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人的信息存在哪裡

人的信息存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2-23 09:01:23

⑴ QQ陌生人信息存在哪裡

應該是在QQ文件夾里你自己的QQ號碼里顯示的有吧,要是裝的新版本,老的刪了話,那系統回自動刪除你原來所帶的信息的

⑵ 人的記憶被存放在什麼地方 具體 !!

記憶並非只是保存在一個地方。

1:丘腦:感覺信息的中轉站,也與記憶有關;

2:杏仁核:與記憶,情緒和攻擊性行為有關;

3:海馬:與學習,記憶和情緒有關;

4:小腦:控制可協調的運動,還與語言與思維有關。而且,總體上,我們習慣把記憶分為兩種: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在從幾秒或者幾分鍾的較短的時間內保持有限數量的信息;長時記憶,長時間地將信息保持在記憶中。

⑶ 個人檔案一般存放在哪裡

個人檔案一般存放在哪裡

目前學術界關於檔案的定義還不統一。一般,檔案是指人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形式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個人檔案一般存放在哪裡相關內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1、國企、事業單位

國企或者事業單位都有人事管理權,可以存放管理個人檔案,一般進入國企或者事業單位工作的朋友,在入職前都會要求提交個人檔案,方便管理及評職稱晉升。

2、人才市場

人才市場,屬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管轄,也可以存放檔案,但是有很無良多私人個體的人才機構混在中間,如果想要存放檔案還是要找准正規可靠的機構。

3、人才中心

人才中心是屬於國家統一管理的檔案存放單位,在每個城市區域都有管理存放點的設置,但是對於個人自持、開封的檔案人才中心是不予接收的。檔案是記錄我們工作學習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們審核個人信息真實性的重要依據,如果是開封狀態或者在個人手裡無法保證檔案的真實性,很多人檔案知識認知較少,檔案一直放在自己手裡有的人對檔案好奇,私自拆開這種情況想要存放必須找專業的協助存放機構審核擔保之後存放才行。

檔案特性

全面性

人事檔案收存員工的履歷、自傳、鑒定(考評)、政治歷史、入黨入團、獎勵、處分、任免、工資等方面的有關文件材料,因此,它能記錄員工個人成長、思想發展的歷史,能展現員工家庭情況、專業情況、個人自然情況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總之,人事檔案是員工個人信息的儲存庫,它概括地反映員工個人全貌。

現實性

由於員工仍在工作,其人事檔案則成為人事(勞動)部門正確使用人才、合理解決工資等問題的一個重要依據。直接為現實工作服務是人事檔案區別於其他檔案的重要標志。

真實性

這是人事檔案現實性的基礎和前提。人事檔案必須做到整體內容完整齊全,個體材料客觀真實,才能為用人部門提供優質服務。

動態性

人事檔案立卷後,其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當事人人生道路的延伸將不斷形成一些反映新信息的文件材料。因此,人事檔案必須注意做好新材料的收集補充,力求縮短檔案與員工實際情況的「時間差」,這就要求人事檔案必須打孔裝訂,以便隨時補充新材料。

流動性

人事檔案的管理與員工的人事管理相統一,才便於發揮人事檔案的作用,如果人、檔脫節,保管人事檔案而不知當事人已調往何處,即「有檔無人」,這樣的無頭檔案,保管得再好也無意義。因此,在工作中必須堅持「檔隨人走」,在員工調走後的一周以內,必須將其人事檔案轉往新的管理部門。

機密性

人事檔案的內容涉及個人功過等諸多方面情況,有的從側面反映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的是個人向組織匯報而不能向他人(包括家庭成員)言及的內心隱秘等等,因此,人事檔案屬於黨和國家的機密,任何人不得泄露和私自保存人事檔案材料,不能向社會無條件地提供服務。即使是處於檔案管理機構的個人也不能查閱自己的人事檔案。

;

⑷ 人腦中的信息存儲在哪

一、人腦的實體結構與機能結構

如果我們從物理實體而不僅僅是抽象規定的意義考察認識主體,那麼主體就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血肉之軀的人。其中,人腦是認識主體最重要的構成部分,認知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業已證明,主體認識加工就是在人腦這個特殊的信息加工器官中進行的。人腦生成經驗,觀念和知識的信息加工活動,既依賴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也依賴在特定環境因素與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腦機能結構和主體認知結構。

