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聞,媒體,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情;報道是把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通過媒體傳播開來。通常人們就把報道理解為媒體傳播的新聞若加以區別,前者著重從名詞方面理解,後者著重從動詞方面理解,好比飛機和飛行的關系。具體解釋:(一)所謂新聞報道,就是
Ⅱ 媒體與媒介有什麼區別怎麼具體定義
兩者並沒有太大區別。
從消費者(受眾)的角度來說,媒介就是傳遞大規模信息的載體,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動畫(電影)、網路的總稱(有時也可包括通訊社),一般又稱為大眾傳播媒介。新聞媒介主要是指報紙、新聞性雜志、廣播、電視。媒介組織則是指經營媒介的機構,如報社、電台、電視台、出版社、雜志社、電影製片廠等。
而如果從生產者的角度出發,以媒介或媒體來指代前述的媒介組織(如報社),以媒介產品來指代前述的媒介(如報紙),以媒介組織來指稱媒介的一種管理職能。
Ⅲ 新聞與信息的區別
一、定義不同
1、新聞:指報紙、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等媒體經常使用的記錄與傳播信息的一種文體,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
2、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
二、格式不同
1、新聞: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寫法以敘述為主兼或有議論、描寫、評論等。
2、信息: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句話、一張圖片,沒有固定格式。
三、傳播渠道不同
1、新聞:公開性質,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新聞傳播按介質可分為: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互聯網廣告媒體、移動互聯網媒體等幾大類。
2、信息:可以以任何渠道傳播,可以是公開的,也可以是私人的。
Ⅳ 多媒體和多媒體信息有什麼區別
多媒體是設備,多媒體信息是與多媒體交互使用的資源,也包含多媒體本身的參數。多媒體信息包含多方面信息,從使用對象來劃分有許多種類。
Ⅳ 什麼是信息學和媒體
信息學
information science
研究信息的特性和傳遞規律,信息系統的結構和運行機制,以及信息資源管理與利用的科學。又稱信息科學。舊稱情報學。
簡史 信息學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信息工作和西方文獻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的信息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檢索和科學交流兩個方面。計算機的成功應用,使資料庫和信息檢索技術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成為信息學的重要支柱。70年代中期以後,信息檢索理論研究異常活躍。針對傳統布爾檢索模型的缺陷,人們先後提出了向量空間模型、概率模型、模糊集合模型和擴展布爾檢索模型。這標志著信息學理論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另方面,隨著經濟、商業、法律等世俗領域信息需求迅速增長,聯機服務和電子數據交換日益普及,信息是商品,是重要資源的觀念深入人心,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信息學的研究開始面向經濟活動和經營管理。信息資源管理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以研究信息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為主的信息經濟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此外,一些傳統領域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新的分支領域陸續出現,如信息社會學、信息心理學、智能信息檢索等。
研究內容 信息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它究竟包括哪些內容,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從研究活動和發展趨勢看,它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理論信息學。是在文獻計量學和科學交流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信息的來源和分布規律,信息和信息傳遞現象的特性和本質,信息用戶的需求行為及影響信息需求和信息供應增長的因素,各領域各階層的交流模式和信息需求與信息傳遞的特殊性。②信息存貯與檢索。是在文摘索引工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信息內容的分析、摘錄、標引和組織存貯,信息檢索語言、檢索工具和資料庫的生產與利用,信息檢索理論與技術,以及信息服務方法。③信息技術。包括用於信息生產、採集、組織、存貯、檢索、傳輸、提供和管理的各種技術,如資料庫技術、計算機檢索技術、信息系統自動化與網路化技術、電子出版與文獻傳遞技術、聲像技術和縮微復印技術等。④信息系統和資源管理。內容包括各類型各級別信息系統的目標、功能、構成、環境、設計、實現、評價、監控、合作、協調、資源共享、網路化等課題,還包括系統管理的一般理論與方法,如信息政策,預算與成本核算,規劃與預測,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和營銷,產業關系,職業道德與法律問題(如知識產權、隱私權、保密與安全等),以及人員和設備管理。
研究方法 信息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一般採用的有:①社會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針對社會現象搜集數據,進行分析。此法又可分為直接調查法與間接調查法兩類。②文獻計量統計方法,對以記錄形式進行交流的各個方面進行計量統計,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從定性與定量分析中掌握過去與現在的變化脈絡。③數學分析法。④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對於信息系統各個側面與總體,通過引進系統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評價、規劃與設計。⑤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這種研究要力求從經驗走向科學,歷史的研究可以通過對信息學發展過程的剖析,加深對信息學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
同其他學科的關系 以研究一切信息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的信息科學是信息學的基礎。信息學吸收了圖書館學中的文獻管理和服務方法,加以擴充發展,形成了二者共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信息技術部分是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展望 社會日益信息化,信息和知識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必將對信息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信息學的理論體系將逐步確立。各種流派繼續共存並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Ⅵ 對於媒體通常有兩種理解一是什麼及信息的存在形式
對於媒體通常有兩種理解一是磁碟、光碟、磁帶、半導體存儲器及信息的存在形式。
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
「媒」是「女」字旁,《詩·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Ⅶ 媒體和信息有什麼關系
