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報紙應有哪些內容
1、信息播報(包括企業內部重要會議、領導指示等)
2、行業觀察(就是行業相關新聞、新政策等等)
3、企業之家(可以做一些人物訪談、采訪一些企業內部發生的溫馨故事等)
4、副刊(供內部員工投稿或是美文賞析、精品故事、電影播報、好書推薦等都可以啦)
大概就是這些內容吧,還可以根據企業內部文化傳統來設計一些互動性比較強,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板塊。如果可以拉點小廣告什麼的增加收益是更好啦,哈哈
㈡ 報紙上最主要的是什麼
最主要的是那一天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㈢ 報紙的內容有哪些分類
以報紙內容分:有綜合性報紙和專業性報紙。
綜合性報紙:內容廣泛,以刊登有價值的社會各方面的新聞以及對新聞報道的評論為主。面向整個社會,以普通讀者為發行對象,不偏重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如《人民日報》《文匯報》等。
專業性報紙:以發表反映某一行業、某一系統或某一階層的新聞和評論為主,以特定范圍的讀者為發行對象。如《中國健康報》《中國機械報》《中國商業報》《中國科學報》《中國少年報》等。
報紙的特點
1、及時性
及時性是報紙區別於書刊的最主要特徵,又稱新聞性和時間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快就是報紙的價值所在。當天的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在當天或次日的報紙上就能反映,有的新聞時差僅幾小時而已。
2、內容豐富
豐富是報紙的第二個特徵,能及時捕捉社會經濟活動的瞬息萬變,並按輕重緩急迅速公布於眾,成為社會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指示器。
3、信息傳播連續完整
能體現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即對事物從發展到結果都作跟蹤報道。人們從報紙上可以得知即將發生的事(預測)、正在發生的事(報道)、直到對最後結束的反饋信息(綜述)、以及發生的事意味著什麼(分析、評論)。
㈣ 生活類報刊應該有什麼信息
生活類報刊應該有:服裝,飲食,旅遊,生活小常識,科普,美容,化裝,減肥,娛樂,電影,八卦,
IT,手機等內容.
㈤ 報紙都能告訴大家哪些信息
國內、國際新聞、天氣、求職、出租、本市新聞、各種廣告、掛失聲明等等,可以說,除了活動的影像,報紙幾乎可以發布其他一切信息。
㈥ 報紙的資料
關於中國報紙起源的幾種說法
(1)周朝說
我們在前面提到,先秦時代的周朝出現了記事的史官和采風的樂官,因此,有人就推測,像《春秋》和《詩經》這樣的史籍,在當時很可能就是一種報紙,它們帶有宣傳和公報的性質。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幾位外國學者,比如說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多年的美國新聞學者白瑞華。但是,這種說法大部分只是學者們的大膽假設,並沒有足夠的史實根據。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沒有記載周朝的「報紙」的文字。所以,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2)漢朝說
持這種說法的以我國著名的新聞史學家戈公振為代表。在他的《中國報學史》中的有一節專門論述漢朝的報紙,節的題目是「漢有邸報乎?」他認為,漢朝幅員廣大,工商繁榮,文化發達,各藩王與漢武帝之間關系密切,對於京師的政治情報,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報自然應運而生了。應該承認,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漢朝的確具備了一定的抄發報紙的客觀條件,而且也的確有了「邸」這個機構,但是,卻沒有關於「邸報應運而生」這樣類似的記載,在現存的漢朝文獻資料中,也看不到「邸報」的字樣。因此,漢朝有報紙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還有東晉說等,我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從這些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出,關於報紙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實物或是確定的記載來證實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曾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做學問需要有這樣的方法「大膽推測、小心論證」,這用在我們新聞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適,我們需要根據現有的材料大膽的推測一些材料背後的事情,但是翻回頭還需要找大量的史料來對想法進行論證,只有想法是不夠的。
根據現有的材料,比較可靠的說法是:中國的報紙開始於唐朝。
3、唐代的進奏院狀報
