為,由於東亞一些國家所有權集中、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現金流量權與所有權相分離、政治尋租行為盛行等原因,導致控股股東有動機隱藏內部信息,操縱財務報告政策。他們發現,在大股東擁有有效控制權的情況下,最終持有人的控制權越高,其會計信息的質量就越差;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之間的差異越大,會計信息的質量就越差。[26]
綜上所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並不能僅僅依靠會計准則,完善法制環境、配套的市場機制和公司治理結構等也都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路徑。
;㈤ 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論文
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摘要: 在當今資本經濟市場瞬息萬變的局勢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對各利益方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文章通過分析現狀,指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加強監管、改進標准、加強社會公眾監督等對策。
關鍵詞: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1、緒論
當今經濟全球化下,市場經濟中的資本經歷正著深刻的變化。巨大的GDP總量及進出口貿易量伴隨著巨量的交易業務,而作為反映貿易中資本運轉的會計信息顯得尤為重要。會計信息的有效性、真實性、可靠性等質量要求影響著經濟市場中的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率,同時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內容也會對投資者具有導向性作用。而上市公司作為會計信息的提供方,對會計信息質量更應嚴格把控。會計信息披露需要將有用的會計信息及時有效的傳遞給信息使用者,使其知曉公司的財務狀況和運營能力。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對內影響股東及相關利益者的利潤分配及管理者制定決策,對外影響著市場資源的優先配置及效率,同時影響投資者決策。
2、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現狀
2.1會計信息披露的可信性不足
會計信息的產生需要經過發生會計業務、進行會計核算、財務報表披露三個步驟。在會計核算環節,依照會計制度和會計制度的規定,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會計估計辦法。在財務報表披露環節,有些企業對重大事項不披露,只報告對企業有利的信息隱藏對自身不利的信息,導致披露的會計信息避重就輕,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和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後者處於劣勢地位,使用者利用不完整的`信息做出不科學、不合理的決策,可能會造成重大失誤。
2.2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差
會計信息是否具有相關性取決於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上市公司傳遞信息的時間越早、內容越充分真實,預測事項越可靠,信息價值也越高。如果會計信息披露遲滯,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就無法根據已知信息做出正確的分析和預判,造成投資決策出現混亂。
2.3會計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差
由於不同的上市公司運營方式不同,在會計核算和會計估計上會選擇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樣的業務也可能會採用不同的方式,所以在財務報表披露上也會迥然不同,這就導致財務報表之間可比性差。公司外部使用者往往會採用相同標准分析會計信息,但信息的缺失往往不能使其掌握准確的判斷。
3、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存在問題的原因
3.1內部原因
首先,股票價格的高低往往能反映出一個公司的經營情況,是公司內部衡量管理層能力一項標准。倘若股票價格一直在較低水平徘徊,會被認為管理能力低下,且目前大部分公司實行股權激勵的政策,股票價格的高低和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和管理層自身利益掛鉤。更重要的是,財務報表反映的信息,影響投資者的選擇。財務報表利潤高,所反映的盈利情況明朗,投資者往往會將閑散資金投入進去,而在市面上吸納大量投資者的巨額資金,無疑對上市公司有很大的誘惑。所以有些企業會出現會計信息失真,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情況。
其次,由於內部控制系統是覆蓋全公司日常經營運行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統,需要有專業的管理知識、人員、技術等強大的軟硬體支持。可仍然有部分公司沒有意識到內部控制對於公司運行的重要性或者無法提供完備的支撐,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不夠,無法起到內部控制對日常管理和風險防控的控制效果。有些公司雖建立了完備的內部控制,但因後續的監管力度不夠或者信息處理不及時等問題,也不能很好的發揮內部控制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會計信息質量出現問題的原因。
最後,由於會計政策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一直不斷地更新完善,公司可能會在處理公司事務時與現行的會計准則不一致,尤其是在確認資產、收入、費用等項目上,這也會使會計信息失真,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3.2外部原因
我國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監管的部門主要是證監會、深滬交易所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證監會是最有權威的部門其負責最初的財務信息披露,深滬交易所處於監管最前線位置但權利有限,中注協主要通過會計事務所間接對會計信息質量監督。在會計政策的選擇上,因處理的事務繁雜且各公司性質不同,會計准則給予公司一定的空間,但選擇合適的會計准則進行核算還是依靠主觀判斷,這就在監管依據上給監管部門造成很大困擾。其次,對於會計注冊師的處罰力度主要以行政責任為主,最嚴重的是吊銷執照,處罰力度有待加強。
4、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方法
4.1完善法律體系,加大懲處力度
