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交通信息源可轉化為哪些信息格式

交通信息源可轉化為哪些信息格式

發布時間:2022-12-13 20:58:10

❶ 信息源的分類有哪些它的存在方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信息源的分類有:記錄型、智力型、實物型、零次型。

記錄型信息源包括由傳統介質(紙張、竹等)和各種現代介質(如磁碟、光碟、縮微膠卷、膠片等)記錄和存貯的知識信息,它的特點是傳播信息系統,便於積累,便於利用。智力型,這類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腦存貯的知識信息。

由於這類信息源主要由人腦攜帶絕大多數內容難以捕捉,因此管理起來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實物型,這是由實物攜帶和存貯的知識信息。特點,實物信息源直觀生動,含有豐富的信息,易於理解和吸收。

零次型,這種信息源是指各種渠道中由人的口頭傳播的信息,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傳播渠道具有較大的隨機性,難以存貯和系統積累,給這類信息的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需要採用特殊的方法搜集、記錄、整理和存貯。

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信息資源即「作為資源的信息」,可以理解為有價值的信息。然而信息的價值是體現在使用中的。這反映了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具有語境(context,也譯成「上下文」)的數據。從計算機操作的意義上說,信息資源可以是任何具有標識的東西,在互聯網上,標識通常為由命名域給出的URI。

❷ 電子地圖包含哪些基本數據類型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導航電子數據標准/格式有以下幾種:GDF(v3.0/ 4.0)、KIWI(v1.22)、NavTech(v3.0)。

1.GDF格式

GDF(Geographical Data File)是歐洲交通網路表達的空間數據標准,用於描述和傳遞與路網和道路相關的數據。它規定了獲取數據的方法和如何定義各類特徵要素、屬性數據和相互關系。主要用於汽車導航系統,但也可以用在其他交通數據資料庫中。GDF格式已為CEN(Central European Normalization)所認可,並已提交ISO TC204/ WG3,最新版本的GDF 4.0極有可能被ISO採納,而成為國際標准。

GDF用ASCII碼編碼,以單個文件的形式存儲,可用通常方式壓縮。

每個GDF都被分為多個分區,分區包括信息單元和載體單元。信息單元包含載體單元中具體數據的信息,載體單元由Volume和Album組成,Volume是基本的數據組織單位, Album是Volume的集合。

GDF對要素屬性的定義非常全面,僅對Road的定義中就包括了長度單位、道路材質、道路方向、建築情況、自然障礙物、(高架)路面高度、平均時速、最高限速、最大承重等20多項,同時還定義了各種要素間的關系。

另外,GDF還提供了評價電子地圖數據質量及精度的標准和依據,使電子數據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有據可循。任何公司都可生產GDF格式的數據,GDF標准採用ISO2859質檢規范,以保證所有GDF數據的質量精度。

2.KIWI格式

KIWI格式是由KIWI-W Consortium制定的標准,它是專門針對汽車導航的電子數據格式,旨在提供一種通用的電子地圖數據的存儲格式,以滿足嵌入式應用快速精確和高效的要求。該格式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使用。

KIWI-W Consortium成立於2001年7月,致力於制定汽車導航用電子地圖物理存儲格式(PSF)的行業標准。KIWI格式目前在ISO TC204 / WG3中是PSF標準的有力競選者。

PSF的主要載體是CD、DVD和HDD,與KIWI類似的還有許多不同格式,如NRNE等,都是不同公司的自有格式。KIWI格式的最新版本是1.22,可從KIWI-W Consortium的官方網站上下載。

KIWI的特點是把用於顯示的地圖數據和用於導航的數據緊密結合起來,並將數據按照分塊方式以四叉樹的數據結構保存於物理介質中,不同用途的信息存在不同的塊中,從而使數據適合於實時高效應用的要求,其中很多信息以Bit為單位存儲,並以Offset量提取其索引。這也就是KIWI在技術上的目標,即加速數據的引用和壓縮數據的量。

KIWI最重要的特點是其將數據物理存儲和數據邏輯結構相結合的優越的機制。KIWI按分層結構來組織地圖,並且這種層的邏輯結構與其物理存儲也是相聯系的。它可以做到在不同的Level層之間做快速的數據引用。因此,針對不同的應用目的或不同級別的用戶,可以使用或提供不同抽象層次的數據,例如,對於導航應用提供精度相對較高的立交橋數據,而對於一般應用只需把立交橋表示為若幹道路結點就行了。而這兩份不同抽象等級的數據完全可以由同一份地圖數據按要求提取生成。與此同時,在採用了分層次的數據參考後,會使查詢、路徑分析、連通性分析等各種演算法更加快速。

