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光年外的物體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看到
一光年以外的事物的影像要再按光速走一年,一年後能看到。
如果是一光年外的光要傳過來,需要一年才能看到,但是一光年外發生的事情,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等等高科技設備看到,所以不是過一年我們才能看到,光年只是一個長度單位而已,它是光傳播一年所走的長度。
「年」是時間單位,但「光年」雖有個「年」字卻不是時間單位,而是天文學上一種計量天體時空距離的單位。宇宙中天體間的距離很遠很遠,
(1)一光年的距離信息需要接收多久擴展閱讀:
光速乘以一年的時間,真空中的光速是恆定的,即:c=299792458m/s,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365日6小時9分10秒。
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經過的距離稱為一個光年。光速 在真空中約為30萬千米每秒,也就是3×10的8次方米×(365.25×24×60×60)秒(儒略年長度等於365.25日,以2000年1月1.5日(記作J2000.0)為標准歷元)所以,一光年就是9.4605×10的15次方米。
Ⅱ 一光年是多遠,飛機飛一光年需要多長的時間
都知道光年的定義就是指光傳播一年所達到的距離,按照科學家的計算,一光年的距離大概是94605億千米。
一光年的距離是我們沒有想到的,一輛飛機飛一光年都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等飛機飛到一光年,我們早就去世了,並且未來地球何去何從都是未知數,但是我們人類一直具有探索精神,同時我也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發展,現在的人們能夠發現光速並且測量出它的速度,已經是一種非常大的突破,那麼未來人類依然能靠著自己的智慧在這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實現達到光速,或者是超越光速。
Ⅲ 我們看到距離我們1光年的物體需要多長時間
是的。SN1979C就是30歲!
光年一般是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在天文學,秒差距是一個很常用的單位,一秒差距相等於3.26光年。
1)光由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八分鍾
而我們不用一秒就可以看到它
2)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為人馬座比鄰星,它相距4.22光年
而用天文望遠鏡也不用一秒鍾就可以看到它
3)眼睛要看到一個物體,是不是要這個物體的光反射到眼睛才能看到呢?
你說的對,但是我們看到的它的光必須是持續不斷的,我們才會看到!
Ⅳ 如果人類回應15億光年外的神秘信號,他們接收到信號需要多久
如果人類回應15億光年外的神秘信號,他們接收到信號可能需要十億年甚至更久。
以人類現在的無線電波技術,它的速度已經可以達到光速了,而光速的單位最大就是光年。如果人類接收到的信號是來自十五億光年之外,這個信號傳到地球上面也是要花費長達十億年的時間。
所以其實人類要面對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接收信號要多久,而是人類目前還不具備可以發射對方可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人類目前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到底能不能在宇宙之間傳輸,都是一個問題,畢竟如果能夠傳輸到對方的話,如果對方接收到的信號很弱,那麼傳輸的信息對方就無法識別,這就相當於花了十億年做了無用功。
當然如果人類真的能夠把信號傳輸到十五億光年以外,那也是人類的一個大進步。但是如果按照現在的數據來計算,肯定要用超過十億年的時間才能讓他們接收到信號。
Ⅳ 光年是光走一年的距離光走一光年需要多久
有了光年這樣的長度單位,用於表示宇宙天體的距離就很方便,也很容易理解。不過,天文學中更常使用的長度單位是秒差距,這個單位來歷已久,比光年更早出現。
另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光子本身而言,以光速運動的它們無所謂時間和空間,無論1光年,還是更遠的距離,由於尺縮鍾慢效應,它們都是在一瞬間抵達。不過,物理學中並不承認光速參照系。
Ⅵ 光走1光年需要多久為什麼科學家說不是1年,而是一瞬間就到了
「光年」是一個用來衡量天體之間距離的「長度單位」,在天文學中天體之間距離太過於遙遠,在計算恆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或者去描述某個宇宙結構時,人類常用的距離單位經常會「不夠用」,因為數據太過於龐大了,所以人類就創造出了更大的長度單位「光年」。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299792458m/s,接近每秒30萬公里,對於人類來說這個速度很快了,在宇宙目前還沒有發現物體移動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而光年指的就是光在真空狀態下向一個方向移動一年的距離,一光年換算成米的話是 9,460『7304』7258『0800米。
那麼對於光線本身來說,移動1光年需要多長時間呢?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並不是1年,而是一瞬間!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光年不是光移動一年的距離嗎?為什麼對於光線本身來說一光年的距離只是一瞬間呢?
