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什麼是俠義的信息資源

什麼是俠義的信息資源

發布時間:2023-01-10 23:53:43

⑴ 網路信息資源主要指什麼

網路信息資源含義 在探討網路信息資源的含義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對信息資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關於信息資源的含義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是俠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就是指文獻資源或者數據資源,或者各種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聲像,印刷品,電子信息,資料庫等,。這都是限於信息本的身。而是廣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這既包含惡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關的人員,設備,技術和資金等各種資源。 隨著互聯網發展進程的加快,信息資源網路化成為一大潮流,與傳統的細細資源相比,網路信息資源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傳播的范圍,載體形態,內涵傳遞手段,等方面都顯示出新的特點。這些新的特點賦予了網路信息資源新的內涵。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網路信息資源也稱虛擬信息資源,它是以數字化形式記錄的,以多媒體形式表達的,存儲在網路計算機磁介質,光介質以及各類通訊介質上的。並通過計算機網路通訊方式進行傳遞信息內容的集合。簡言之,網路信息資源就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目前網路信息資源以網際網路信息資源為主,同時也包括其他沒有;連入網際網路的信息資源。 2. 網路信息資源的特點 2.1存儲數字化 信息資源由紙張上的文字變為磁性介質上的電磁信號或者光介質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儲和傳遞,查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儲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無損耗地被重復使用。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計算機內高速處理,又可以通過信息網絡進行遠距離傳送 2.2 表現形式多樣化 傳統信息資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數字形式表現出來的信息。而網路信息資源則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軟體,資料庫等多種形式存在的,涉及領域從經濟,科研,教育,藝術,到具體的行業和個體,包含的文獻類型從電子報刊,電子工具書,商業信息,新聞報道,書目資料庫,文獻信息索引到統計數據,圖表,電子地圖等 2.3 以網路為傳播媒介 傳統的信息存儲載體為紙張,磁帶,磁碟,而在網路時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網路為載體,以虛擬化的姿勢狀態展示的,人們得到的是網路上的信息,而不必過問信息是存儲在磁碟上還是磁帶上的。體系那了網路資源的社會性和共享性。 2.4 數量巨大,增長迅速 CNNIC一年兩次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以其權威性著稱。從本次報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量為2083萬台;CN下注冊的域名數量達到17.9萬個;網站數量達到了37.1萬個;國際出口帶寬總量為9380M。 2.5 傳播方式的動態性 網路環境下,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快速靈敏,具有動態性和實時性等特點。信息在網路種的流動性非常迅速,電子流取代惡劣紙張和郵政的物流,加上無線電和衛星通訊技術的充分運用,上傳到網上的任何信息資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數秒鍾就能傳遞到世界各地的沒一個角落。 2.6 信息源復雜 網路共享性與開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於沒有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這些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編輯和整理,良莠不齊,各種不良和無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網路上,形成了一個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給用戶選擇,利用網路信息帶來了障礙。

⑵  狹義資訊理論

一、概述

資訊理論是美國數學家香農(C.E.Shannon)建立的。1948年及1949年香農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發表的《通信的數學理論》和《在雜訊中的通信》兩篇論文,奠定了現代資訊理論的基礎。他從研究通訊中要解決的信息度量等問題入手,建立了僅用於通信系統的資訊理論,或稱香農資訊理論,也稱狹義資訊理論。

香農在深入研究了各種復雜的通信系統後,將通信系統的形式抽象為圖1—1所示那樣的模型。模型由六個部分組成,各部分的意義是:

圖1—1香農的通信系統模型

1.信源和信宿

信源即信息的來源,它能夠形成和發送一種消息或消息系列,這種消息有待於傳輸給接收端。信源是多方面的,不僅人可以發出信息,而且自然界一切物體也能主動地或被動地發出信息,成為信源。信宿即信息接收者,它能夠接收消息,並使消息再現,達到通信的目的。信宿可以是人,例如地質人員,也可以是機器,例如物探中所用的各種接收儀器。

2.信道和雜訊

信道是傳輸信息的媒介,是信源和信宿交換信息的通路。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地下地質體(信源)發出的信息(如電磁場)要經過地殼中的岩石及(或)地面上空氣,傳輸到信宿,故信源的上覆地層及(或)空氣就是信道。

當信息在信道中傳輸時,常受到雜訊的干擾。在通信系統中所遇到的雜訊可分為兩類:系統外部的雜訊和系統內部的雜訊。雜訊往往影響通信效果,造成某些失真,為此,必須盡量減少雜訊。

