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教學中正確運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應用於現代教育教學中,與學科整合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在信息技術的使用實踐中,我們發現課堂上的使用並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需要教師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術基礎,更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缺乏興趣、困惑不解、無法感知、主動參與等過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是實現學生知識 建構的重要因素.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便會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關鍵詞:信息技術 合理 有效 輔助 在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隨著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是給學校教育插上了一雙有力的翅膀,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模式變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也使學校變成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學習場所,更是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境和資源,更好的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探索創新的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從而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的思考,培養學生的不斷創新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一、提高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給老師提出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素質也在隨之提高,要與時代同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計算機網路教學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促使教師必須掌握和運用電腦技術,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質,另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和知識面.我在學校培訓教師信息技術課程的過程中,發覺很多有經驗的教師都是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所以還需從最簡單的入門,最主要是教師自己多操作,多練習,在操作中掌握要領,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有老師問電腦好學嗎?我的回答是:只要你會漢語拼音、會漢字就能操作.所以,我願意為大家學會電腦操作盡心盡力,為教育教學現代化努力奮斗.二、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其作用是輔助教學,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揭示知識的形成及來龍去脈,讓人感到生動、形象、真實(實況錄像),便於學生接受.但在學校組織的多次聽課中,我發現大部分教師製作的課件的播放時間佔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課件成了講課的主體,代替教師上課,而教師則成了輔助作用的旁觀者,解說員,或成為電腦的操作者,本末倒置,誇大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我認為多媒體課件要適量、適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讓他牽著鼻子走.有的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喜歡用大量的圖片、動畫、以及給文字加上不同的顏色,藝術效果,運用大量的聲音效果,把課件搞得很花俏,結果整節課結束才發現,教學效果達不到目標.原因在於大量的媒體信息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還直接或間接的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重點不再突出,學生已經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這些動畫、文字顏色、聲音上,內容對其已沒有吸引力.其實一節課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形式,可以利用一個教學片斷,一個具體事例,解決一個知識點,一個具體問題,這樣的簡單課件也同樣是一個好課件,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術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術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要用到恰到好處,要與傳統教學方式取長補短,交相輝映.三、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動靜結合 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讓同學們更容易領悟知識,並且深入地領會其內含,最後得到升華,也就是所說的創新,但有些課件過分強調課件的修飾,什麼動畫、影像、圖片一起上,重視了它的信息技術含量,而忽視知識的掌握上,過分情境化,喧賓奪主.這樣的課堂,自然課上氣氛活躍,熱熱鬧鬧,有時甚至產生一些笑料,讓人難以接受.這樣的一節課學生自然是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中度過.但課堂畢竟不是娛樂場所,不能被過份的活躍沖昏了頭,讓華麗課件修飾而忽略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動的同時要讓同學們合理的靜,要動中有靜,讓同學們靜下心來開展自主學習,探索學習,讓他們靜上心來去想、去悟,給學生提供創造靈感的機會,給他們提供想像的空間和創造靈感的環境.四、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多媒體的關鍵作用 多媒體技術把文本、圖形、圖象、動畫、聲音和視頻集成處理,使信息更生動更豐富多彩.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應用在學科課堂教學當中,創設了理想的教學環境,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率與效益.首先網路化的教學系統實現了高度的資源共享.如在備課時,我們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師充分利用已有的優質教案庫和計算機教學軟體庫中的資源,設計教案,以提高備課質量.教師通過瀏覽、選擇、組編,設計成一個個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既快捷又高效.課堂上應用這些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
❷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
【內容提要】21世紀是信息技術佔主導地位的世紀。計算機的普及應用給社會和科技帶來了一次空前的發展,也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歷史的飛躍。但是如何能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富有成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實踐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網路化、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時代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而教學模式轉變的核心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小學數學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信息技術正是這樣一座橋梁。在新的形勢下,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並正確合理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是信息時代的要求,也是創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富有成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實踐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慾
