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信息主要由信任語言和什麼構成

信息主要由信任語言和什麼構成

發布時間:2022-11-14 12:31:57

『壹』 信息傳遞的方式與作用有哪些

信息傳遞是指人們通過聲音、文字或圖像相互溝通消息的意思。 信息傳遞研究的是什麼人,向誰說什麼,用什麼方式說,通過什麼途徑說,達到什麼目的。在銷售管理中傳達商品信息就是用特定的方式去影響人們的購買行為,使它在市場上產生反應。 信息傳遞程序中有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傳達人(銷售經理)為了把信息傳達給接受人(消費者),必須把信息譯出,成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第二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考)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稱為「譯進」。第三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傳達人(銷售經理),稱為反饋。
定義理解
1.信息管理的對象是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
(1)信息資源它是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的有機體。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流向,實現信息的效用與價值。但是,信息並不都是資源,要使其成為資源並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就必須藉助「人」的智力和信息技術等手段。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資源、協調信息活動的主體,是主體要素,而信息的收集、存儲、傳遞、處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動過程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沒有信息技術的強有力作用,要實現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不可能的。由於信息活動本質上是為了生產、傳遞和利用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的對象與結果之一。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三個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信息資源,是構成任何一個信息系統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之一。 (2)信息活動是指人類社會圍繞信息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開展的管理活動與服務活動。信息資源的形成階段以信息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存儲、處理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階段以信息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利用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實現信息資源的價值,達到信息管理的目的。單純地對信息資源進行管理而忽略與信息資源緊密聯系的信息活動,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是不全面的。 2.信息管理是管理活動的一種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仍然是信息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只不過信息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信息管理是一種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信息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涉及廣泛的社會個體、群體、國家參與的普遍性的信息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 信息產品管理(微觀):信息採集、整序、分析,信息產品的流通 信息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價,安全管理,信息資源配置等 信息產業管理(宏觀):產業結構和測試,信息服務業的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和信息立法,社會信息化
編輯本段信息傳遞程序的基本環節
信息傳遞程序中有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傳達人(銷售經理)為了把信息傳達給接受人(消費者),必須把信息"譯出",成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第二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考)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稱為「譯進」。第三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傳達人(銷售經理),稱為反饋。 (一)傳達人,在商品信息傳遞過程中,傳達人的代表是銷售經理,由他選擇信息機傳達渠道,去影響、說服消費者。信息效果到底好不好,一般取決於三個因素,專門性、可信性和可視性。專門性是指信息要具有專門性知識,例如通過有聲望的醫生傳遞有關醫葯方面的信息,它的專門性就高。可信性是指報道要真實,使人感到可靠,如由第 三者寫新聞或專題報道商品,就此推銷員宣傳更能使人相信。可視性是指信息要吸引人、容易看懂,而且不致引起消費者的錯誤理解。這些都是促銷的技巧問題。銷售經理要十分注意尋求效果較好的信息和傳遞方式。 (二)"譯出":傳達人要把信息傳達給預期的對象,就要考慮運用什麼方式才能吸引接受人,並且使接受人得到正確的理解,這就是「譯出」。 比如:使用人員推銷,傳達信息主要是用語言表達,推銷員還可以隨機應變,使自已的語言、口吻、態度更符合顧客的要求;同時,人員推銷還可以使用樣品示範,這樣更能准確地「譯出」信息。