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般認為信息產業最先出現在哪個國家
一、美國信息產業發展戰略分析
(一)美國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目標
1.實施標准戰略謀求在信息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美國強調把美國的標准哲學及標准推廣到全世界,試圖建立全球統一標准。美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信息產業,美國把產業自願原則及美國標准推向全球,明顯是有利於美國信息產業界的。1987年勸服了ISO和IEC兩大國際組織,成立了「信息技術國際標准第一屆聯合委員會」,為美國在國際信息技術標准制訂中贏得了優勢地位;勸服。國際電信聯盟(ITU)等採納「產業界自願同意」原則重新修訂其標准;從1989 年開始和東歐、遠東、環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地區的標准合作。1995年通過的《聯邦技術轉移促進法》等,都在技術標准方面更加有利於信息產業的發展。 2000年下半年,美國國家標准學會(ANSI)等出台了《國家標准戰略》,明確提出要利用美國標准體系的優勢,整合各方面資源,大力推進美國標準的國際化,使美國標准更容易被國際市場接受。2005年12月,《美國標准戰略》的正式簽署,2006年4月美國國家標准學會宣布啟動《美國標准戰略》執行情況追蹤系統。
2.謀求在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領先優勢。美國信息產業發展戰略最突出的表現之一,是由政府精心選擇並牽頭組織部分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有助於產業技術領先地位的維護的重大科技項目。美國政府力圖全面控制和搶佔新時期科技制高點、保持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優勢地位。美國於1991年頒布了《高性能計演算法案》,並據此在1992年。1996年間實施了《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HPCC)。該計劃的目標主要是擴大美國在高性能計算與通信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並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撐技術和應用軟體。在1991年布希總統向國會提交《國家的關鍵技術》報告提及的6大領域22項高技術發展計劃中,「信息與通信」單列1項佔7項。該報告對美國在90年代的信息技術發展提出了總的要求,是其保持全球技術領先地位的重要支持。2004年美國投入巨資推行一系列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被稱為「美國創新的基礎」的重大研究發展計劃,確保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領先地位。
3.力保在計算機機領域的的「一超」地位。計算機產業是美國的戰略性產業,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使其計算機產業在全球占居和保持領先地位。為保持信息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領先地位,美國政府通過對長期基礎性研究資助、資助計算機研究的基礎設施以及為發展計算機產業提供人才,來支持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美國一直試圖並保持著在超級計算機領域的領先地位。2002年日本宣布其開發的超高速計算機(NEC的「地球模擬器」)的運算速度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即美國的ASCIWhite系統)速度的5倍時,美國政府馬上提出一個發展超高速計算機戰略,並在橡樹嶺實驗室建立用於開放式科學和工程研究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為佔領21世紀網路與信息技術的制高點,美國政府於20世紀末還推出多項跨世紀的發展計劃,如1000萬億次超級計算機計劃、開發未來晶元及在 2010年前發展10項高新電子技術等。未來晶元的儲存能力將是目前速度最快的晶元的l000倍,使用這種晶元的微機系統,其運行速度也將是目前速度最快微機的100倍等。
(二)美國發展信息產業的戰略舉措
1.政府實施戰略性計劃促進信息產業的不斷升級和結構優化。20世紀90年代初政府發起的NII、GII等計劃為信息產業的興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促進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1997年開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12個部門聯合實施了《計算、信息與通信計劃》使美國在計算、通信和信息技術方面保持了領先地位。另外,1997年的「全球電子商務框架」及1999年《2l世紀信息技術計劃》(簡稱IT2計劃),極大地促進了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美國在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研究與開發,保證了美國信息產業健康快速地成長。
2.全面發揮政府在促進信息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美國政府通過宏觀科技體制組織、協調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政府主要從宏觀上把握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制定信息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突出政府的導向功能:(1)成立一些特定的政府組織,發揮其政策咨詢和管理的職能支持信息產業向全球發展。1993年美國在原有的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之外又成立了內閣級的國家科技委員會。(2)政府不斷投入巨資直接資助信息技術領域一系列項目,利用稅收手段來間接刺激投資。以1996年為例,在美國總共1843億美元研究與開發支出中,聯邦政府支出為162億美元,其餘均為企業投資。微軟公司從 1989年~1995年間每年用於研究與開發的投入與其經營利潤比值均在1/3~1/2之間。(3)藉助政府的規制實現信息產業重要領域的跨越式飛躍。政府重視推動信息技術的商業化及其擴散,積極發揮國防工業的主導作用、通過政府采購為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提供了初始市場。(4)政府積極干預對外貿易、為美國信息產業開拓國際市場。如通過減免或取消信息產品的關稅促進信息產品出口。(5)加強法制建設,尤其是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美國利用長期積累的科技成果,鞏固和加強知識產權優勢,以保持美國在信息技術中的霸主地位,成為美國企業與政府的統一戰略。