「信息意為消息、情報、知識、資料、數據等。」(《傳播學概論》)「資訊(信息)是具有意義的消息、事實或知識。」(《英漢大眾傳播辭典》)「信息是對某種事物的預報。」(日本《廣辭苑》)在一些學者的著作中,信息(information)與訊息(messa8e)被看作同義詞。其實,信息與訊息、消息、知識、數據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信息與訊息 訊息原意為音訊、文電、文告、消息等。在傳播學中,訊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號(語言、文字、圖像等)組成的表達特定信息的符號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信息和符號兩個部分。傳播者通過編制有序性符號(編碼)傳輸信息,受傳者則通過譯讀有序性符號(解碼)還原信息。哈特萊(Hartley)在《信息傳輸》(1928)一文中早就指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訊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信息的載荷者;消息是具體的,信息是抽象的。但是,在傳播中,傳者傳出訊息,並不意味著受者就一定收到訊息;受者收到訊息,也不能保證「翻譯」、還原成傳者意欲傳遞的那種信息。因為,傳受兩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擁有基本相同等級的符號系統和經驗系統。 媒介是一個基本稱謂,指的是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中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可以傳遞信息的物體,比如小紙條:) 媒體除了有媒介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它的物質性,比如電視,廣播,報紙,網路就是當今的四大媒體,也有人理解為各種傳播方法的綜合運用,比如多媒體。 對做媒體研究的人來說,搞清楚媒體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盡管這看似簡單,並且每天都在接觸,但想說明白卻並不容易。 筆者認為,媒體、媒介、傳媒三個詞基本上是可以通用的,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前面兩個是名詞,指某一類組織;「傳媒」除名詞外,有時還包含了動詞的詞性,即可以指信息傳播的過程。 下面先看看業內已有的一些定義: 1、《現代漢語詞典》——媒介: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 媒體:指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 2、人民大學郭慶光教授認為:媒介是傳播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第一,它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它指從事信息的採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傳播機構。 3、傳媒學大師麥克魯漢—— 「媒介即信息。」 4、在一般的傳播概念模式中,大都界定傳播過程有以下四項要素:來源(Source)-信息(Message)-渠道(Channel)-受眾(Receiver)。其中,又以傳播的渠道(Channel)影響傳播過程最甚。 筆者給出的概念是:媒體是具有以下特點的組織,一是在產業結構中居於其他經濟單元(消費者、生產者、政府等)的中間位置;二是其主營業務與信息產品或服務相關,或者說有信息流存在(在信息的製作——傳播——反饋鏈條中,至少要包含前面兩個環節)。 把握中間位置與信息流兩點,就把握了媒體概念的關鍵。很多東西都是由此衍生出來,比如說媒體的屬性:(1)智力密集型產品——內容為王;(2)產品二重性——宣傳性與商品性;(3)受眾二重性——現時與潛在消費者(產品搭售法則);(4)內容製作的固定成本遠遠大於可變成本(知識產權的重要性);(5)收入具有衍生性。
Ⅷ 媒介和媒體的區別
媒體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平台,是一個實在的東西,比如電視台就是電視媒體 ,報紙就是報紙媒體。
媒介是中間起介紹作用的信息橋梁,就像中介一樣,只是把發布媒體的對象和媒體本身聯系起來。
拓展資料:
所謂媒介,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按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的見解,「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
媒介包括兩方面要素:一是包容媒質所攜帶信息或內容的容器,如書( 甲骨、竹簡、帛書、紙書)、相片、錄音磁帶、電影膠片、錄像帶、影音光碟等; 二是用以傳播信息的技術設備、組織形式或社會機制,包括通訊類(驛馬、電報、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可視電話、行動電話等)廣播類(布告、報紙、雜志、無線電、電視等) 和網路類三大類。
在當代社會,一般而言,媒介指機械印刷書籍、報刊、雜志、無線電、電視和國際互聯網等,它們都是用以向大眾傳播消息或影響大眾意見的大眾傳播工具,都是傳播信息的媒介。
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媒介」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桓公三年》「會於嬴,成昏於齊也。」晉·杜預註:公不由媒介,自與齊侯會而成昏,非禮也。
例:《舊唐書·張行成傳》:「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這里,「媒介」是指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時期是指媒人,後引申為事物發生的誘因。《詩·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mo)。」《文中子·魏相》:「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則一直是指居於兩者之間的中介體或工具。也指在兩者或兩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間,從中介入參與其中的活動或組織,表達一種動作狀態。
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媒」是「女」字旁,《詩·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Ⅸ 媒體,媒介,新媒體,新媒介的區別
1.
區別:
(1)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傳播機制,已經從傳統媒體的點對面的傳播機制轉變為新媒體的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
(2)傳統媒體採取的是「兩次售賣」的商業模式;新媒體採取的是「免費+收費」的商業模式。
2.
分別解釋:
(1)媒體: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2)媒介: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3)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4)新媒介通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術語。不同的時期有不同時期的新媒介。《日本現代設計事典》中對新媒介(New
Media)的解釋主要分為三個類型:(1)有線類:情報提供與終端均有線連接的。(2)無線類:衛星播送與高解像度電視、數碼電視等,是電波傳送的。(3)商品類:光碟,八毫米錄像帶等。在這個界定中,數字傳輸與數字製作成為新媒介的主要指標。
Ⅹ 媒體和媒介有什麼區別
媒體和媒介的主要區別所包含的內容和對象不同,媒介是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載體,而媒體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機構,指信息的採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媒介是中間起介紹作用的信息橋梁,就像中介一樣,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是聯系媒體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