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的生活環境與以前的環境相比較 有哪些變化
(一)衣:絢麗多彩的服飾
人們的衣著,基本上反映一家人,以及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面貌。解放初期,城市居民穿的是側面開襟扣鈕扣的上衣。農村人男子穿中式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城裡人做衣服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鄉下用手工紡織的粗棉布、麻布。但很快城裡知識分子和機關幹部開始穿中山裝、人民裝。50年代後期,人們生活有了改善,年輕姑娘也穿起花布衣裙。
「文化大革命」時期,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服,全國一樣顏色。若穿戴式樣和顏色稍鮮艷些,被視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反映,人們不敢講究穿戴。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也逐漸多樣化,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現代年輕人的穿著,款式經常翻新,講究藝術效果。男女老少都在追求穿衣服的藝術和品位。
(二)食:日益豐富的飲食
建國初期,飲食一般是粗茶淡飯。過年逢節能吃上餃子、紅燒肉,很是高興。後來,城鎮居民糧食定量供應,農村是「夠不夠三百六」(即成人360市斤皮糧)。肉、蛋、糖等憑票供應。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飲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多樣化。主食比例逐漸下降,副食和果品比例增加。過去,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以麵粉和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糧為主。紅薯、土豆成了接濟食物。現在,無論城鄉,粗糧反而變成改善生活的調劑品了。
現在,居民不僅能買到新鮮的豬、牛、羊、雞、鴨等肉類食品,還能買到各種新鮮的水產品。
過去鄉下人家養雞、鴨、鵝,所攢下的蛋吃不到,都賣掉換錢買油、鹽、醬、醋了。
過去城鄉蔬菜,以老三樣為主。冬季儲備大白菜、蘿卜、土豆子。新鮮蔬菜只能隨季節而用。
至於水果,一般百姓很少涉及,即使到了時令季節,也只是買一點嘗嘗鮮為滿足。鄉下個別人家在庭園自栽的果樹,主要都是為了買掉換點零用錢。
如今,各種水果,包括一些外來水果,時常進入百姓家。名目繁多的飲料,可樂,咖啡也都成為城鄉居民喜歡的飲料。
(三)住: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以前,城裡人住房大多為面積很小的平房;鄉下是土草結構的泥草房、干打壘房、窯洞。房屋裡沒有什麼傢具。
改革開放以來,城裡人逐漸上樓了;鄉下逐漸是自建的三合院。近幾年來,基本上見不到茅棚草屋,都被磚瓦房所替代,而且自裝土暖氣。又進行了「廁所革命」,衛生間安裝自動抽水馬桶,取代了以往天天外倒的大小便的尿桶糞桶。
以前做飯燒水用的燃料,城裡是燒煤球、蜂窩煤;農家是柴草。冬季取暖,城裡用煤炭火牆或生爐子;農村用稈。
在以前,如果想要好好的做一次家務,可能會忙得手忙腳亂,讓人感覺擠不出時間做其它的事情。而如今,人們可以將衣服放洗衣機里直接洗完至烘乾;可以通過手機點外賣,以減少洗碗的次數;甚至於清洗地板也可以依靠智能的掃地機器人。但即便如此,現代人依然沒有時間。正如我們所說的,智能設備的誘惑力真的太大了。
除了人類自身的變化,寵物的生活似乎也隨著人類的變化而變化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寵物的衍生商品也開始不斷的發展了起來。除了寵物店裡的各種娛樂設施,養寵物貓的人,甚至可以為自己的寵物增添一些有趣的娛樂設置在家中,而在以前,喵星人甚至可能連一個窩都沒有。
⑵ 環境信息主要包括哪些
按來源,環境信息可分為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按信息的穩定性可分為固定信息和流動信息;按信息的加工過程可分為初始信息和派生信息.環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離散程度高、信息源廣、各種信息處理方式很不一致等特徵,是環境檢測管理、控制、統計的依據.環境信息的研究內容是關於環境科學的各類信息的形成、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並且幫助人們分析、判斷和預測有關問題;它的研究目的是促進環境科學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且超前地指導和帶動環境科學發展.環境信息有以下特點.1)環境信息不同於其他學科信息,它具有多層次、多因素、多結構等特點,放信息源豐富,信息量大且分散.2)環境信息傳遞方式多樣化.3)環境信息不是單一學科信息反映,而是與交叉學科、相關學科發展緊密相關.