3.NavTech的數據格式

NavTech公司致力於生產大比例尺的道路網商用數據,包括詳細的道路、道路附屬物、交通信息等,這些數據主要用於車輛導航應用。NavTech公司自有的商用地理資料庫的數據格式是SDAL(Shared Data Access Library),通過SDAL編譯器,可以把一般的電子地圖數據轉換為SDAL格式,進而可以由SDAL程序介面調用SDAL格式數據用於各種車輛導航應用。

SDAL格式本身提供了對地圖快速查詢和顯示的優化,可提高路徑分析和計算速度,並可存儲高質量的語音數據為用戶提供語音提示。SDAL格式的標准也是公開的。

NavTech還為導航應用提供了一套NAVTOOLS工具,可以較方便地進行基於SDAL格式數據的導航應用開發。NAVTOOLS提供了地圖顯示、車輛定位、路徑計算等多種功能。當然,也可直接由SDAL開發導航應用。

汽車導航是集GIS、GPS、通信、嵌入式軟硬體技術為一體的高度綜合性的高技術產品。作為一種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日本及歐美國家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過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正是在這些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才有了今天的導航電子地圖標准化研究成果。

❸ 智能交通五大特徵大數據平台應用功能強

智能交通五大特徵大數據平台應用功能強

大數據、雲計算,已逐漸為互聯網企業廣泛應用,而將這種理念應用在交通管理服務中的,並不多見。煙台市交警支隊從2010年開始建設大數據、雲計算平台,到2013年底基本建成,在不斷完善中,大數據、雲計算的智能交通系統在交管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交通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徵

分析當前我國交通發展現狀和技術生產力發展情況,可以認為應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特徵一:交通要素泛在互聯

包括道路、橋梁、附屬設施等交通基礎設施,車輛、船舶等運輸裝備,以及人和貨物在內的所有交通要素,在新的感測、自組網、自動控制技術環境下,能夠實現彼此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和自動控制,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裝備將具備多維感知、智慧決策、遠程式控制制、自動導航等功能,實現主動預測、自動處置。

特徵二: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配合

未來的交通運輸系統將由用戶在網路上提出客貨運輸需求,運輸系統在接收網上運輸需求以後,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在網路上解析運輸需求,提出運輸策略,制定運輸計劃,然後再交由線下的交通運輸設備設施去完成實際的運輸生產。

特徵三:門到門一體化綜合運輸

對用戶而言,未來的交通運輸系統就是一個整體的運輸服務提供商。用戶無需了解交通運輸系統內部的構造與運作方式,只需要提供從a到b的運輸需求,系統自然會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包括票務的「一票制」,運輸組織的多式聯運、無縫銜接、連續性和全程性。

特徵四:應需而變為用戶提供適應性服務

在全面感知、實時通信、海量數據分析能力不斷提升的前提下,用戶與系統平台交互更加頻繁密切,使交通運輸系統更加具有類人的智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應需而變,為各類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多樣化的、以人為本的運輸服務。

特徵五:運輸生產組織和管理高可靠性和高效能

智慧交通包含智能化的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的交通運輸裝備、智能化的運輸組織服務等。生產組織和管理者對各種運輸要素的掌握更加詳細、及時、准確,對各種風險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和應對,並能夠通過智能技術使得運輸生產的策略更加科學,運輸生產組織和管理可靠性更高、效能更高。

智能交通綜合平台應用效果

大數據平台試運行收獲多

10月15日,從承德交警支隊視頻綜合應用警務平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市區一天就出現違反交通規則行駛734起,市交警部門根據以上狀況,迅速做出反應,將當前工作重點及時調整,開展了機動車違規行駛專項整治。這種針對問題做出的快速反應得益於市交警目前引入實施的「大數據」平台建設。

以往交警使用的系統設備全部為模擬產品,大部分工作環節需人工操作,工作效率低、重要線索無法及時發現,無法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應用。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市交警部門實施了「大數據」建設,引入實時指揮、違法狀況分析、布控報警聯動、套牌檢測、軌跡分析等功能。平台試運行一個月,通過技術手段,分析判斷出500多輛套牌嫌疑車輛,其中近20輛為計程車。