在地質找礦中,一般將雜訊稱作干擾。

3.編碼和解碼

「碼」是一個符號表和將這些符號排列起來時必須遵守的一些制約。運用這些符號,遵守相應的制約把信息變成信號,這一過程就是編碼。

當信號系列通過信道輸出端輸出後,必須經過解碼復製成消息,才能送到收信人手中。解碼過程恰好與編碼相反,所以解碼就是編碼的反變換。

以上幾部分就構成了香農的通信模型(見圖1—1)。

香農這個模型不僅可以用於通信系統,而且可以推廣到其他非通信領域。在非通信系統中,可稱為信息流通系統。以企業管理為例,由基層單位及其他有關方面提供信息,領導機關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和收集信息,然後處理信息,作出決策。在這里,基層單位等是信源,領導單位是信宿,而了解和收集情況的各種渠道是信道。這也是一個簡單的信息流系統。從這個觀點看,地質找礦工作也可看成是一個復雜的信息流系統(將在第三章中敘述)。

二、狹義資訊理論中信息的定義

任何一門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階段。定性是定量的基礎,定量則是定性的精確化。只有當一門科學從定性研究進入定量研究後,這門科學才成為「精確科學」,資訊理論要發展成為一門「精確科學」,就必須對信息進行度量。

為了對信息進行度量,必須對信息下一個確切的定義。香農將信息定義為消息中關於不確定性事物(即原來不知道的東西)的內容。譬如說,有人告訴你一個你已經知道的事情的消息,這個消息中就沒有任何信息。反之,你對被告知的事件在被告知以前知道得越少,則這個消息中的信息量就越大。對一個在給定條件下必定發生的事件或必定不發生的事件,當條件具備時,有人告訴你這個事件發生了(對必定發生的事件)或這個事件沒有發生(對必定不發生的事件),這個消息對你都沒有任何信息。

如果一個事件,在給定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而其發生具有一定的概率,當條件具備時,有人告訴你這個事件發生了或沒有發生,這個消息對你就含有信息。

三、信息的度量[1]

按常規辦法,對某個量作定量表示時,往往將它與某一適當的標准進行比較。顯然,這種辦法不適用於信息的定量表示,因而信息的度量成了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而香農卻在這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使信息定量化。

根據香農的信息定義,完全撇開信息的具體內容,將信息加以形式化,用概率論的觀點對信息進行定量描述。這樣做的根據是:第一,信宿只是復制信源發出的信號,而不管其內容;第二,在信宿未接收到信源發出的信號以前,信源什麼時間發出信號、發出什麼信號,對信宿而言都是未知的,具有隨機性。因此,信源發送信號對信宿而言可視作一個隨機事件。

設隨機事件A發生的概率為P(A),並有0≤P(A)≤1。若P(A)=1,則A必發生,若P(A)=0,則A必不發生。香農定義事件A的自信息量為

I(A)=-lg(P(A))當P(A)>0

I(A)=0當P(A)=0

用對數表示是為了計算簡便,因為如果直接用概率表示,在求幾條消息(或一個系統中的多個事件)的總信息量時,要用乘法,而對數可以變求積為求和。由於隨機事件的概率總小於1,其對數為負值,故在概率的對數前冠以負號,使信息量取正值。

從上式看出,概率小的事件,信息量多。這點在地質找礦中很容易理解:設在一個具m個單元的地區,有n1個單元上出現地質標志A,在n2個單元上出現地質標志B,設地質標志B只出現在有礦床或礦化存在的單元,而地質標志A則只出現在有礦床存在的單元。顯然,n2>n1,因而(n2/m)>(n1/m)。當m,n1及n2均較大時,B出現的概率P(B)=n2/m,A出現的概率為P(A)=n1/m。根據自信息定義公式

I(A)=-lg(P(A)=-lg(n1/m)=lgm-lgn1

I(B)=-lg(P(B)=-lg(N2/m)=lgm-lgn2

因為m>n2>n1,故

I(A)-I(B)=lgn2-lgn1>0

即地質標志A出現比地質標志B出現提供有礦床存在的信息量大。

因此,這樣定義的信息量,符合將信息定義為消息中關於不確定性的事物(即原來不知道的東西)的內容的要求。

對一組事件S(包含E1,E2,…,En共n個事件)來說,設事件Ek出現的概率P(Ek)=Pk,定義這組事件的自信息量的統計平均值為

資訊理論、系統論與地質找礦工作

式中

,lgPk=0當Pk=0。通常把S的自信息量的統計平均值稱S的熵。

對於兩組事件可以定義其互信息量及聯合熵。此時要用到數學中的集合論,故不敘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有關專著[1]