首先,要完善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信息的立法體系,在內容和結構上都要形成成熟的規范,避免出現打擦邊球的行為。同時加大懲處力度,在處罰金額上要與其損害的他人利益加重多倍,建立黑名單及違規退出機制將責任落實到公司及個人。
4.2規定強制性信息、自願性信息及預測性信息披露
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內容進行分類和規定。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必需或是影響決策的信息強制上市公司披露,避免模糊大眾視線。在此基礎上,上市公司可以選擇其自願披露的財務信息,以此來補充信息的完整性,也能在基本信息完善的基礎上樹立公司良好形象,適當保護上市公司利益。會計信息披露不完整甚至是失真時,投資者難以形成正確的預測和判斷,所以上市公司可給予一些預測性信息並分析得更長遠更透徹,完善會計信息預測體制,使結果更具科學性,信息披露質量更高。
4.3建立激勵懲罰機制
在獎勵方式上,可以採取股權制、年薪制、和企業文化的熏陶,增強管理人員對公司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使員工明白企業的發展與每個人的行為息息相關,同時對於違規人員制定懲罰措施,嚴重者永不錄用。
4.4加強企業外部監管力度,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發揮證監會、深滬交易所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監督管理作用,使其權利與監管的范圍力度相匹配,從而完善監督體系加強監管力度。上市公司應重視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使管理權與監督權分離,權利分立,職責明確,在人員配備和硬體支持上,公司應盡全力保障其的運作能力和與時俱進性。
4.5改進上市公司業績評價標准體系
綜合看待一個公司的發展能力,例如資產狀況、市場評價、償債能力等,從而對上市公司有一個科學全面的評價,不能只用傳統的盈利能力去衡量公司的價值;還可引用一些非財務因素的指標加入判斷體系,使上市公司不僅僅只抓住眼前的利益,調動其更大的積極性去關注未來的收益和影響。
4.6增強社會輿論的監督
中小投資者是會計信息最廣泛的使用者,所以社會公眾的監督應是范圍最大的監督活動。設置社會公眾檢舉獎勵制度,但不以其作為謀利手段,調動社會公眾促進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提高的積極性,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5、結語
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影響著會計信息相關利益者的判斷和決策,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改進監管治理體系對資本市場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應改變傳統評價上市公司價值的評判標准,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其發展,並對其進行監督,促進會計信息質量提升。
6、參考文獻
[1]張文芬.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研究[D].財政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4.
[2]胡國恆,王少芳,翟永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4年第7期:101-104.
[3]於梅.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5年第6期.
;㈥ 信息披露指數是什麼意思
信息披露指數是什麼意思: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按其內容分為強制性信息披露和自願性信息披露。強制性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內容由於受法規的局限,已經遠不能滿足投資者對信息的需求, 投資者需要企業主動提供信息。這樣,自願性信息披露便應運而生。本文以探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自願性信息披露質量的關系為視角,以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對自願性信息披露的質量採用平衡記分卡式的模塊思路進行實證分析。
一、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契約理論認為,高盈利公司的經理層更有積極性對外披露信息,從而為維持他們的地位、聲譽和薪酬安排提供理由(Wallaceetal,1994;Inchausi,1997)。信號理論也有相同的暗示,認為績效較好的公司將自願披露更多信息,以使市場正確評價其盈利水平,從而吸引更多的資本或避免股票的價值被市場低估(Grossman anHart,1980;Milgrom,1981)。與上述理論預期相一致,Lang 和 Lundlholm(1993)根據1985至1989 年間公司信息披露的評分,研究影響企業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因素,實證結果發現:績效越好的公司其披露的評分等級越高。Forker(1992)選擇了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的 80 家最大的上市公司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業績因素會促進上市公司自願披露更多的信息。Miller(xxxx)也發現隨著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國內學者喬旭東(xxxx);諸葛棟,封思賢(xxxx)實證研究得出結論:中國上市公司自願性披露程度與公司盈餘業績成正相關關系。而崔學剛、朱文明(xxxx);喬旭東(xxxx)採用回歸分析方法研究發現,公司的自願性信息披露水平與公司的盈利水平呈負相關。由此可見,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有差異,但國內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尚不多。
二、研究框架與實證構建
(一) 研究假設: 盈利能力強的上市公司傾向於進行更多信息的自願性披露。因此, 本研究假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自願性信息披露質量正相關。
(二)樣本選取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xxxx年前上市的滬、深A股200家能取得完整財務數據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樣本中首先剔除了沒有可比性的st上市公司和金融類上市公司及xxxx年更名或新上市的公司。研究期間為xxxx年。樣本公司的財務數據來源於巨靈信息網和中國證監會網站。選用的分析軟體為SPSS11.5。本項研究選取樣本的行業分布情況如表1。
表1 樣本的行業分布情況
行業 樣本數 比例
農、林、牧、副、漁業 6 3%
