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歐美國家如何發布農產品預警信息

歐美國家如何發布農產品預警信息

發布時間:2023-01-06 23:41:40

1. 農產品進口預警制度

確保農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定增長,穩定國內就業;促進傳統出口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行業和企業開展國際認證、質量檢測等公共服務,提高設計研發能力。此外,將通過削減配額總量、擴大資質管理范圍、提高資質標准和行業集中度等措施,完善「兩高一資」產品出口調控,整合出口品牌扶持相關政策,加大出口品牌培育力度。

此外,商務部今年將建立國際市場原油、銅精礦、糧棉油等主要商品價格監測體系,完善進出口信息通報和風險預警監測.

2. 歐美農業立法和支持政策有哪些特點

美國頒布了新農業法,大幅度提高了對農業的補貼,完成了新一輪的農業政策調整。之後,歐盟又對共同農業政策《2000年議程》進行中期審議,在提高食品安全和質量,改善農村發展環境等方面作出政策調整。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利用WTO規則,抓緊完善我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一個重大的政策問題。

一、美國、歐盟農業支持政策的調整及特點

(一)美國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一直通過對農業實行巨額補貼,實施對農業的有效干預。不同時期對農業干預的側重點不同,有重點解決生產過剩危機的,有重點提高農場主收入的,有重點促進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今年5月13日頒布的新農業法,則以為農場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網」為主要目標,在農產品補貼、資源保護、農產品貿易促進、農業信貸、食品營養、農村發展、科研和技術推廣、林業發展、能源發展、作物保險和災害救助等方面,出台了一攬子支持措施。其中關於建立農場主收入安全網的條款,即「農產品補貼」條款,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爭議。

美國新農業法有以下四個突出特點:

一是大幅度提高補貼水平。據美國農業部測算,新農業法規定,今後10年(2002年至2011年)政府補貼農業的資金為1900億美元,比1996年農業法增加約830億美元。2002-2007年6年間,按1996年農業法,法定農業補貼為666億美元,2002年農業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519億美元,6年總計達1185億美元。(見附表1)。

二是調整補貼方式。通過「銷售貸款補貼」、「固定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三道保護線,對種植小麥、玉米、大米、棉花、油料的農場主提供收入補貼,構成嚴密的收入安全保護網。「反周期補貼」是這次新增加的一種補貼方式,其實質是提高農產品的目標價格水平,降低農場主的生產成本,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三是擴大補貼范圍。除了繼續對大米、小麥、玉米、高粱、大麥、棉花等農產品進行補貼外,又把大豆、油料、花生等產品納入「固定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范圍;把花生、羊毛、蜂蜜、雜豆等產品納入「銷售貸款補貼」范圍;把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也納入了補貼范圍。此外,對乳製品、食糖等的生產者繼續提供價格、貸款補貼和進口保護。這在美國農業政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四是補貼分配相對集中。由於補貼與農產品的面積和產量掛鉤,巨額補貼將主要流向少數大規模農場。美國農業部估計,按新農業法的補貼方式,目前30%的大農場將獲得70%的補貼,這將有利於提高大農場的規模和競爭力。

(二)歐盟

在美國頒布新農業法之後,歐盟也對共同農業政策《2000年議程》進行中期審議。與美國不同的是,歐盟政策調整的重點有三個:一是突出食品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動物福利,宏觀上將有助於構築新的貿易技術壁壘。二是減少與產量掛鉤的補貼。三是減少對大中型農場的直接補貼,提高對農村發展的支持水平。

歐盟農業支持政策主要採取以下六種方式:

一是價格支持。政府事先確定保護價格,分干預價格和目標價格兩種,當市場價格低於干預價格時,由政府按干預價格收購;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政府直接向農民支付市場價格與目標價格的差價。這種支持保護方式,屬於WTO協議規定需要逐步削減的黃箱政策。

二是收入直接補貼。分兩大類:一類是不掛鉤的收入補貼,一類是掛鉤的收入補貼(按中期審議方案,這類補貼將逐步減少)。兩類補貼都以土地面積和常年產量為基礎確定補貼水平,但前者以歷史基期為基礎,一經確定,不再與當前生產掛鉤,屬「綠箱」政策;後者則仍然與當前的生產掛鉤,但計算中的單產不是單個農場的實際單產,而是一個地區的平均單產,屬「藍箱」政策。

