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題目得到什麼信息
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是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記憶,題目主要交代了自己生活的回憶。百草園是童年嬉戲的時期,三味書屋是學習的啟蒙時期,兩者都給了魯迅先生以美好的回憶。
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題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知道了作者寫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地點;
作者先寫百草園,後寫三味書屋。
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題目中有什麼信息
寫了魯迅小的時候,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對他有很深的懷戀,同時」從「 」到「寫出了文中有從作者介紹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過渡。
求採納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採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裡受到規矩的束縛。但作者並末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求採納
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 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1、是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寫了兩部分內容
:一個是百草園、一個是三味書屋。
2、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對作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㈤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題目中讀出什麼信息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題目中讀出什麼信息
1、是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寫了兩部分內容 :一個是百草園、一個是三味書屋.
2、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對作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㈦ 在魯迅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中 從題目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為什麼作者會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99求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採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裡受到規矩的束縛。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作品鑒賞
這是一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回憶性散文。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這篇散文的標題是「從……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間的變換為順序來記敘的。作者先寫百草園:「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再寫三味書屋:「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額「三味書屋」。時間順序與空間的變換順序是一致的。在兩部分內容之間,作者安排了一個過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㈧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題目獲得哪些信息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裡曾經是「我的樂園」。為什麼說是「我的樂園」呢?「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裡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雖然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麼地方呢?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於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於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著生機和活力。
慢慢地,「我」長大了,家裡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里,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願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於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牆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本文善於聯想。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這些必要的聯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 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時間順序上來說,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知道,文章寫的是從孩提時的百草樂園到少年時代的三味書屋,一個少年的成長歷程。
就此文章就可以從內容上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孩提時代的百草園生活,一個是少年時期的私塾生活。
如果深層次去看的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種時光匆匆而過的意味。暗暗的流露出,童年的短暫,只一句從……到……便詳盡的敘述了,童年的那些往事。還一個從數字上來看,雖然百草園跟三味書屋是既定的名字,但是百和三,也可以從間接上看出,兩個地方對於少年魯迅的不同感受。百,當然是種類豐富,興趣盎然,三味指的是,在冬春之時,朝日之時,和晴下雨交接的時候,時間緊縮,娛樂時間短少。
但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一樣,在魯迅心中都佔有同等地位。
這就是更深層次的說,魯迅告訴我們,學習和休息娛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關系,從玩樂到學習才構成了我們精彩的童年。
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題目上可看出文章寫了哪些內容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簡介
