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信息爆炸如何寫作

信息爆炸如何寫作

發布時間:2022-12-07 05:35:49

❶ 信息爆炸時代,如何才能找到最有價值的信息

互聯網50年,打破信息壁壘,讓這個世界原有的信息生產、傳播、分享機制發生巨變。

新事物總是這么美妙,雖說帶來了信息爆炸,同時互聯網也給予了解決方案,推出幫助我們篩選信息的 「 推薦演算法」 ,根據每個人的個人興趣和需求,從而進行個性化信息推薦,然而我們並不欣喜於被各種平台 「讀懂」 。

說好的 「個性化信息流」, 為什麼會變成 「信息肥宅水」 ?

這也是在年初騰訊研究院第二屆年度論壇里,網民們根據互聯網發展20年,票選出的「最焦慮、最關心」的十大問題之一,也被稱為 「互聯網20年大哉問」 。

信息流就像護膚品,天天用,但不能多。

判斷信息的重要性是一個高級的大腦功能,它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環境,也控制著人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能力。

在去年的文章《 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會做出什麼不同的選擇? 》也提到:食物和信息一樣,都通過某種形式或形態進入身體,食物是通過胃進行消化,而信息則是通過大腦處理。 從這個角度看,信息是我們大腦的「食物」

我們的腸胃「吃」食物;

我們的大腦「吃」信息。

那麼,我們能否用對待「胃」的態度,來對待我們身體的司令——「大腦」?

食品里有 安全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垃圾食品、有害食品 等分類標准,我們可以通過它的生產來源、成分、原料、廠商等多個維度進行區分。

那些我們每天都接觸卻不那麼在意的「信息」, 它們究竟屬於哪些 「 食品類別」,營養幾何 ?

每多思考一步,對於大腦都是一次鍛煉。

信息,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20世紀40年代,信息奠基人香農(Shannon): 「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 ,但到了21世紀,信息同時也增加了不確定性——「 真偽難辨」 。

傳統媒體商業模式正在瓦解,如今 人人都是自媒體 興起,信息生產的門檻大大降低,這樣一來信息源的生產者,早已不全是記者編輯。再加上,信息的傳播媒介也在更新迭代,就暴露了一個大問題,容易失真。

當互 聯網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瓶頸就是真實性。

每個人都掌握了真相的重要一面。 在各大社交、信息流平台里的任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都可以作為信息傳播的「源頭」,甚至有可能成為 「熱點」 ,引起大眾狂歡,這時所謂的 「觀點」 就可能慢慢變成了多數人以為的 「事實」 。

這無疑對多數人的接收信息增加了難度,需要在接受某條信息前,再進行多一步操作——「 辨別真假」。 正因為懶得去辨別真假,這一步其實隔絕了一批又一批人。

人類本質上對「信息」是有生物性需求的。但 比起「錯誤的信息」,人們更害怕接收不到信息。

所以,當錯誤的信息成為唯一信息來源時,我們也會更傾向於接受和相信。 久而久之,長期處於一個被信息隔絕的環境里,人自身局限性會自內而外開始顯化,扭曲對真實世界的認知。

這是一個信息量級指數化,思考質量卻淺層化的時代,對於海量的信息,不辨來由、不假思索地汲取逐漸成為我們的常態。

同時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

大腦接收信息的帶寬是有限的,每天的時間更是固定。

我們的「大腦」最初的演化是沒有目的的,更不會考慮到這個「信息時代」,它在演化的初始階段根本沒有想到會有今天,接收、處理的信息成千上萬倍地指數增長,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沒。

如果從食物的角度來思考,單個個體的問題主要不在於生產者,沒有人會說食物過剩。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個 「攝入」 的問題。