人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亦稱腦實體結構,它是指由成百億神經元組成的具有復雜連接通路與迴路的龐大的神經網路。與生物的其它組織器官一樣,腦的神經網路首先是生物進化中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的產物。在物種進化中被創造出來的這種實體結構,被編碼在人的DNA序列中。作為遺傳基因載體的DNA雙螺旋,既能通過不斷的自我復制把編碼腦結構的信息傳遞給後代,又有在個體發育中通過轉錄RNA和轉譯蛋白質的方式把腦的神經網路結構在每一代個體中再現出來。因此,對每一個有認識能力的具體人來說,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首先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先於自身經驗的結構。

人腦又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神經器官。外界和內部環境中的各種作用或刺激能從個體發育和機能建構兩個水平上影響它的結構與功能的組織形式。

從個體發育水平看,雖然編碼腦結構的DNA序列能按DNA→RNA→蛋白質的信息流向把基因表達為蛋白質並最終形成腦的神經網路結構,但在由基因型轉變為表現型的神經發育過程中,環境因素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大量的神經生物學實驗表明,在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上,如果缺乏相應的外界刺激或作用,腦的有關區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反之,又將會得到豐富的發展。神經生理學家休貝爾(D.H.Hubel)和威塞爾(T.N.Wiesel)做的剝奪剛出生動物視覺刺激而導致視皮層發育異常的實驗〔①〕;渥爾塞(T.A.Woolsey)等人做的剝奪對小鼠胡須的觸覺刺激而引起大腦皮層感覺柱群不能發育的實驗〔②〕,都說明在個體發育中環境因素的作用能引起腦實體結構的神經網路連接線路的明顯變化。因而我們不能把人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僅看作是編碼在結構基因中的那種「理解腦結構」,而應看成是在環境影響下通過復雜的發育過程實際形成的那種腦結構。所以說,人腦的實體結構即神經網路結構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塑造出來的。

從機能建構角度說,人腦的機能不同於一般簡單物體具有的機能,它是有高度組織的「機能系統」。環境因素的影響與外界信息的輸入能改變腦結構中機能系統的組織形式,或說能引起機能系統發生復雜的機能建構。心理學與腦科學的諸多事實表明,機能建構是人腦以攝取與保存信息為條件而進行的功能自組織過程。雖然這一過程與個體發育過程常常密切相伴,但它一般不引起神經網路連線間的明顯改變而僅能導致某些微結構變化,如突觸間神經遞質釋放的量子數的改變;神經細胞中RNA與蛋白質的合成量的改變等〔③〕。因而我們說,環境因素引起人腦的機能建構過程主要是信息結構的構築和與之相關的機能結構的形成過程。機能建構作用能把編碼在基因中的本能信息和同化於主體中的外來信息緊緊地嵌合在人腦的實體結構之中,逐漸形成不同於實體結構的腦機能結構。

神經心理學的興起使腦機能結構的研究成為一門日趨獨立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中,前蘇聯著名學者魯利亞做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他澄清了「機能」「定位」等對腦機能結構研究有重要意義的基本概念;創立了神經心理學的臨床測驗法;尤其是劃分出了人腦基本的機能結構系統。他認為,人腦有三個基本的機能聯合區,它們是:(1)保證調節緊張度或覺醒狀態的聯合區;(2)接受、加工和保存來自外部世界信息的聯合區;(3)制定程序、調節和控制心理活動的聯合區。每個機能聯合區又能進一步分成具有不同生理與心理功能的一級皮質區(或投射區)、二級皮質區(或投射-聯絡區)和三級皮質區(或重疊區)〔④〕。魯利亞的精闢見解和對腦機能結構所作的這些劃分,對現代心理學、認知科學的研究具有頗為重要的價值。然而,從腦科學今天的發展水平看,我認為他的研究仍有若干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沒有把信息存儲系統(即記憶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機能結構系統提出來,僅把它說成是具有保存來自外部世界信息的第二機能聯合區的獨有功能。