採掘業 5 2.5%
製造業 119 59.5%
電氣、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5 7.5%
建築業 5 2.5%
交通運輸、倉儲業 9 4.5%
信息技術業 13 6.5%
批發和零售貿易 12 6%
綜合類 9 4.5%
社會服務業 7 3.5%
合計 200 100%
(三)變數的選擇與確定
1.因變數披露項目與評價體系的選擇與確定
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內容可從公司公開發布的中報、年報、中報、定期報告及臨時報告等資料中選取,其辦法是首先優先採納過去相關研究中建議的披露項目,再將初步篩選項目與中國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內容與格式准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xxxx)中規定的披露項目進行對照,並刪除強制性信息披露項目,便得到自願性信息披露項目。本文採用平衡記分卡式的模塊思路進行實證分析時,採納Meek等人用構建信息披露明細表的做法來計算信息披露指數。這樣,可將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程度評價的指標體系分為:戰略信息披露(28)、非財務信息披露(37)和財務信息披露(48)三個模塊。
由於自願性信息披露是屬於定性項目,很難直接顯示為數字進行計量。因此,在衡量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質量時,按每家上市公司實際披露的項目總數,為每個樣本公司評分。在評分時採用 「0-1指標評分法」,即若有一項屬於自願性披露項目,就計1分;否則計0分。應當注意的問題是,當某一項目並未包含在披露信息中,是計未披露還是計不適用(N/A )。通常將信息條目所賦予的分值匯總成信息披露指數。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信息條目直接匯總,假定其重要性是一樣的;第二種方法是對每一信息條目賦以權重,以反映信息條目的重要程度,然後加權匯總。兩種方法原理相同,可互相替代。本文基於每一項信息對於信息使用者來說均有同樣的重要性的假設,採用了第一種方法。即將每條信息的權重均看作1。 披露信息可分為定性的或定量兩種,如果同一項指標的定量與定性信息同時披露,就會獲得比僅僅披露定性或定量信息的指標更高的加分。故自願性信息披露指數為:VDEi(i=1,2,3)分別表示用「0-1指標評分法」得到的戰略信息披露指數VDE1(28)、非財務信息披露指數VDE2(37)和財務信息披露指數VED3(48)的數值。這樣,上市公司的自願性披露指數定義為: VDE=VD/MVD。其中VD是年報中已披露的自願性項目分值之和;MVD是年報中應最大可能披露的自願性項目的分值之和。
2.自變數定義
由於文獻中(L.L.Eng,Mak,xxxx;Chen,Jaggi,xxxx)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衡量公司當年盈利水平的變數時,均顯較佳的解釋力。因此,選取綜合性最強、最具有代表性的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凈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公司的盈利水平。其計算公式為:ROE=凈利潤/權益總額。
(四)實證分析方法
首先,用「0-1指標評分法」計算出各公司的披露指數VDE,再建立線性回歸方程,方程包括自願性披露程度的信息披露指數(VDE),凈資產收益率(ROE),回歸截距和隨機項。實證分析時先進行描述性統計,再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並使用T檢驗和F檢驗來加以驗證。
三、實證分析與結果探討
(一)描述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將搜集的自願性信息披露項目歸納到戰略信息、非財務信息、財務信息三個模塊中,其披露項目分別有28,37,48。用分析軟體SPSS分析得到自願性信息披露各模塊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描述性統計分析表明:整體上從表中可以看到,我國上市公司對於戰略性信息的自願披露水平在三個項目中最高,達到55%,其次是非財務信息,披露比率為49%,自願性披露比率最低的是財務信息,為33%。而從總體的自願性披露狀況來看,我國上市公司的披露比率為13.19%,最大值為39%。這說明我們上市公司的自願性披露的水平還是很低的。凈資產收益率ROE的均值為7.0220,最小值為-43.43,最大值為30.90。
表2 自願性信息披露各模塊描述性統計
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VDE 200 0.03 0.39 0.1319 0.05909
VDE1 200 0.00 0.55 0.2094 0.12026
VDE2 200 0.01 0.49 0.1114 0.06444
VDE3 200 0.00 0.33 0.1008 0.05474
ROE 200 -43.43 30.90 7.0220 0. 4012
(二)回歸統計分析
根據回歸統計分析模型,選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檢驗了上市公司自願性披露質量與公司盈利能力的關系,其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上市公司自願性披露質量,總體在0.001水平上具有顯著性,相關系數r=0.932,表明上市公司自願性披露質量與公司盈利能力之間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確定系數r2 = 0.8686 說明自願性披露質量約有86.86%可以用盈利能力來解釋。F=27.360,檢驗值在0.001水平上顯著,支持了上市公司自願性披露質量與公司盈利能力成正相關關系。t=16.541檢驗顯著,表明回歸方程有效,變數之間相關關系顯著,即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強,其自願性披露的信息越多。其回歸結果與假設相符。
自願性信息披露體系的三大組成模塊與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回歸結果表明:戰略信息披露回歸方程在0.001水平上, F=36.810 檢驗值不具有顯著性,但是在0.01水平上顯著,支持了上市公司自願性戰略信息披露質量與公司盈利能力成正相關關系。非財務信息相關系數在0.001水平上,F=37.976具有顯著性,表明上市公司自願性披露非財務信息質量與公司盈利能力之間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財務信息在0.001水平上,F=35.581檢驗值不具有顯著性,即使在0.01水平上也不具有顯著性,表明上市公司自願性財務信息披露質量與公司盈利能力沒有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
表3 回歸結果
ITEMS VDE VDE1 VDE2 VDE3
Intercept ROE Intercept ROE Intercept ROE Intercept ROE
Exp.Sign + + + + + + + +
Value 3.45 0.848 3.055 0.506 3.052 0.234 3.212 0.242