當信息「過 載」,就要開始「過濾」,去發現「什麼更重要」。

像對待胃一樣去對待大腦,更應該開始思考自己的 「攝入」, 審視自己每天所接觸到的信息,編織自己的 「過濾網」。

與其盲目追隨大腦自動化的過濾機制和偏見,還不如建立我們自己的「信息過濾器」。

這也是過去兩年裡,我所做過最重要也最正確的事情。

我們的「信息環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不能孤立封閉地生存和發展。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危機,你會注意到一些事情:那些在微博上關注你的人不一定會過來坐在你身邊。你在微信上的好友也不一定會幫助你去解決這個問題。

只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和你有真正緊密聯系的朋友才會幫助你,同時在不經意間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影響著雙方的決策質量,人與人之間就是這么奇妙。

接觸最頻繁的那幾個人,就是自己「信息環境」最重要的構成。

當一個普通人由於信息過載導致無法消化信息,甚至無法辨別信息來源可信度時,他最可能做出, 也應該做出對他成本最低的選擇,更可能是相信自己身邊最親近或最認可的人。  

但如果你所處的信息環境里,有嚴重信息缺失甚至信息扭曲,那能夠作出正確決策就是小概率的事件。

如何讓自己的「信息環境」有所改善?

1、打破信息閉塞的束縛,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信息環境」多一點覺察。

要意識到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諸多應對方式中,有多少來自於哪些人的影響,又有多少是只來自於自己內心。

2、其次,你是有選擇的。

你所選擇閱讀和傳播的信息,造就的就是你的信息環境。 你怎樣選擇,信息環境便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You are what you read」。

當你選擇做明智的信息消費者,支持好的內容,信息環境就會越來越好。當你選擇做吃瓜群眾,沉湎於標題黨和謠言,信息環境只會越來越糟, 這到底是還是一個循環。

3、最後, 為自己的「信息環境」投資。

盡量成為個別高質量信 息渠道的付費用戶, 支持生產優質內容的機構和個人,優質的讀者和作者更是一個相互影響、雙向塑造過程。

另一方面,最有價值的信息,往往是被擁有者隱藏起來的,只在特定的圈層內傳播 ,這樣才可以保持創作者本身的長期競爭優勢。所以,不能光被動接受外界的信息,要主動探索優質信息源,否則將淪為那些一味迎合,投讀者所好的媒體的受眾。

擁有互聯網的這20多年,社會信息傳播結構一直在變化升級,導致社會資源的流動方向也隨之一直在變,由此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

整個社會財富分配的模型其實一直在變 ,機會真不少,自己看不到並不能說明不存在。

互聯網打破了信息的壁壘,讓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都有機會獲悉全球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看到更大的世界。但問題是信息海洋不僅把人淹沒,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迷惑,真相到底是什麼。

「信息素養」或許 是我們在信息海洋里的一個救生圈。

美國技術活動家Johnson 在《信息食譜》書中提到的兩條核心建議:

1、Consume deliberately。我們要主動,刻意地去消費某些信息,哪怕我們不喜歡。

2、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我們要去獲取新的信息,而不是去為自己的舊觀點尋找支撐。

「信息素養」 簡單地說,面對洶涌的信息海洋,能夠做出一定 「回應」 的能力:

1、主動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思考是一件主動的事情,思考得多了,自然就會獨立思考,深度思考,脫離量去追求質的提升, 這是逐漸思考的過程。

同時也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搜索技能,知道信息在哪裡遠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多搜索一步,信息質量高一點。

2、信息渠道豐富多樣化

在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博等地方,每天都能讀到一些帶著 「有色眼鏡」 的內容,也就是帶著某種偏見的內容。

因為只要稍加基於人性的營銷技巧,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就會被植入一個錯誤觀點,可能在往後的某個場景不經意觸碰開關,導致一些意外事故。

3、高效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對於信息源來說,我們應該學會選擇和辨別。不可靠、信噪比低的信息源少看,用自己的 「過濾網」 進行過濾。

那麼,面對各種媒體渠道的熱點文,我們該如何辨別內容的可信度?