四、資訊理論的發展

狹義資訊理論誕生後,由於推廣應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50年代是資訊理論向各門學科沖擊的時期。資訊理論的成就給許多學科帶來了意外的希望。人們試圖把信息概念和方法用來解決本學科面臨的許多未能解決的問題;試圖把資訊理論用於解決語義學、聽覺、神經、生理學及心理學等問題。例如1955年在倫敦舉行的第三屆資訊理論會議,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解剖學、動物保健學、人類學、計算機、經濟學、電子學、語言學、數學、神經生理學、神經精神學、哲學、語音學、物理學、政治理論、心理學和統計學等。但由於狹義資訊理論存在不考慮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雙方關於信息的意義(如信息是否真實)和信息的價值以及不能用來描述模糊信息等局限性,因而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大。

2.60年代,資訊理論是一個消化、理解的時期,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重大建設的時期。研究的重點是信息和信源編碼問題,雜訊理論問題、信號濾波與預測問題、調制與信息處理問題等。這些就是所謂的一般資訊理論,主要是研究通信問題,也涉及到心理學等。

3.70年代以來,是資訊理論向廣義資訊理論或信息科學發展的時期。資訊理論的這次發展是與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相聯系的。美國的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fer)在70年代中期寫了《未來的震盪》一書,論述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1980年他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他認為第一次浪潮是距今0.8萬~1萬年以前的農業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第三次浪潮則是從本世紀40年代開始的「信息革命」。因此,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認識到信息可以當作與材料和能源一樣的資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和共享。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已廣泛滲透到各個科學領域,它迫切要求突破狹義資訊理論的狹隘范圍,以便使它能成為各種人類活動中所遇到的信息問題的基礎理論,從而推動其他許多新興學科進一步發展。7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提出了「有效信息」、「廣義有效信息」、「語義信息」、「無概率信息」及「模糊信息」等概念。目前,人們已把早已建立的有關信息的規律與理論廣泛應用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及管理學等學科中去。一門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變換、傳輸、存貯、處理、顯示、識別和利用的信息科學即廣義資訊理論正在形成。本章以後各節,將結合地質找礦的特點,敘述廣義資訊理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⑶ 俠義信息和廣義信息有什麼區別

廣義就是指所有的意思,包括整個自然界.
狹義就是指某些的意思,只包括特定范圍.
信息的廣義含義是指對各種事物的存在方式,運動狀態和相互聯系特徵的一種表達和陳述. 信息的狹義含義是指具有新內容或新知識的信息,即對接受者來說是預先不知道的東西.
換句話說:廣義是大范圍的,狹義是小范圍的!

⑷ 信息與信息資源

4.1.1信息資源的概念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沒有認識到「信息是一種資源」。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信息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不斷提高,這一觀點才逐漸被認識到。資源不僅具有各種物質形態,也包括知識、經驗、技術、消息等非物質的信息形態,即包括物質資源和能源資源,以及稱為第三資源的信息資源。在今天,信息資源與物質資源、能源資源一起構成現代社會經濟與技術發展的三大支柱性資源,缺一不可。

一般而言,對於信息資源,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狹義」的概念認為,信息資源是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後形成的有序化的並大量積累起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即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學科門類的知識,以及經驗信息、政策法規信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等,都是信息資源(有用信息)集合中的重要構成要素。「廣義」的概念認為,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所有信息以及信息的生產者、信息技術等信息活動要素的集合。但是,並非所有的信息都是信息資源,只有對人們有用的,或者為了達到一定目的,經過人類的開發與組織的信息才能成為信息資源。概括地講,信息資源就是人類在勞動、生活等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開發、組織、加工、處理以後所形成的各種不同信息要素的總稱。因此,信息資源包含幾方面的含義:①信息資源是與人類需求相關的信息;②信息資源是可利用的信息,即對人類有用的信息;③信息資源是通過人類實現某種目的加工而成的信息;④信息資源是利用各種信息處理技術綜合而產生的信息。

信息資源是可利用的信息,相對於其他的非資源型信息,信息資源具有四個明顯的特徵:

(1)具有開發、利用和價值轉化性。信息資源首先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發生直接影響作用,通過人對信息資源的理解、消化、運用,提高人自身的素質,甚至改變某種傳統與習慣,從而有利於啟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要素或變革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動力。信息資源是人類所開發與組織的信息,是人類腦力勞動或認知事物的過程的產物。

(2)稀缺性。由於信息資源只是信息中的有限可利用部分,因此,與人類對信息的需求相比,信息資源永遠是稀缺的。

(3)可增長性。信息資源是人的智慧與才能的結晶,是無形資產,因而具有可增長性,是在不斷地開發利用過程中豐富、增長的過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信息資源的可增長性,要求人們不僅要注重信息資源的利用,而且更要注重信息資源的研製與開發。在現代信息化社會,對信息資源研製與開發的力度與水平,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突出標志,甚至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尺度。

(4)整體性。任何一類信息資源,都幾乎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與其他類信息資源密切聯系的。信息資源作為一種資源的整體集合,是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組織的政治、文化、經濟、技術等的各個方面的描述和整體反映。自然科學各門類之間相互交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之間相互影響和交融,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視角,不僅注重技術層面,而且更加註重社會及人文層面,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在這個資源集合中,每一種資源要素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內容,如果將這些資源之間的聯系割裂開來,就失去了整體利用的價值。

4.1.2信息資源類型和分類

信息資源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信息,但它是一種附加了人類勞動的信息。因此,如果按照信息資源的廣度來劃分,主要包括廣義信息資源和狹義信息資源兩大類型。

4.1.2.1廣義信息資源

廣義信息資源是指信息和與操作信息有關的物理設施、人力、機構、資金和運行機制等的總稱。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具有與信息相關的技能的人;信息技術硬體與軟體;信息設施,包括圖書館、文獻信息中心、計算機中心和通信網路等設施;信息處理和加工的支持系統。

4.1.2.2狹義信息資源

狹義信息資源是指信息本身及其載體的集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源。作為一般信息的使用者,並不需要對廣義信息資源進行研究,但應該了解狹義信息資源的各種情況,以利於信息的檢索。

其中,狹義信息資源又可以分為:自然信息資源和社會信息資源。自然信息是指自然界發出的信息,它以純自然物為載體,如天體信息、生物信息等,它是客觀物質世界過程的原型;社會信息是經過人類利用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圖像等方式加工而成的信息,是人際間傳播的信息,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也是我們這門課程的主要研究對象。

這些信息源可以根據形態的不同劃分為印刷型信息資源、聲像型信息資源和實物信息資源。

(1)印刷型信息資源:印刷型信息資源是指以紙張為載體,用印刷方式記錄知識的文獻。印刷型文獻因方便實用,是人類交流和傳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它的優點是閱讀方便,利於流通,缺點為存儲信息密度低、體積大、分量重、佔用空間大,不易保存,難於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不利於資源共享。

(2)聲像型信息資源:聲像型信息資源是指以磁性材料、光學材料等為載體,利用特定設備,使用聲、光、磁、電等技術設備記錄聲音信息和圖像信息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電影片、激光唱盤等。聲像型信息源形象、直觀,有些用文字難以描述的事物,可以錄音、錄像或拍成電視片,幫助人們觀察和認識某些自然現象,探索物質結構及運動機制。缺點是利用時也需要專門設備。

(3)實物信息資源是人類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以實物形式表述出來的信息資源。常見的實物信息資源有產品樣本、模型、碑刻、雕塑等。

人們還可按不同的標准以及不同的需求需要,對信息資源進行劃分和歸類。

(1)信息資源按信息內容和應用領域可分為:政治信息資源、經濟信息資源、軍事信息資源、文化信息資源、生活信息資源、教育信息資源等。上述各種信息資源在社會總的信息資源中所佔的比重,反映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程度,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發展的先進程度。

(2)按存儲信息的不同物質材料(載體)可分為:文獻信息資源,它包括各種書刊文字資料及其復製品和音像資料;非文獻信息資源,它包括口頭信息資源、實物信息資源等。

(3)按信息內容的保密程度可分為:公開信息資源、半公開信息資源和非公開信息資源。公開信息資源的信息是公開的、可以共享的。公開信息資源的信息量很大,如大量的科技信息、經濟信息、生活信息等,這類信息可以作為信息商品進入流通領域。半公開信息資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部信息,它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使用。非公開信息資源即保密信息,一般是不能公開使用的。根據保密程度這種信息又分為各種保密級別,並有一定的保密時間,如常說的商業秘密、國家機密等。