心理學的實驗事實和大量的日常經驗早已示明,人腦不僅能保存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還能保存人的活動技能,人體驗過的情緒、情感以及思維中使用的操作規則、方法策略等等。腦科學的新近研究也指出,人腦中三個基本機能聯合區所在的那些腦組織結構都是記憶信息存儲的場所,並不只限於第二機能聯合區的腦組織。與記憶信息的存入和取出有關的腦組織結構,主要是位於大腦皮層前額葉以及顳葉內下側的海馬和杏仁核等〔⑤〕。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人腦中的信息存儲系統也是一個最基本的機能結構系統(或機能聯合區)。這個機能聯合區與魯利亞的前三個聯合區有著並列且相互依存的功能。從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看,信息存儲系統的腦組織除前額區、海馬、杏仁核等可做明顯區分外,其餘部分則和上述三個機能聯合區的腦組織重疊在一起,因而難於單獨區分。

綜上所述,人腦的機能結構不僅是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產物,更是以攝取外界信息為前提的腦機能建構的結果。因而它是既包含先天因素又包含習得因素,既包括腦「硬體」又包括腦「軟體」的復雜統一體。人的認知結構、心理結構這類似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是嵌合在人腦的機能結構之中,並通過它轉變成了切實可見的存在物的。

二、認知結構與腦實體結構、機能結構的關系

主體認知結構是人腦中後天習得的信息型結構。與上述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腦實體結構不同,它是由來自內、外環境的信息組織集結而成的非實體結構,是有機構成的信息集合體。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和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從理論和實驗研究方面確立了人腦中認知結構的存在,並初步探尋了其具體的存在形式〔⑥〕。近年來,在我國哲學界開展的認識論討論中,承認主體中存在著有認識加工作用的認知結構,也已是大家的共識。

主體認知結構存在的物質載體就是人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即腦實體結構。沒有後者,作為信息集合體的前者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本前提。在臨床腦醫學研究中,腦發育障礙引起的信息習得能力低下和腦損傷導致的記憶信息喪失,都對這一看法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因此我們說,主體認知結構是附著在腦實體結構之上,或說是由腦實體結構承載著的信息集合體。換一個角度看,腦實體結構一旦同化或吸收了各種信息形成了附著於其上的認知結構或稱心理結構,它就有了實現或施行心理與認識活動的信息加工能力,從而也就形成了能使神經心理學家明確區分開來的那些腦機能結構。在腦科學研究中,因某種原因早期切除左側大腦半球的所謂半腦人長大後仍具有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的事實有力地表明〔⑦〕,人腦中控制言語活動的機能結構並不是只能定位於大腦皮層的左半球。一旦右腦半球習得了各類與言語活動有關的信息和技能並建構起了相應的認識結構,它也能生成類似於左半球言語中樞的那些機能結構。由此可見,腦機能結構是生物性實體結構與信息型認識結構的復合統一體。從腦實體結構的角度看,我們說認知結構是附著於它上面的。若從腦機能結構的角度講,我們則說認知結構是嵌合於其中的。人腦的實體結構、機能結構和認知結構三者間的這種關系,是本文提出並著力闡明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這一觀點指出了認知心理學與神經心理學的「接壤之處」及其研究對象間的相互關系。

認知結構與腦機能結構之間的特殊關系,可使我們對其建構與形成問題提出以下看法。這就是,如果把腦實體結構看作是預先已有的存在物,把它的那些生物性功能作為腦機能結構形成的前提條件,那麼認知結構的形成與腦機能結構的建構就必須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就實質而言,它們都是人腦攝取與同化內、外環境刺激信息的產物,都需要以腦的記憶及其生理功能為基礎。然而認知結構的形成與建構旨在展示主體怎樣把同化於自身中的信息逐漸組織成有機構成的信息集合體,而腦機能結構的建構則側重於表明人腦攝取這些信息後其結構與功能如何復雜化與專門化。

主體認知結構的建構和前述環境因素對人腦結構與功能的塑造作用都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前提的。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特別是外部認識活動這類特殊的實踐活動中能有效地改變刺激信息的呈現方式,靈活地選擇各種信息。不僅如此,實踐活動還能從客體對主體的價值意義和主體對客體的操作方式兩方面創造出新型的主-客體關系信息。在實踐過程中,人腦以感官為門窗逐步獲取和同化這些信息,就形成了附著於腦實體結構之上的認知結構。在此同時,也使得原先腦實體結構具有的那些基本生理功能得到豐富化、多樣化的發展,從而建構成了相應的腦功能結構。