首先,光速確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並且從人類的物理理論來看,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運動時的速度都無法超過光速,因為一個物體越接近光速,它的質量就越大,達到光速時這個物體的質量就等於「無限大」了,可是能量是有限的,宇宙中沒有無限大的能量讓一個物體加速到光速,所以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
在宇宙中最快的光速,其實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並不快,因為宇宙太廣闊了!即使以光速移動,想要跨越星系拜訪其他的星球也需要極其漫長的時間,比如說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是「比鄰星系」,我們距離比鄰星系4.2光年,從我們的視角來看太陽發出的光需要4.2年才能抵達比鄰星。
如果此時此刻你在比鄰星系觀察地球,看到的並不是現在的地球,而是4.2年前的地球!因為我們觀察物體時需要藉助光線,光線攜帶的信息傳遞速度是有限的,這就造成了我們在夜晚看到的星星其實都是它們很久之前的樣子,甚至有可能有的恆星已經死去了,我們仍然能在夜空中看到它在發光發熱。
1光年是光在理想狀態下運動的距離,在真正的宇宙中,光移動一年的距離可能達不到標準的1光年,因為我們的宇宙並不是絕對真空的狀態,在宇宙中存在少量的星際氣體和宇宙塵埃,這些細小的顆粒會對光線的移動造成一些影響,其次宇宙膨脹也會影響光線的移動,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光線移動1年的距離達不到標準的1光年。
當然,光年是一個長度單位,是為了方便我們計算宇宙中天體之間的距離才誕生的,即使宇宙中光線移動一年有時候達不到標准意義上的1光年也沒有影響,在計算時這些誤差都會被忽略掉,畢竟宇宙中的天體都在不斷的運動,比較小的誤差都可以被忽略。
鍾慢效應是一個很常見的物理現象,在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只不過鍾慢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時間膨脹很短暫,幾乎可以忽略。簡單來說鍾慢效應指的是時間並不是一個絕對的物理量,在某些情況下時間會相對性的發生變化。
一個物體在高速移動時,這個物體經歷的時間要比正常的物體「更慢」一些,因為宇宙中的時間和空間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空間的變化會影響時間,時間的變化也會影響空間,一個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速度越快,它經歷的時間流速就會越慢,這就是「時間膨脹」。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說法不正確,其實已經有實驗證明了這個現象,Μ子是宇宙中的一種輕子,π介子的衰變會產生Μ子,每一秒來自地球之外的宇宙射線擊中大氣層都會製造大量的M子,這些M的半衰期是2.2微秒,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在2.2微秒後M子就會衰變消失。
科學家發現,在地勢比較低的地方仍然可以發現很多Μ子,按理來說M子從高處落下應該已經經過了多個半衰期才對,可是它們仍然可以抵達地表,這是因為相對於觀察者來說,Μ子在高速移動,它經歷的時間要比觀察者慢10倍,所以Μ子才能抵達地表。
宇宙射線撞擊大氣層製造的M子速度能達到98%的光速,我們在實驗室中可以製造出正常速度的M子,宇宙射線製造出來的M子衰變速度要比正常的M子慢5倍以上,這足以證明「時間膨脹效應」的真實性。
物體移動的速度越接近光速,它經歷的時間就越慢,而對於進行光速移動的光子本身來說,它的時間在抵達目的地和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之前都是靜止的,所以光子移動一光年不需要1年的時間,對於光子本身來說時間並沒有流逝!
在未來「時間膨脹」現象很可能會成為人類在宇宙中進行星際旅行時的關鍵,比如說一艘宇宙飛船要前往10光年外的某個星球,往返一次就需要整整20年,這樣的話會消耗宇航員太多的光陰,誰也不想自己20年的歲月都在宇宙飛船中度過,可是因為時間膨脹效應,如果這艘宇宙飛船足夠快,那麼飛船的時間就會相對的變慢,宇航員不用花費20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任務,這對於人類的星際 探索 會有很大的幫助!
Ⅶ 如果一光年外的物體以無線電的形式發送到地球,地球需要多長時間可以接受到
光年是距離,光走一年的距離叫一光年。無線電的傳播速度就是光速。因此正好一年可以到達地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