(4)信息資源根據其形態的不同可分為:靜態信息資源和動態信息資源。一般的文獻資源都是靜態信息資源;而臨時發布的信息和定時發布的信息(資源)為動態信息資源,如股市行情、訂單信息、新聞公報等。

(5)信息資源根據其與時間的關系的不同可分為:連續性信息資源和離散性信息資源。連續性信息資源是指相互之間有密切(時間)相關關系的資源,如社會演變過程中的信息資源;離散性信息資源是指相互之間不相關的資源,如各種產品生產的信息資源。

(6)根據不同加工深度可以分為:零次文獻信息資源、一次文獻信息資源、二次文獻信息資源、三次文獻信息資源。零次文獻信息源是指還沒有形成正式出版物之前的文獻信息,如論文草稿、實驗記錄、設計草圖、談話記錄、書信等。一次文獻信息源是指作者在社會活動中所產生的、被記錄在某種載體上、公開發表的文獻信息。這是最基本的文獻信息源。如絕大多數期刊論文、科技報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專利文獻、技術檔案等,其文獻形式是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信息源是指人們將大量無序的一次文獻信息使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信息集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檢索工具。三次文獻信息源是指對一次信息所載內容進行單元層次的選擇,經過匯集、綜合、分析、評述等深度加工而成的產物。如綜述性學科總結、參考工具書(如字詞典、網路全書)等。

4.1.3信息資源的結構

4.1.3.1信息資源結構的含義

信息資源的結構是同信息的分類相聯系的,同時它還受人們對信息認知程度的影響。如前所述,信息資源可以分為自然信息資源和社會信息資源兩大類。自然信息資源是以物質為載體的信息資源,如天體信息、物體形態和性質信息等。如果從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角度出發更為詳細地劃分,社會信息資源應由記錄型信息資源、實物型信息資源、智力型信息資源、交往信息資源和電子信息資源構成。因此,信息資源的總體構成如圖4.1所示。

4.1.3.2社會信息資源結構

(1)記錄型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由傳統介質(紙張)和各種現代介質(如磁碟、光碟、縮微膠片等)記錄和存儲的知識信息資源構成,如各種資料庫、書籍、期刊等。這類信息資源的存儲傳遞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記錄型的信息資源是人類所特有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獻信息資源。

圖4.1 信息資源的總體構成

文獻信息是經過人們一系列加工(篩選、歸納、整理)後記錄下來的信息。凡以文獻作為載體形式的信息資源統稱為文獻信息資源。文獻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以文字、圖形、符號或其他技術手段記錄著人類的活動信息和知識信息。文獻信息還可以通過改變記錄方式(復制、曬制、列印、縮微、放大等)再生成人們所需要的各種形式的文獻。文獻信息,顧名思義就是文獻所記載的內在信息,是以文字、符號、聲像信號作為編碼的人類精神信息。簡言之,文獻信息就是文獻所能記載的一切內容。文獻信息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精神信息能夠傳於異地,留於異時。如果根據文獻信息的不同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進行區分,文獻信息可以分為一次文獻信息、二次文獻信息和三次文獻信息。

(2)實物型信息資源。實物信息資源的存在主要源於無法用文字、影音等形式,或者由於某種目的需要用直接的實物形式存在的信息資源,如樣機、樣品、雕塑、文物等信息資源。實物信息資源與自然物質信息資源較為類似,都是以物質的形態體現信息,但實物信息資源不能等同於自然物質信息資源,其主要區別在於,實物信息資源是經過人的加工、生產或創造的產品,是實物中凝聚了人類智慧的信息財富。如某種樣機、樣品,它本身就代表一種技術信息,其信息資源包括加工工藝、化學成分、物質參數、設計指標、外觀狀態等資源。