⑶ 過去與將來的環境變化
中科院研究員:未來十年中國環境問題或將集中爆發 時間:2009-08-10 來源:環球時報 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GDP增長的輝煌使我們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必須指出,有些忽略是為了GDP增長的故意忽略。目前我國進入了環境災難事件隨時會密集爆發和自然資源極其短缺的階段。如近期接連發生湖南瀏陽鎘污染事件,內蒙古赤峰市自來水受污染事件,又有消息稱,哈葯總廠「怪味」多年困擾哈爾濱居民。頻繁的惡性污染事件以極端的方式反映出我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 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建立在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不十分豐富卻較廉價的自然資源基礎之上。這是過去30年資源、生態、環境過度消耗的重要原因。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資源消耗大國,進入了持續性生態資源短缺和大范圍復合性環境污染的階段,未來的持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不採取綜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負荷將突破生態與環境承載的極限,並可能出現難以逆轉的生態與環境困難。 就當前來說,水資源的短缺和水體污染已成為我國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從1980年到現在近30年期間,水資源消耗總量持續增加,隨著社會經濟規模的擴大,水污染出現了加劇的趨勢,多數湖泊、河流受到污染或嚴重污染,經濟的快速增長讓我們已經付出了十分昂貴的水環境代價。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染物排放現象非常嚴重,我國廢水排放總量、廢氣排放量、固體廢棄物產生量都在逐年增加。 筆者認為,1950年—1980年算得上是中國再繁榮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准備階段;1980年—2000年是中國再繁榮的起步階段;2000年—2020年應該是中國快速繁榮的階段。前20年的起步階段,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可以犧牲資源、環境,也可以犧牲一部分社會公平,後20年的快速繁榮階段,經濟繁榮、社會公平和資源環境保障都不能偏廢,即使為了刺激經濟從世界金融危機中率先復甦,也不能忽視資源環境安全保障,否則會重演印尼、南美等國經過20—30年繁榮發展之後突然陷入衰敗的過程。 而2000年—2020年是我國資源環境的戰略關鍵期。首先我們仍處於快速工業化的階段,這一階段絕對需要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其次資源的供給畢竟是有限的。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講,其實力、生產能力、在貿易秩序中的發言權等,基本上確保他們維持在高位的資源需求。中國是快速工業化的國家,作為「世界工廠」,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而中國真正融入到國際社會,參與自然資源的再配置僅僅才20 —30年左右,這無疑打破了原有資源配置流向,會或多或少受到抵制、排斥,這期間中國在國際范圍通過合法國際規則獲取自然資源保障的路途肯定充滿種種摩擦。 第三,環境問題由於其科學上的復雜性,人們還難以非常准確地評估和判斷環境污染程度是否已經威脅到我們整個國家的安全生存。但盡管這樣,已經非常明顯的是:(1)過去多年的污染和排放引發的環境後果會隨時在今後10年—20年爆發,而且有可能無法治理;(2)我國本來缺乏的淡水資源受到了大規模的、嚴重的污染,已危及人們的生存;(3)在西方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陸續產生過的環境污染問題,有可能在2000年—2020年這短短的20年中在時間、空間上集中出現。 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目標往往會影響該國的政策和行為,中國正在崛起,也正在不可避免地遭遇強大的資源環境約束,中國要超越「大國崛起的資源困境」,所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由於資源環境問題本身的復雜性,相應政策時間上的不一致性,我國在過去 20年甚至50年中,資源環境戰略的實施效果不盡人意,其原因主要在於資源環境治理目標過於寬泛和理想化,結果使實施過程政治化和形式化。基於人均資源短缺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中國有理由成為世界上最珍惜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國家。對中國來說,環境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性和緊迫性,未來10年,中國環境問題將面臨十字路口,走向何方,標志著這10年的成敗。