三、認知結構的組織構成與基本功能

人的認知結構可從兩個不同的組織與構成層次作考察。其一是動態功能性構成;其二是靜態模式性構成。前者與人腦處於工作狀態和工作記憶時的全部信息活動相聯系,是一種廣義認知結構;後者則與人的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存儲模式有關,是一種狹義認知結構。

廣義認知結構是一個動態運行著的功能系統(或功能結構)。它是人的內部認識活動與主體認識加工的承擔者或執行者。人的經驗、觀念和知識就是在這個功能系統的活動與運行中逐步生成的。廣義認知結構雖可被看成是後天習得的信息型結構,但它卻密不可分地交融和滲透著腦實體結構的許多先天性功能成份。這是因為任何信息型結構的動態運行,總是依賴其物質載體的活動與操作。人腦中信息型結構的活動,歸根結底是承載它的神經組織的活動,盡管它們並不等同,但卻同時共存。因而廣義認知結構顯然是和前述人腦的機能結構密切聯系著的。我以為,究其實質它們應是同一個存在物,其差別僅在於分析角度和解釋意義不同。

廣義認知結構有四個基本的子結構(或稱子系統)。它們是:①編碼-映射結構;②編程-操作結構;③編態-監控結構;④存儲-提取結構。

編碼-映射結構是主體收錄、承載、變換與重組來自客體信息的直接負載或代碼系統。它能對客體信息進行復雜的編碼與重組變換,從而把客體映射到主體的代碼結構中,生成有關客體的經驗、觀念和知識。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陳述性知識,皮亞傑言及的物理經驗和物理知識,就是在這個機能結構或機能系統中生成的。從腦機能結構的角度看,編碼-映射結構與魯利亞劃分的第二機能聯合區的腦功能相類似。毋庸置疑,它們所依附的腦實體結構應是大腦皮層中央溝以後的廣大頂-枕皮層區及顳葉皮層區。

編程-操作結構是主體編制認識活動(含心理活動)的內部與外部程序,並以此來控制和執行各種心智操作與行為操作的機能結構系統。它能把主體對客體施行的實際操作與心智操作縮微和內化成主體中的程式型經驗和程序性知識。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技能性知識,皮亞傑所謂的邏輯數理經驗,最初都是在這個機能結構中生成的。編程-操作結構的功能也大致類似於魯利亞的第三機能聯合區的功能。它的腦實體結構是大腦皮層中央溝以前的廣大額葉區的腦組織。

編態-監控結構是主體生成各種狀態模式,並用其評估編碼-映射結構中生成的客體知識和驅動編程-操作結構控制的各類操作活動的一個更為復雜的機能結構系統。它既能建立和製作主體中不同的狀態模式,又能體驗和評估客體信息與行為後果的價值意義,還能制訂心智操作與行為操作的目標與准則,從而形成體驗與評估型經驗及價值觀念與價值知識。這個機能結構還可被進一步分成兩個二級子結構:一是狀態調控結構;二是驅動-評估結構。魯利亞劃分的第一機能聯合區的腦功能,接近於編態-監控結構中的狀態調節功能。其腦實體結構主要是腦干網狀結構及下丘腦與尾狀核等深部腦組織。編態-監控結構中的驅動-評估子結構可看作是認知結構中最高的監控中心。它的腦實體結構主要是大腦皮層的前額區組織。

存儲-提取結構是認知結構中必不可少的子結構或子系統。它能把上述幾個子結構中生成的各種經驗、觀念和知識按特定的組織模式存儲起來。一旦主體認識加工需要,它又能將其提取出來供信息加工使用。這個子結構顯然和我們在前面補充的新機能聯合區-信息存儲系統的腦功能相類似。如前所述,它們的腦實體結構包括海馬、杏仁核等,又包括前三個機能聯合區所定位的那些腦組織區域。