(3)智力型信息資源。智力型信息資源主要是指由人腦存貯的知識信息,包括人們掌握的各類知識、訣竅、技能和經驗,有的可以用語言和文字明確表達和記錄,有的則難以明確表達和記錄,故又被稱為隱形知識。它的主要形式有各行各業的專家咨詢,比如政策咨詢、投資咨詢、醫療健康咨詢、法律咨詢、市場咨詢等。隨著社會生產知識化結構的提高,咨詢業重要性的凸現,這類信息資源在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4)交往信息資源。交往信息資源是指在信息流動的各種渠道中,信息源和信息受眾之間的信息交流主要通過人們口頭攜帶、肢體語言等形式的信息資源。它的基本形式有演講、交談、會議討論、報告,以及人與人通過肢體、眼神等其他直接接觸方式所形成的信息資源。這類信息資源又稱為零次信息資源。口頭信息指存在於人腦的記憶中,通過交談、討論、報告等直接的方式交流傳播的信息。

(5)電子信息資源。電子信息資源是以模擬或數字化形式(即二進制代碼:0與 1)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存儲在光、磁等非印刷型介質上,並以光信號、電信號的形式傳輸,通過響應的計算機和其他外部設備再現出來的信息資源,例如以廣播、電視、電視會議、圖文電視、資料庫、網路等作為載體的信息資源。電子技術在信息的存儲、傳播和應用方面已經從根本上打破了長期以來由紙質載體存儲和傳播信息的一統天下,它代表了信息事業發展的方向。電子信息資源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發展和廣泛應用給人們收集信息、存儲信息、利用信息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由於現代網路技術的日臻完善,電子信息資源在利用上具有其明顯的優勢,主要體現在:①查詢方便、快捷,時效性強;②共享性好,傳播性廣,流動性大,更新速度快;③存儲量大,品種繁多,可選擇性強。

⑸ 什麼是網路信息資源網路信息資源是怎麼組織的組織的方法和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以數字化和網路化為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為了保持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特別是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我們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識成產系統,技術生產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只是應用系統」4個良性循環的子系統所形成的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知識傳播系統,已經被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當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信息管理的過程已經經歷了傳統管理時期,技術管理時期,信息資源管理時期,現在正逐漸向「網路信息資源管理」階段演進。這種演進和發展對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務模式勢必造成巨大的變化,產生新的社會需求,而網路信息資源管理正式這種新需求下的產物。

1. 網路信息資源含義
在探討網路信息資源的含義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對信息資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關於信息資源的含義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是俠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就是指文獻資源或者數據資源,或者各種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聲像,印刷品,電子信息,資料庫等,。這都是限於信息本的身。而是廣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這既包含惡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關的人員,設備,技術和資金等各種資源。
隨著互聯網發展進程的加快,信息資源網路化成為一大潮流,與傳統的細細資源相比,網路信息資源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傳播的范圍,載體形態,內涵傳遞手段,等方面都顯示出新的特點。這些新的特點賦予了網路信息資源新的內涵。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網路信息資源也稱虛擬信息資源,它是以數字化形式記錄的,以多媒體形式表達的,存儲在網路計算機磁介質,光介質以及各類通訊介質上的。並通過計算機網路通訊方式進行傳遞信息內容的集合。簡言之,網路信息資源就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目前網路信息資源以網際網路信息資源為主,同時也包括其他沒有;連入網際網路的信息資源。
2. 網路信息資源的特點
2.1存儲數字化
信息資源由紙張上的文字變為磁性介質上的電磁信號或者光介質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儲和傳遞,查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儲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無損耗地被重復使用。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計算機內高速處理,又可以通過信息網路進行遠距離傳送
2.2 表現形式多樣化
傳統信息資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數字形式表現出來的信息。而網路信息資源則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軟體,資料庫等多種形式存在的,涉及領域從經濟,科研,教育,藝術,到具體的行業和個體,包含的文獻類型從電子報刊,電子工具書,商業信息,新聞報道,書目資料庫,文獻信息索引到統計數據,圖表,電子地圖等
2.3 以網路為傳播媒介
傳統的信息存儲載體為紙張,磁帶,磁碟,而在網路時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網路為載體,以虛擬化的姿勢狀態展示的,人們得到的是網路上的信息,而不必過問信息是存儲在磁碟上還是磁帶上的。體系那了網路資源的社會性和共享性。
2.4 數量巨大,增長迅速
CNNIC一年兩次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以其權威性著稱。從本次報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量為2083萬台;CN下注冊的域名數量達到17.9萬個;網站數量達到了37.1萬個;國際出口帶寬總量為9380M。
2.5 傳播方式的動態性
網路環境下,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快速靈敏,具有動態性和實時性等特點。信息在網路種的流動性非常迅速,電子流取代惡劣紙張和郵政的物流,加上無線電和衛星通訊技術的充分運用,上傳到網上的任何信息資源,都只需要短短 的數秒鍾就能傳遞到世界各地的沒一個角落。
2.6 信息源復雜
網路共享性與開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於沒有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這些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編輯和整理,良莠不齊,各種不良和無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網路上,形成了一個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給用戶選擇,利用網路信息帶來了障礙。
.