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表現作者由童年的玩樂到入學讀書的成長過程。第一部分寫在「我的樂園」百草園中的游戲,那裡快樂、有趣,滿溢著生機與活力。第二部分寫長大了,不得不離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讀書,作者抓住幾個記憶猶新的側面,寫書塾的景物、飽學又和藹的教師和孩子們尋找到的讀書之外的樂趣,第二段景物描寫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整個文章內容豐富,放得開,收得攏,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從字里行間體現出作者的真性情。文章一開始就十分引人入勝,百草園的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等景物,生動、細膩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而點綴在前面的詞彙更使得這些景物活靈活現: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彈琴……一個普通的園子,竟被魯迅寫得那麼具有魅力和情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寫作背景
百草園入口從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看,中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
無論是在1924年的女師大事件中,還是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當然,這也就更加觸怒了封建軍閥,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在許壽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幫助下,先是暫避在西城錦什坊的莽原社裡,後又輾轉住進幾家外國醫院,最後於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
魯迅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裡,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給正在廣州的許廣平的信中所說;」此地北伐順利的消息也甚多,極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裡和北京沒有什麼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於是,對於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藉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藝術特色
百草園紀念石寫作手法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曲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這個世界是由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組成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在結構上確實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書屋雖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魯迅立意並不在於批判。這篇散文題目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點出了創作的本意和內容,即敘寫自己從有「無限樂趣」的「樂園」到全城「稱為最嚴厲的書塾」的過程和心程。
先是百草園,顧名思義,是個荒涼的地方,如作品所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草園」變成「樂園」,其間就充滿了童趣,作品即以這為中心進行構圖。兒童最大的心理特徵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必然萌發起他們的興趣,勾起無窮的聯想,那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都是孩子們對昆蟲「語言」的好奇想像。魯迅在百草園里描繪的就是兒童在自然環境里的極樂世界。在作者筆下,百草園是一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連那青青的野草叢里,也氤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百草園的另一景觀是冬天,作品集中筆力只寫雪天捕鳥,怎樣張設機關,鳥雀如何入彀,閏土父親如何傳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雖然著墨無多,但卻相當傳神,是一幅充滿了兒童樂趣的動畫,你簡直可以從里頭看到孩子們歡蹦亂跳的情景,聽到快樂的歡語笑聲。寫夏天,用濃墨重彩,寫冬天則輕描淡寫,這一筆路的轉換,也是很討巧的。把這兩大片斷連貫起來,構成了百草園的大全景,它所表現的就是「無限的趣味」,那是一個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可以無拘無束地盡情歡笑的兒童樂園。
三味書屋是個私塾,如作品所說,「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它的樣子就很古老,何謂「三味」?實是經、史、子三類書籍,「三味書屋」這一名稱就鮮明地表現了這所私塾的辦學宗旨和教育內容。在作品裡,魯迅十分逼真地描寫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學生進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其次是拜先生,平時只能專心攻讀經書,旁的學問是不許過問的。日常課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專門攻讀經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書慢慢加多,對課也逐漸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書塾設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罰跪的規則。
總之,三味書屋絕不是和百草園一樣是兒童的樂園,它是一所名副其實的「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裡要受到規矩的束縛,自由是沒有的;但魯迅也沒有把書塾寫成兒童的囚牢,這不是他創作的本意。讀這篇作品,誰都會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裡,卻有一股親切的氣氛流動其間,這就是兒童的諧趣。
人物描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敘事生動,寫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師形象。對先生這個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封建老頑固,作者對他是暴露和抨擊的。其實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魯迅對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開始便以簡潔的線條描繪出他古樸的形象,接著,以肯定語句,介紹了他的品性。
在魯迅的筆下,這位老先生似乎也並不太「嚴厲」,學生行禮,他在一旁「和藹」地回拜,備有一條「戒尺」,定有「罰跪」的規則,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幾眼」,大聲嚷道:「讀書」。管制似乎也並不太嚴,學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園里頑皮,課間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顯然在他看來學生是只許攻讀經書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經的,不許涉獵。