可以參考以下角度:

1、作者是否體現出對「常識」的了解。

2、文章的內容以「事實」為主,還是以「個人觀點」為主,事實支撐點有哪些。

3、文章所體現的思維脈絡是否有「邏輯」。

4、文章整體的出發點是「揭示客觀存在的事實或問題」、「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還是單純地「宣洩情緒」。 

——呦呦鹿鳴

這個主要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 也就是持續地輸出遠比單向的輸入更重要,只有 「入局」 ,參與到內容創作的過程,才能正在體會到信息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

這幾年在持續地寫作,確實是個相當不錯的輸出模式,但到了今年,才算是真正「入局」,年初到了一家內容主導的平台,親自參與到其中,才更深刻理解到 一個「信息工廠」內部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同時也明白了一件事, 但凡真正參與過媒體相關行業其中的人,其實對這些熱點文更容易無感。 他們會更清楚:

這些熱點文背後的一個個光鮮亮麗的故事,不過是現代「信息工廠」內部一環環流程而已。

以上便是如今我在這個信息時代的生存指南:

信息在媒介的 傳播過程中終究會「失真」,我們要接受「信息過載」這一既定事實,重視並改善身邊的「信息環境」,努力去提高自己的「 信息素養」,擁抱這個大時代。

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律,不必去羨慕那些媒體吹捧的大人物們,不斷靈活地調整自身的定位,以較小的代價獲得實際上的舒適平和,這真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推薦閱讀:

君子知命不懼,日日自新

27歲 | 處處失火,處處救火

盲人摸象 | 做好盲人,當好大象

在「騰訊們」中槍前,請讓子彈飛一會兒

❷ 如何對待信息爆炸英語作文

Ways to Get Over Information Explosion
As a famous saying goe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Nowadays we a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ome people keep complaining about distraction by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Admittedly,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has brought us so much convenience that we are allowed to get enough information just with a simple click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computers. Nevertheless, we are also confused, annoyed, distracted and upset by an incredibly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when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online, people are easily carried away by ir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forget their original plan. Besides, some information often turns out to be useless and actually advertisement. Therefore, it can be time-consuming and troublesome to search information online.
Then what we can do to avoid being distracted by irrelevant information? Here I have some useful tips: Firstly, make a list of what you really want before your searching. This will help you to refuse some appealing, yet irrelevant information. Secondly, find some trustful and professional sources or websites and then save and categorize them. In this case, you can easily leave some ads and useless information behind.

❸ 作為大學生,如今正處於信息爆炸時代,如何在網路平台中做到理性發言

樹立文明意識,加強網路道德觀念

常見的網路不文明行為有:使用網路暴力進行人身攻擊,肆意傳播謠言、虛假信息,強制下載、強制廣告,傳播網路病毒等。

我們應當樹立文明意識,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遵守網路道德規范。不在網上謾罵、詆毀、誹謗他人,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堅決抵制色情、暴力、恐怖信息……要增強安全防範意識,避免泄露個人信息。

提高辨別能力,抵制不良誘惑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查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能隨時隨地在網路平台中發表自己的言論。面對網路上良莠不齊的信息,我們應當具備信息辨別能力,學習先進知識,善於明辨是非,摒棄虛假信息。同時,要學會抵制網路之中的不良誘惑,不貪圖小便宜,不沉迷網路游戲,健康上網,讓互聯網成為自己的良師益友。

學會獨立思考,避免趨同心理

對於廣大學生尤其是未成年人,由於自身價值觀可能還未定型,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常常處於一種搖擺不定的狀態,又容易擔心因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而被孤立。因此,往往在評價事物時趨於大眾的看法。

要學會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敢於提出質疑、追求真理,時刻警惕自己是否在不經意間成為了語言「施暴者」。

遵守網路禮儀,做到真誠待人

網路禮儀是互聯網使用者在網上對其他人應有的禮儀,對於構建良好的網路秩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互聯網上發表言論時,要言語有度、真誠待人。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使用網路時同樣要尊重他人的想法與意見,與人產生分歧時,要平心靜氣,以理服人。