三是對農業的公共服務。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為農業發展提供的各種服務性支出,包括農業科研、病蟲害控制、農民培訓、推廣和咨詢、檢驗檢測、市場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等。一些國家還設有農業災害救助、結構調整援助、生態環境補貼、休耕和貧困地區支持補貼項目。

四是信貸和稅收支持。信貸支持是通過政策性的農業金融機構發放低息貸款,鼓勵農戶增加農業投入。也有一些國家採取財政補貼的辦法,鼓勵商業金融機構發放農業貸款。稅收支持主要是不單獨設面向農業的稅種,並在增值稅和所得稅政策上給農產品和農民以優惠。如在所得稅政策上,包括增加農產品的成本分攤,允許將生產費用一次性從稅基中全部扣除,允許農民出售固定資產所獲得的收入作為長期資本收益,農民還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稅額減免;在增值稅政策上,採取免稅、適用特別稅率和按比例稅率納稅等多種優惠措施。

五是貿易促進。包括採取傳統的關稅措施控制進口;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進口;實行出口補貼和出口信貸,降低農產品出口價格;採取營銷宣傳、信息服務、貿易服務以及技術、食品援助等手段,扶持行業團體、協會,開拓國際農產品市場;利用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促使對方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

六是農業保險。政府對農產品在備耕、種植、管理和銷售四個階段進行保險,與農民分擔風險。農業保險的基本形式有補給保險機構和補給投保農民兩種,無論是採取暗補或明補方式,都起到了有效化解農業風險的作用。

(三)歐美農業支持政策的特點

一是依市場變化調整補貼方向。當前歐美農業支持政策出現兩種值得注意的傾向:一是調整支持方向,二是加大支持力度。美國增加「黃箱」支出,加大了價格補貼,直接扭曲農產品價格,目的是擴大出口,佔領國際農產品市場。歐盟著重提高農產品質量,改善環境,目的之一是加強「綠色壁壘」,增大國外農產品進口的難度。

二是以立法形式確定支持政策。在歐美國家,農業支持政策和實現政策目標的措施,都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而不是政府發布政令。法律法規對政策目標、預算安排、政府執行機構的職責范圍均作出明確規定,行政機構只能在授權的范圍內行使職責。有關農業立法每隔一定時間調整(如美國是5-6年)。這一做法保證了農業支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公開性,也規范了項目管理。

三是支持政策項目化,項目管理法制化。所有的支持政策都細化到具體項目,由政策到法規,由法規到項目,由項目到資金。所謂落實政策,就是落實資金項目。項目管理是公開透明的,美國新農業法400多頁,其中90%以上都是對項目計劃的詳細分類和具體描述,包括項目預算、資金分配、申請程序、實施過程監控等。

四是有比較完善的政策執行主體。美國的農產品信貸公司是實施聯邦政府農業補貼政策的執行部門,隸屬於美國農業部。該公司可以向農民收購農產品,也可以直接支付農民直接補貼。近幾年,農產品信貸公司年凈支出達300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風險管理與作物保險、產品營銷貸款、緊急災害救助、環境保護與長期休耕、市場貿易促銷與拓展以及與農民相關的社會福利措施等。補貼也是到位的,多年來,美國農業部沒有收到一例農民關於補貼操作不當的投訴。

3. 國貿問題,中國農產品國際分工想要發揮更大優勢,應該從哪方面做努力

中國既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農民不富,中國不富」,農產品的穩定對中國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擔憂中國農產品將遭受來自國外農產品的強勁沖擊,因而動搖中國的國本。加入WTO以來的五年多時間里,中國農產品在挑戰中發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出口可以高枕無憂了。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隨著中國開放度的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將更復雜,應對工作更艱巨。為此,我們需要全面的理解農產品的出口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我們目前存在的差距,採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才能確保農產品穩步健康發展。

