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息化的課堂教學到底是什麼樣
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藉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其特點是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
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
強調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豐富性
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的改變,而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體的教學體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取、利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不難看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其中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於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很顯然,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重擔,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造適應新課改要求的高效課堂模式勢在必行。
B.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
現代多媒體技術是教育與科技結合的產物,由於其可控性強,能創造出靈活、生動、多變的學習情景和教學環境,虛擬現實,再現生活物景,把靜態知識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枯乏知識趣味化,從而營造了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喚起了幼兒的有意注意,誘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這不僅激發了幼兒的興趣,陶冶幼兒的情操,還極大的增強了幼兒的認識動力和能力,推動他們學習。那麼現代教育技術對於幼兒園數學活動的開展又有哪些幫助呢?能否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構建一個讓孩子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數學的教學模式呢?下面,筆者談一談現代教育技術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作用。
一、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小班數學活動:小熊吹泡泡,要求掌握5以內的數字。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兩種:一是圖片操作法。先在黑板上畫出小熊吹泡泡的圖片,然後依次出示幾個泡泡,讓孩子們點數。活動過程機械化,幼兒表現缺乏興趣。二是實踐教學。教師帶幼兒到戶外玩吹泡泡,幼兒的興趣挺高,能感知泡泡的顏色和形狀,但由於泡泡的數量和呈現時間無法控制,以至於幼兒不能正確點數,無法實現教學目標。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很容易克服這兩種傳統教育方式的弊病,使教材的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幼兒面前。可愛的動態小熊和色彩鮮艷的泡泡,配上愉快的兒童音樂,把孩子們帶入一個輕松的游樂環境之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教師的教態輕松自如,而教育目標卻輕而易舉地達到了。
二、優化教學內容,拓展學習資源,使數學活動回歸生活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以圖、文、聲、像並茂地從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理解新知識,在探索中了解其規律和變化。
例如:小班幼兒關於圖形的感知。其實在生活中有關圖形的應用比比皆是,然而用傳統的圖片形式很難將這些內容一一展示。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尤其是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資料,更能將生活資料真實地展現出來,讓幼兒從吃、穿、住、行等各個領域中找出與圖形相關的東西,加深幼兒對圖形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解決了教師尋找、繪畫圖片的煩惱。
三、優化教學過程,體現數學活動的互動性與探究性
幼兒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多媒體以它聲像結合、圖文並茂等特點,受到了小朋友的喜愛。我們在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通過每個幼兒動手操作滑鼠帶動畫面上的變化,感受多媒體教學帶來的樂趣,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和興趣。
例如中班數學活動:5以內數的形成,可利用多媒體的可參與性。可設置情境問題,讓幼兒根據各個圖形的特點,通過添畫的方法幫圖形寶寶變一變,操作滑鼠為圖形寶寶找朋友,進行任意重組構圖,並點擊相關的數字等。當問題回答正確時,電腦里會發出陣陣掌聲。幼兒在活動中興致昂然、情緒愉悅、思維敏捷、充滿自信,比傳統教學中擺弄圖片,然後等待老師檢查的效果更直接、更便捷。不僅使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得到發展,而且掌握了像拖動滑鼠、敲擊鍵盤等基本的電腦操作技能,為成為適應信息時代的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礎。
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數學活動整合於主題活動中
幼兒園的數概念往往是在表象的梳理和總結基礎上形成的,主題活動很難深入,常常只能像蜻蜓點水那樣觸碰一下。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記錄主題活動時的情境,便於回顧和梳理,其中運用得最多的是攝像和數碼照相。
例如在理發店這一主題活動中,要幫幼兒梳理有關理發用具的用途和分類。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感性的認識,可以讓孩子先去參觀理發店。在參觀過程中,由於受到時間、環境的影響,無法及時地幫助幼兒梳理概念,但通過攝像的手段,將參觀過程攝錄下來,並用特寫的手法拍下各種理發用品。在參觀之後回放這段過程,一來幼兒的生活經驗得到了鞏固,二來便於理解各理發用品的用途,對於分類的掌握也就不成問題了。