課讀那一場景卻又映現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見學生都悄沒聲兒各自嬉戲去了,就他一人大聲讀書,面帶「微笑」,「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那聲音,那表情,那動作,自我陶醉,神遊其間,真是活顯出一個迂老夫子的天真靈魂,可愛極了。不可否認,魯迅在對這位善良老人的描繪中,隱含有調侃之意,但其間多的是溫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語言特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文字素樸雋美,幾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態逼真,形象飛揚。白描之所以生動,首先在准確,菜畦綠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綠」;石井欄多年輕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莢樹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飾再好不過;桑椹已經熟透,因此「紫紅」;油蛉鳴聲細弱恰似「低唱」,蟋蟀聲調鏗鏘,故如「彈琴」;覆盆子果實小巧玲瓏,因而「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這些都是以一詞繪寫了物象的形態,作者把狀物與寫意聯系在一起,以簡約而富有生命力的筆調,傳達了百草園的風韻,做到如古人所說的「淡墨足以傳神」。
敘事寫人更是簡潔素凈,掃雪、搬食、支篩、拉線、捕鳥層次繁多的過程,僅用百來字就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遇艷、識妖、驚恐、脫獲,曲折緊張的美女蛇故事,也僅用兩百來字便說得清清楚楚。有時,作者應用排比句式,表現人物的內在情緒,如在描寫課讀時,運用「有念」四個排句,那內容均是古書的摘句,照理比較枯燥,但一經排列組合,卻化腐朽為神奇,幻成一幅生動的形象,展現了書房中搖頭晃腦,人聲鼎沸的讀書情景。拙而巧,朴而靈,諸凡上述種種,均表明作者的語言技巧已臻極高的藝術境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百草園
百草園百草園,是浙江紹興新台門周家的一個菜園子,百草園在浙江紹興的魯迅故居後面,北臨東咸歡河,東鄰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後園,南寬北狹,佔地近2000平方米,原來是新台門周家的智、仁兩大房族所共有。西邊一半歸智房,東邊一半屬仁房。各個家族在這個園里都種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塊秋後還被用來做曬場,但因園大草深而顯得有些荒涼。
百草園佔地面積約兩千平方米是魯迅幼年時玩耍的地方,百草園里雖無明顯界線,卻有大園小園之分。小園在北,佔地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積約為大園的四分之一,有門通向東咸歡河,河沿築有河埠,積肥農船便可在此靠岸,運走周家草灰和糞肥。大園在南,佔地較大,西邊有一垛長達四十四米、高約一米的泥牆,作為與西鄰梁家後園的分界線。在泥牆的南端,即與魯迅家後門牆角接壤處,有塊刻有「梁界」兩字的界碑。這塊界石和這垛被魯迅稱為「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牆」至今仍留存如故。
這個荒蕪的園子,不僅瓦礫成堆,雜草叢生,而且有樹木、蔓藤和飛鳥蟲獸,是孩子們遊玩的好地方。魯迅兒時和他的小夥伴們就經常來此玩耍嬉戲,或采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蟊,有時挖何首烏的塊根,有時摘木蓮藤的果實,夏天在樹蔭下納涼,聽蟬鳴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鳥雀。百草園的動植物,有可看的,有可聽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對兒童來說真有許多樂趣。
隨著新台門周家的敗落,百草園東首仁房的園地早於1915年就賣給東鄰朱閬仙,西首智房部分也於1918年和新台門房產一起售給了朱家。朱閬仙將新台門改建為「廬盤」後,又擴充了後園。在百草園的小園中平地壘起了假山,並構築了魚池和花廳。解放後,國家花錢向後來的章姓業主收回,作為魯迅紀念館的組成部分對外開放,供廣大觀眾游覽和休息。百草園的主要部分大園至今仍基本保持當年的風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位於都昌坊口11號。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
書房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所謂「三味」,是取「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義。匾額下方是一張松鹿圖,兩旁屋柱上有「至樂無聲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詩書」一幅抱對,匾中抱對皆為清代書法家梁同書的手筆。
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桌面右邊有一個魯迅親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魯迅上課遲到,受到先生的嚴厲責備,他就在自己課桌的右邊桌沿上刻了這個「早」字,時時提醒自己,此後果然就沒有遲到過。
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朴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壽鏡吾在這里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種有兩棵桂樹和一棵臘梅樹,其中臘梅樹已有一百多年的壽命。
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都說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 《書》 、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壽鏡吾先生之孫壽宇先生在他寫的文章中則是這么說的:「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壽鏡吾老先生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嚮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據說,這是壽鏡吾老先生的父親壽韻樵親手擬定的,要子孫認真體會,身體力行。
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後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作者簡介
魯迅魯迅魯迅(1881年——1936年),現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幼年時受詩書經傳的教育,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影響。後東渡日本學醫,又棄醫從文,立志用文學來改變落後的國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發表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自1918年至1926年,陸續創作並出版了《吶喊》、《彷徨》 、《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等專集。
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間,創作了《故事新編》和大量雜文。魯迅雜文具有深沉朴實的革命激情和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相結合的典範。魯迅先生一生著譯近一千萬字。有《魯迅全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