廣義認知結構還有三個與上述子結構有垂直構成關系的基本機能層。這三個機能層以類似的構成形式存在於每一個子結構之中。

在編碼-映射結構中,三個機能層分別稱:①特徵編碼層;②形象編碼層;③語義編碼層。其中特徵編碼層能把來自感覺寄存器的信息(即感覺登記中的信息)編碼成各種客體特徵。形象編碼層可進一步分成空間圖象編碼層和言語符號編碼層兩部分。它們能把出自特徵編碼層的信息組建成反映客體外部形態的心理表象(包括表層言語表象)。語義編碼層是一個靠言語符號層支撐著的編碼層。它是體現人類意識活動的主要特點的一個編碼加工機能層。它能把出自形象編碼層和言語符號編碼層的信息抽象與概括成反映客體本質的概念、命題和理論。

編程-操作結構中的三個機能層是:①程式編程層;②程序編程層;③語義編程層。在此,程式編程層僅生成為紐厄爾和西蒙稱為「產生式」的那些簡單操作程式。程序編程層把各種程式組裝成能用於內、外認識活動的操作程序。語義編程層則能從各種程序信息中抽象和概括出活動規則和方法策略。

在編態-監控結構中,同樣也存在著三個機能層。我們暫稱它們為:①特徵編態層;②模式編態層;③語義編態層。迄今為至,認知心理學對這個子結構中的三個機能層還未提供較多的資料事實,因而我們尚無法對其功能特點做較確切的概括和說明。同樣,存儲-提取結構也有三個基本的機能層。它們可表述為:①特徵存儲層;②形象、模式與程序存儲層;③語義存儲層。它們的功能特點是顯而易見的,故不贅述。

由四個子結構和三個機能層構成的廣義認知結構(或稱心理結構)是一個復雜的立體結構。它大致對應於魯利亞劃定的人腦的幾個基本機能聯合區以及構成它們的一級區、二級區和三級區的腦機能結構。

與人的廣義認知結構不同,狹義認知結構是經驗與知識在人腦中靜態的組織或存貯模式。它也被稱為人腦中的內存結構或知識庫結構。由廣義認知結構加工製作出的各種經驗、觀念和知識,都能以靜態的模式存放在存儲-提取結構中,形成人腦中十分龐大的知識庫。這個知識庫雖要以人腦的神經生物學結構為物質載體才得以存在,但卻能被單獨分離出來從信息學的角度加以研究。因此,狹義認知結構是一個可分離研究的純信息型結構,是廣義認知結構中的一部分。

對狹義認知結構的組織與構成形態的研究,實質上就是對人的長時記憶中經驗和知識的存儲模式的研究。在現代認知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中,它被稱為「信息表徵」或「知識表徵」,是一個極富魅力的研究熱點。

知識表徵的研究首先涉及人腦中存儲的知識有哪些基本類型。在認知心理學中,人們通常以存儲著的知識能否直接用語言來陳述而將其區分成「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⑧〕。在本文中,我從經驗與知識所反映的內容及其生成方式出發,把它們區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對象性的經驗與知識;另一類是技能性的經驗與知識;第三類是狀態評估性的經驗與知識。前已述及,這三類不同的經驗與知識分別是由廣義認知結構的編碼-映射結構、編程-操作結構和編態-監控結構加工製作而成的。其中,編碼-映射結構的三個機能層又分別加工製作出了特徵經驗、心理表象以及概念與命題等三種具體的對象性經驗或知識,編程-操作結構和三個機能層則分別製作出了程式經驗、程序經驗和方法、策略等三種具體的技能性經驗或知識,編態-監控結構的三個機能層卻分別製作了特徵體驗式經驗、模式體驗式經驗(即評估性經驗)及價值觀念、價值知識等三種具體的狀態評估性經驗或知識。這三類六種經驗與知識又都被存放在存儲-提取結構中,形成了它即狹義認知結構特有的信息構築模式。

依據認知心理學有關知識表徵的研究,我認為狹義認知結構的信息構築模式大致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從編碼-映射、編程-操作和編態-監控子結構的特徵層中分別加工製作出來的三種特徵經驗被各自獨立地存放在存儲-提取結構的特徵存儲層之中;第二,從三個子結構的形象、模式與程序機能層中加工製作出來的形象、模式與程序類經驗或知識按以上劃定的知識類別看,往往是兩兩組合為一體的經驗或知識。它們也被分立地存放在存儲-提取結構相應的存儲層中;第三,從三個子結構的語義層中加工製作而成的知識是三者融為一體或說三相合一的知識。它們已很難按上述知識類別做純粹的區分。這類知識不是獨立而是作為一個整體被存放在存儲-提取結構的語義存儲層中的。多數認知心理學家認為,這類語義知識是由以節點和關系構成的命題網路或語義網路的具體表徵樣式存在於人的長時記憶中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於語義知識在人腦中的生成與存在,才使人有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人類意識。