❹ 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去,阻礙我們學習的最大的門檻,可能是我們沒有什麼學習資源;現在,擋在我們學習面前最大的攔路虎,可能剛好相反——我們現在能夠獲得的學習資源有點太多了。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樣一個號稱「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能夠很輕松地接觸到各種學習資源。學PPT、學設計、 學寫作、學演講、學書法、學理財、甚至學泡妞,在現在的社會,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找不到。只要你想去學,現在隨機找一個在線教育平台,搜索關鍵字,准能找到一些相關的課程。在微信搜索中,你搜索相應關鍵詞,准能找到各種網紅推薦的所謂的「大咖課程」。

是的。我也一度很惶恐,生怕自己稍微一不留神,就被這個時代給淘汰了。每天看的微信推送,都是讓我學習這個技能、那個技能,彷彿我不懂這些技能立刻就與世界脫節了。有一段時間,我在網上買了一些課程,有PPT設計方面的、有演講口才方面的,質量有高有低,有好好壞。堅持過後,獲得的是短暫的內心的平靜。然後第二天,又會看到推薦學習結構化思考,學習DISC,學習PS——是的,我們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

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很幸運,我們享受到了此前人類無法想像到的資源,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到任何我們想要學習的東西,覺得一個老師講的不好,我們也很容易找到替代品,去換個別的老師的課程就好。

但是,也正是因為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也很容易迷失自己,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被一些「大牛」們牽著鼻子走。無論在知識儲備上還是在人生閱歷上,這些「大牛」們都遠在我們普通人之上,他們確實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過人之處。但是,我這里想說的是,當我們看到他們在利用自己的流量不斷地向我們這群人推銷各種所謂的「精品課程」、「必修課程」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狀態,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學習他們推薦的每一套課程、每一項技能——因為歸根結底,我們的精力還是有限的。

在這樣一個人人標榜「斜杠青年」的時代,如果我們能夠踏實一點,問問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真正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堅持下去,就有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成為一股清流。

❺ 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你會如何應對

信息過濾能力

能否知道哪些信息和事物是自己不需要、不適合的,先將它們過濾掉,再從剩下的信息和事物中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

需要憑借對自己的了解度和對目標的理解度來進行過濾。

需要更多了解自身以及想要達成的目標。

量化數據:

人類大部分在30-60%

——元吾氏反催眠游戲(可長按搜索)

在對信息的接收方面,個體可以像一個「開放的接收器」,或者在一個有無限信息量的環境里存在,而個體有無限獲取的可能性。

所以單純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個體根據自身可以有選擇的需要。

「信息」可以分為「催眠向信息」(使個體越入幻)和「催醒向信息」(使個體破幻)

——如:

1,「你不行」

2,「你可以試試」

這樣的信息,一般有外在的間接獲取和自我內在的「心理活動」。

對自身目標而言,信息也可分:可用的、沒關系的

相對而言:個體會受到信息的影響

比如:

個體見到美食,產生食慾

個體見到美女/帥哥,產生性慾

個體見到自己不理解的,產生評判/疑惑/慌張

……

此類「信息」可以從外在來干擾

也可以由自我內在有利使用。

此時對您而言,「有利的信息」可以再次鏈接本文的最前面內容。

或者把您的疑問展示出來。

❻ 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掌握快速閱讀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各種信息,這種碎片化的信息以五花八門的方式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寶貴了。

RIA便簽讀書法的好處是,讓我們把書中讀到的內容,和自己的實際經驗融為一體,並且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了指導作用。

這個方法真正做到了讓知識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做事的能力。

用以上的三個步驟,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用30分鍾-1小時的時間讀完一本書。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人類有記憶曲線,所以在閱讀書籍第一遍的9個小時以後,最好進行一次復習。

而如果你在閱讀的時候使用了便簽,那復習時就更好操作了,你只要把當時記錄下來的幾張便簽瀏覽一下就可以了。

最後還要補充說明一下,這種快速閱讀的方法,試用於一些實用類的書籍。如果你閱讀的是小說、漫畫、文學類圖書,當然可以慢慢閱讀讓自己享受其中。

這就是我關於快速閱讀的心得。


我是「強大的小萌萌」,用一年的時間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你有個人成長方面的問題,歡迎關注,我們來一起變強大。