一、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

(一)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分析

中國農業基本上是一個以滿足內需為主的產業。從貿易差額上看,在加入WTO以前,中國農產品貿易在大部分年份都保持順差。加入WTO後,2002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大幅度增加。據統計,2002年全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達到180.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20.8億美元,同比增長12.8%,當年農產品貿易順差為57億美元。進入中國入世第二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增長趨勢。截止03年底,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212.4億美元,進口總額達到189.3億美元,仍實現貿易順差25億美元。2005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值達到272億美元,比建國初期的5億美元,增長53.4倍。但是,隨著中國農產品進口關稅的降低,中國農產品在這個時期進口增長幅度也在加大,超過了農產品出口的增長幅度,甚至出現逆差現象。據統計,05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14.2億美元,其中農產品出口233.9億美元,進口280.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4%,成為僅次於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全球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農產品出口雖實現連續五年快速增長,卻出現了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自1984年來的首次逆差。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特點

1、農產品出口結構

我國農產品出口反映了中國農業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結構特徵:一方面,中國出口農產品以勞動密集型高價值農產品為主。如2003年中國出口新鮮及冷凍水產品33.4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的15.7%;蔬菜出口21.8億美元,佔10.3%;園藝產品出口52.7億美元,佔24.8%;畜產品出口27.3億美元,佔12.9%;四類產品出口合計占農產品總出口的63.9 %。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品出口增加。2003年中國農產品加工品出口85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0.2%。其中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21.7億美元,占農產品總出口的10.2%;水產品加工品出口19.3億美元,佔9.1%;肉類加工品出口7億美元,佔3%。總的看來,我國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出口優勢正在顯現。

2、農產品出口的地區分布

中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省份是山東、廣東、浙江、遼寧、吉林和福建等,其中山東是農產品出口增長最快的省份之一,山東自2000年超過廣東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省。總體來說,中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中國農產品出口前十位省(市)中有8個屬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農產品出口佔全國的16.6%,其中只有吉林省出口超過10億美元,在全國排名第五,黑龍江出口超過5億美元,在全國排名第九;目前西部十省農產品出口較少,2003年西部十省出口農產品13.74億美元,僅佔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5%。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問題

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現狀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自入世以來出現了轉折性變化,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在中國農產品繼續保持比較優勢、出口潛力較大的同時,目前還存在一些影響農產品出口的突出問題。

(一)國際競爭力總體不強

在國際市場上,我國部分農產品具有良好的國際競爭力,如園藝、畜禽類產品、水產品等。但從出口額來看,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農產品出口不進反退。表面上看,這是由於其他國家在家禽和動物進口方面設置的種種非關稅壁壘,成為中國相關農產品出口的障礙。但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在於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未得到根本提高。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面臨著雙重壓力:在生產方式上,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價格高。據統計,我國近年的稻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中,人工費用佔到35%~53%,使得原本具有價格優勢的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相當,出口競爭力下降。而發達國家農產品人工費用則不到10%。在產品質量上,我國農產品規格化標准化程度低,產品質量不高,農產品安全問題突出。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愈演愈烈,成為目前國際農產品貿易壁壘的新特徵,嚴重影響中國擴大農產品出口。從日本、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針對農產品實施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來看,中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體現在檢驗檢疫壁壘和身份認證壁壘。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既規范了國內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同時也將不符合標準的國外產品擋在了國門之外。例如日本對入境的農產品及食品實行近乎苛刻的檢疫、防疫制度,在植物檢疫方面,凡屬日本國內沒有的病蟲害,對於來自或經過發生該病蟲害國家的寄生植物均嚴禁進口。農產品還需要接受衛生防疫部門的食品衛生檢查,對於強制性檢查食品,要逐批進行百分之百的檢驗。對中國蔬菜等農產品來講,今後進入日本市場將更趨困難。

(三)農產品出口遭遇著「綠色壁壘」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制訂較高的農產品檢驗檢疫標准,而我國農產品質量大多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入世後,我國一些農產品就因為農葯、化肥殘留較高而被一些國家禁止進口,有的農產品則因為難以得到進口國的質量認證及其包裝標簽認可而不能出口。在這方面受阻最重的當屬畜產品,其主要原因:一是檢驗檢疫標准提高,檢驗指標范圍擴大。如歐盟從2002年初,因在我國出口的兔肉、雞肉和凍蝦等產品中檢測出含量為200mg/kg的氯黴素而停止從我國進口該產品,而上述氯黴素含量在國內則無法測出。「綠色壁壘」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最大障礙。