t 7.314 16.541 5.046 6.967 5.682 6.162 6.308 15.34
Sig 0.000 0.000 0.000 0.051 0.000 0.000 0.000 0.821
F 27.360 36.810 37.976 35.581
p 0.000 0.063 0.000 0.352
r 0.932 0.910 0.891 0.778
四、博弈分析與深層研究
從博弈角度分析,可將投資者與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博弈採用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即假定有一個上市公司和具有相似的偏好和行為的投資者整體構成兩個博弈方。a』和b』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最優反應,使得他們的期望效用或收益最優化。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純策略分別為a和b。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博奕分析為:
a值比較大 a 上市公司的誠信和道德風險比較大。 上市公司比較誠實守信,股價未被低估後表現出高披露水平的可能性很小。既然現在是高披露水平,那麼上市公司極有可能知道股價被低估,故投資者在觀測到高披露水平時採取高需求策略才是明智的,投資者採取合作的態度,使得雙方收益。 投資者比較不成熟,投機性強。 投資者的比較成熟,上市公司知道不能指望以高披露水平來欺騙投資者,促使上市公司表現出理性。
因此,我國上市公司業績越好,越傾向於自願披露信息,實際上述假設是有前提的:上市公司的自信由投資者的收益、自信決定,而投資者的自信又取決於上市公司的收益,它們之間的福利是相互依存的。而「我國投資者並不關心企業的經營狀況,投機行為十分明顯」,(吳世農,黃志功,1997)這種投資者不成熟的現象,打擊了上市公司進行更好信息披露與溝通的主動性和質量。可以看出,對於自願性披露的信息,投資者只有具備一定的收集、理解和反應能力時才會發揮信號作用;當然若市場中充斥著虛假的信息,則效率最低。自願性信息披露的信號得到有效傳遞的基礎是投資者的理性和上市公司的誠信,即業績佳的企業在自願披露更多信息後,市場上有信息反應。因此,體現出盈利能力對於上市公司自願性披露總體及模塊質量的影響並不是很穩定,財務信息模塊沒有通過檢驗、戰略信息部分體現出較弱的相關關系。
[參考文獻]:
1.喬旭東《上市公司年度報告自願披露行為的實證研究》,《當代經濟科學》,xxxx年第2期。
2.諸葛棟,封思賢,《公司業績與自願性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技術經濟》xxxx年第7期。
3. 崔雪剛,朱文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公司特徵與信息監管》,《第二屆實證會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xxxx年。
4. 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Insights into Enhancing Volutary Disclosures[R]Steering Committee Report Business Reporting ResearchProject,xxxx.
5. Meek, G. K,Roberts, C. B., and Gray, S. J. Factors influencing voluntary annual report disclosures by US, UK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555-572.
6.Singhvi, S, and Desai, H. B.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financial disclosure.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1, 129-138.
7. Forker, J. J. (1992).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22 (86),111–124.
㈦ 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我個人認為你說的會計信息披露會不會指的財務公開這個意思
主要公開:收入\成本\費用\利潤
會計信息披露這個問題現在還在研討當中,沒有正式的規范性文件
給你一個關於會計信息披露規范的研討看一下吧,希望能有點幫助
證券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信息的集散地。證券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必須通過一整套信息提供、信息傳遞、信息評價、信息監管的信息披露制度來實現。更准確地說,證券市場能否有效運轉,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為基礎的。公司經營狀況的好壞,會通過信息披露的途徑在市場上廣為傳播,被市場參與者選擇接受,進而影響其行為決策。無論從企業上市之初的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還是中期與年底的定時報告,都構成了證券市場的重要信息來源。芝加哥大學教授Eugene Fama建立的「有效市場假說」,證實了會計信息能夠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為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建立了基礎。叫近期證券市場的虛假信息披露事件層出不窮,引起會計界的巨大反響和深思,也使得信息披露的規范成為刻不容緩的嚴峻課題。本文試從信息披露失真的本質入手,分析其原因、特點和治理對策。討論的對象是廣義的會計信息,包括會計報表包含的信息、會計報表附註及其他財務報告所披露的信息、審計相關報告信息、證券監管部門要求提供的文件。
一、真實的會計信息披露應具備的特性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如果進一步具體分析,真實性包含以下特性:
1.有用性。披露的信息在決策上有用,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對市場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資決策盲目性與風險。國際會計准則中提出:有用性是指,會計信息披露提供關於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方面的信息,這種信息對於很大一批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是有用的。為上述目的而編制的財務報告可以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2.相關性。信息披露不能一廂情願地主觀決定,而應當根據市場用戶的需求,規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數量和質量,也就是與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關。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須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當信息能夠通過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或確認、更改他們過去的評價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