❼ 信息爆炸時代,如何精準獲取有用、有效的信息

一打開手機、電腦,各種五花八門的信息就從面八方一擁而來,凌亂地闖入你的世界,捲走你的時間,卻給你留下一片空白,讓你發愣。

每天被各種消息、文章刷屏,看完無所獲,時間和精力卻耗費了。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信息爆炸隨之到來,每個人都開始有傳播信息,發布信息的機會。信息繁榮的背後,卻是無數人的迷失。

如何從無數的信息中,拎出對自己有用、有效的信息。是個問題。

你為什麼要篩選信息?如果你只是想娛樂性地瀏覽信息,打發時間而已,並沒有想從中獲得什麼,那麼篩選也就沒有必要了。

但如果你想有所收獲,那麼首先是要明確自己想收獲哪方面的知識,提高哪方面的技能,進行針對性的信息篩選,也就能事半功倍。

你得到的總是雜亂無章、看完就忘的信息,是因為你本身的生活就是雜亂而沒有目標的,如果你找到一個目標作為錨點,那麼信息就會在你的腦中自動歸類了。

例如,最近你覺得自己需要補充理財方面的知識,那麼理財類的信息自然也會立馬引起你的注意,你可以在印象筆記中建立一個文件夾,專門收集理財類的信息。

當然這樣的目標不能太多,否則就和沒有目標一樣盲目了,你的腦子里可以保持有3~4個目標,它們也就是精準信息的檢索詞 ,遇到相關的書籍、資料、信息,都能聚焦到這些目標上,還便於分類存儲、累積使用、總結實踐。

當你確定某個目標,就可以找出領頭的專業網站,和業界大牛,他們的信息已經有一定的認可度,和粉絲群體,信息發布會更為嚴謹,可信性、可讀性也越高。

如果你想了解創業,那麼有對應的36氪、虎嗅等網站

如果你想學習營銷,那麼梅花網就是可以瀏覽的平台;李叫獸就是可以關注的大神

如果你喜歡看某個作者的工作號,就可以把它當做專欄置頂。

一般來說,每個領域都會有領頭羊,當你想獲取哪方面的知識,跟著他們走一截是沒錯的。但也要有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將信息轉換為自己的東西。

相應領域的經典的書籍也是不錯的信息來源,能夠讓你獲取的信息更系統,更容易學會。

大家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一次會議中,大家討論著一個問題,說著說著就說偏了,結果巴拉巴拉討論了一堆和目標無關的東西,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不說,還要繞很久才能繞回到正題上。

我們需要專注於能夠實現我們目標的信息,以目標為中心去緊緊吸引相關的信息。

我們專注實現目標的信息同時,還要杜絕無效信息的侵襲。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你拿起手機本來是想做一件事,但卻一下子被另一個信息給吸引過去,看完之後還要想想:誒,我剛剛要做什麼來著?

對於不需要的信息,立馬刪除,不要猶豫, 不要騙自己說以後還會看,結果堆積了大量信息,反而影響了那些有效信息的提取。

當你心中有幾個階段性的目標後,那麼,就這幾個目標的信息就夠得你看了,學會聚焦到當下最重要的信息上,才能讓你高效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任務,獲得實效。

獲取有效信息的目的不是為了儲存起來,尋求自我安慰,而是要從中獲取支撐我們目標的東西。

請看下面一段信息:

看了這條信息,你獲得最重要的信息是什麼?

