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很多app都顯示用戶地址
了,並不是這幾家互聯網巨頭良心發現。你要永遠相信,對這幫流氓來說,流量就是一切。APP顯示IP歸屬地從某個方面來說,是一定會減少他們的用戶數量以及流量的。雖然減少的這幫人都是過街老鼠,但是誰讓他們沆瀣一氣了。
這件事的官方原因是:
2021年我們出台了一項規定:
互聯網用戶賬號服務平台應當以顯著方式,在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頁面展示賬號IP地址屬地信息。境內互聯網用戶賬號IP地址屬地信息需標注到省(區、市),境外賬號IP地址屬地信息需標注到國家(地區)。
但是這事我覺得很解氣,用我們格局比較小的看法就是:現在老百姓的網齡跨度越來越大,上到農村的老奶奶,下到剛會走路的小孩子。他們畢竟不像我們這種十幾二十年的網蟲,對一些網路上的信息沒有太大的辨認是非的能力。因此,顯示IP歸屬地就是簡單的先給一類人打上標簽:裝逼的、帶著分裂任務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等等等。簡單的說就是:我可去你媽的吧,都別裝了~~~
但是這事我一開始我反應是:為啥不直接顯示IP地址?印象中在大學時代,當時的大學校內論壇基本都是顯示IP地址的。網路貼吧匿名發帖也是直接顯示IP地址的,但是後來一想,我特么自己不是學的計算機專業嗎?這一點很好解釋,校內網其實就是一個區域網,可以精確到每台電腦的IP地址並不難,但是外網就不太妙了,每次上網都是隨機分配IP。不停得顯示不同的IP的話,這不就亂套了么?不過後來我查了一下,好像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2021年,我國通過了一條最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敏感個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導致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危害的個人信息,包括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信息,以及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
❷ 用戶的區域構成什麼意思
您好!!!城市用戶的基本區域構成為:中心為CBD(中央商務區),可能會有幾個商務區,商業區.例如長春有重慶路,桂林路,紅旗街等商業區,向外為居住區,由於城市的擴張,城市內部的功能分區細化和升級,第三產業(服務業)壯大和繁榮,工業區搬到城市郊區(起初城市形成是主要是工業區和居住區,工業區位於市中心).隨著大城市發展,帶動周邊衛星城形成和發展,甚至有可能吞並周圍的小城市,城市圈或城市群形成.此外,大城市的輻射力和吸納能力繼續顯現(吸納大量郊區勞動力,輻射周邊城市,城市化水平繼續提高).當大城市發展飽和或達到一定程度, 逆城市化出現,市中心人口越來越少(環境污染,就業壓力等),郊區人口增加(多為居住,度假等).之後到再城市化.
❸ 什麼叫地區信息
根據憲法第三十條規定,我國的行政區劃是這樣的:(除去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
省級有省(如湖北省)、直轄市(如上海市)、特別行政區(如香港);地級有省內的設區的市(如湖北省的孝感市,設有應城市等),直轄市的區、縣、不設區的市(可參見上海市具體劃分);縣級有設區的市下面的縣、區、不設區的市;鄉級有鄉、鎮、街道、地區一級的市就是地級市,次於省級。
省轄市就是地級市,區別於直轄市的說法, 應城市算作孝感市裡面,所以孝感市是地區市,應城只能算作地級市。
解釋應該比較清楚了吧。如果加上自治的那些會很容易混亂。
❹ matplotlib數據可視化分析——知乎用戶地區構成及關注行為分析
1.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常住人口
2.2017年知乎用戶基本信息
1.知乎用戶地區分布狀況,篩選知友數量分布top20地區。
2.結合常住人口數據,統計出知友密度最高的top20地區。
3.根據關注情況,查看各大學校友相互關注的程度。
知乎用戶數據有缺失值需要清洗,另外 居住地 欄位不包含「省」、「市」字樣。這里留意,後面會提到。
定義函數data_cleaning(df),對缺失數據填充,對於「object」類型欄位填充「缺失數據」字樣,其他類型一律填充0.