無須諱言,對狹義認知結構信息構築形式的詳細說明與論證,涉及認知心理學關於知識表徵的許多問題。它已超出了本文的探討范圍,故不贅述。

四、腦實體結構、機能結構和認知結構在主體認識加工中的作用

對認知結構的構成模型與基本功能的以上闡述,已初步展示了人的認知結構特別是廣義認知結構在主體認識加工中的作用。

如上所言,廣義認知結構是主體認識加工的承擔者與執行者。當客體信息進入人腦經短暫的感覺登記後,首先進入編碼-映射子結構的特徵編碼層進行信息編碼與重組加工。此後,又依次進入形象編碼層和語義編碼層進行編碼與重組加工。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資料表明,這三個機能層對客體信息的具體加工方式很復雜。既有序列加工,又有並行加工;既有審慎加工,又有自動加工;既有從特徵層到形象層再到語義層的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與之反向的自上而下的加工。為這些復雜的加工方式提供加工程序並控制加工中的心智操作活動的,則是編程-操作子結構。此外,編態-監控子結構為主體認識加工設定目標,提供動力,評估加工結果,施行總體的監督和控制。由此可見,人認識任何客體的主體加工過程,都是由廣義認知結構的這三個子結構共同運行、協同工作而完成的。它們相當於計算機中的中央處理機擔負著主體認識加工各具體環節上的動態執行過程。與此有別,存儲-提取子結構主要是一個保存人的經驗與知識的子結構。它的存入、取出等動態功能活動是由以上三個子結構激活與控制的。它相當於計算機中的內存儲器。在主體認識加工中,它的作用也就是我們要進一步說明的狹義認知結構的作用。

前已述及,狹義認知結構是指存放在存儲-提取結構中的經驗與知識的有機構成模式。在主體認識加工中,它提供著信息加工所需要的先存的數據資料、程序軟體和狀態評估軟體。其中,狀態評估軟體是迄今為至僅在人腦中存在而一切智能機系統尚不具備的一類特殊的軟體。狹義認知結構提供的這些有組織的靜態信息,只有進入編碼-映射、編程-操作和編態-監控子結構以後才能成為具有激活功能、操作功能和組織功能的活化了的先在信息,也才能起到同化與整合外來客體信息的作用。

前述腦實體結構,機能結構與認知結構間的關系告知我們,人腦有兩個基本的構成層與工作層。一個是信息構成層與信息工作層,另一個是實體構成層與實體工作層。對廣義與狹義認知結構在主體認識加工中作用的以上說明,顯然是從信息層的意義考慮的。如果從實體構成層與實體工作層的角度看,主體認識加工是人腦實際的功能活動過程。承擔或實現這一功能活動的,無疑是人腦的機能結構。在廣義認知結構中發生的一切信息編碼、變換與重組加工,也就是發生在腦機能結構相應機能區域的那些承載著經驗與知識的神經組織中的編碼、變換與加工。正如對廣義認知結構的功能描述不能脫離腦實體結構一樣,對腦機能結構的功能描述也無法擺脫人腦中的信息結構。這是由於腦機能結構與廣義認知結構原來是同一個存在物的兩個不同的功能側面。因而我們說,腦機能結構是主體認識加工的物理承擔者和實現者。由於它的功能運行,才把人腦中實體層與信息層的活動組織成一個統一的機能整體。

雖然腦機能結構中滲透著大量信息層的功能,但它畢竟是以腦實體結構及其基本生理活動為基礎的。在腦機能結構中發生的一切生理與信息變化,都必然以腦實體結構為物質載體與加工場所。此外,腦實體結構中神經元間按特定連接通路傳遞電-化學信號的基本生理活動,是一切心智操作與信息加工操作的基礎。這種電-化學活動又依靠神經組織內的新陳代謝供給著能量。所以說腦實體結構不僅為主體認識加工提供了物質載體與加工場所,也為它提供著能量資源以及最基本的神經操作方式。