交通信號智能管控

煙台市2011年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包括「一個管控平台,十二大集成系統」建設,共增設高清監控328處、電子警察103個路口、卡口23處,智能誘導系統41處、流量採集點49處、智能信號控制300處。系統投入使用後,城區闖紅燈、不按導向車道行駛等違法率降低50%;早晚高峰主幹道同行速度提高14.6%和12.1%,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3.5%,城區擁堵程度有「中度擁堵」下降為「輕度擁堵」。

除去交通信號系統的智能管控,煙台市率先實現了市區主幹道的公交車交通信號優先。煙台市1路公交行駛路線貫穿煙台市最繁華的南大街全線,全長近20公里。煙台市交警支隊交警王健對記者說:「1路公交全部車輛安裝了信號發射器,要通過的25個路口也全部安裝了信號接收裝置,當1路公交接近路口時,信號燈會根據1路公交的車速和距離,適時調整信號燈時長。1路公交全程運行時間縮短5—10分鍾。」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1路公交得到了信號優先,就將影響周邊交通流量,而智能交通系統就需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這些都是通過大量數據的計算得到的結果。」

除去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大數據、雲計算的智能管控系統還能實現更多更強大的功能。比如,乘客打車時物品遺落,但無法說清車牌號。交警接到報警後,根據乘客乘車行駛的線路和時間,用時不到5分鍾,就檢索到了乘客所乘車輛;凌晨時間通行的車輛,除去計程車外,一般情況都會單向行駛,不會在市區內亂轉。一旦凌晨時段一輛汽車反復通過某幾個路口,就可能存在違法行為嫌疑,系統會自動報警。而對於可能存在的假牌、套牌車,智能管控系統會自動甄別車牌號並報警。特別是套牌車,同一時間不同路段出現2個同樣號牌,系統同樣自動報警。系統啟用以來,共查處假套牌車276輛,協助偵破刑事治安案件40起,涉嫌金額達2000萬元。在刑事案件中,很多會跟蹤受害人。通過系統,很迅速就可以得到跟蹤車輛的信息。智能平台可以為公安各警種提供服務。

沿著智能交通發展的前沿技術,在大數據和物聯網等環境的支持下,未來的智能交通,車輛開始成為道路交通信息源,高速行駛的汽車上可以隨時接入寬頻互聯網,手機可與汽車對話,駕駛員的血壓和心跳等身體狀況在線監控、一旦需要可通過車路交互發給有關單位,大型貨車和客車的自動編隊運行已經在公路上試驗,自動行駛從實驗室走向應用的步伐在加快……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智能交通五大特徵大數據平台應用功能強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❹ 智能交通的數據採集

從各種交通場景中,按照需求採集圖片、視頻以及感測器數據,並可進行後期加工製作:

1. 採集:從道路攝像頭、GPS裝置、線圈等交通感測器中採集視頻監控數據、環路微波數據、道路交叉口數據、浮動車GPS數據、公交流量數據、地鐵流量數據、公交一卡通數據等。

2. 加工:包括車型標注、車輛統計、異常行為標注、軌跡標注等。

智能交通系統的應用范圍:包括機場、車站客流疏導系統,城市交通智能調度系統,高速公路智能調度系統,運營車輛調度管理系統,機動車自動控制系統等。
智能交通系統的作用:它通過人、車、路的和諧、密切配合提高交通運輸效率,緩解交通阻塞,提高路網通過能力,減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
智能交通系統的組成:
1、交通信息採集系統:人工輸入、GPS車載導航儀器、GPS導航手機、車輛通行電子信息卡、CCTV攝像機、紅外雷達檢測器、線圈檢測器、光學檢測儀等等。
2、信息處理分析系統:信息伺服器、專家系統、GIS應用系統、人工決策等等。
3、信息發布系統:互聯網、手機、車載終端、廣播、路側廣播、電子情報板、電話服務台等等。

❺ 「多源交通信息」是什麼

多源信息由以下組成:
(1)數據預處理。這里的數據預處理是由神經元網路模型實現的,各探頭獲得的信息經網路處理後得到與識別對象的相關量作為該系統的預處理結果。
(2)信息融合。依據Dempster-Shafer證據推理理論,由預處理部分所得到的識別輸出結果,求得相應的基本概率分布函數值。然後利用Dempster的合並規則,進行信息融合處理。
(3)分類與識別。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環境條件,確定缺陷的分類決策,系統依據該決策規則進行識別與分類。

用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將多個信息數據源(即多個探頭)的數據綜合起來進行優選判別後輸出的系統