到了唐朝,我們知道,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空前繁榮強大的一個朝代。它採取了一種與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鎮制度。我們在中學歷史中已經學到,藩鎮割據的形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隨著藩鎮勢力的日益發展,各藩鎮的辦事代表「節度使」紛紛在京都設立自己的辦事機構,叫做「邸」,後來又改叫做「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這里的負責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進奏官」。他們的工作是為所代表的地方長官呈遞章奏,下達文書,辦理需要和政府中樞各部門請示匯報、聯系交涉的各項事宜,也為地方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其中,我們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進奏官們,為地方長官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而傳抄的報告,已經不同於以往的詔書性質的文件,詔書是有強制性的行政公文,而這些報告,卻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僅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種專門用來傳遞新聞的渠道。而「邸」或「進奏院」這樣的機構,也就成為藩鎮首領們設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國情況的信息中心。只是這些報告在當時沒有固定的稱呼,有稱「進奏院狀報」的,也有稱「狀報」或「報狀」的,還有稱「留邸狀報」的等等。因此,可以這么說,如果唐代確實存在「進奏院狀報」的話,那麼它將是我國最早的報紙。
現在,我們需要證明的就是,唐代確實有「進奏院狀報」。有兩種途徑: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關於這種形態的報紙存在的確切記載,或者是找到「進奏院狀報」的實物來證明。恰巧,這兩方面的證據我們都已經找到了。
(1)先說史料的記載。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關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現「新聞」、「編輯」等名詞,至於「報」、「狀」、「條報」、「雜報」等詞語,更是頻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還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個叫孫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經緯集》中的一篇文章《讀「開元雜報」》。
孫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八百多年的唐朝中後期,曾作過中上級的政府官員。
孫樵的《讀「開元雜報」》作於公元851年,這一年,他在科舉考試中中了進士,從自己的家鄉——襄漢(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帶,來到皇都長安,在長安親眼看到了「進奏院狀報」之後,回想起自己在家鄉曾經見到的出自開元年間(713-741)的報紙,所作的一篇文章。(見附錄)
在這篇文章中,孫樵生動地描繪了開元雜報的有關情況,使我們研究我國最早的報紙產生情況的寶貴資料。
在文章中,關於《開元雜報》的外觀提了兩點:一,「數十幅書」,也就是幾十張未加裝訂的單頁書面材料。二,「系日條事,不立首末」,也就是按日記事,沒頭沒尾,各頁之間互不銜接。
關於它的內容,文章中舉了幾個例子:「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等等,孫樵後來拿《開元錄》核對了一下,「條條可復」,也就是說都可以得到印證。(《開元錄》是關於唐朝開元年間的編年史,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我們從其他的史書中仍然可以驗證,《開元雜報》的內容確實是發生在開元年間的政治事件。)
孫樵還把他在襄漢間看到的《開元雜報》與後來在長安看到的「條報朝廷事者」相類比,可見它們是同一類型的東西。它的存在,為唐代中期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進奏院狀報」提供了一個證明。
我們把它和現在的報紙相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孫樵所看到的「數十幅書」,在當時並沒有正式名稱,「開元雜報」只是孫樵隨意給它加的一個稱呼。它沒有固定的刊期和報頭,是否印刷,現在也還沒有定論,但是它肯定是經過復制的多份「條報於外者」的,而且,內容紀錄的是最近發生的新聞,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它就是我國的早期報紙。這也就證明了我國在唐代就出現了官方發布、抄錄、傳播新聞的做法,時間可以追溯到孫樵《讀「開元雜報」》一文中引述的史實的上限,也就是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開元雜報》的原件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後人根據孫樵的記載作了一份復製品。(見附錄)
(2)現存的唐代報紙——「敦煌進奏院狀」