⑸ 網路上那麼多的信息,都儲存在哪裡會輕易被別人查到嗎

這是一個大家都普遍非常關心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很多數據與資料,而這些數據與資料有很多是非常私密的,是不希望別人能夠看到的,如果是在過去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擔心,因為我們的所有資料都存在自己的電腦,本地的磁碟當中也就不會有泄密的風險。

很多人都會擔心我們的數據會不會被別人輕易的拿到,其實這種擔心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畢竟網路安全現在關乎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其實大體上分析一下,我認為這些數據還是應該比較安全的,因為每一家的平台網路公司,都會有自己的防火牆和一些專業人士來對這些資料進行加密,如果不是黑客故意去攻擊或者有著超高科技的手段,我們的資料是絕對安全的。總而言之一句話,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們儲存數據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只能是讓我們的數據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所以大家根本不必擔心。

⑹ 大家一般怎麼儲存個人信息存在哪裡最安全求推薦方法

最近很多泄露個人信息的新聞報出來,大家越來越關注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了。
這個個人認為,除了要國家頒布該方面立法,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以外。我們自己,也應該從自身做起,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平時坐地鐵、公交之類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會有一些這方面知識的短片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⑺ 人的記憶,都是儲存在人腦的哪個部分

人類記憶的物理存儲在哪裡?主要是利用腦細胞,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二者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相連,使人有存儲的功能。人的大腦有100多億個神經細胞,每天能記錄生活中近億條信息。

人的大腦和電腦硬碟一樣,記憶東西是零存記憶,硬碟若干個磁軌壞了,存的東西不會大面積消失,只會丟失部分文字或者文檔。人大腦如果切除一小部分,會喪失或者暫時失去部分記憶吧,但是人的大腦存儲是生物細胞,會隨著時間自行慢慢修復,而電腦不會主動修復,磁軌壞了就永久丟失了。


人之腦細胞就是生物細胞存儲器,人之生命生長程序,命運運行程序存於其中。人間在治療癲癇時,發現癲癇病的發作,與腦部某一區域組的活動有關,干是就摘除了這一區域組織,治好了此病。

⑻ 人類接受周圍的信息都保存在哪裡呢

人類接受信息和保存信息的說法應該有好多種!一為人類大腦,這說法是說大腦像個空白的硬碟,把看到聽到再加思索(認為思維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整理然後就是表達分享出去,與同類的人分享。這一說法也是我們現在幾乎完全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標准說法,即代表我們已知的科學。包括現在所有如火如荼的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等熱門技術都基於此基礎上的延伸和克隆。但這一說法在邏輯上的完全成立依然存在著有不可解釋的諸多疑點未能解決。中國人的「心想」,印度人所指的肢體就是軀殼……這些都是有關人類接受信息與保存信息另有說法的邏輯。

⑼ 人指紋信息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的哪裡

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遺傳物質DNA存在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

閱讀全文

與人的信息存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大飛機技術不好 瀏覽:435
交易員考什麼課程 瀏覽:866
aac上架多少交易所 瀏覽:473
哪裡有馬崗鵝批發市場 瀏覽:722
撤案需要什麼程序 瀏覽:499
會澤縣小學信息技術多少分進面 瀏覽:631
實現數據壓縮與什麼層密切相關 瀏覽:504
怎麼成為網點代理人 瀏覽:441
掃碼查答案的程序有什麼 瀏覽:792
個人信息泄露被判刑的有哪些 瀏覽:179
義烏狗市場狗多少一隻 瀏覽:650
如何解除移動數據限流的方法 瀏覽:174
郴州市活禽交易市場什麼時候休市 瀏覽:456
四川空間信息產業發展怎麼樣 瀏覽:284
宏基筆記本怎麼樣關閉程序 瀏覽:523
邯鄲有哪些鐵板市場 瀏覽:850
問道如何查詢賬號信息 瀏覽:323
工商銀行交易4204是什麼意思 瀏覽:454
食品產品標准號怎麼解讀 瀏覽:536
我愛我家鏈家為什麼退出北京市場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