3 網路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核心是資料庫建設

在網路信息資源管理活動中,資料庫技術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領域,它是實現資源共享,節省開支,提供系統的反映能力,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術保證。世界提供的大型資料庫有萬余個,總記錄數幾十億,這些資料庫通過發達的網路向機關,團體,學校,公司以及個人提供各類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業信息,文化信息等。從目前的狀況堪,我國可供服務的信息資源顯的比較匱乏,我國現在有可讀的信息資源還是很少,佔世界資料庫總量和總記錄數的百分之幾。
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料庫建設還不太令人滿意,但是我國的網路信息資源的開發建設工作也有相當的成就。如:國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慶維普資訊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集團公司推出的「萬方資料庫」等,特別是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開發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資料庫」等更是將我國的網路信息資源開發與建設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4 網路信息資源管理的理論核心是「三維結構論」
20世紀90年代初,盧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種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約化。即信息資源的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的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的經濟管理和信息資源的人文管理,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術,信息經濟和信息文化,三個的集成構成IRM的三維構架。
從技術角度來看,人們除了利用信息科學的原理研究解決大系統的穩定性,網路結構的有序性和高速率傳輸中的各種問題外,主要是用情報學的理論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網路特點的信息系統,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對應於網路技術的技術管理模式,其研究內容是新的網路信息系統,新的信息媒介和網路信息環境中的信息資源分布,採集,組織,存儲,檢索,傳播與服務。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速信息網路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經濟系統,這個系統將計算機,通訊網,信息資源網,信息生產者(提供者),信息消費者(用戶)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信息生產,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個信息產業革命,以高速信息網路為基礎的信息活動具有與經濟活動相同的特徵,過程和媒介。存在著供求關系,投入產出關系和費用效益等方面的問題。需要用經濟學的理論,原理,,原則和方法研究網上的各種復雜的經濟關系。有必要按照經濟規律,遵循經濟規律,運用經濟杠桿,對網路信息活動進行經濟管理,使網路信息資源的實現最優配置,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用,發揮最佳效益。對應於網路信息資源的經濟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網路修年西服務業引發的經濟問題,研究內容是internet產業結構與管理,網路環境中的資源的合理配置,網路市場的運行與管理等。
從人文角度來看,人們試圖通過政策,法規,倫理道德的相互協調,將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結合起來,實現高速信息網路資源的規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機體系和健康的網路文化,以保證高速信息網路有序運行。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改變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形成的單依靠技術的單一模式,解決了許多技術手段無力解決的問題,有助於客服網路迅速膨脹和無序擴張引發的種種弊端,創造和諧,均衡,有序的信息環境,並使技術發揮更大的效能,因此對應於信息網路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網路環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網路信息資源的管理實踐中,這三大模式相輔相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網路信息資源在我們地社會發展中將日益占據主導地位,網路信息資源的管理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對網路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網路信息環境變為有序的信息空間,實現信息資源效用的最大優化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俠義的信息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所需的五個數據在同一列如何引用 瀏覽:285
微商怎麼做人脈代理 瀏覽:357
怎麼去龍洞華僑職業技術學校 瀏覽:299
你是如何獲取租房信息的 瀏覽:931
代理費多少錢什麼意思 瀏覽:189
安信證券交易界面怎麼顯示 瀏覽:183
東陽賣狗的寵物市場在哪裡 瀏覽:98
不當交易檢察官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964
xbox怎麼交易 瀏覽:296
交易貓如何100退款成功 瀏覽:993
高中生信息泄露有什麼後果 瀏覽:330
如何構建企業信息利用 瀏覽:976
線上怎麼銷售產品圖片 瀏覽:14
電腦股票交易明細按哪個鍵 瀏覽:366
注塑產品如何開機 瀏覽:990
建設銀行普通信息卡是哪個 瀏覽:369
電商黑馬技術有多少 瀏覽:965
三聖花鄉花市場搬到哪裡去了 瀏覽:295
口腔醫學技術多少人學 瀏覽:314
權健產品什麼時候重新上市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