3.可靠性。披露信息必須可靠,不能錯誤引導用戶的判斷,不能進行虛假的誤導性的陳述,也不得有重大遺漏。要使信息可靠,財務會計報告中的信息必須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許可范圍內做到完整。遺漏能造成信息虛假或令人誤解,從而使信息不可靠並且在相關性上留有缺陷。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並且能夠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以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
4.中立性。真實的會計信息應當保持中立性。中立性是指會計人員形成會計信息的過程和結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觀的信息上附加某種主觀色彩以滿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團的需要,否則信息的真實性就會受到質疑。如果為了達到預定的成果或結果,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和列報,使財務信息影響了決策或判斷,那麼財務信息就不是中立的了。目前許多企業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都與企業過於偏重當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關系。
要深刻理解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本質,就必須認識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不等於絕對精確性。從哲學觀念來看,絕對的精確是不存在的,我們只承認相對的精確。導致會計信息的相對精確的因素很多。比如,越來越多的經濟業務本身的復雜性提高,使信息披露規則的制定無法跟上這種發展;會計方法上的局限性,決定了許多會計信息處理只能追求一定意義上的准確,例如折舊年限和殘值的估計;會計原則的要求使信息披露具備了模糊性,重要性原則要求忽略價值不大的信息,穩健性原則要求企業不能披露未來收益,「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使信息披露方式簡單化,「效益大於成本」的原則使企業放棄了為使信息披露更精確而進行的努力。比比皆是的相對的精確就意味著模糊性的普遍存在,意味著真實性只能被界定在一定的范圍和界限之內。
二、會計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息失真
不對稱信息是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指市場上由於買方和賣方之間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市場失靈,資源配置效率下降。會計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業化的信息,同樣存在著一個會計信息市場,存在信息的供給和需求。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是相互聯系、相互對應、相互制約的。由於會計信息的生產與消費具有復雜的目的與動機,常常出現供給與需求不一致、不對稱的情況。「由於會計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質性,便所有市場參與者面臨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風險,而會計信息供求關系的隱蔽性和復雜性,便會計信息市場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
會計信息不對稱可以分成兩種。
第一種是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間的會計信息不對稱,是指企業由於選擇了特定的會計方法而造成會計報表的信息披露偏向於某一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有研究結果表明,會計信息在股票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性引起股票交易成本上升,投資回報的期望值上升,股票市價下跌,流動性下降。相當一部分會計學者通過對股票市場的實際觀察得出結論,當企業的會計信息在股票市場上呈不對稱分布時,其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管理者所採用的信息披露的方法。由此造成的結果是,一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卻與此相反,從而引起投資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場上流動性下降。戴蒙(Diamond)與費勒爾(Verrechia)曾於1991年對企業信息如何披露才能達到預期的股票流動性作了較為准確的計量。他們研究發現,在信息不對稱達到一定的情況下,假定投資者對股票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則信息不對稱會對預期的股票流動性產生影響,從而直接作用於股票的市場價值。顯然,股票的流動性越大,越要求信息揭示更加充分,投資風險越小。他們指出,要想保持企業的股票市價不斷增長的趨勢,就必須尋求一種可靠的信息披露方式來降低可能出現的信息分析的不對稱。,
第二種信息不對稱是企業管理者與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管理人員利用這種不對稱的地位,擁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對報表進行粉飾和美化,不斷地進行收益和盈餘調節,向市場傳遞不正確的信息。常見的方式有,在效益好的年份,對利潤和資產進行隱藏,多計提各種准備,在效益不好的年份,釋放各種秘密准備,彌補當年不理想的財務狀況;或者利用掌握的內幕信息,掌握企業重大變更消息,為個人牟利。這種不對稱便企業財富不公正地為少數內幕交易著擁有,會擾亂企業的真實股價表現,增加投資風險,打擊投資者信心,長期來看會降低企業的市場價值。
以上的分析結果表明,會計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會削弱企業的市場價值。企業管理者要追求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就必須減少會計信息不對稱性。信息披露應當面向證券市場所有參與者,而不僅僅面向某些個人或集團。參與者接受信息的質與量不能有差別,信息供給者與需求者在會計信息市場上也應處於對稱的地位,否則會導致資源無效或低效配置。