如果你足夠敏銳,就會發現,是:「下周四不用上課。」

舉著個例子只是想說明,我們要有從信息中提取出最重要、最關鍵的部分,否則,再好的信息來了,也吸取不到其中的精華。

不要認為看一遍信息的內容就可以稱之為」對信息進行了加工「。這還遠遠不夠,信息的加工還要經過自己的思考,甚至通過分享、交流、寫作來輸出。

都以為信息的獲取就是找到相應的信息,其實不然, 真正的信息獲取應該是它能夠為你所用。

在信息加工以及輸出的時候,自己往往能夠創造出與目標相關的新的觀點,也就產出了屬於自己的信息, 這樣通過對外在信息的思考,從自身挖掘新信息的方式,是我覺得最酷的信息獲取方式。

我們自己獲得的信息可能是二手、三手、很多層傳遞下來的信息,可經由自己的批判、辯證的思考,我們就能成為信息的源頭。

最可信的信息其實都來自於自己的深入思考。

管理好自己身邊的信息,節約時間和精力,用精銳的信息做好當前的事。

你的生活本可以更精緻一點

❽ 他山之石 | 如何提高公文寫作水平,這幾招干貨學起來!

關注「文稿無憂」

公文寫作是一項職場必備的基本能力,而絕不僅僅是機關幹部或專門從事文字工作者的必需。

工作中常見的公文類型有:通訊稿、工作總結、事跡材料、演講稿、發言致辭、黨政材料等,把這些最基本的幾種常用類型掌握好,相信你也可以成為公文寫作的行家裡手。

公文寫作能力的提升,歸根到底也是一個人思維方法、思考能力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沉下心、坐得住。長期的寫作訓練可以提升公文寫作能力,同時會讓一個人的思維更加縝密、思考更有深度、談話更有邏輯,這種回饋是長久的、持續的,使人受益終生。

下面,我淺談一下如何提高公文寫作水平。

我們處在一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攝取有用的營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一要廣。寫作如同生火煮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道理是一樣,堅持聽新聞、看電視、讀報紙,增加信息量、知識量,才能信手拈來。二要精。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篩選有用的信息加以梳理、歸納、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增厚知識儲備。三要研。增強敏感性,尋找規律性,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寫好公文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就是收集積累。

一要多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包括領導說的、別人說的,動筆記下來。比較重要的領域,可以專門設個本子記錄。二要多保存。養成存資料的習慣,對一些好的文章、比較長的文章,要作必要整理和簡化,把其中的觀點保存下來。三要勤翻看。存而不看,等於沒存。對自己的資料,應定期整理,有用的留下,用處不大的淘汰。時間長了,歸類立檔,便於查找。

這里告訴大家我積累素材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在自己電腦上可以用一個專門的文件夾,對素材分類存放,分類越詳細,用的時候才越容易找到。

公文寫作沒有捷徑,動筆是提高寫作水平最有效的辦法,把所知所想寫成文字,本身就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過程。

一要勤動筆。有活馬上就做,不拖拖拉拉。特別是一些隨時想起來的東西,應當盡快記錄下來。二是多修改。文不厭改,文無定法。要養成不交草稿的習慣,每篇文稿,都要至少改一至兩遍。改起來要認真,爭取一遍一個樣,既改內容,又加工潤色。三是多分析。對別人修改過的稿子,要認真學習,研究人家為什麼這么改,用意是什麼。必要時要找改稿的人當面請教研究,就像圍棋當中的復盤,這是提高文字功力最好的辦法之一。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借別人的文章、觀點、數據、文字,也是文字寫作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會「為我所用」。

我們提巧借,既然是借,就必須巧,不然就會成為抄。

一是借觀點。對一些正確成熟的觀點,大膽拿來。二是借模式。對一些好的文稿,可以運用臨摹的手法,認真分析其結構、布局、素材運用,甚至文風和寫作手法,繼而大膽模仿,照葫蘆畫瓢。三是借文字。好的文欄位落,可以直接引用。特別是一些文件上規定的提法,要牢記於心,必要時可以引用。

❾ 新媒體寫作者面對信息膨脹局面如何脫穎而出

現在由於信息的膨脹、文章數量過多,同一主題下讀者選擇太多,新媒體已經由需求導向轉化為供給導向了。用戶掌握了信息觸達的按鈕,你的文章能不能被他看到,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一個小小的不良印象都會讓他一鍵取關,放棄這個作者。