小學生好奇心強,要想不斷地啟發學生的求知慾,只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如果教師能抓住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激起學生學習情感,創設富有變化、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過程,使他們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處在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狀態。
例如,在教學「平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這一課題時,先通過復習幫助學生理清「組合圖形」間相結與內含的關系,再由觀察計算機網路展示的各種組合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圖,提出:如果要計算這些實物圖形的面積,該怎麼想?學生回答,看該實物圖近似於什麼圖形,就運用圖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在計算機將實物圖變化為規則圖形後再提問:現在你會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學生發現盡管變化成規則圖形,但因為沒有學習過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故還是無法計算。此時我就追問:你們現在最想知道什麼呢?這一問題引起學生議論紛紛,有些說我們先要把這個圖形分割成幾個以前學過的圖形,並利用相加或相減來計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最終師生共同歸納出「平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課題的提出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展示出生活中的數學情境後,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再由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後,躍躍欲試地想去努力解決問題,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已達到最高點,他們的思維開始活躍,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課學習活動中的准備。這種學生的思維,完全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更是培養創新意識所不可少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重點,我先在電腦上畫好一個圓,接著把這個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後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並最後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麼?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麼有關?從而導出求圓的面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三、注重學法指導,變「授魚」為「授漁」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在教學中,我們老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一些現成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懂得這些理論是如何獲得的。應該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論。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們教師「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教師要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例如,在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分組進行剪拼、操作等活動,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長方形;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平形四邊形;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三角形;還有的把圓剪拼成梯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別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嘗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沉盡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一般推導圓面積公式教學到此結束,可教師並沒有就此罷休,而就此設問:"把圓剪拼成哪種圖形的方法最為簡單最易操作、推導?"教師這一提問把學生的思維興趣推向高潮,這時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逐一展示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各種方法,學生很快歸納出最簡單易行的方法並說明為什麼。這樣使學生達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學生的思維提高到一個新台階。
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運用多媒體,可以調整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人曾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據情境教育的原理,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可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總之,恰當地選准多媒體的運用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❸ 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1、提高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給老師提出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素質也在隨之提高,要與時代同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計算機網路教學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促使教師必須掌握和運用電腦技術,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質,另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和知識面。
2、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其作用是輔助教學,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揭示知識的形成及來龍去脈,讓人感到生動、形象、真實(實況錄像),便於學生接受。但在學校組織的多次聽課中,我發現大部分教師製作的課件的播放時間佔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課件成了講課的主體,代替教師上課,而教師則成了輔助作用的旁觀者,解說員,或成為電腦的操作者,本末倒置,誇大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3、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動靜結合
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讓同學們更容易領悟知識,並且深入地領會其內含,最後得到升華,也就是所說的創新,但有些課件過分強調課件的修飾,什麼動畫、影像、圖片一起上,重視了它的信息技術含量,而忽視知識的掌握上,過分情境化,喧賓奪主。
4、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多媒體的關鍵作用
多媒體技術把文本、圖形、圖象、動畫、聲音和視頻集成處理,使信息更生動更豐富多彩。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應用在學科課堂教學當中,創設了理想的教學環境,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率與效益。