三、成本效益不對稱引起的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的完善,使得會計信息的流通和交換更加容易,會計信息能夠向投資者提供有用性更強的服務。Watts和Zimmerman的研究指出:在訂立契約的過程中,會計信息的確起著降低交易費用的作用。會計信息提供的歷史演變,就是朝著優化產權安排的方向努力。道格拉斯。C.諾思也有過這樣的論述:「降低交易成本的創新是在以下三個成本邊際上發生的:一是使資本的流動性增加,二是使信息成本降低,三是使風險分散。它們提供了一個區分便交易成本降低的特性的有用方法。」然而,人們總是強調信息披露制度能夠有效地減少交易成本,卻常忽略了信息披露制度自身的建立和完善也需付出成本,提供信息披露服務的企業也並非完全心甘情願地付出這種成本。
現代信息經濟學把信息產品分為商品化信息產品和非商品化信息產品。二者的區別在於,商品化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在使用時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而非商品化信息產品的消費者不需要支付或者支付非常微小的代價就可以享受信息的便利。會計信息披露屬於非商品化信息產品。這意味著負責提供信息產品的企業需要增加成本,但卻不能從信息使用者處得到立竿見影的回報。要使會計信息更好地為投資者服務,就必然會增加企業的相關會計成本支出,從而減少企業所有者權益。從成本效益角度考慮,企業為了降低會計信息不對稱花費的成本支出必須小於由此帶來的預期收益,否則信息披露行為將無法維持下去。
信息作為一種產品自然就有一個生產過程。具體到專業知識含量很高的會計信息,必須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士對其進行加工,根據信息產品的功能,經過理解、分析和研究,通過一定信息技術手段,生產出最終的信息產品。由於蘊涵極高的知識含量,信息產品的價值被大大提高。但是這種價值的衡量具有很大的難度。會計信息不是以對外銷售的方式提供的,因此其價值與效益很難量化確定。由於會計機構是企業內部管理組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會計信息的生產成本也很難准確計量。定性地來分析,會計信息生產成本主要由以下部分構成:
1.信息搜集與加工費用,包括計算機、傳真機等信息辦公設備、管理信息系統等軟體開發與維護費用、信息處理人員工資費用。
2.信息對外報告費用,包括注冊會計師審計、證券管理部門管理費用、在公開媒介上披露費用。
3.機會成本,由於對外提供信息造成競爭優勢的喪失和潛在的損失。
從會計信息披露中誰會得到效益?得到的效益有哪些呢?作為信息供給者的企業、政府、外部信息使用者等都可從中受益。企業所能得到的好處是有助於樹立良好的公開的透明的公眾形象,吸引投資者,籌集資金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所能得到的好處是:投資者能夠評價投資的價值,監督企業的經營效率,改善投資決策;債權人可以通過分析償債能力來保證自身資金的安全性;政府可以更方便地對企業進行宏觀調控,全面調整社會經濟資源利用,加強稅收、國有資產投資方面的管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信息的生產與提供需要花費一定代價,為追逐經濟利益的企業不願無限地增加這種信息產品的供給,因此,會計管理機構在制定信息披露標准時,要充分考慮到成本效益比較的基本原則,為企業的利潤著想,否則制定的標准將失去執行的基礎。另一方面,會計管理機構應當制定一定的信息生產和提供標准,以便將會計信息的模糊性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保護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四、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的責任主體
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的表現形式有:人為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為私利而編造假帳假表,虛盈實虧,虛虧實盈,便會計信息喪失真實性。其中最嚴重的是資產計價失真。很多企業的資產帳面價值已經不能真實反映資產實際狀況。國有資產家底不清,管理混亂,補償不足,大量資產流失,普遍存在帳實不符的情況。而且由於在資產計價過程中,某些環節存在主觀假定的標准與方法,造成資產計價的伸縮性,發生人為的偏差。
在會計信息披露失真行為中,究竟誰應當負最終的責任呢?按照會計人員虛假披露的動機可分為故意失真與非故意失真。非故意失真是會計人員技術熟練程度不夠、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導致的,比較容易克服和糾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業管理當局的授意下,利用會計規范給予企業的靈活性,有偏向性或誘導性地提供信息,或者違背會計規范製造假帳。這是危害最大、後果最嚴重、也最難以防範和察覺的失真行為。Watts和Zimmerman曾經撰文指出,管理人員比會計人員更關注會計信息反映的內容和結果,也必然會參與乃至干涉會計信息的生成與傳遞。另外在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時,會計政策選擇的主體是管理階層而不是會計人員悶。因此,故意失真與委託代理問題有密切的聯系。
委託人——代理人關系本質上是市場參加者之間具有信息差別的一種社會契約形式,它是掌握較多信息的代理人通過合同或其他經濟關系與掌握較少信息的委託人之間開展的各種關系。管理當局與特定信息使用者之間同樣存在委託代理關系,政府會強制企業進行特定規范的信息披露,企業的大大小小的股東也會建議或呼籲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由於會計信息披露會影響企業股票價格波動,干預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因此會計信息披露有著協調利益分配的功能,是利益分配財富轉移的信息基礎。這種利益分配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利益沖突,必然有人為維護特定利益集團而犧牲信息披露的真實性、透明性與公開性。關鍵在於,如果因提供虛假信息而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所得到的利益,就無人敢輕易採取虛假信息披露行為,否則,就總會有人在利益驅動下挺而走險。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由於有著強大的社會監督機制、嚴厲的懲罰措施、成熟的執法系統等一系列完備的制度保證,能夠把虛假信息披露的發生限制在最低限度。回顧一下委託代理理論的觀點,委託人——代理人關系的核心是刺激一致性的信息機制問題。委託人為了使代理人在其不能觀察的行為中採取與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相一致的個人行為,需要設計一種能夠達到委託人的目的而且代理人願意接受的合同或契約。外部硬性制約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是更好的選擇是,發揮內部激勵的優勢,使增加信息披露成本與增加代理人個人效益相聯系,使代理人自覺地完善信息披露。
五、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的規范