❻ GIS在ITS中的應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統在智能運輸系統中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同GIS技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由於交通信息系統具有精度要求高、規則復雜、動態化、離散化等特點,原有的信息技術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交通應用的需求,而藉助於GIS的強大功能,可以實現交通信息化的時代要求。交通領域中GIS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和開發者的重視。
交通地理信息系統是收集、整理、存儲、管理、綜合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和交通信息的計算機軟硬體系統〔2〕,是GIS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延伸,是GIS與多種交通信息分析和處理技術的集成。GIS-T具有強大的交通信息服務和管理功能,它可以應用在交通管理的各個環節。在交通工程領域採用GIS技術和方法研究交通規劃、交通建設和交通管理及其相關的問題,具有其他傳統方法無可比擬的優點。
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口統計局建立了DIME以及後來的TIGER數據模型,當時他們就採用了基於點和線的一維線性網路來表達道路系統。在那些與點線相連的屬性表中,記錄了點線的各種屬性信息。一直以來,這種模式都是道路交通系統表達模型的一個主流。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道路交通系統變得日益復雜,對交通地理信息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GIS-T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3GIS-T關鍵技術
GIS-T是改進了的GIS和TIS(交通信息系統)的結合體。目前很多研究人員致力於GIS-T的研究與開發,圍繞著GIS-T產生了較多的研究課題,不同的研究課題涉及到的GIS-T的功能也有所區別。為了進行詳細說明,可以通過定義3個功能組來獲得一個通用的框架,這3個功能組是:數據管理(實現數據存儲和維護)、數據操作(實現原始數據的創新)、數據分析或者建立可分析的模型。它們是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數據存儲是數據操作的前提,而數據的建模又是在前兩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3.1資料庫管理系統
長期以來,交通部門要使用和維護大量的信息,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多個交通信息系統共存於同一個部門中,而且每一個交通信息系統只能處理某一類數據信息(如高速公路規劃網、公路管理系統以及事故信息等)。GIS-T的數據管理系統的關鍵技術在於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和數據交換的框架,把上述不同的數據存儲於一個統一的數據管理系統中,任何部門都能訪問到該系統中符合本部門要求的數據,同時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建模,然後進行管理和決策。
3.2數據協同
交通數據一般都是由多個機構提供並維護,數據類型、數據標准難以統一。每個數據源可能都有自己的數據模型。數據模型的不同和使用方法的多樣性給數據管理分析造成了很大問題。由於數據位置、拓撲結構、分類、命名和屬性、線性測量的誤差,導致不同來源數據的統一過程比較復雜,結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要使GIS技術在交通領域取得進展,必須藉助數據協同技術,從地圖的匹配演算法、交通數據的錯誤模型和錯誤傳播(尤其是一維數據模型)、數據質量標准和數據交換標准三個方面解決數據統一的問題。
隨著地理數據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協同性主題逐漸成為GIS-T領域中的一個最為緊迫的課題。在詳細的數字街道資料庫、緊急事件的安排和調度系統、車輛導航系統以及ITS(智能交通系統)的各個部分(包括測量使用者和運輸控制中心或者信息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無線通訊)都必須應用數據協同技術。