⑷ 信息源的分類有哪些它的存在方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信息源的分類有:記錄型、智力型、實物型、零次型。
記錄型信息源包括由傳統介質(紙張、竹等)和各種現代介質(如磁碟、光碟、縮微膠卷、膠片等)記錄和存貯的知識信息,它的特點是傳播信息系統,便於積累,便於利用。智力型,這類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腦存貯的知識信息。
由於這類信息源主要由人腦攜帶絕大多數內容難以捕捉,因此管理起來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實物型,這是由實物攜帶和存貯的知識信息。特點,實物信息源直觀生動,含有豐富的信息,易於理解和吸收。
零次型,這種信息源是指各種渠道中由人的口頭傳播的信息,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傳播渠道具有較大的隨機性,難以存貯和系統積累,給這類信息的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需要採用特殊的方法搜集、記錄、整理和存貯。
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信息資源即「作為資源的信息」,可以理解為有價值的信息。然而信息的價值是體現在使用中的。這反映了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具有語境(context,也譯成「上下文」)的數據。從計算機操作的意義上說,信息資源可以是任何具有標識的東西,在互聯網上,標識通常為由命名域給出的URI。
⑸ 過去一個世紀里出現的全球變暖有哪些可能的因素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鹽鹼化、沙化等破壞因素
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 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鍾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滅絕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
⑹ 環境變化的歷史記錄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部分。地球形成以來,自然環境就處於不斷的演變之中。人類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出現後,通過生產和消費,從自然界獲取生存所需的各種資源,然後又將各種廢棄物排入到環境中,這些物質參與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進而改變著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大大加強,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染物不僅對局部的環境造成了污染,而且還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生態平衡惡化等一系列帶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因此,研究環境變化規律、揭示環境變化原因,預測環境變化趨勢,已經成為地球科學界的重要任務。
(一)環境變化研究的內容
環境變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空間和時間兩種尺度上研究環境的變化規律,揭示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預測未來環境變化的趨勢,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環境變化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不同時空尺度上環境的演變過程,如大氣圈的變化、海岸帶的變化、動植物群落的變化等;②環境變化的驅動力和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
環境變化的研究途徑:①環境變化的歷史記錄,即根據反映環境變化的各種載體中提取環境變化的信息,揭示過去環境的變化規律及其原因;②現代環境變化規律的動態監測和研究;③未來環境變化的預測。
(二)環境變化的歷史記錄
目前,用來研究環境歷史變化的載體主要有兩大類:①自然載體:它是指從過去某一時間形成並保存到現在的自然地質體,包括沉積岩、河流沉積物、湖泊沉積物、深海和淺海沉積物、黃土、古土壤和古風化殼、溶洞石筍、珊瑚、冰川冰心、孢粉、樹木、植物殘體以及地貌形態等;②人文載體:它是指記錄人類活動的各種物質和文字的記錄,包括古遺址和遺物、歷史文獻記載以及近些年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獲取的氣象觀測資料等。
通過對各種載體中能反映環境變化的地質、地球化學和生物學特徵進行研究,從中提取反映環境歷史變化的信息,揭示引起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和驅動力。
1.樹木年輪
