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古代是怎麼處理信息的

古代是怎麼處理信息的

發布時間:2022-11-18 13:51:23

❶ 古人用什麼來傳遞信息

1、快馬

中國古代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一個驛站,一旦而要傳遞的公文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按規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傳遞緊急公文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

2、飛鴿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烽火

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

4、鍾鼓傳訊

鍾和鼓,都是打擊樂器,通過敲打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響。除了作為樂器外,二者均可通過聲音傳遞信息,尤其是鼓,在古代軍事領域應用廣泛。

5、個人長跑傳書

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人的長途跑步來完成。如《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稱,能日行八百里。國外亦有馬拉松的故事。

❷ 古代如何傳遞信息

人們交換信息、交流感情,離不開語言;文字發明以後,人類便可以進行遠距離信息交流了,例如寫信等。不僅如此,前代人的信息還可以留給後代,例如書籍、信札等。這樣,便使信息交流的時空得到了擴展。

中國古代傳遞信息,主要靠人傳遞,交通工具是馬匹,沿路設驛站。不過那時主要是為政府傳遞信息的。當然,還可以傳遞別的信息,例如,楊貴妃要吃新鮮荔枝,唐明皇便派人把這一信息傳到南方,南方的州縣便根據這一信息,立即在產荔枝的地方采購。然後便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最後把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城,以滿足貴妃的需求。

驛站是周朝建立的通信設施。每隔一定的距離設一個驛站,備有馬匹和供郵差食宿的設施。

在國外,也有與中國相似的通信設施。例如,古代羅馬、埃及等許多國家,也是靠人送達信息的,馬車和船便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❸ 古代怎樣傳遞信息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飛鴿,烽火,火箭、手語,書信,旗幟,鼓號、狼煙等。

特點:古代信息傳遞方式以人力或畜力為載體。傳遞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證。

1、飛鴿:把書信綁到飛鴿腿上,利用飛鴿來傳送傳書信。

2、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

4、火箭:用弓箭向空中投射火箭,常在戰場上表示某一個軍團准備開始行動了,請及時配合

5、旗幟:用旗幟擺成一些造型,不同的造型傳達不同的信息。

6、鼓號:古羅馬軍團的軍號吹出不同的聲音一般代表」龜甲陣「」進攻隊形「」防守隊形「等

7、狼煙:邊防兵發現敵情發信號時在烽火台點燃的煙火,但不是燃燒狼糞而發出的煙火。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

唐代張九齡詩雲:「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尺素指的就是「信」。「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信箋指信紙。「花箋」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古時著名的花箋很多,有五色箋,錦色箋,百韻箋,鳳尾箋等。或出之於吳,或出之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

信封: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如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令鯉魚充信使。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3)古代是怎麼處理信息的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250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❹ 現在對信息安全非常重視,那麼古代都是怎樣保證信息的安全的

我國古代公文保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時,史官已經開始對公文進行收藏、保管。到了商朝,設立了守藏史,專門負責保管政府文書與典冊,並且將甲骨公文貯藏到有專門看守的王室宗廟等場所里,起到了很好的保密作用,此時古代公文保密制度已成雛形。到了周朝的時候,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中央檔案機構——天府成立,統治者將文書正本收藏於此,並派遣守藏史」專門負責與守護。周朝時期的另一大進步,則是為了可以辨別公文的真偽,創立了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周天子以及卿大夫在發出的公文上蓋印防偽,而捆著公文書簡的繩子在打結處也會粘上泥塊。到了西周,還創造了用金屬封緘的匱子,稱「金藤之匱」,用來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機密的檔案,這也成為以後歷代重要機密檔案的收藏之所。

公文保密制度到了清朝,已經臻於完備,可以說集歷朝歷代之大成,已然形成了適應封建皇權高度集中體制下的系統完備的保密制度,如「實封進奏」、「廷寄」等文書保密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則是雍正時期興盛的「密折制度」。密折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呈遞密折。雍正年間,每一個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都會把他叫他跟前,除了親自訓勉以外,還會給到他一個密匣,上面有兩道鎖,而鑰匙則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會有。大臣在向皇帝呈遞密折時,就會將摺子放入匣子中,直接交於皇帝親自開鎖御覽,批示之後再鎖上密封還給上奏人,所有內容只有君臣兩人知道。

另外,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管理軍事機密,辦理朝廷的核心機密事件。嘉慶帝曾嚴令:「軍機處為辦理樞務、承寫密旨之地,以嚴密為要,軍機大臣傳述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有泄漏。」機密公文在謄清後要密封呈遞,在軍機大臣用印密封之後交由兵部發出,底稿則要押封存記,等到事情任務完成以後才允許拆封登記檔案,在這期間如果有泄露的情況,相關的章京也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軍機處的辦公地點會派監察御史值班看守,無關人員嚴禁入內等等。

❺ 古代信息是怎麼儲存的

古代,將信息以書寫、印刷等形式記錄在石頭~竹簡~帛~紙上,形成書。

古代信息儲存方法:

①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繪畫。之後,中國:竹簡、木簡、金屬容器表面、帛、絲綢、蔡倫造紙。用這載體,用「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即用更易於攜帶的事物代替所要記錄的事物,但古時所有的「物」都是現實意義上的物。

②當時較為先進的是使用甲骨文在動物殼身上記錄文字,存儲信息。後來蔡倫發明造紙術,人們就開始在紙張上記錄文字用以儲存信息。

近代,以書寫、印刷等形式記錄在紙上。照相錄像技術發明後,就可以記錄畫面信息了。現代,以列印和數據硬碟或雲服務存儲為主。

(5)古代是怎麼處理信息的擴展閱讀:

存儲介質

紙張

優點:存量大,體積小,便宜,永久保存性好,並有不易塗改性。存數字、文字和圖像一樣容易。

缺點:傳送信息慢,檢索起來不方便

膠卷

優點:存儲密度大。查詢容易

缺點:閱讀時必須通過介面設備,不方便,價格昂貴。

計算機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存儲應當決定,什麼信息存在什麼介質行比較合適。總的來說憑證文件應當用紙介質存儲;業務文件用紙或磁帶存儲;而主文件,如企業中企業結構;人事方面的檔案材料;設備或材料的庫存賬目,應當存於磁碟,以便聯機檢索和查詢。

參考鏈接:網路_信息儲存

❻ 古代的通訊比較落後,那麼古代人是怎麼傳遞消息的

古代的通訊情況一般會分幾種情況,因為古代都是皇權至上,等級制度森嚴。人群大部分分為四個群體第一個就是皇權至上的皇家團體,這一部分人擁有很多特權,利益享有最高權力。第二個是為皇權效力的官僚們,品階從一品開始往下,依次享有權力,越往下享有的權力優先權越低。第三個團體就是平民,這是皇權社會最底層的的群體,基本享不到任何利益權力。第四種就是商人,雖然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士農工商。但是因為他們的金錢並不




商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專門機構,有私養的信鴿或者專門送信的人,時效是專送專達那種。

❼ 古代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6.官方專用信息的傳遞是驛道,主要是騎馬,並且騎馬也是最快,其次是水運 7.民間和官方都常用的:書信,飛鴿傳書,有錢人家就直接讓手下送過去 8.不常用;烽火傳信息(以前長城就用過,還有打仗的時候),

❽ 古代處理信息的方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❾ 古代是怎麼傳遞消息的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烽火信鴿,驛站,直道等等。其中烽火是最原始的傳遞信息的方式,這個平時不做,傳遞信息用,只是在有外敵入侵的時候才會點燃烽火,通知自己的友軍敵人來入侵了,趕緊做好准備集結兵力,准備迎戰。

而且在直道上不管是騎馬還是飆車,都不用太大的心思,可以全力的提高速度,又一步的將馬力提升了一個檔次。

❿ 古代人是用什麼來傳遞信息的

1、八百里加急

古代最快的信息傳輸就是這個了。一般每個傳令官都會帶兩匹到三匹的馬,以最快的速度賓士,跑死一匹,就換另一匹,到了驛站以後,立即換三匹馬繼續賓士。這種傳遞,一般用於軍事預警,戰斗動員等軍事行動。

2、烽火狼煙

顧名思義,作為歷代王朝最高級的預警措施,每個烽火台都會駐守30-50人,備有大量的乾草料與狼糞。白天少狼糞,晚上燒乾草。用來傳達軍事危險信息,吸引就近駐地的守軍前來援助。

3、飛鴿傳書

屬於非正式傳輸手段,一般用於密探之間聯系,多為朝廷鷹犬慣用手段。

4、欽差任命

一般是由中央下達地方信息的一種官方手段。一般用於官員調動,將領任命,昭告天下,對外交涉等。傳輸方式比較慢,經過地方欽差都要逗留數日,接受款待,收受賄賂。所以一般半個月的路程都需要三到五個月才能下達到位。

(10)古代是怎麼處理信息的擴展閱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

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

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閱讀全文

與古代是怎麼處理信息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醫療領域的信息系統安全 瀏覽:823
結構化程序是面向什麼的程序 瀏覽:885
980td2怎麼復製程序 瀏覽:522
全權代理人有什麼責任 瀏覽:408
好用面膜代理效果怎麼樣 瀏覽:162
檢查甲狀腺哪個數據最重要 瀏覽:25
迅捷查重基於什麼資料庫 瀏覽:987
代理辦公傢具需要哪些手續 瀏覽:463
金沙第二集貿市場直賣區賣什麼好 瀏覽:739
什麼是煤化工煤化工產品有哪些 瀏覽:310
三星自動同步數據在哪裡設置 瀏覽:562
細莫食品怎麼代理 瀏覽:570
廣東米香型酒有哪些代理品牌 瀏覽:343
延慶區防水技術服務有什麼 瀏覽:812
旋轉小火鍋市場如何 瀏覽:697
怎麼用前端技術軟體 瀏覽:128
怎麼將小程序傳到朋友圈 瀏覽:727
交易稅如何提高免稅 瀏覽:285
創造與魔法交易紅馬怎麼交易 瀏覽:570
怎麼回復微信的數據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