(四) 反傾銷 與我國農產品出口

據統計,從1979年中國出口的糖精鈉在歐盟被 反傾銷 起,截止2005年已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起訴500餘起 反傾銷 調查,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中國出口產品貿易額超過150多億,中國農產品出口也遭遇反傾銷調查。例如,2003年12月3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啟動對來自中國、巴西、印度、泰國、越南等國家的凍蝦進行反傾銷調查,要求對中國的蝦產品徵收119%—267%的反傾銷稅。顯然,中國蝦產品在美國市場將受到沉重的打擊。需要高度重視的是,隨著中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和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農產品面對的反傾銷爭端將日趨頻繁和激烈,有可能成為今後不能迴避的出口障礙。

三、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對策

中國農產品面臨國際市場上的嚴峻形勢,只有結合農產品出口貿易狀況,從源頭上攻關,進一步完善促進農產品的政策措施,著力提高出口競爭力,積極應對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才能使中國農產品持續發展,並力爭上一個新台階。

(一)利用比較優勢,優化農產品進出口結構

農產品進出口結構是以優勢格局為基礎的。我國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和建設資金有限,應該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如豬肉、禽肉、水產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較優勢為基礎調整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以國際農業資源配置調整國內農業資源配置,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農產品出口佔80%,深加工產品出口佔20%,而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為1:3。另據有關方面分析測算,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品占其總生產量的90%以上,加工轉化後產值增加2-3倍;而我國農產品加工品只佔總生產量的25%左右,加工產值只增加30%左右。因此,今後應把重點放在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上,這是促進農產品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徑。

(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國外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今後,應逐步實施動植物病蟲害區域化管理,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建設,切實提高動植物衛生水平;進一步推廣"公司+基地"的農產品出口經營模式,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自有種植、養殖基地,開展農產品和食品認證,進一步推進標准化生產,建立質量監控體系;進一步完善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體系,重點加強和完善出口優勢農產品及相關農業投入品的檢驗檢測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和完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

我國政府應加強通報咨詢網站建設,建立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中心和資料庫,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及時向企業提供WTO/TBT通報、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法規、國際上技術貿易措施的發展動態等信息。加強對發達國家和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家技術標准、技術政策、有關法規、標准結構和內容的研究,密切注視全球技術性貿易措施變化的新動向,使農產品適應國際標准,避免陷入技術壁壘的陷阱。

(四)加強與農產品進口國的磋商、交涉和談判

技術壁壘的產生和作用既有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同時也包括科學評估、觀念的認同等。一些國家實施技術壁壘而又缺乏科學依據,我們要加強同這些國家的磋商、交涉和談判,爭取減少我國農產品遭受國外技術壁壘的影響。同時,要加強對國外進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提高疫情截獲率,充分運用WTO規則,科學合理地應對技術壁壘。

(五)實施綠色品牌戰略

當前,缺乏品牌是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軟肋。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已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中國要沖破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必須走「被市場認可」的品牌之路。因此,專業戶特別是基地和企業要樹立和增強品牌意識,學會打造品牌,尤其要打造綠色品牌。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農產品市場,綠色食品的質量安全優勢和品牌整體競爭優勢日益顯現。我國企業在發展上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力開發綠色品牌農畜產品。

(六)提高企業反傾銷應訴能力,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預警機制

一方面,當我國農產品在國外被訴傾銷時,企業要積極應訴,認真回答外方提出的問題,這是厲害關系人的義務,也是厲害關系人的權利,所以要積極配合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訴。另一方面,依託各行各業協會主管部門,盡快建立農產品的價格監測系統,發現有競價銷售和對某一市場出口大幅增加時,要發出「警報」。農產品預警機制不僅要關注我國農產品在國外遭到的反傾銷和限制進口的動向,而且對其他國家的這類反傾銷糾紛案件也極為關注,因為別國的遭遇很可能是我國的前車之鑒。

今後,國際環境將更復雜,而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我們應正視困難,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並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減少摩擦,積極推動我國農產品出口邁向新的台階。