❹ 怎樣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興趣能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望,直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要求,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如《三峽之秋》一文描寫三峽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三峽的秋天」景色特點,激發對長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聲像並茂的電腦課件,向學生來展示長江兩岸的風光,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設問:此情此景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呢?學生對學習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只有大腦在積極思維,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運動信息技術就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琥珀》一課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一幅課文中介紹的那塊琥珀圖。教師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觀察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疑問:蒼蠅和蜘蛛怎麼會在一起呢?它們是怎樣被包裹起來的?是被什麼包裹起來的?是什麼時候包裹起來的?這個包裹著蒼蠅和蜘蛛的透明東西叫什麼?它會不會是無價之寶呢?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們了解到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是多麼奇異。它居然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的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興趣的材料而難以開展抽象的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了對課堂教學難點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確的掌握。利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憑著真切的形象去感受、體驗比較抽象的事物,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如教學《琥珀》一課,在講授文章中琥珀的形成過程時,那滴松脂是怎樣裹住蒼蠅和蜘蛛的,蜘蛛由為何和蒼蠅在一起。這一部分是教學難點。如何才能夠突破和解決教學的難點呢?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觀看一些動感連續的畫面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條件,體會這塊琥珀的奇異。學生看著這一幅幅生動直觀的動畫,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願望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如教學《長征》時,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圖片,如: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中央蘇區在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陷落,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開始長征。10月上旬,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8萬多人離開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教師通過讓學生觀看網路上的音、視屏,那紅軍在長征路途中爬雪山,過草地的真實情景展現在學生眼前,那是用語言所無法形容的。通過在戰爭時期對長征的了解與我們現在美好生活的對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同時,學生能夠在收集過程中積極參與,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到了主動獲取知識的沿線上,學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積極參與的樂趣與獲得成功的喜悅,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❺ 如何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一. 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興致也很高,這時教師要將這種興趣及時引到教學內容上來,效果就會很明顯。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新的教學情景的設置,新課的巧妙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我在進行「正態分布」這節的教學時,考慮到本節內容的知識點和圖形較多,怕學生感覺到難,於是我精心製作了一份課件,在課件的開頭以一些常見的生活實例的討論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進而我把握這個機會,繼續展示了正態曲線及其變化,讓學生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從而成功地把知識點貫穿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 再現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再現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猜想結論,發現定理和結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雙曲線的教學時,先藉助幾何畫板作出已經學習過的橢圓的圖形及將要學習的雙曲線的圖形,然後讓學生結合圖形各橢圓的性質,通過學生的獨立思想猜想雙曲線的性質,通過演示,再次展示其性質的發現、證明過程,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
三. 化靜為動,突破重點、難點
數學教學內容有時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計算機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進行動態展示,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這樣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克服的重點、難點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直線的斜率》的教學中,有一道題是「已知兩點 、 ,直線 過點 且與線段MN相交,求直線 的斜率 的取值范圍.」,教師可以用《幾何畫板》先畫出線段MN,再過點 畫直線 ,度量直線 的斜率,拖動直線 上的一關鍵自由點,直線 繞著點 轉動,使直線 與線段MN相交,讓學生觀察直線 的斜率的變化情況,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時根據演示,找出斜率的變化規律。
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只能在黑板上通過板書、作圖來傳遞知識,而一些動態的數學知識教學,教師不得不藉助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將動態畫面說「動」,而這樣抽象的知識學生仍只能夠「感受」。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又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三角函數的圖象、圓錐曲線、簡單幾何體等等,用多媒體研究問題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如函數圖象的平移,可以通過動態演示,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還有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相互運動以及每種位置關系下圓心距d與兩圓半徑R、r之間的數量關系通過CAI的演示,以及旋轉幾何體的得法等等,都讓學生能更直觀理形象地接受和理解。
四. 創設懸念,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傳統的教學一般只有教師的參與,學生很少主動參與,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增設問題,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究問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提供一個便於學生探討的環境,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例如在介紹「平行六面體」的概念時可以藉助幾何畫板展開平行四邊行的平移過程,這樣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解決新問題,並能夠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的問題。