3.3實時GIS-T
地理數據的收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近年來,已經開始出現實時基礎上的數據操作。例如,帶有全球定位系統GPS的車輛
提供速度、位置等要素信息到運輸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再根據發送的交通信息將預測信息返回給車輛,這樣就組成了地區的阻塞管理系統。由此可見,進行實時數據的存儲、恢復、處理和分析需要更快的數據訪問模式、更強大的空間數據融合技術以及動態路由演算法。
3.4龐大的數據集
現實世界的交通問題涉及到龐大的地理數據和復雜的網路。地理信息科學對地理可視化和數據採集的規則、技術發現和數據獲得的計算方法進行了研究和集成,同時也促進了GIS-T的發展。
由於交通數據集大小的不同,就需要經常更新系統設計,這個系統設計包括了信息顯示的精確性、速度上的優化、演算法運行時間與流程中的分析工具以及網路分析的優化。
3.5分布式計算
互聯網技術提供的可連接性改變了計算機、應用軟體、數據和用戶之間的關系。計算機已經形成了一個可移動的、分布式的、普遍存在的實體。基於互聯網的GIS應用變得越來越普遍(包括在交通領域中)。以通訊網路技術為基礎的分布式計算技術可以有效地使用本地和遠程的計算資源,藉助完善的系統資源,實現適時應用的構想。
4GIS-T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4.1多格式數據源集成問題
GIS中最基礎的部分是數據,在GIS-T中也不例外。但是多年來,一方面由於缺乏權威的專業數據公司製作並出售基礎的地理數據,所需的數據來源沒有保證,導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費在製作基礎數據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對已有的數據沒有充分加以利用,各部門積累下來的基礎數據由於數據格式和規劃不統一,難於共享利用,這樣不僅加大了成本,而且還延長了建設的周期。因此,實現多源數據集成、解決多格式數據源集成是近年來GIS-T系統研製開發的重要課題。目前,方案有以下3種:
(1)據格式轉換模式:把其它的數據格式經專門的數據轉換程序進行格式轉換後,復制到當前系統的資料庫或文件中。
(2)數據互操作模式:這是Open GIS Consortium(OGC)制定的規范,GIS互操作是指在異構資料庫和分布式計算的情況下,GIS用戶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透明地獲取所需的信息。
(3)直接數據訪問模式:就是在一個GIS軟體中實現對其它軟體數據格式的直接訪問,用戶可以使用單個GIS軟體存儲多種數據格式。
4.2交通地理現象的表達
GIS-T中涉及3類模型:①區域模型,即在跨越空間時代表連續變化的現象;②離散實體模型,也就是離散的實體(點、線或多邊形)及其相關屬性的集合的抽象表達;③網路模型,代表拓撲連接的嵌於地表的線性網路變化的抽象表達。由於交通系統自身的特性,應用於交通系統的數據模型幾乎都沒有超出上述的三種模型的范圍。
在對交通模型進行表達的時候,可以用許多具有多種屬性的線段代表道路網,用離散點代表各種道路網中的標志性地物,用線性網路代數對交通網路進行分析,這些方法對實現道路交通系統的計算機表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交通領域中,圍繞以弧和點的概念建立的網路模型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實際上,在許多交通應用中,只需要單個的表示數據的網路模型就可以了。這種應用的例子包括:
(1)人行道以及其它設備管理系統;
(2)實時與下線行程安排;
(3)基於網路的交通信息系統和行程計劃任務;
(4)導航系統;
(5)實時交通堵塞管理和事故發現等。
5結語
在交通領域,GIS-T被公認為21世紀的支柱性產業,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GIS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目前GIS-T中存在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這必定會促進GIS-T的各個方面的應用和發展,大大地改變交通現狀,帶動整個交通行業的突飛猛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❼ 敘述信息源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分為哪些類別