樹木年輪是樹木周期性生長所形成的,在正常年份時,樹木向外生長形成逐年套合的年輪。一個完整的年輪是由春季的粗細胞軟材和夏、秋季的小細胞硬材構成,而年輪的寬度受溫度和水分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可利用樹木年輪的寬度、密度等年輪指數的年際變化獲取氣候變化的信息。一般來講,濕潤的高山寒冷地區的樹木年輪可反映溫度的變化,而乾旱溫暖地區的樹木年輪可給出雨量變化的信息。另外,還可通過對樹木年輪的木質部分進行氫、氧、碳、硫、鉛等同位素的測試分析,從中獲取更准確的溫度等環境變化信息和大氣污染的信息。根據異常樹木年輪還可揭示一些環境突發事件,如火山爆發、乾旱和多雨等。
2.湖泊沉積物
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易溶鹽和少量的難溶鹽,並夾帶著大量的碎屑物質。當河水進入湖泊時水流逐漸變緩,其攜帶的碎屑物質沿湖邊向湖心方向,其粒度從大到小依次沉澱下來。夏季,入湖的水量較大,沉積碎屑物的粒度較大,湖泊的面積也隨之擴大,這樣湖泊沉積物往往會超覆在河流沉積物之上。在秋冬季節,入湖的水量少,沉積的碎屑物質的粒度小,湖泊的面積也隨之變小,這樣,河流沉積物會超覆在湖泊沉積物之上。在潮濕的地區,湖泊中的易溶離子不易沉積,而溶解度低的Fe、Al等會以膠體形式沉澱下來。在乾旱地區,易溶鹽因蒸發濃縮而逐漸結晶沉澱。因此,根據湖泊沉積剖面中的沉積韻律、沉積物粒度、礦物成分以及沉積物中孢粉、介形蟲等生物殘體等均可獲得氣候、水量、水化學等環境變化的信息。
3.海洋沉積物
海洋沉積物分淺海和深海兩類。淺海沉積物主要由陸源碎屑物質、生物殘體等組成,由於海進和海退,造成陸相沉積與海相沉積呈互層出現。根據淺海沉積物剖面可提取海平面變化、海岸線遷移、海水溫度、陸地環境變遷等信息。深海沉積物主要由細粒粘土、化學和生物成因的沉積物、陸源灰塵、火山灰以及生物殘體等組成。根據深海沉積剖面中細塵砂的研究,可建立季風活動的歷史;根據深海沉積物中有孔蟲化石等生物殘體的氧同位素組成等,推斷古溫度和全球的氣候變化。
4.黃土和古土壤
關於黃土的成因,長期以來曾有不同的認識。目前傾向認為它是水成沉積作用形成的。而古土壤是在黃土的基礎上經成土作用的產物。晚更新世黃土層與古土壤夾層的交替出現反映了冰期-間冰期環境周期性變化的特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科學工作者通過對黃土高原地區晚更新世黃土和古土壤的研究,得到了大量有關的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信息,多種信息支持了黃土水成沉積的觀點,而古土壤是在溫濕的東南季風氣候占優勢的時期形成的。
黃土和古土壤中重要的氣候指標為:黃土與古土壤的粒度與季風的強度有關;黃土層的磁化率可作為季風演變的指標;古植物中的有機碳含量和碳酸的δ13C、δ18O與植被、降水量、溫度有關;黃土地層中的孢粉種類可推斷古氣候、古植被發育的廣度和強度。
5.冰心
在南極、北極和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區,降雪長年不化,冰層常年累積形成的冰蓋或冰川是古氣候的重要信息庫,氣候變化的靈敏指示劑。冰心記錄具有解析度高、時間尺度長、環境信息多的特點。冰心中氧同位素可以反映氣候變化,冰心中微粒的含量及化學元素含量是大氣圈演化歷史的記錄,冰心中的10B反映宇宙事件的活動歷史。
各種信息載體所能提供的環境變化信息量、時間解析度和時間尺度見表5-3所示。
表5-3 各種載體時間解析度、時間尺度和對環境變化的指示意義
⑺ 作文關於環境的從以前到現在有什麼變化
1 環境的變化
在花園里、樹林里,環境有許多的變化,比如:草變綠了,花變紅了,樹變多了,水變清了,草變少了,尾氣變多了……
我先去訪問了一下姑姑,姑姑說:"我們家前面以前的小花園,花特別多,但在最近,許多花都枯死了,有的已經被摘了,不過有些人還在種樹、種花,綠化花園.」
我再去訪問了一下爸爸,爸爸說:"在姑姑家前面的西橋的下面有一條大河,以前那裡河水很清澈,像鏡子一樣.就因為亂丟垃圾、亂排污水、洗滌……因此河水變得很混濁、很黑、很臭,河裡的小魚小蝦也無法生存了.」
我們應該做到保護環境、綠化環境、人人都能關心起來,才能讓我們的環境更優美,大自然更加美麗.
2
家鄉是花園,有著鮮花的芬芳;家鄉是森林,有著綠樹的清涼;家鄉是田野,有著收獲的希望;家鄉是雪景,有著冰晶的閃亮.
回憶過去,家家戶戶都為了不愁吃,小院里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麼,小院里就會滿滿的,瞧去,各種顏色摻雜交錯,雜亂無章.好擁擠、好雜亂的小院.現在,各家都不怎麼種蔬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春天,月季、玫瑰等競相開放.夏天花兒更加繁盛,五顏六色.秋天,本該百花凋零,菊花卻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紛飛,梅花卻在枝頭綻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斷.香啊,花園般美麗的家鄉.
再想以前,村裡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著牆邊坐,小孩們大都躲在屋裡扇扇子.屋裡像蒸籠,屋外像熱鍋.而現在,房前屋後,街道兩旁,村裡村外,都種上了綠化樹,雖說不像森林那樣茂密,但也綠樹成蔭.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小孩們在樹下嬉戲.茂密的樹葉,送來了陣陣清涼.爽啊,森林般清涼的家鄉.