3.通過實施人才戰略促使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隨著信息產業近十年來持續快速增長,美國在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了人才不足的缺陷。為此政府專門出台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政策,專門投入巨資培訓IT人才,支持企業進行的培訓活動,以此來加速人才培養,為產業的長期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如針對IT產業是智力密集型行業、急需大量外國高技術人員的特點,1998年美國國會將外國赴美高技術人才的簽證數額擴大到11.5萬人/年,這導致了IT產業成為全美中外國雇員最多的行業。
4.通過靈活的信息產業政策保證國家產業戰略的實施。一方面,為了保持信息產業的自由競爭,美國信息產業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和完善競爭法律,在微觀層面上任由企業自主創新、自由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如1996年美國柯林頓總統批准了新的電信法案,對有關法規政策中不利於自由、開放、競爭的都要進行修改。對微軟進行拆分,因為微軟公司的軟體技術已經壟斷了整個世界市場並且目前還沒有能夠同微軟相抗衡的軟體公司;另一方面,為了適應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加劇的形勢要求,遵循在全球范圍內國家整體戰略利益最大的原則發揮信息產業的規模經濟優勢,從而積極參與全球壟斷性競爭。如美國在線公司 (AOL)並購時代華納公司時,政府出於同歐洲同行競爭的戰略目的而未對此予以反對。
5.充分發揮信息產業基地的作用。美國的矽谷聚集了9324家高技術公司,其中60%為以IT為主的實業公司,如思科、太陽微系統、惠普、網景、英特爾等世界最著名公司。矽谷信息產業奇跡般地發展與政府有著密切的關系。政府通過各種手段保護和調動創業者的積極性,起到了催化劑和潤滑劑的作用,如放寬政策、明確產權、允許技術人股等。通過訂單方式美國政府多次向矽谷一些信息產業項目提供聯邦補貼,用於研究開發。如仙童公司、網景在成長過程中都獲得了美國政府投資的研究項目的支持。政策優惠方面,加州政府有一套完整的《加州投資政策與指南》,包括鼓勵政策、企業保護區、僱傭信息查詢和僱主附加值服務、金融援助、地方政策鼓勵等。此外,政府還制定了一些影響企業改革和創業的法律,如專利法、反壟斷法、移民法等,這些法律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矽谷信息產業的發展。
『貳』 1993年,美國政府率先提出國家信息化基礎建設計劃,即信息 建設。
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
在知識經濟時代,發達國家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都已建成了本國現代化的教育信息網絡。多年來,以美國、日本、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門,一直在積極推行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均已取得了可喜成績。
美國:率先實施教育信息化
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在信息技術發展方面也始終走在世界前列。1993年,美國柯林頓政府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開始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綜合化信息服務體系,推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應用,並把信息技術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到2003年,美國政府及其相關科研機構已經制定出台多達數十份教育技術政策報告,其中多數報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議,積極敦促政府改善信息化硬體基礎設施、開發信息資源和軟體、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增加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加強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與評估等。目前美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到達了相當高的水平,全國大中小學校的網路普及率高、設備先進、應用廣泛,許多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信息素養,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美國實施的教育信息化戰略,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榜樣,許多國家積極制定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鼎力推進本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