(1)按信息源產生的時間順序來劃分
先導信息源、即時信息源、滯後信息源。
先導信息源是指產生於社會活動之前的信息源。如天氣預報。
即時信息源是指在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如工作紀錄,實驗報告等。
滯後信息源如報刊。
(2)按信息源傳播形式來劃分
口傳信息源、文獻信息源和實物信息源。
口傳信息源存在於人腦的記憶中,人們通過交流、討論、報告會的方式交流傳播
實物信息源存在於自然界和人工製品中,人們可通過實踐、實驗、採集、參觀等方式交流傳播
文獻信息源存在於文獻中,人們可以通過閱讀、視聽學習等方式交流傳播。(包括印刷型信息源和電子信息源等)
(3)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約程度分
一次信息源:直接來自作者的原創的,沒有經過任何加工處理的信息
二次信息源:感知信息源
從一次信息源中加工處理提取的信息
三次信息源:再生信息源或工具書(網路全書,辭典,手冊,年鑒)
四次信息源:圖書館、檔案館、資料庫、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6年出版的《文獻術語》一書將信息源定義為:個人為滿足其信息需要而獲得信息的來源,稱信息源。一切產生、生產、存貯、加工、
傳播信息的源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

❽ 信息源可以分為哪些種類

信息源按信息源傳播形式來劃分口傳信息源、文獻信息源和漢密哈頓實物信息源

❾ 固定式交通信息採集技術有哪四種

激光雷達檢測技術;視頻交通信息採集技術;壓力式交通信息採集技術;磁場型交通信息採集技術。
激光雷達是利用激光技術與雷達技術相結合的檢測器。激光雷達由五部分組成,其中激光器作為發射機、光學望遠鏡作為天線、光電探測器作為接收機,此外還有跟蹤架及信息處理等部分組成。激光雷達檢測技術不受天氣、車速和交通狀況的影響,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同時其檢測精度非常高。缺點是配套設備價格昂貴。1.2視頻交通信息採集技術:1.2.1技術原理:視頻檢測器是一種非接觸式檢測技術,它可以實現基於視頻圖像的車輛檢測和車型識別。檢測器先對攝像機採集到的圖像序列進行分析處理,通過一定的目標檢測演算法截取出運動目標,然後提取出運動目標的相關信息進行智能識別。該過程的核心是運動目標檢測和相關交通信息提取。1.2.2技術介紹:視頻檢測器主要由安裝在路口的攝像機、視頻處理器和數據傳輸設備組成。視頻處理器安裝在機櫃里,用於接收多台攝像機傳輸過來的視頻信號,來進行圖像的處理與分析。視頻檢測技術檢測范圍廣,一個攝像機能夠採集幾個車道的交通數據,包括交通流量、車速、車型分類、佔有率、排隊長度等,以及車輛的外形數據等交通參數,這是其他檢測器所不能提供的。因為視頻檢測器可以提供交通現場的錄像,因此獲取的信息更加直觀和可靠,便於管理人員對交通事件的處理和對交通現場的干預,也為改善交通管理方法提供了依據。視頻檢測器安裝時無需破壞路面,易於移動,維護費用低。視頻檢測技術的缺點是車輛之間可能會出現遮擋問題;惡劣天氣、晝夜轉換以及燈光等都可能造成檢測誤差。1.3壓力式交通信息採集技術:1.3.1技術原理:壓力感測器也稱為壓電感測器,是由壓電材料製成的。壓電材料是一種經特殊加工後能將動能轉化為電能的材料。它在受機械沖擊或震動時會產生電荷,其原理是:受沖擊時,它的原子層的偶極子的排列順序被打亂,此時會有一個電子流形成。偶極子的排列順序被打亂後,會試圖恢復原來的狀態。同樣,當壓力施加到壓力感測器,它會產生的電荷,當壓力消除之後,會相應產生相反極性的信號。壓力感測器的特點是可以產生很高的電壓和較小的電流。1.3.2技術介紹:壓力感測器可以應用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且檢測數據的准確率也是各種檢測方式中最高的。但是壓電感測器由於其工作原理的限制,只能夠測量動態的應力,不能用於靜態測量。同時壓力感測器在安裝或維修過程中需中斷交通,對路面破壞比較大。對安裝過程的技術性要求較高,如果出現錯誤,其可靠性和壽命會受到很大影響。壓力感測器在被超重的車輛碾壓後也容易被損壞。1.4磁場型交通信息採集技術:1.4.1技術原理:磁場型交通信息採集技術是利用磁頻技術進行交通信息的檢測。當有機動車通過檢測區域時,在電磁感應的作用下交通檢測器內的電流會跳躍式上升。當電流超過指定閥值時會觸發記錄儀對車輛數及車輛存在的持續時間進行記錄。1.4.2技術介紹:常用的磁頻檢測技術包括感應線圈檢測和磁力檢測。感應線圈檢測器是目前國內外使用最為廣泛的車輛檢測設備。檢測器由埋在路面下的環形線圈和能夠測量該線圈電感變化的電子設備組成。環形線圈有一定的工作電流,當有車輛通過線圈或存在於線圈之上時,線圈的電磁感應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檢測器通過對這種變化進行處理而達到檢測目的。感應線圈檢測器可用來檢測車流量、平均車速、車道佔有率、平均車長、平均車間距等交通信息。

閱讀全文

與交通信息源可轉化為哪些信息格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山海經這游戲怎麼代理 瀏覽:929
眼部祛斑產品有哪些 瀏覽:832
合肥紅酒代理商有哪些 瀏覽:847
湖人交易動向如何 瀏覽:16
程序員熬夜加班到多少點 瀏覽:419
新上一個功能需採集哪些數據 瀏覽:702
招聘基礎信息怎麼填 瀏覽:981
劉總現在在哪個市場 瀏覽:429
公交車驅動程序怎麼取名 瀏覽:268
被抽樣調查的原始數據叫什麼 瀏覽:868
人保代駕如何使用代理 瀏覽:667
怎麼引用表格中變動的數據 瀏覽:153
如何評選貧困戶程序 瀏覽:234
房子按揭期間怎麼變更信息 瀏覽:807
如何寫社保方面的信息 瀏覽:108
普通工是什麼技術等級 瀏覽:464
大梅子祛斑膏如何代理 瀏覽:245
代售和代理有什麼不同 瀏覽:434
原生之罪四個程序員為什麼被殺 瀏覽:148
如何隱藏篩選的數據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