五. 互動學習,培養學生合作、自主精神
輔助的反饋系統可以使教學評價更加科學、及時,有利於學生意志的培養。例如在演算法的教學中,如果沒有計算機的話那麼演算法程序的教學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藉助多媒體進行本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驗證自己的演算法語言寫得正否正確,鼓勵學生自己訂正,反復練習,正確後學生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還可以舉行各種數學知識競賽、興趣小組等,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自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還可以減輕教師重復的教學和輔導,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想,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溝通與交流。
生活因網路而變得精彩,學習因信息技術而變得更輕松。信息技術給數學教學注入旺盛的活力, 隨著網路教學的興起,必將推動中學教育改革的進程。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在應用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要注意一些問題:教師不能夠充當放映員,要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能夠自製教學軟體(課件)當然好,不過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園網和互聯網上的共享資源;計算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師的教學,不可能代替教師的情感教育。相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為之去努力、去開發、去研究的話,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應用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❻ 在教室里怎麼上信息技術課
沒有了教材的約束,這個范圍就很寬泛了。我初步設想將課堂劃分成四個版塊。
第一版塊,安排十分鍾時間。在這十分鍾里,我會讓學生觀賞一些當下網路上的熱門視頻,與學生就視頻反映的問題做簡短的互動討論。向學生推薦一些實用的網站,教給學生一些如何快速下載網站中有用的資料的小竅門。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常會將時下很熱門的話題引入課堂,但我發現學生對這些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在本學期初,需要確定雜志主題,很多男同學都選擇了游戲這個主題,而女同學則偏向於動漫,明星,時尚等主題,很少有學生會關注時事新聞,我認為當下的中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應盡自己所能去培養和引導學生形成這種責任感。
第二版塊,安排十五分鍾時間。這一版塊主要是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在七年級下冊的教材中,是以製作電子雜志為主線,來學習了解各種文字編輯工具,主要是教授學生對WORD的操作。若是碰到讓學生在WORD中輸入內容的任務時,學生往往不能按時完成,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鍵位不熟悉,打字速度慢。在教室上課時我計劃設計一些趣味游戲,讓學生熟記鍵位,並提供一些常用的按鍵快捷方式。
第三版塊,安排十分鍾時間。在課堂的最後十分鍾里,我想給學生介紹一些最新的IT產品,每節課推出一個產品,可以是手機、筆記本,網路設備等,從多方面來展開,讓學生感受當下快捷的科技發展。
第四版塊,課堂最後五分鍾我希望可以和學生來交流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和心得,讓學生提提對我的意見,說說對課程設置的想法,從與學生的交流中來不斷提升自己和改進課堂教學,想學生所想,做學生所需,讓信息技術課成為一門實用、學生喜愛的課程。
這只是我的初步設想,或許實踐起來還會產生諸多問題,但是我會一直思索,力爭做到最好。
❼ 如何在教學中更好的應用信息技術
一、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
二、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七、需要注意的
❽ 如何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 教學中的應用已越來越普遍。它具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以及邏輯思維的限制,以直觀或間接形象的圖案、真實的人物、真實的色彩,逼真的聲音適宜的光照直接或間接的展現客觀事物,給學生提供完美的視覺美、形象美,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想像、創造等各種能力的培養,以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參與學習活動並使之相互結合,形成心理最佳狀態。同時,豐富多彩的熒屏,不斷變化的事物,以及言簡意賅的解說,優美動聽的音樂增添了課堂 教學的氣氛。那麼,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改進優化課堂 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能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望,直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要求,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如《秋天的圖畫》一文描寫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秋天的圖畫」色彩的美麗,想像秋天的圖畫,來表達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聲像並茂的電腦課件,向學生來展示,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設問:此情此景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質疑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只有大腦在積極思維,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運動信息技術就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挑山工》一課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一幅圖:「矮個子,臉兒黑生生的,眉毛很濃,大約四十來歲,敞開的白土布褂子中間露出鮮紅的背心」;「扁擔一頭拴著幾張木凳子,另一頭捆著五六個青皮西瓜」。教師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這一部分情節,邊讀邊想。讀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疑問:為什麼挑山工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呢?挑山工「不聲不響」、「悄悄」走到前頭,他當時是怎麼想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後結合當時的情境進行這樣的設想:遊人是來游覽的,哪裡好玩就在哪裡停,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要按時把貨物送到山頂,目標專一,所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通過這樣的質疑學生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在課堂 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興趣的材料而難以開展抽象的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了對課堂 教學難點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確的掌握。利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憑著真切的形象去感受、體驗比較抽象的事物,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如教學《海上日出》一課,文章中有時太陽走進了雲堆中,它的光線卻從雲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這一段也是教學難點。