又如在中班數學活動「找蛋」,要求幼兒掌握相鄰數的概念。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通過數字卡片的演示來讓幼兒明白相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通過flash動畫設計了春天的美麗情境和為雞媽媽、鴨媽媽、鵪鶉媽媽找蛋的故事情節,讓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了解了相鄰數的概念,使活動變得更為生動,有利於幼兒理解枯燥的數概念。
五、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巧妙地解決數學活動中的難點
幼兒的思維是形象的,對於抽象的現象知識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能理解,常常採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記憶數概念。在運用多媒體教學後,利用其自身的優勢可以把認識的對象由抽象變為具體,把原來較為生疏、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易於理解的具體可觀事物,從而使幼兒得到更多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形成概念、掌握知識打好基礎。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在教育中給我們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和更大的方便。有利於幼兒在愉悅的情境中參與感知、探索,發展數的奧秘,更好地推動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C.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它又具有現實性,來源於現實生活。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運動和生活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這樣既能滿足幼兒的游戲和活動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
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利用多種方法進行數學教育活動
生活中的數學教育。在組織數學教育活動時,可以充分考慮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將活動延伸到幼兒的生活中,使幼兒能形象直觀地實踐相關內容。例如:小組長在分餐具的時候,問他「你們組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有幾個小朋友已經分到了,還有幾個沒有分到?」,分碗、分湯匙、分蛋糕、分水果等,開發了幼兒一一對應的概念。「幫老師搬來4個小椅子」「拿來2個皮球」等,不僅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有關數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滿足幼兒的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為集體服務的習慣。
運動中的數學教育活動。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於年齡原因,小班幼兒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讓幼兒在運動游戲中學數學。如:「拍皮球」。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以及3以內的點數,「拍許多下」「拍三下」等改編後的體育活動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於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通過游戲活動提高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幼兒天性好動、好玩,游戲的性質符合幼兒的天性,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
二、數學在各領域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教育
新《綱要》明確要求:「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於生活中、游戲中。」例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知識。幼兒在收放玩具時可引導他們學習排序;分點心和擺椅子時,讓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以及與小朋友的一一對應關系;幼兒在幼兒園過生日分蛋糕時,引導幼兒學習等分。通過教師引導,可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
三、加強教學多元化設計
要想提高數學教學水平,首先要融入創新意識,摒棄傳統保守的落後思想,不斷突破教學障礙,進而滿足不同形式的教學需求。例如:在《敲鈴》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聽音記數能力;可以藉助《小貓釣魚》游戲訓練幼兒的點數能力及觀察力。
總之,教學設計應充分結合幼兒自身條件因材施教。只要我們選擇適當的材料,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教學,激發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就能感受到幼兒數學帶給我們的無窮魅力。
D. 什麼是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藉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
1、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3、教學設計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4、信息化教學設計主要環節包括:單元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任務與問題設計、信息資源查找與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生作品範例設計、評價量規設計、單元實施方案設計和評價修改。
E. 什麼是教學信息化
教學信息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形成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F.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
1. 有效設置不同場景的「游戲情境」
