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是如何滿足受眾的內在需求
社會新聞是最吸引受眾的一種新聞類型,也是媒體贏得場、戰勝競爭對手的一項有力的武器,因此社會新聞受到了各種媒體無與倫比的重視。這不僅是因為社會新聞能夠抓住受眾的眼球,容易獲得獨家頭條,更重要的是社會新聞滿足了受眾一定的心理需求。
1)社會新聞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好奇心理 社會新聞相比起其它的新聞類型能更大地滿足受眾不同種類的好奇心,這就是它在今天受到受眾喜愛和媒體重視的原因所在。不過好奇心也分高級和低級,對於有利於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東西,充滿好奇往往會造就一代偉人;但若是僅僅對一些陰暗、污穢、無用的東西表示好奇,那反而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現在有些媒體為了市場、利潤而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級的好奇心,報紙上盡是「星、性、腥」的社會新聞,大大地降低了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從長遠看,這反而是得不償失的。
2)社會新聞能滿足受眾的窺私慾
每個人都只會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呈現在別人面前,但是每個人又都很渴望看到別人秘密的一面,這就是一種窺私慾,而這種窺私慾只有社會新聞才能滿足。近幾年來,電視上的社會新聞經常採取隱性采訪的報道方式,雖然說這種采訪方式能夠獲得比較真實、客觀的新聞,但是它在道德、法律上一直存在著疑點,不過媒體一直把這種方式作為一種強力的武器,這就是因為它非常受到大眾的認可。它隱蔽的鏡頭感、喬裝的訪問方式,都給受眾一種強烈的窺視感,受眾甚至可以幻想自己正身臨其境地窺視著別人的生活,窺視著別人秘密的一面。
3)社會新聞能滿足受眾的對比心理
一般受眾在認識某種事物時都喜歡對比,這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有比較就有鑒別,一比較就立見高低良莠。受眾在這時最容易產生的兩種感情就是嫉妒心與同情心--嫉妒強者,同情弱者。這其中又以同情心為受眾所歡迎。社會新聞中就有許多能激發起大眾同情心的報道,特別是一些關於病人、貧困生等的報道,記者往往把報道的基調建立在同情弱者的基礎上,這也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這種心態。媒體這種為了迎合受眾同情弱者的基調,使得社會新聞的報道經常會失去其公正客觀的立場,特別是在涉及到法律案件的一些社會新聞的報道上,媒體經常會無意識地為迎合大眾的同情心,讓案件往大眾所期盼的方向發展而製造輿論對司法人員施壓。在很多時候,媒體這種做法嚴重干預了司法的公正和獨立,對我國司法體制的改革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4)社會新聞能最大地滿足受眾的得益心理
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圍事物的變動,掌握各種各樣的信息,尤其對於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物及其信息更為關注。現在的社會新聞越來越強調帶給受眾一定的信息性,這種信息就是指要盡量滿足受眾的基本需求。相對於比較遠離受眾基本日常生活的經濟、政治新聞,社會新聞受到受眾的普遍喜愛是顯而易見的。
5)社會新聞能滿足受眾的娛樂心理
游戲是人類的天性,有一種說法就認為藝術是自人類的游戲中產生的。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游戲更是每個人抒解壓力的方式,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想要得到完全的游戲是很難的,這時由社會新聞提供一些有趣的、惹人發笑的新聞就成為一般人獲得娛樂的最佳選擇。
B. 受眾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媒體中的有用信息
保有自我。
作為信息的接受者,我們需要獨立思考,才能避免隨波逐流。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C. 受眾的心理需要有哪些
受眾既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的對象,對傳播過程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受眾的需求,受眾對媒介信息內容的選擇性接觸活動等,都對大眾傳播的效果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1、認知心理
2、好奇心理
3、從眾心理
4、表現心理
5、移情心理
6、攻擊心理
D. 中國當代新聞受眾的群體需求有哪些變化
1、在急劇的社會變動和開放的社會聯系面前,受眾表現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變之心表現尤為強烈;2、市場經濟條件下決策主體增加,帶來受眾對硬性的決策參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3、受眾群體分化趨勢明顯,新增群體涌現,造成受眾需求的多元與分化。
E.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有哪些方式和以前信息傳遞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一 信息傳播渠道不同:傳播是針對較大數量的、異質的和匿名的受眾;信息是公開傳播的,傳播是以同時到達大多數受眾為目的;傳播者一般是通過專門的傳播機構,由職業傳播者運作。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之上,傳統媒體也開始廣泛的應用數字技術;傳統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新媒體的興起,使擁擠的媒介市場處於明顯地過剩狀態;受眾不再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他們開始苛刻地選擇自己願意接受的媒體。
二「碎片化」成為傳播對象願意接受的趨勢。傳媒將傳播內容灌輸給更多大眾的傳播方式轉變為針對特定人群的窄眾傳播;更重要的是,新技術創造的媒體互動功能使傳播由單向轉變為互動,受眾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他們同時成為信息的提供者。對等傳播已經成為現代傳播的重要形式。
三 淘汰舊傳播方式進程加快。除了電視受眾基本穩定外,其他三大媒體日到達率明顯降低。從2001年到2006年,報紙的日到達率下降了4.2%,日到達率下降反映受眾規模的減少。同時,受眾對傳統媒體的接觸時間也在減少,用於上網的時間已經超過了讀報時間,並且還在呈現上升趨勢。就核心受眾而言(即25~45歲、大專以上學歷、個人月收入超過2000元的受眾),五年來(2001~2005年)對於傳統媒體的日接觸時間明顯減少(電視受眾的日接觸時間基本穩定),其中對報紙的日接觸時間減少了20分鍾,而對網路媒體的日接觸時間則足足增長了1.7倍(增加了88分鍾)。這進一步表明傳統媒體的受眾接觸在向互聯網轉移,傳統媒體在對於受眾的吸引程度上正逐步讓位於網路媒體。
F. 受眾信息接受的機制是什麼
其實質就是把受眾看作是被動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顯,在這些理論中傳者是...至於受眾吃什麼,吃多少,吃還是不吃,全在於受眾自身的意願和喜好,媒介是...