我們說,孫樵的《讀「開元雜報」》雖然從史實上為我國唐代報紙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是,「開元雜報」卻並不存在了,這不得不使人遺憾。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先後發現了兩份唐朝進奏院狀報的原件,再次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產生提供了實物證據。這兩份報紙分別保存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這兩份進奏院狀,都是唐僖宗時期,有駐地在沙州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回沙州的,因為沙州在今敦煌地區,這兩份進奏院狀又都曾長期封存於敦煌莫高窟,屬於敦煌文物,所以被稱為「敦煌進奏院狀」。(見方漢奇通史54頁圖)
從兩者的內容看,並不是朝廷公文所載的,而是進奏院官員收集、歸納的,具有新聞報道的性質,因此,它和開元雜報一樣,也屬於一種由官文書向正式官報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
4、我國早期報紙的形態
從以上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我國早期報紙的特徵:
內容:進奏院下發的這些報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動。
發行:這些報狀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傳發的,它的主要讀者是各地的藩鎮長官。
版式:這些報狀無報頭、無固定名稱,有的稱為「進奏院狀」,有的稱為「邸吏狀」,有的稱為「報狀」或「狀報」等等。不分欄,只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紀錄。
新聞來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進奏官們自行採集的,有的則是他們所獲得的朝廷動態消息中篩選出來的。
所有這些特徵,我們用先前給出的「報紙」的定義來衡量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國早期的報紙並不符合報紙所具有的全部特徵,只能說,它是一種原始狀態的報紙,但正是這種原始狀態的報紙,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步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新聞傳播渠道的主導。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情況。
三、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
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宋朝時的發達、明朝時的獨立、清朝時的完備。下面我們就依次來看一下它的發展軌跡。
1、發達的宋朝報紙
我國早期的報紙,到了宋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在封建政府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發行的官報:邸報。負責發行邸報的機構是進奏院。
(1)邸報
邸報,只是從宋朝開始的,對封建官報的最經常最習慣使用的一種稱呼。宋朝的報紙和唐朝一樣,也沒有固定的名稱,邸報是其中一種。
宋朝建立之初,對唐朝的進奏院進行了整頓,我們知道,唐朝的進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鎮首領建立的,他們各自為政,各進奏院的官員們只負責摘錄各自的長官所需要的信息。這種狀況到宋代有了質變。宋朝在這些分散的進奏院之上建立了一個都進奏院,對各進奏院的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其中負責信息採集和傳報工作的進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統一領導。
這樣一來,原來由各個地方諸州的進奏院自行開展的對稿件的採集、編輯、整理、審定等新聞信息傳遞的工作,就逐步由中樞部門接管,只是在發報環節上,仍由各地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負責。因此,和唐代的進奏院狀比起來,宋代的邸報具有更多的報紙的特徵和封建官報的色彩。
首先,它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是一種由派駐首都的進奏官向自己的上級藩鎮長官報告新聞的新聞信,而是一種在封建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按照一定製度,一式多份地發往諸路州郡,向地方傳報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級官報。
第二,它的讀者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限於少數藩鎮長官,而是逐漸擴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
第三,它已經完全從官文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官方的新聞傳播工具,信息量逐漸加大,新聞的時效性也有所加強。
第四,它是定期連續發行的。發行的周期,各時期不太一樣,從每日、每五日到每月,都有過。
不過,雖然邸報比起進奏院狀報來顯示出更多的進步性,但是邸報和進奏院狀報在本質上都是同一種事物,他們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即都是封建官報。這一點大家要引起注意。
宋朝邸報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皇帝的詔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戰報、刑罰等。