4. 國內外生態環境安全預警研究現狀

國外預警研究是多個領域的,包括經濟領域、氣候氣象的預測預報、糧食安全供給、飢荒預警、醫療、環境監測、工程地質及生態環境等。美國環境保護基金會及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全球變暖預警系統 (Global Warning: Early Warning Signs),採用 WebGIS 的形式對全球氣溫正在逐漸升高地區以信號做出標記,可以提示可能產生的海水上升、冰川溶化、兩極氣溫上升等現象,並對可能產生疾病擴散、早春、乾旱、火災等災害做出及時的預報。美國的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y 製作的網上飢荒預警系統 (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 Network),主要針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糧食需求、貧困人口數量、乾旱及多雨、貿易、平均預期農產品收獲情況,對地區或國家飢荒情況做出預測預警。Wil-liam E.Sharpe 等將酸性徑流導致魚類的損失作為森林減少的一個預警指標進行研究,得到了酸類物質的長期緩慢積累是生態環境大范圍破壞的結果的結論。Jost Borcherding 等1999 年建立的生物預警系統,在有毒物質進入水體 30 min 後發生預警。國外生態安全預警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生態風險評價、生態預報的基礎之上的。歐美國家許多學者分別從不同側面開始進行生態預警方面的研究。如美國為了防治西南部大草原的沙化,開始把植物之間的裸露區指數、牧草蓋度、營養性繁殖體蓋度等作為沙漠化的早期預測指標,採用衛星監測和地面觀測相結合的方法確定草場生態系統由正常發展到有風險和沙漠化不同階段的臨界值。

國內對環境預警的研究最早始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生態安全預警研究隨著生態安全的研究深入而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許多學者在不同的領域進行預警研究。曲格平(2002)認為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災害和社會事件,需要建立必要的預警、預防和應急措施。郭中偉 (2001)認為生態安全預警是一種社會公益性的服務,應該由國家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將 「國家生態安全的監測、評價與預警系統」研究作為 2000 年的重大項目。傅伯傑等 (1996,2001)對區域生態環境預警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 蘇維詞等(1997)分階段地對烏江流域內的 39 個縣 (市、區、特區)的生態環境做了預警評價;邵東國等 (1996)以甘肅省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為例,對干早內陸河流域生態環境預警進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基於神經網路的生態安全預警模型,給出了生態環境質量量化與預警分析方法; 卞建民等 (2002)、關文彬等 (2001,2003)、林年豐等 (2000)進行了土地荒漠化預警理論與方法研究; 梅寶玲等 (2003)建立了內蒙古生態預警指標體系; 張大任 (1991)對洞庭湖生態環境預警做了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文傳甲 (1997,1998)對三峽庫區農業生態系統及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預警分析; 許學工 (1996)應用生態環境交錯帶理論分析了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提出環境潛在指數對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做了預警研究; 王龍 (1995)對山西煤炭開發與生態環境預警做了研究。總體來說,生態環境安全預警研究還是一個新的領域,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目前,還沒有學者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 (南陽市域)的生態環境進行過綜合評價和研究。此次研究根據環境預警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環境安全預警研究對確保水源區水質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閱讀全文

與歐美國家如何發布農產品預警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目標點是輸哪個數據 瀏覽:747
小程序訪問許可權在哪裡 瀏覽:823
如何微信小游戲遷移到微信小程序 瀏覽:648
消毒隔離技術包括哪些 瀏覽:931
交易貓未發貨怎麼收貨 瀏覽:115
恆昌惠誠信息咨詢怎麼樣 瀏覽:435
期權交易中如何修煉心性 瀏覽:554
信管家是哪個交易所 瀏覽:925
電腦如何看內存條信息 瀏覽:259
如何刪去手機中的系統數據 瀏覽:753
程序編碼憑證怎麼做 瀏覽:483
宋朝怎麼對外交易 瀏覽:499
項目代理合同是什麼 瀏覽:834
東莞貸款代理公司怎麼這么多 瀏覽:353
硅烷產品的主要優點都有哪些 瀏覽:336
紐威機床如何調程序 瀏覽:173
小公司財務代理記賬哪裡找 瀏覽:36
現在加價購買的電子產品有哪些 瀏覽:302
什麼產品親測能變白 瀏覽:195
如何開一家白酒代理商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