當孩子對測量表示出關注,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一般來說都有過利用自然物進行測量的經驗,也就是接觸過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平時也會說到1尺、1米、1寸之類的長度,但對於到底多長有很多孩子也不清楚。所以我藉助《一寸蟲》這本繪本,根據我的教學需要進行了三個場景的畫面設置,第一個場景是一寸蟲和知更鳥的畫面,主要是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測量知更鳥的尾巴長度,在交流基礎上感受新的測量方法測量知更鳥的尾巴。第二個場景是一寸蟲和巨嘴鳥、蜂鳥、蒼鷺的畫面,主要是引導幼兒用新方法測量它們某一部位的長度。第三個場景是一寸蟲和夜鶯的畫面,主要是啟發幼兒發散思考「聲音」的測量方法,結合故事內容,讓幼兒感受到一寸蟲的智慧。
運用信息技術設置三個不同的場景,不僅使幼兒輕松感受到文學作品的主要情節,而且把我的教學目標有目的地滲透進去,給了幼兒思維的空間,巧妙地引發幼兒主動參與測量學習活動,積累初步的長度概念。
2. 巧妙設置特定對象的「游戲情境」
特定對象主要是藉助幼兒感興趣的卡通角色或幼兒喜歡的事物形象,引起幼兒對這個特定對象所面對或蘊含的「數問題」產生興趣。例如,大班集體數學活動《看圖列算式》,我主要創設了「藍精靈樂園」的情境,藉助樂園中事物的數量變化,引導幼兒看圖描述事物變化情節、數量關系、正確提問,在此基礎上列出算式。對幼兒來說不僅需要正確感知事物的數量還要敏銳發現數量的變化關系,並根據這個變化關系推理「問題」和列出「算式」,應該說這樣的「思維活動」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很有挑戰。所以我在教學中運用電子白板中的「聚光燈」進行「透視」,隨著聚光燈的移動逐一透視「藍精靈樂園」中的角色數量,如:4個藍妹妹、2個藍弟弟、5隻小鳥等。每次移動只透視一組數群,這也遵循了幼兒注意發展的規律,把需要關注的事物數群顯露出來,不會干擾幼兒對數量的判斷,使幼兒更好地保持了有意注意,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地目測特定對象的原始數量,然後再逐一透視角色變化的數量。使用「聚光燈」技術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移動、旋轉、調整大小,改變透明度及顏色等屬性,讓聚光燈變成你想要的或者孩子們感興趣的形狀。
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不僅讓孩子體驗到了看圖說數量的有趣,而且可以有效完成預定的目標,增強幼兒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探索操作」中的互補策略
《綱要》解讀中提到:兒童應更多地通過真實的問題情景產生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需要,並且親自實踐,在探索中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使數學實踐活動成為數學認識發生與發展的基礎。但在實踐幼兒園集體數學活動過程中,就會發現,有些真實的問題情景,尤其是在農村,不可能照搬到課堂讓幼兒探索操作,信息技術的出現剛好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如集體數學活動《蜘蛛和糖果店》,主要數學認知點就是在欣賞故事內容過程中觀察、比較客人買糖的記錄單,大膽推理與預測客人需要購買的糖果,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統計的概念。我藉助信息技術展現了糖果店的場景以及每位客人買糖的記錄單,配有蜘蛛、營業員、客人的對話錄音,讓幼兒在比較真實的情景中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買糖記錄單,從而幫助故事中蜘蛛解決一個個新問題,最後成功統計出一周銷售記錄單,找出最受客人喜歡的糖果。整個活動雖然都是在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間的關系,需要大量的思維活動,但是運用信息技術巧妙呈現了完美的情景,幼兒不僅能主動探索操作,完成教學目標,而且在這樣愉快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數學活動的樂趣。
三、「交流碰撞」中的顯示策略
幼兒一般在探究後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但由於幼兒個體之間的一些差異,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感受、體驗、發現。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幼兒的操作結果或想法進行有效呈現,來分享交流和相互碰撞頭腦中的信息,明晰所發現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特徵,以及自己的探究過程。
首先,「分享型經驗」給予驗證顯示。
如在集體數學活動《找規律》中,在幼兒「經歷」兩種特徵材料進行有規律的項鏈串接後,我創設了交流環節。當幼兒說到某一種方法時,我就點擊課件顯示相應方法的項鏈,並出現相應的符號(AB、AAB、AABB……),讓感性的畫面與抽象的符號相結合,呈現不同的規律方法,在這樣的分享交流中幫助幼兒更好地積累相關數學經驗,體驗到了數學的有趣和有用。「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也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目標價值之一的表述。
其次,「爭辯型經驗」給予梳理顯示。
例如在集體數學活動《6的組成》中,我運用兩種顏色的阿爾卑斯奶糖,讓幼兒裝一盒,要求除了正好6顆糖,還有兩種糖都需要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探索兩種口味的糖組合6的不同方法。爭辯之一結果:「到底有幾種方法呢?」有的幼兒說3種、有的說4種、有的說5種等。運用信息技術,按一定順序有效顯示兩種口味的6顆糖畫面,每種方法的旁邊用數字記錄(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幫助幼兒很好地梳理了互補規律下的6組成。爭辯之二結果:「到底怎麼裝又省力又不漏掉任何一種方法呢?」經過探索、觀察、思考,發現了互補規律的方法除外還可以用交換規律的方法裝糖果,同樣運用信息技術顯示交換規律的裝糖畫面和數字記錄(1和5、5和1,2和4、4和2,3和3)。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的顯示設置幫助幼兒解決了爭辯,並很好地概括了6分成兩份的5種不同探索和思維結果。《綱要》中強調了:學習數學必須包含學會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它們作為一種知識儲備或是教條。
G. 幼兒課堂 運用了哪些信息化技術