日本:多措並舉實施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從社會產業結構演進的角度,提出的一種反映社會發展階段的新學說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日本在推進本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採取了政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學校信息教育推進等多種有效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政策推進方面,從1992年到2002年,日本文部省5次制訂出台教育信息化實施計劃,使得日本大中小學校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整合進程大大提速。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日本從1994年開始,為實現已經確立的教育信息化目標,政府加大經費投入,有力地推動了學校計算機基礎設施和互聯網的建設進程,甚至創建了所有年級的全部教師和學生都能夠運用互聯網交流的環境。日本計劃到2010年底,100%的家庭建成高速、高效的信息互聯網路。在學校信息化教育方面,日本重視開展信息教育工作,在中學階段開設《信息基礎》、《信息處理》選修課,在高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日本還非常重視電子數字化教材的開發,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重視教師信息教育技能的培訓,所以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英國:立法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英國是一個經濟發達國家,在信息化教育領域以其戰略上的遠見卓識和策略上的求新務實著稱。1998年,英國以立法的形式規定,在全國中小學中將原來的選修課全部改為必修課,並擬定了中學信息技術課評價的9項標准。在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中,法定的6%必須作為學校專款專用的微機購置費,以保證20%以上的中小學能夠上網。從上世紀末以來,英國充分發揮綜合國力強的優勢,加大經費投入和科研開發,大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揮信息化教育的人才優勢,促進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英國的全國學習網路是歐洲最大的教育門戶網站,具備強大的搜索功能。英國通過立法的形式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使得英國在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建構學習化社會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英國的教育產業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2000年,英國政府藉助信息技術運作的「產業大學」,使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們把學習者的需求和各類教育資源的供給及時、有效地結合起來。這個學習網由遍布全國、分布合理的各個學習中心構成,是一個面向所有人的學習需要並向所有學習者提供最適當學習資源的新型組織,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終身學習社會的構建。
總體看來,國外教育信息化建設,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從重視教育教學和重視管理,轉向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從重視信息技術向重視教育本位回歸;從重視硬體建設轉向重視應用建設;更加重視教育信息系統、教育軟體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叄』 韓國是科技強國嗎
韓國是科技強國。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South Korea),簡稱「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329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200萬。首都為首爾。
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量不大。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韓國是世界造船強國,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國。全球船廠前十強中韓國佔有七席,包攬前六位,其中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和STX造船海洋是世界前四大造船廠。韓國在建造高附加值船舶方面有顯著優勢。
韓國是世界電子產品的佼佼者,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世界知名的韓國電子產品製造商有三星、LG、SK等,其中三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
『肆』 未來中國與美國的科技誰更強除了中美還有哪些未來科技強國
進入二十一世界是中國人的世界,很多專家學者都拿中美兩國作比較,有不少外媒都表示看好中國的發展,甚至表示中國未來可能會超越美國,而我國的很多專家也曾預測中國和美國未來的發展趨勢,表示中國未來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美國則將面臨衰退,雖然這僅僅是預測,但目前來看,美國的經濟的確已經有了衰退的跡象,特別是2020年的疫情就足以讓美國忙幾年了。
目前,美國的總體實力是排世界第一,但是中國已經有幾十項高勀排在世界前茅。在經濟方面,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美國的67%。在軍事方面,美國猛禽戰斗機是先進武器的代名詞。中國的轟炸20由於美國的猛禽哈!
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結論。
科技 以落地為王。
科技 只有轉化成生產力才有意義。
若論 科技 對生產力的提升效果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
生產力就是 科技 實力。
現在世界 科技 格局是中美主導列強並存時代。
第四次 科技 革命由中美共同領導其地位不可替代。
齊頭並進才是科學發展的王道!