如何才能夠突破和解決教學的難點呢?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觀看一些動感連續的畫面了解海上日出的過程和景色,體會日出時的偉大奇觀。學生看著這一幅幅生動直觀的畫面,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人體,真正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願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如教學《長征》時,我們先指導學生通過,網路收集有關的圖片和資料,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中央蘇區在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陷落,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開始長征。10月上旬,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8萬多人離開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我們還通過網路上的音、視屏觀看那真切的紅軍在長征路途中爬雪山,過草地,那是用語言所無法形容的,通過在戰爭時期對長征的了解與我們現在美好生活的對照,激發了學生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同時,學生能夠在收集、製作過程中積極參與,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到了主動獲取知識的沿線上,學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積極參與的樂趣與獲得成功的喜悅,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取代了課堂 上教師繁瑣的課堂 分析,減少 了一問一筆式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處於一種動手嘗試、探求發現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景之中,主體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課堂 教學得到最優化。
❾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各種評價
傳統的評價機制已不適應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我們要運用新的評價機制來改進教育教學、促進學生 發展 ,得到教與學的雙贏。新的評價體系不僅重視 學習 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本文結合實踐,主要論述在信息技術課中如何運用各種評價 方法 。
關鍵詞:評價 教學 信息技術《普通高中技術領域課程標准(信息技術部分)》對課程評價的要求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這一論述對新課程的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也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終結性評價,更要重視形成性評價,綜合使用多種評價方法來考查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以利於全面評價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本文通過 理論 與實踐,談一談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如何使用各種評價。
一、評價的重要性
(一)新課程需要新的評價體系
原有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新課程的要求相關甚遠,過於重視終結性評價,過於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習過程中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這就要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來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二)教學決策需要新的評價體系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出大量的決策。譬如:教學計劃是否適合學生;學生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是否做好了接受下一階段學習任務的准備;我的教學效率如何等等,這些 問題 都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多種類型的信息。那麼,怎樣獲得這些信息呢?我認為僅僅依靠客觀性試題、紙筆測驗是遠遠不夠的,因而就需要更客觀、全面的評價體系出現。
二、評價的定義及目的
(一)評價的概念
評價:在獲取關於學生表現的信息時所使用各種方法的總稱。它包括傳統的紙筆測驗、開放性問題(如論述題)以及對真實性任務的操作(如上機實習)。評價是評定學生學習及發展的質與量的全過程,既要考查學習結果更要考查學習過程。
(二)評價的目的
根據評價的定義,我認為:評價本身並不是目的,它只是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盲目地收集並堆積有關學生的信息,是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評價看作是為教學決策收集信息依據的過程,並且認為它是有效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們使用評價,不但要評學生的學,而且要評教師的教;不但要評學生學得怎麼樣,還要通過評價指導學生應該怎麼學;不但要評教師教得怎麼樣,還要為教師以後怎麼教提供依據。對此,我將評價的目的大體 總結 如下:1、測試和衡量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2、促進學生的發展。3、改進教師課堂教學。4、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評價的方法
在教學與評價過程中,教學目的與目標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設計評價和選取評價方法時首先要考慮期望通過評價得到什麼信息,是知識、理解、 應用 、思維能力、操作技能還是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直接地將評價與期望的學習結果聯系在一起。一般來講,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我們可以採用理論測試、上機考核、學生自評、小組互評、 電子 檔案袋或觀察等方法進行不同方面的評價,這些方法由於側重點不同,評價所反映的 內容 與操作手段也會隨之不同。
(一)理論測試與上機考核相結合來測試知識與技能地掌握情況
根據信息技術課的目標要求,不僅要理解有關概念及特徵,還要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評價中,不僅要有理論測試還要進行技能考核。理論測試適合於短時間內對大量學生進行集中考察,主要是考查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但對於實際操作技能卻不能很好反映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上機中考查學生的上機技能。實際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對於上機考核不僅考查了學生的操作技能,還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反過來說,理論測試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核,還對以後上機技能操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建立了知識基礎。
例如在演算法與程序設計的教學中,不僅僅是語法、演算法的理論掌握,還要求設計的程序能在具體環境中的真實性運用。這就要求,理論與實踐結合,給學生一個真實性環境,來體現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歸納出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應用的一般 規律 。
❿ 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指的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在信息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和能力。以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為核心的信息素養,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的字里行間都充滿教師要樹立「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多方面且富有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