回首以往,田野里種滿了莊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還不是很高,雖然辛勤努力了,但收獲的卻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澆灌出的莊稼,好像有意跟人們作對似的.現在呢,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遍地都是綠色無公害作物,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省時又省力,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業餘生活也豐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綠的海洋,泛起陣陣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頭,大地一片金黃,真可謂是「春種滿野皆碧綠,秋收遍地是黃金」.樂啊,田野般滿是收獲的家鄉.
回首往事,垃圾擁有一片樂土——街道,任意呆在每個角落,有時還迎著風翩翩起舞,甚至在水裡游泳,讓人看了就想躲,真臟啊.現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垃圾場,街道整潔了,鋪上了水泥路,成為了一個耀眼的亮點.凈啊,冰晶般閃耀的家鄉.
家鄉在不斷的變化.在我心中,我從心眼裡熱愛我的家鄉.
⑻ 環境變化原因分析
人類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利用大自然、開發大自然和改選大自然,必然會影響地球環境,使其發生變化,這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研究這些變化和惡化哪些是地球本身自然演化造成的,哪些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也就是說,要區別哪些是自然演變,哪些是人工誘發。對那些因人類無節制地利用地球資源和無所顧忌的生產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惡化,如廢氣、廢水對大氣和水源的污染、石油對海洋的污染、森林面積的減少、淡水資源匱乏和植物滅絕等,顯然需要人類猛醒,迅速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變。 對於使地球環境惡化的自然因素,人類應通過認識其規律,採取相應措施加以防範。例如,造成全球性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災害性天氣、地震和火山爆發等,也有地球本身發展演化的因素,目前人類對其規律了解還很不夠。就氣候變暖來說,地球本身就存在著變暖、變寒的長周期交替過程。地球的氣候變化,不僅與大氣動力學有關,而且與海洋、陸地和生物圈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科學家們提出,要想從根本上全面保護地球環境,就必須把地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長期、連續、綜合研究,區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分別採取措施加以治理和改造。 近年來,通過各種觀察和測量,科學家們認識到,構成整個地球的四個系統,即陸地、海洋、大氣和生物圈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它們相互作用,循環變化。例如,大氣成分中的雲、氣體、氣溶膠和懸浮粒子等都與陸地和海洋相互作用,使陸地和海洋發生變化;同時,陸地和海洋的變化又給大氣以巨大的反作用;生物依賴大氣、陸地、海洋才是以生存和繁衍,同時也對這三個系統的變化施加影響。 為了深入了解全球環境變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特別是人類行為對全球變化所起的作用,必須把地球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建立一個包括陸地、海洋、大氣和生物圈在內的全球動力學模型。為此,首先就需要獲取這幾方面的各種數據和信息。但是,地球環境的變化是緩慢而漫長的,所以必須長期觀測採集各種數據。數據採集工作在時間上必須持續不斷,要保證每天24小時進行收集;在空間上,所採集的數據必須遍及全球陸地、海洋和大氣層的每個角落;在時相上,對不同地點的觀測必須同步、相關,以使數據具有可對比性;在觀測譜段上,要盡可能利用不同頻段(從可見光到微波)接受陸地、海洋、大氣和生物圈等系統發射和反射的電磁輻射,以便更多地了解這些系統的化學成分、物理結構和其他參數。 要把地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長時間、多譜段、全方位的觀測,顯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人造衛星和遙感技術從空間進行觀測。
⑼ 常見的環境污染有哪些其來源有哪些
常見的環境污染有陸地污染、海洋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和放射線污染等。其來源分別為:
1、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2、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3、空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
4、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5、噪音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6、放射線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9)過去環境變化的信息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環境污染的特點
1、公害性,環境污染不受地區,種族,經濟條件的影響,一律受害。
2、潛伏性,許多污染不易及時發現,一旦爆發後果嚴重。
3、長久性,許多污染長期連續不斷的影響,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並不易消除。
二、環境污染治理原則
1、是堅持排污者污染治理主體責任與第三方治理單位具體治理相結合,即污染者按照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承擔污染治理費用,第三方單位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治理標准和排污單位的要求,承擔合同規定的具體污染治理責任。
2、是堅持政策引導與先行先試結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制定並完善綠色保險等措施,對第三方治理進行引導和支持。
3、是堅持監管執法和信息公開結合,全面落實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准,強化監管和環保執法,著力規范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第三方治理平台。
⑽ 你知道關於生態環境的信息有哪些嗎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三北」防護林、大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一系列林業生工程,開展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草原和生態農業建設,使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但是,應當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遏制,生態環境問題仍很嚴重,主要表現在:
(1) 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同時,還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演變迅速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凍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28%,此外還有沼澤、灘塗、荒漠、荒山等利用難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國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中國降水量地區有效期異和年內、年際變化大,導致全國范圍內旱澇災害頻繁,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中國暴雨強度大、分布廣,是易造成洪澇、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國獨特的地質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壞,水熱優勢則立即會轉化為強烈的破壞力量。
(2) 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km2,風蝕面積188 km2,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km2,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隨著地表沃土的流失,帶走了大量的有機質和碳、磷、鉀養分,土層越來越薄,直接導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積減少。建國以來因水土流失而毀掉的耕地已達4000千多萬畝。經過建國50年來的治理,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好轉,但總體上中國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共12.49萬km2,只佔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積的7.76%。
(3) 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生態環境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km2,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km2,水蝕荒漠化20.5萬km2,冰融荒漠化36.3萬km2,土壤鹽漬化23.3萬km2,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涉及18個省(區、市)470個縣(旗、市),形成萬里風沙線。中國荒漠化不但影響范圍大,類型多,而且程度嚴重。據綜合評價,中國輕度荒漠化為95.1萬km2,中度64.1萬km2,重度103.0萬km2,分別占荒漠化總面積的36.3%,24.4%和39.3%。該程度類型構成比例與全球相應的41.3%、56.5%和2.2%的構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發生、發展並未得到有效控制,總體面積仍在擴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趨勢,荒漠化擴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km2,增至70年代的2100 km2和80年代的2460 km2,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據衛星遙感監測,從1983年到1995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地面積擴大了近1倍,共凈增17.4萬km2。
(4)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降水資源總量約6億噸,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7115億m3,扣除重復計算量,中國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 m3。按水資源總量考慮,中國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4,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在世界各國1997年排名中僅列第121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國際上認為人均水資源量2000 m3,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水資源量1000 m3。為人類生存起碼條件,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中國有15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有7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生存地起碼條件。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將降為1700 m3,水資源緊缺的形勢將更加嚴重。而且中國水資源量地區分布嚴重不協調,東南水量佔全國總水量的82.2 %,西北水量僅佔17.7%。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缺水高峰將在2020年至2030年出現,據估計中國將缺水2000億m3,預計中國最大國發經濟需水量約為7600億m3。此外,城市缺水也相當嚴重,據1995年建設部的調查分析結果,1993年統計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個是由於水源缺乏,19個是由於污染導致可利用水資源緊缺。
(5) 森林覆蓋率低,增長緩慢
自然保護區分布圖 中國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國森林面積為134萬km2,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的森林面積只佔全國森林面積17.96%,華北和西北地區森林則更少。目前中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3.92%(按郁閉度0.3計),為世界平均覆蓋率的60.5%,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和蓄積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於世界120位。廣大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大片森林退化,覆蓋率還不到1%。雖然中國每年都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但由於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亂砍濫伐等問題,森林覆蓋率增長緩慢,從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區森林覆蓋率不斷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幾十年來一直呈降低趨勢,占長江流域上游面積56%的四川省,覆蓋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峽庫區從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據清查,1975年中國天然林面積為98.17萬 km2,到1985年面積降為86.75萬km2,平均每年減少1.14萬km2。即使按照《全國生態環境規劃(林業部分)》實現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禁止亂砍濫伐等破壞森林人為活動,到2050年實現宜林地全部綠化,中國森林覆蓋率也才達到26%。(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於天然林生態系統的破壞,致使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地日益縮小,加上人為亂捕濫獵,導致物種數量減少和瀕臨滅絕。據有關資料,中國有15%-20%的物種處於瀕危和受威脅狀態,包括4600多種高等植物和400多種野生動物。近幾十年已絕跡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種,野生動物有10餘種,還有20多種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