這篇文章就是針對這個現象提出四點建議,還給出一些成功者的例子。

① 充分了解與梳理自己,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點

在個人崛起浪潮下,那些會發光的個體必定會崛起於眾人之間,成為閃閃發光的個體。

新媒體對於創作者很考驗的一點就是,能否找到合適的方向、找到自己的目標群體、堅持長期的投入、並且適合的文案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想網上做新媒體成功的,有愛畫手賬的,有愛跳舞的,他們通過寫自己喜歡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經驗,不斷深入挖掘,在網上有自己的粉絲團,成為閃閃發光的個體。

② 找到合適的方向後,增加投入持續進步

通過閱讀書籍、搜索引擎、上課、請教業內人士、加入學習社群等方式學習你要投入的方向的知識,將知識作為寫作素材,充足的輸入是保證輸出必不可少的條件。經常使用豆瓣列單搜集書單、參與付費討論群或者網課等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法。

① 培養閱讀習慣

許多人的現狀是浮躁、迷茫、不踏實、基本功不扎實、缺少積累,他們選擇功利性成長方式,加入好幾個社群,這里學幾個標題技巧,那裡學幾個漲粉思路,沒有能夠形成體系,缺乏深度的思考。寫作者應該培養看書的習慣,學習作者的思考方式,可以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碎片化的知識不能形成體系。想要形成體系可以多啃專業書本而且繪制思維導圖, 大量閱讀各種專業書籍 ,將知識都畫在屬於你的導圖里,例如想要學習寫作的話上面這張圖里講寫作的書可以挑選一些來學習。關於知識體系是個復雜的問題,有很多前輩已經討論過了,大家可以搜一搜這方面的文章。

②學習大師、業內大咖的創作思路、表達方式、語言技巧等

可以先從模仿借鑒開始,看看他們的文章,進一步去想他們為什麼這樣選題,為什麼這樣開頭,為什麼這樣組織語言,他們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自己的文章可不可以借鑒他們的方法?有機會的話帶上作品去 請教大咖 也是可以的,在行上做新媒體的專家有很多,你可以通過付費與他們見面或者在線交流。

①學習精準把握讀者痛點的能力

多與自己的讀者溝通——知道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知道他們喜歡的語言體系與風格,知道他們平時談論的熱點,痛點就是用戶在體驗產品或服務過程中原本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或不滿,你的文章就是要擊中他們的痛點。

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深入思考生活現象——例如《影響力》、《消費者心理學》這樣的書籍,了解理論之後,與你觀察的生活現象、用戶行為等相結合去思考,深入思考各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想想讀者喜歡傳播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文章,這些文章解決了他們什麼痛點問題,到底為什麼會喜歡傳播?多這樣獨立深入的思考,你的寫作會有很多角度。

抓住痛點常見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 填補用戶閑暇的時間 ,例如寫段子、心靈雞湯,都屬於這種;一種是 幫用戶省時間 ,寫干貨,做分享,《怎麼樣學習某某》就是這樣的文章。這里分別舉一個成功的例子。

咪蒙的文章被人稱之為「毒雞湯」,文章雖「有毒」,但卻能引來眾人追捧,這背後無疑是咪蒙善於擊中讀者的痛點。

咪蒙以及其他雞湯文會受到歡迎,一方面是因為讀起來輕松,文章的小故事跌宕起伏,逆襲的主角讓人不由得代入自己,另一方面是它也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某種精神慰藉作用,而帶有情緒性、煽動性的文章往往能擊中讀者,情緒的感染力使文章呈現病毒式的傳播。自媒體人趙鋒認為:「咪蒙的文章之所以讓人覺得不舒服,恰恰是因為其觀點戳到了人的痛處,讓人讀罷產生一種原來真的是這樣的感覺,遂馬上轉發。」