為了鞏固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宋代開始注意到對邸報的傳發工作進行管理。其中,嚴令規定了不許刊登的一些不利於統治的內容,比如說災異、軍情、朝廷機事(也就是皇帝認為容易引起反對和非議的一些事情)、還有未經批轉公布的臣僚章疏,這些內容一般都是不允許報道的。為此,宋代還實行了「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經官方審定的邸報樣本,進奏官們必須根據這一樣本進行發報,不得超出這個范圍。
(2)小報
另外,宋朝之所以被稱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發達時期,原因不僅僅在於邸報有了質的發展,還在於,在宋朝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古代報紙——小報。說到小報,我們一定會想起「小道消息」這個詞,它和我們正常的信息來源相對,是一種非官方的說法。有時候,小道消息比正規的消息來得早,有時候,小道消息傳播了正規渠道不傳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又是迫切想知道的新聞。
「小報」記載的也是非官方發布的消息,它是我國新聞史上最先出現的民間報紙。由於這種報紙為讀者提供了不少官報所不載的和官方禁止發表的文件和新聞,滿足了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事活動消息的需求,成為邸報的重要補充。而且,可以說,小報是比邸報更為先進的報紙。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仍從報紙本身的特徵來看。
首先,小報的內容較為豐富,可讀性較高。大家翻回去看一下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邸報,它的內容很局限,無非是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這些正常的朝廷政事。而小報比起邸報來,內容則廣泛的多,有進奏官提供的邸報沒有報道的事情,也有從朝廷泄露出來的和報探大街上竊聽到的,等等,內容多,來源廣,人們讀小報的積極性大大超過讀邸報。
其次,小報傳播迅速、時效性較強。由於小報不用審查,因此小報往往比邸報傳播的早,而且快。
另外,小報的讀者面也更廣,不僅是官員、士
㈦ 報紙上帶有小數的信息有哪些
報紙上帶有小數的信息有:
1、公交車,兒童可以免費乘車的身高是1.2米以下。
2、據中國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6年7月4日11時56分24.1秒 在河北文安(北緯38.9,東經116.3) 發生5.1級地震。
3、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調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電價格的通知批准,本市居民生活用電價格自2004年11月10日起,每千瓦時上調0.04元,每千瓦時由0.44元調整為0.48元
4、祖沖之的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
㈧ 一般的報紙上有哪些內容
報紙上的都是一些近期的新聞。包括國際,國內的一些重大事件。還有什麼體育,娛樂,健康,經濟,周邊發生的奇事,好事,趣事。還有很多的房產,超市,汽車葯品...的廣告。
㈨ 一份正規的報紙上,應該有哪些信息
地區不同,方法也不同。
在中國辦報紙的方法是找到一家銷量不高的報社,採用租
的方式用一定的資金租下
,就可以辦了。當然,這種報紙發行量不能過大,因為會有人看不慣。目前中國很多文摘類、國際類小報都是這么辦的。
在香港辦報紙的方法是向新聞署申請一個執照就行了。
台灣於1987年開放報禁,辦報就容易多了,只需在新聞局備案即可。
㈩ 報紙的資料
新聞出版業認為「邸報」是我國最早的報紙。「邸」本來是指古代朝覲京師的官員在京的住所,早在戰國時就出現了,也有人說始於西漢。顏師古說:「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歸至也。」「邸」後來作為地方高官駐京的辦事機構,為傳遞溝通消息而設,由此而有「邸報」之稱。「邸報」又稱「邸抄」,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屬於新聞文抄。
唐《開元雜報》是開元年間發行的邸報,該報系雕版印刷,質量不是很高。本身原無報名,因其發行時的年號是在開元年間,後人便稱其為《開元雜報》。「雜報」是邸報的別稱。
宋代的報紙稱謂很多,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稱呼。「邸報」的內容主要地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報,官吏任名賞罰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邸報」的發布要受中央政府的嚴密控制。宋朝的「邸報」大部分都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論禁小報》對此有相關描述。
明末,活字印刷術開始用於「邸報」印刷。清初顧炎武說:「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
清代「邸報」普遍採用活字版印刷。因為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質量不佳,有的字體歪斜、墨色漫漶,校對也不夠精確,錯字較多。但因內容新穎,銷路居然不錯。西方印刷術傳入後,遂改用鉛字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