G. 媒介內容要完全滿足於受眾需求嘛
不是要完全滿足,媒介內容滿足於一下需求
1.一般資訊需要是受眾最基本的信息需要。
在受眾的信息需求系統中,資訊需求占據主導地位人類的很多共同活動和交換活動在信息交換的基礎上才相以進行。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獲得關於周圍環境的信息,比如天氣物價等,並根據這些信息採取行動。
當人們所面對的環境極其復雜,幾乎不可能靠自身去獲得有關環境的全部信息時,大眾媒介就成為一個很好的信息提供者。特別是當今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在時空上都具有局限性,大眾媒介在人們認識周圍社會環境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彰顯。
2.社會化需要。
社會化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並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平。人在社會化過程中一是使自己知道社會和他人對自已有哪些期待,二是使自己具備實現這些期待的能力,更好地承擔自己的社會角色。家庭學校和社會組織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大眾媒分特別是電視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們經營通過電視等大眾媒介了解社會,了解時代的需求,並通過電視學習專業知識,還漸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大眾媒介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眾多調查發規,信息時代的兒童受到媒介的影響很大他們從電視中初步接觸社會的規則,角色關系和道德標准,並在隨後的生活中將這些經驗運用到其中。
3.情緒調節需要。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大眾媒介提供的節目(尤其是一些娛樂綜藝、體育類內容)往往能使受眾的情緒得到調節,在宜泄、刺激和興奮中釋放心裡的壓力,從而獲得輕松感。藉助媒介調節情緒是現代人接觸媒介信息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 ,受眾可能某些特殊心理的需要,如從媒介內容中尋找生活的結合點,尋找認同感;也可能通過媒介了解信息,從而增加人際交流中的共同語言等。受眾使用媒介並不都是單一需求驅使的, 一般是以某種動機為主,但也不排除其他動機的存在
H. 求問大眾傳播的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會經歷哪些心理歷
所謂受眾,就是指信息傳播的對象,信息的接受者。舉例來說就是:書籍報刊的讀者,電影電視的觀眾,廣播的聽眾等,受眾是信息傳播的最終目的地。
受眾的心理選擇過程包括以下三個環節:一、選擇性注意;
選擇性注意又被稱為選擇性暴露、選擇性接觸,是指媒體和信息是否受到受眾的注意,受眾會對這些媒體和信息進行選擇。
受眾是一個多元化的群體,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括各個年齡、各種學歷、各行各業的人。那麼,由於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收入等等的不同,他們對信息的選擇也就不同。
「傳播學之父」施拉姆這樣認為:
受眾參與傳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廳就餐,媒介在這種傳播環境中的作用只是為受眾服務,提供盡可能讓受眾滿意的飯菜(信息)
。至於受眾吃什麼,吃多少,吃還是不吃,全在於受眾自身的意願和喜好,媒介是無能為力的。也就是說,受眾是積極的尋求和接受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眾接受信息是由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來決定的。例如:一個身患重病的人,他不會去關心國際時事,而是會更注意是否有新葯特葯的推出;一個居住在國外的人,他每天更關心的是本國本地區的天氣狀況。這兩個例子都是受眾從自身的需要,而選擇接受信息的。
對於傳播者來說,它不能強迫受眾去接受自己所傳遞的信息;但是它可以考慮到受眾的心理接受習慣,
適當改變傳播方式、強化和更新傳播內
容,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引起受眾的注意。
二、選擇性理解;
選擇性理解是指受眾從自身的立場和利益出發,對信息作出的解釋。
由於信息接受者的教育程度、心理思想、社會經歷、個人需求以及所處環境的不同,因此他們對相同信息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人們有選擇的接觸了一個信息後,會按照當時的需要、興趣和情緒進行理解。
同一條信息,由於受眾不同,所做出的解釋也就不同。例如:報紙上有一篇報道,一對父母將自己年滿十八歲孩子趕出了家門。有人會批評這對父母不盡人情;可有人會贊同這對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獨立的教育方式。
三、選擇性記憶;
選擇性記憶是指受眾對信息的記憶是有選擇的,他們會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記憶深刻;而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沒有給自己的大腦形成刺激的內容加以遺忘。
選擇性記憶和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一樣,十分注重受眾本身感興趣的、自身需要的、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
容易遺忘那些與自身生活無關、不感興趣、與自己原有態度不相符合的訊息
受眾是大眾傳播的積極參與者,沒有受眾的參與,這個傳播活動就不完整。在
現代社會,人們的教育水平、職業、地緣、收入水平、心理特徵等方面的差異越來越明顯,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對傳播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