直觀形象、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動機。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就是通過多種媒體如文字、圖像、聲音、數據、動畫和視頻等對信息進行統一的數字化處理和交互化處理,使幼兒的課堂教學由單一的耳聞為主的接受方式變為以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共同協作,開闊了幼兒的視野。我在給幼兒上情感教育活動課《感恩的心》一課時,就是運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採用大量的圖片進行直觀教學,讓幼兒通過看圖感受教學內容,同時播放視頻資料《愛父母》和錄音資料、歌曲《感恩的心》,加上有感情地朗讀,感染教育幼兒,整個活動下來,教師的講解並不多,幼兒感動得熱淚盈眶,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歸結起來,就是合理運用了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了起來,才會收到如此好的效果。
在大班語言教學中要創設情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聲音、圖象、文字、動畫、影視等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幼兒一種新鮮的、動態的感官刺激,激發幼兒探求知識的興趣,使幼兒產生強烈學習慾望,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增強了課堂的教學感染力和藝術化。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的。多媒體憑借它的活動性、直觀性、趣味性等將信息再現於幼兒的感官,通過聽覺、視覺器官的協作運用,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如:在教學《團湯圓》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大屏幕呈現給幼兒整個教學內容的背景:歡樂祥和喜慶的春節情景,大紅的燈籠高高掛在門前,一家人圍在一起,奶奶、爺爺、爸爸忙著包湯圓,媽媽忙著煮湯圓,小朋友端著碗高興地吃著湯圓。我一邊讓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一邊播放《賣湯圓》的歌曲,幼兒聽著歌,看著屏幕的熟悉的情結,不由得跟著唱起來。在我點擊畫面的同時,也就點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隨著播放的動畫片,高興地手舞足蹈,一邊跳,一邊還說:「湯圓真甜、真好吃。」就這樣,形象生動的畫面為幼兒構建了通向語言的橋梁,幼兒的主動參與促進了語言的學習。本節課雖然是繞口令,比較難學,但是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為幼兒創設一個情境,帶領幼兒走進畫面、走進情景,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課本內容,又進行了情感教育。
直觀教學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對於一些過分抽象的問題,幼兒往往會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如能加強直觀性教學,則能起到化難為易、形象具體、記憶深刻的作用。直觀教學除了使用教具外,還充分利用各種電教設備,如錄音、幻燈、實物投影、電視等,這樣可以更靈活、更廣泛地進行直觀教學。當一個優美的造型或一幅美麗的插圖展現在屏幕上時,當一個圖形在屏幕上平移、旋轉,清楚地顯示出它的內在性質時,當一片綠葉隨風起舞時,幼兒們會感到耳目一新、興趣盎然。這對幫助幼兒深刻理解有關知識,牢固記憶有關內容及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等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教學《認識球體和圓柱體》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收集籃球、乒乓球、足球、氣球、圓柱、筆筒、橡膠棒、粉筆等圖片,把教學內容活靈活現的通過大屏幕展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不費什麼勁就知道哪些是球體,哪些是圓柱體的東西。結合多媒體課件,還設計讓幼兒填色、分揀球體和圓柱體等游戲活動,老師又把教學內容編成一首《拍球歌》播放出來,這樣既緩解了幼兒整節課的疲勞,又有效地鞏固了教學內容。同樣是《認識球體和圓柱體》一課,另一位老教師沒有運用多媒體課件,就是靠單純的說教來完成教學內容,結果幼兒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高,掌握的也不牢固,整節課下來,老師感覺不少下功夫,也沒有調動幼兒學習興趣。
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的每一位幼兒老師在教學中要大膽改革,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把幼兒課堂教學演繹得更精彩
H. 小學數學如何信息化教學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新時期的小學生具有年齡小,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等特點,致使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為此要通過訓練學生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麼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願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問題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去設置,有些情境因為常規教學手段不能很好的解決,限制了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開闊學生的視野,再現真實的場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顯現象的本質屬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在情境的設計中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我曾經聽過一節有關計算的練習課,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游戲,從上課伊始的第一關到臨近下課的第九關,學生一開始還興致高漲,到最後一關時,已經索然無味了,回答問題的只有幾個同學,大部分同學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術只是手段是工具,我們應該看到其工具的本質,而不是光看錶面。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後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採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於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視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麼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來?我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後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視圖,既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I. 在幼兒園活動中怎樣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