不是只有心靈雞湯能擊中用戶痛點,分享干貨也是一種方法。

硬派健身自媒體提供最專業、蠢萌、靠譜的運動健身科普,分享內容包括健身理論、部位、營養飲食等與健身相關的話題,硬派健身分享的健身知識兼具有趣味性和專業性。作者斌卡洞察到他們在自媒體時代、信息量爆炸、各種垃圾消息充斥、碎片化閱讀的今天對於專業健身知識的需求,通過閱讀大量中外健身文獻並匯總編輯讓用戶可以接觸到真正經過專家學者研究過的健身理論和學習到規范的健身動作,通過通俗易懂、易於用戶接受的語言讓新手、長期鍛煉者都能有所收獲。

②用創新的表達方式引起注意力,學習段子手的搞笑、幽默、腦洞大開

多接觸創新的表達方式,像谷阿莫的視頻,顧爺的畫,還有各種知名段子手,你可以不是畫漫畫的,但是可以學習他們視覺化的表達方式。自己創新的獨一無二的風格不一定找得到,這一點可以慢慢來。

舉一個例子,以畫漫畫的形式講故事的自媒體混子曰,先來感受一下他的畫風:

這一公眾號由陳磊獨自運營,一周甚至兩周一更。從2014年底注冊直至2016年9月底,其粉絲數量已突破140萬。歷史、科技、汽車這些聽上去有些枯燥的知識,到了他手裡,就變成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有好玩的故事、好笑的段子、好看的漫畫,讓讀者不僅不覺得無聊,還覺得十分有趣。想學又沒有時間,「娛樂化閱讀」就是在消除這種矛盾,讓學習變得沒那麼辛苦,更加輕松、有趣。表面上來看,大家覺得他讀到的是一些好看的漫畫,好玩的語言,有趣的段子。

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各種信息充斥了,現在已經到內容供給超過內容需求的局面,人與人處於信息孤島之間,隔著屏幕的兩人、坐在一起的兩人內心是孤獨的,這時候,精神層面基於相同興趣的人形成了社群再聚合,新媒體就是在鏈接信息,聯系孤島上的人。

《文案覺醒》這本書說:

每位訂閱者一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他到底能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你精心生產的內容上,就看你帶給他的精神歸屬感強不強烈了。

舉一個例子:

羅輯思維 給粉絲打上愛智求真的標簽,羅輯思維出品了APP得到,口號是為你提供省時間的高效知識服務。提倡碎片化學習方式,讓用戶短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知識。從打開頁面的「和你一起終身學習」就與用戶建立了有效的溝通,在這里用戶有歸屬感,裡面的音頻文字服務底下用戶的評論部分也可形成學習社群,用戶可以與導師交流溝通,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

最後總結一下四條:

1、做好定位,實現自身優勢與用戶需求的一致

2、培養閱讀的習慣,向大師取經學慣用文字表達觀點

3、掌握用戶心理,學習創新的表達

4、學會營造歸屬感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我也在學習新媒體創作中,以後還會分享關於新媒體寫作的內容,與你共勉。

閱讀全文

與信息爆炸如何寫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臨床數據有哪些 瀏覽:999
限速超速多久有信息 瀏覽:619
農貿市場賣什麼熟食好吃 瀏覽:386
松原和遼源哪個職業技術學院好 瀏覽:10
氣體采樣數據有哪些標准 瀏覽:222
方圓代理商利潤是多少 瀏覽:609
受託加工產品怎麼處理 瀏覽:713
天貓如何辨別完美產品真假 瀏覽:558
哪個專業技術性高 瀏覽:710
驗證機頂盒信息需要多久 瀏覽:615
同行惡意敗壞產品如何處理 瀏覽:911
俯卧撐一天做多少合適官方數據 瀏覽:73
版本信息里哪個是屏幕信息 瀏覽:627
濰坊舊貨市場在哪裡都賣什麼 瀏覽:147
如何避免產品刺傷 瀏覽:807
以前收到的信息如何刪除 瀏覽:104
自己配眼鏡框需要哪些數據 瀏覽:983
嘉寓的基本信息是什麼 瀏覽:643
山楂樹下如何做代理 瀏覽:354
信息類是什麼樣子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