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的核心是完善信息質量管理機制兩方面,可以從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和外部約束機制入手。
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即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制度,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良好的會計基礎。強化企業約束機制,堅決制止管理者任意違反財務規定,自行支配企業財產物資和經營行為。
建立外部約束機制,完善社會監督體系是制止和防範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證。首先是完善立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通過法律手段強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責任,制定有關信息質量管理法規,對管理人員責任與權利、提供偽劣信息的懲處作出明確規定。其次,增強會計監督的全面性與權威性,加強對會計准則和財務會計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約束企業會計行為,增強信息的客觀性、可驗證性、公開性。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發揮社會審計的公證作用,健全以注冊會計師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需要強調的是,會計師事務所在會計信息市場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其職能是收集、評價、存儲、周轉會計信息,傳遞供需信號、疏通供求渠道,促進信息的交換或交易,形成公開的成熟的市場。會計師事務所在證券市場信息披露中起著獨立審核、嚴格監督的外部審計作用。以外部審計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是會計信息到達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後一道關卡。這一監督體制的完善程度和運行效率,對於市場上的信息流通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第三,政府對信息市場進行適度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強化企業外部監督,通過政府審計機構、財稅部門加強審計監督,並與會計管理部門合作,建立會計信息規范體系規范企業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披露會計政策選擇與變更、重大環境變化對企業造成的影響。
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因素中,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所起的作用起來越大。西方的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已經比較成熟,各種信息中介分析技術高超,對推進信息需求、影響信息披露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偏好已成為會計信息披露要求的晴雨表。
㈧ 如何提升lt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
制定準則和體系。
1、提升it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有兩種方法,一是制定信息披露的准則,二是制定信息披露的規則體系。
2、信息披露准則是上市公司組織信息披露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行為規范,是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准繩,只要是制定好這兩項准則,水品肯定是有所提高的。
㈨ 重要性在信息披露中如何運用
一、對財務報表的審計過程中的重要性判斷
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對財務報表是否遵守公認會計原則在所有重要方面公允表述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表示意見。因此,各國審計准則一般直接沿用了會計文獻中的重要性概念。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簡稱AICPA)在審計准則公告第47號(SAS No.47,Audit Risk and Materiality in Concting an Audit)中指出,「考慮重要性是一項職業判斷,審計師需要判斷合理的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要」。
SAS No.47認為「一些事項(不論個別還是累計)對於會計報告是否遵循公認會計原則的公允表述是重要的,而其他一些問題則是不重要的」。「在審計計劃和執行過程中,審計師沒有責任去合理保證能夠發現不重要的錯報或漏報」。
重要性標准具體運用於審計過程的兩個階段:一是在審計計劃時,重要性是審計所允許的錯報或漏報的限度。這時對重要性的判斷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和審計風險的大小。二是在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是錯報或漏報的個別或匯總影響財務報告使用者判斷或決策的程度。這時對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的重要性判斷決定出具審計意見的類型。
二、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標准
重要性標准不僅運用於財務報表的編報和審計,而且是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中的關鍵問題。重要性標准首先決定了一項信息是否重要,從而影響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圍,進而影響到上市公司是否有披露義務。區分信息是否重要的意義在於使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得到投資判斷所需要的信息,同時力圖避免證券市場充斥過多的噪音。