一、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慾望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能更快速、更准確地傳遞教學信息,與幼兒的認識水平和思維方式相適應。可以使幼兒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激發創造慾望。比如學唱歌曲《小紅帽》時,讓幼兒看有關《小紅帽》的動畫片,孩子們對《小紅帽》所要表達的故事一看便知,音樂形象展現在幼兒的腦海里,這樣也為表現與創造音樂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賞音樂由於沒有歌詞,幼兒一般難以體會音樂形象,如用媒體就可以把抽象的音樂形象具體化,比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運用多媒體可以把獅子的吼叫聲與動物們被嚇壞的情景展
現出來,使音樂情感與藝術形象完美的結合起來。有了對音樂的理解,再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幼兒表現與創造音樂就容易多了。
同樣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單調、刻板的「口傳身授」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限制了幼兒主動性的發揮,從而也壓抑了幼兒的創新精神。而有了信息技術在其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能更快速、更准確地傳遞教學信息,使幼兒的認識水平和思維方式相適應。如大班創編舞蹈《小青蛙》的活動中,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可以先放青蛙呱呱叫的錄音引起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知道是小青蛙在叫,然後演示投影片讓幼兒欣賞《青蛙圖》,讓幼兒通過看投影片了解青蛙各種動態,同時播放音樂《小青蛙》給幼兒留下想像的空間和時間。幼兒邊聽歌曲邊看《青蛙圖》,在教師的啟發下編出青蛙跳時各種不同的動作,青蛙捉害蟲的姿勢及小青蛙可愛的樣子。小朋友們想出了雙腳跳、單腳跳、扭動身體、拍拍頭、晃晃手等等,想像力是那樣豐富,足以說明孩子們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二、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1世紀的今天,信息化技術正不斷的走進我們,服務於我們的教學。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觀念的轉變,一幅掛圖、一個游戲、一盤磁帶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兒童的求知慾,電腦多媒體技術正越來越多的被運用於幼兒園教育中,它以較強大的交互功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將聲音、圖像、文字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幼兒創設了一個生動、形象、直觀、視聽結合的情境,使教師樂教,孩子樂學,使我們的教育手段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全新時期。如把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到幼兒語言活動
中,為故事、兒歌等配上生動形象的聲音和動畫,不僅能使教學過程童趣盎然,還可以喚起幼兒的真摯情感,激發幼兒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建構想像空間,提高幼兒語言運用的創造性,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創設交流空間
生活是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幼兒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會有話可說,才會有樂於表達的內部動機。只有認識范圍的擴大,生活經驗的加深才能豐富幼兒的語言,擴大交流的空間。因此讓孩子多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多帶他們出去玩,欣賞昆蟲飛鳥的美麗靈活,才可能豐富幼兒的語言。可每年由於孩子年齡的太小條件的不成熟,春遊、秋遊活動大多都沒有去成,無法讓孩子們多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讓他們去觀察大自然花草樹木的千姿百態,體驗春夏秋冬景色變化。而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我們這些井底之蛙的孩子們,都紛紛跳到了「井」外,更多地接觸到了五彩繽紛的大幹世界。多媒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隨意選擇所需的畫面,彌補孩子們視野較窄、直觀表象儲備較少的缺陷,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讓幼兒看到真切的畫面,聽到有聲的示範,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為此,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一個豐富熱烈的動態語言環境,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如在活動《有趣的昆蟲》中,我們不可能把各種各樣的昆蟲請到課堂上來讓孩子們認識,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讓孩子們見到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昆蟲。它能幼兒提供了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交互世界
J. 幼兒信息化教學的優點
幼兒信息化教學的優點包括激發學生樂於探索數學的興趣,活化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解決問題的有力幫助,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電腦,PPT更好的結合優秀的教學資源,輕松但是教學內容更豐富,減輕教師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