未來中國和美國的 科技 誰更強,這是一個不好預測的命題。未來 科技 對於中美這樣的大國來說,那不是爭一朝一夕或者爭一城一池,必須在全方位的領先或者並駕齊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拿現在美國在 科技 領域領先中國的地方。互聯網 科技 、生物醫葯、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業、納米技術、高端製造業、軍工技術等。
反觀中國,領先美國的 科技 有核電清潔能源技術、超高壓輸出技術、高鐵技術、量子通信 科技 、超級計算機等。兩相對比不難發現,中美都有自己領域擅長的科學技術,而且有不小幅度的領先,但是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美國的大部分技術是源自基礎科學深耕發展而來的,而中國的 科技 成果大部分是在別人研究完成的基礎科學之上搭建起來的。換言之,我們想要取得真正的勝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說起 科技 研究,就要討論一個話題,那就是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美國人的行為處事讓我們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是因為文化不同,他們看我們的行為也很難理解。在我們眼裡,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比較斤斤計較,認死理很不講情面。他們做科研就會從最開始的地方開始研究,從最底層的邏輯開始研究。電是什麼,電是怎麼產生的,最後才到電能用來幹嘛。而中國人就不同,中國這兩年能看到的成就,有部分人認為那是因為中國人急於求成,看到別人成功就會去效仿,比如火葯是我們發明的,但是為什麼火葯是這幾種元素構成的,這個是西方人告訴我們的,又比如地溝油、老酸奶、阿里巴巴、網路等等。
你要說中國人的科研能力不行嗎,還真不是,我們有兩彈一星、我們有高鐵、我們有5G通訊、我們還有量子通訊技術。這些都是建立在科學研究人才基礎上而來的。科學競爭說到底就只有兩個競爭,第一是人才的競爭,第二就是對科學研究投入的競爭。
美國的人才全球供應,因為他們有世界最好的科研環境和科研土壤,當然還有高薪。中國的人才只能內部供應,甚至還要擔心人才外流,那就先補好科研環境不是很好這個短板,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們現在的科研投入在逐年增加。因為大環境的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10-20年,中國想要在 科技 領域趕上美國都難,超過就更難了。我們現在種的地,就算勤勞的中國人來耕耘,開花結果也需要20年以上。等到建國100年之際就用科學技術獨步全球給共和國的獻禮。祝祖國繁榮昌盛
肯定是華夏。因為,從2021開始,將會有許多•許多太陽裡面的神仙回來投胎轉世,帶來極多•極品•極新 科技 ,華夏大地從此騰飛。
未來哪個國家的 科技 實力誰最強,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人才的流向,第二國家經濟的發展。
日本、德國、美國尤其還有猶太人都是 科技 強國。中國後來者居上!
先是要知己知彼吧。看了下已經有的回答,實話實說主觀臆測居多,只是煽動情緒對一般讀者幫助不大。我倒是建議讀者去混一混國外的一些專業論壇,政治,經濟都可以。看看人家是怎麼討論這些大問題的。說實話老牌國家的人有知識,有見識,分析嚴密,數據詳實,論壇發個帖都像是寫論文。等我們的老百姓平均水平到了那個樣子,就是我們到了 科技 強國的那一天。大家少YY,從我做起吧。
未來中國一定會超越美國,這是人類 歷史 發展規律決定的!按 歷史 唯物主義觀點,任何事物都會經歷發生、發展、鼎盛和衰亡幾個階段,國家亦然。美國建國二百餘年,從一戰後至今已做世界霸主近百年,看來極盛階段將盡,這是 歷史 必然。稍了解世界史的都知道,單說西方世界,從古希臘、古羅馬、葡葡牙、匈牙利,再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的英、法、德、意等國,在 科技 和國力上都做過西方乃至世界老大,最後又都走下神壇。美國照樣逃脫不掉榮枯盛衰,最後被別國取代的 歷史 宿命!我中華在 科技 和國力上超越美利堅,是板上釘釘的事,不以老美意志而轉移。至於還有哪些國家可成為未來的 科技 強國,主要看哪國具有超前的 科技 興國意識,進行大量的科研投資!
未來中國與美國 科技 誰最強?認為中國想要超火追上美國。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從兩國的教育體制來看,美國仍然優於中國的教育體制和科學研發體制。美國科學研發體制。投入很大。想像超前。我國的科研研發系統。我教育系統。有壟斷和保守的現象。那想窗戶美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日本科研體制基礎很強。你多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一旦中國被歐美打壓封堵。我們的 科技 創新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伍』 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是哪個
確實是美國,我國和美國還是會有很大差距的,不過正在一步步縮小差距!
『陸』 目前歐洲科技強國是哪個有排名嗎
歐洲科技強國有不少,比如俄羅斯,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都是著名的科技強國,不少製造業在全世界都有著很高的地位與影響力,具體排名很難排,因為各自的領域不同。
而德國,他們的汽車工業在世界上也是大名鼎鼎的存在,我們身邊絕大多數的汽車品牌都來自於德國,其次就是日本,德國也是一座注重精益求精的國家,義大利的汽車工業亦是相當強大,但是因為品牌比較高端,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義大利的汽車,像瑪莎拉蒂,法拉利都是來自義大利的豪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