美國關於重要性標準的定義首先是在根據1933年證券法的注冊登記陳述中體現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SEC)在證券法頒布後的第一年規定:「一件事項如果得以正確地表述或披露,阻止或將阻止普通投資者購買該股票,則該事項為重要事項。」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SEC採用綜合信息披露體系,在S-X規程(Regulation S-X)中將重要性標准限定為「一個理性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購買注冊證券時會認為該信息是重要的實質可能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信息披露中重要性標准不僅適用於向證券監管機構公開報送的財務報表,還包括其他財務報告(例如年度報告中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盈利預測報告等)和非財務信息;重要性標准不僅影響證券發行的信息披露,還體現於二級市場的臨時披露義務的履行。這些方面的重要性判斷仍然貫徹「影響投資者決策」的標准,但具體方式有所差別(例如及時信息披露的可能性/重大性測試,二級市場信息披露「影響股票價格」和「影響投資者決策」並用的二元化標准等)。但由於超出了本文的范圍,這里不再詳細討論。
綜上所述,不論會計規則制定機構從用戶需求觀的會計目標出發對重要性下定義,還是證券監管機構基於投資者保護觀界定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都得到一致的看法,即將「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或判斷」作為判斷財務報表重要性的標准。
三、法庭對虛假陳述重要性的認定
財務報表的編報和審計人員站在財務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作出重要性判斷是一種事前判斷。事實上財務報表的某項或累計錯報或漏報是否構成重要性,只有在事後產生爭議時通過法庭的認定來完成。因此重要性標准關繫到對虛假陳述的認定和相應的民事救濟和民事責任制度。具體就財務報表的錯報或漏報的認定而言,各國的法律實踐都認為至少需要具備兩個要件:一是存在錯報或漏報;二是錯報或漏報具有重要性。在美國重要性標準的形成過程中,法院的判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證券法頒布後的首例財務欺詐大案——巴克雷斯建築公司案(1962)中,法官裁定巴克雷斯公司發行債券上市申請表中的錯誤披露是否屬於「重大」時,認為「每股收益」的高估15.3%不屬於重大錯誤,營業凈收益高估16.5%也不算重大錯誤,但流動資產和由此計算出的流動比率高估18.8%屬於重大性錯誤。法官的理由是:與公司股東相比,債券持有人或未來投資者對公司資金流動狀況高估的關心更甚於對公司收益的高估的關心,尤其對曾發生過資金流動困難和將面臨嚴重營運資金短缺的公司更是如此。法官在判案中寫道,「如果正確地陳述了或透露了事實,將會導致一般的精明的投資者推遲或趨向於推遲購買本案所涉及的證券。」
重要性判斷在實踐中的困難與矛盾
盡管FASB、AICPA、SEC和法庭在重要性標準的立場完全一致,但並未解決實務中的困難和矛盾:衡量重要性以信息使用者的判斷為尺度,但實際操作中會計人員、審計師和證券發行人必須在會計信息到達信息使用者之前作出重要性的判斷。他們如何把握信息使用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實證研究表明,不但會計信息編制人員、審計師與會計信息使用者(證券分析師)對同一問題的重要性判斷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審計師的重要性標准也不一致(Woolsey,1973;Dyer,1975;Patillo,1976)。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如果法庭對會計信息存在錯報或漏報是否重要的認定低於證券發行人或審計師把握的重要性標准,有關責任人就需承擔重大虛假陳述的賠付責任。
為解決重要性標准在應用中的混淆不清甚至誤用濫用,最簡單的辦法似乎是公布一套涵蓋各種情況的、定量的重要性指南。但無論會計准則制定機構還是證券監管機構都認識到這種做法不可行。FASB認為「不可能制定通用的重要性准則,廣收並蓄有經驗人士在判別中的思考要點」(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2號)。討論重要性標准離不開每個企業的特定環境,不同規模、利潤和經營性質的企業的重要性不同,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也不同。因此在確立了重要性的原則規定之後,會計人員、審計師和信息披露義務人自身需要運用專業判斷來評估特定情形中的重要性。
為克服既要代替財務信息使用者進行重要性判斷,又要承擔重要性判斷不符合信息使用者期望的風險,職業界在長期實務中自發形成了一套判斷重要性的便於操作的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其中以凈利潤的5%或10%為判斷重要性的標准應用最為廣泛。
重要性標準的濫用及治理對策
如上文討論,會計、審計及信息披露規則中的重要性概念是一致的,都是站在信息使用者的立場界定重要性做出實質性的概括。但這種抽象定義不可能具體指導每個特定情形下的重要性判斷。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數量化的經驗法則便於會計和審計人員具體操作。但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對重要性的判斷一旦淪為數量化的門檻,就容易被誤用或濫用,成為不正當會計處理並且推諉責任的護身符。重要性判斷的濫用已經引起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重視。SEC前任主席萊維特發表的題為「數字游戲」的講演(1998年9月)中呼籲遏制美國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將「濫用重要性」列於五類重點調查對象。萊維特一針見血指出,「實踐中,一些公司濫用重要性原則,他們刻意在財務報表中製造一些小錯誤,其金額尚未超過通常可接受的重要性界限。當受到審計師或者監管者質疑時,他們會輕描淡寫地說:『不過是小疏忽而已』。若真如此,他們為何煞費苦心地出錯,並將錯誤大小控制在重要性范圍內?」
以具體指導財務報告編制和審計過程中的「重要性」判斷。SAB99並不否定職業界運用具體百分比對重要性進行初步判斷,但強調重要性的判斷必須站在財務信息使用者的立場上考慮綜合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其主要內容如下:
1.強調了數量與性質並重的觀點。SAB99列舉了一些將導致數量上較小的錯報或漏報在性質上達到重要性的情況,包括:(1)幫助實現預期盈餘(earnings expectation)的差錯;(2)改變收益趨勢的差錯;(3)達到扭虧為贏或者相反目的的差錯;(4)重要分部或業務發生的差錯;(5)違反法規的差錯;(5)藉以滿足債務契約的差錯;(5)實現管理者報酬(如股票期權)的差錯;(6)隱藏非法交易的差錯。
2.要求在判斷重要性時應考慮管理當局的意圖,即使差錯金額微不足道,但如果出於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動機,則應該作為重大差錯對待。
3.在對待各報表項目的差錯金額能否累計抵消的問題上,SEC持否定態度,認為分別各項目的錯報或漏報、有關項目錯報或漏報的小計、所有項目錯報或漏報的匯總,要統統考慮,不應相互抵減或抵消。
4.具體項目的重要性水平還取決於該項目能夠精確計量的程度。能夠精確計量的項目(例如應付賬款)與存在不確定性的項目(例如或有負債)相比,可以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的程度更低。
㈩ 有哪些指標可以用來衡量信息披露質量
肯定是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