設置自定義函數 standard(df,col) ,並返回一個新生成的標准化處理後的欄位col_std。運行兩次函數,並查看函數運行後的合並列表。
為每個柱子上添加字元,該字元是保留兩位小數後的對相應欄位標准化處理後的結果。
關注者 人數表示某校用戶的個人粉絲數, 關注 人數表示某校用戶所關注的人數。按照 教育經歷 即用戶所在學校名稱分組,並對粉絲數和關注人數求和。然後按照"關注","關注者"兩個 欄位降序,根據輸出的結果將其中不合適的行刪除。
點的大小用粉絲數量衡量,點越大,粉絲數越多。
顏色深淺表示關注人數的多寡。
紅綠輔助線分別標出粉絲數和關注人數的平均數。
由上圖可得出結論:浙大用戶的粉絲數最多。武漢大學的用戶關注他人最多,華中科技大、北大、浙大次之。
❺ 一級用戶信息主要包括
摘要 一級信息包含用戶的消費信息與業務/合作信息
❻ 個人信息包括哪些
個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類別:
1. 基本信息。為了完成大部分網路行為,消費者會根據服務商要求提交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 、電話號碼 、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內的個人基本信息,有時甚至會包括婚姻、信仰、職業、工作單位、收入等相對隱私的個人基本信息。
2. 設備信息。主要是指消費者所使用的各種計算機終端設備(包括移動和固定終端)的基本信息,如位置信息、Wifi列表信息、Mac地址、CPU信息、內存信息、SD卡信息、操作系統版本等。
3. 賬戶信息。主要包括網銀帳號、第三方支付帳號,社交帳號和重要郵箱帳號等。
4. 隱私信息。主要包括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簡訊記錄、IM應用軟體聊天記錄、個人視頻、照片等。
5. 社會關系信息。這主要包括好友關系、家庭成員信息、工作單位信息等。
6. 網路行為信息。主要是指上網行為記錄,消費者在網路上的各種活動行為,如上網時間、上網地點、輸入記錄、聊天交友、網站訪問行為、網路游戲行為等個人信息。
法律法規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以下簡稱《網路安全法》)正式施行。
《網路安全法》規定,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痛點,《網路安全法》在信息收集使用、網路運營者應盡的保護義務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比如,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針對取證難、追責難的困局,《網路安全法》還明確了網路信息安全的責任主體,確立了「誰收集,誰負責」的基本原則。
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
❼ 微信訂閱號後台根據什麼統計用戶的所在地區
根據微信設置的地區信息,如果沒有填寫的,應該是根據微信最近登錄的地區來判定。
❽ 信息流,各種定向都是什麼意思
現在信息流有很多種,有頭條、廣點通、快手、網路信息流等,信息流說簡單點就是,選什麼地方、給哪些人、看什麼東西
一般的信息流,都可以歸納為三種定向
一、基礎定向(或叫人群定向)
包括地區、年齡、性別、職業、學歷、設備等,這些信息是用戶注冊時候,或者在其他網路平台的個人大數據信息。
特點:精準度最差、適合做品牌曝光等
二、興趣定向
包括系統智能推薦和自定義興趣。
特點:精準度適中,大多數是在和自己產品相關的興趣里挖掘、適合精準流量池被探索完後,嘗試興趣定向
三、行為定向
主要指的是用戶,對自己的產品,曾今去搜索過、互動過、長時間瀏覽過
特點:精準度最高,適合線索量獲取。
❾ 用戶信息指什麼
用戶信息(Customer Information)是指用戶喜好、用戶細分、用戶需求、用戶聯系方式等一些關於用戶的基本資料。
用戶信息主要分為描述類信息、行為類信息和關聯類信息三種類型。
❿ 用戶信息包括哪些內容
聯系方式,家庭住址,身份證號主要就這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