如果使用的促銷工具是廣告或宣傳文字,「譯出」工作就更加艱巨。因為,首先要考慮選擇運用什麼傳達方法才更完滿地「譯出」信息內容,例如是選擇電視,還是利用報刊? 其次,要研究「譯出」的技巧,如廣告用什麼樣的稿本和圖片?否則,「譯出」的內容可能與原想傳達的信息不盡相符,或是不生動不引人。在出口貿易促銷中,由於買賣雙方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不同,「譯出」的方法和技巧更為復雜,這不僅是文字翻譯的問題。 (三)傳達途徑,這是傳遞信息的手段。運用人員促銷的途徑,既可以採用推銷員或公司代表與顧客直接面談;也可以由顧問、專家以自己的專門知識來影響顧客;或者由買主的朋友、鄰居、同事、家屬在日常來往中影響買主。這類方式是口頭影響。運用非人員促銷的途徑,可以通過報刊、電視、廣播、招貼、信件等媒體。如果同時使用多種方式,就成為媒體組合。一般來說,人員推銷針對性較強,但影響面較窄口;非人員促銷針對性雖弱,但影響面較寬。因此,二者同時運用,才能相得益彰,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 「譯進」 :企業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以後,消費者有一個理解問題,這就是「譯進」。促銷手段運用是否有良好的效果,關鍵在於「譯進」是否與「譯出」相符。假如消費者聽到或看到某種商品的宣傳後,他的理解與企業想要宣傳的意圖基本相符,那末,這種信息傳遞就是成功的。 (五)反饋,企業把產品信息傳出以後,不能完事大吉,還必須通過市場研究,了解信息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了解潛在消費者對這一產品的態度和購買行為發生的變化,這就是反饋。企業應當根據信息反饋,決定今後的銷售策略是否應該調整。這是一個完整的信息溝通模式,它強調了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傳達人必須清楚把信息傳遞給什麼樣的接受者和自身想得到什麼樣的反應,必須熟悉如何譯出並考慮接受者通常會如何解譯。信息源必須通過可以到達接受者的有效媒體傳遞信息。傳達人為了解接受者對信息的反應,還必須廣開反饋渠道。
編輯本段信息傳遞的方法
1,古代
中國如,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烽火;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2,現代: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動物的信息傳遞
某個動物個體的姿勢、聲音等,在被看作主要是對同種其他個體起通信作用時,這就叫做動物的信息傳遞。熒蟲的發光起著告訴異性自己存在的作用。這就是一種信息傳遞。信息傳遞的種類與各個動物種的感覺機能有密切關系,許多種哺乳類,常利用體表的分泌物,尿糞等的臭味作為圈定自己的地盤的信號。聲音是鳥類、哺乳類等高等動物的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鳴禽類用鳴叫來宣告佔有地盤,據說吼猴可發出15—20種不同的鳴聲,黑猩猩(Chimpanzee)則能發出30種以上的不同鳴聲。把臉部表情、尾部動作或全身姿態的變化等作為信息傳遞的手段,可以在許多哺乳類動物中見到,這些大致可以解釋為感情的自然流露應用於傳遞信息。但是靈長類有記號化的行為,研究日本猴的騎背(gmountin)現象就是一個例子。騎背本是交尾的姿態,這里表示騎者高於被騎者的地位的確認以及被騎者對騎者的順從的手段。至於從獸類的聲音和記號化的行為等如何演變到人類的有音節的語言的進化進程,是眾說紛雲的。總的來說,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播有三種:生態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編輯本段信息傳遞
傳遞作用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打仗,必須及時獲得有關敵人兵力布置的信息,還必須把各種作戰命令及進傳達給官兵;經商,必須及時了解各地市場的信息,才能確定進什麼貨,從哪裡進貨,到哪裡去賣,賣什麼;日常生活,必須及時獲得有關天氣、商品、文體活動、親朋好友工作生活情況的信息,並經常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親朋好友。總之,人們之間只有不斷交流信息,才能使生產、生活等活動正常進行,人們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 因為信息有價值,對人們有用的東西,就會在人們之間相互傳遞。 專業術語上稱信息的價值為信息量,單位是bit ,你下載東西的時候看到的20bps,就是說你每秒收到20bit 的信息量。
傳遞特點
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是以提供信息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數據密集型、人機交互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它在技術上有4個特點: (1)涉及的數據量大。數據一般需存放在輔助存儲器中,內存中只暫存當前要處理的一小部分數據; (2)絕大部分數據是持久的,即不隨程序運行的結束而消失,而需長期保留在計算機系統中; (3)這些持久數據為多個應用程序所共享,甚至在一個單位或更大范圍內共享; (4)除具有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還可向用戶提供信息檢索、統計報表、事務處理、規劃、設計、指揮、控制、決策、報警、提示、咨詢等信息服務。 信息系統是一種面廣量大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信息系統、科學信息系統、情報檢索系統、醫學信息系統、銀行信息系統、民航訂票系統……都屬於這個范疇。 就用途來說,信息系統其基本結構又是共同的。它一般可分為4個層次: (1)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層,是開發信息系統的支撐環境; (2)數據管理層,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取和管理,一般以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作為其核心軟體; (3)應用層,是與應用直接有關的一層,它包括各種應用程序,例如分析、統計、報表、規劃、決策等; (4)用戶介面層,這是信息系統提供給用戶的界面。信息系統是一個向單位或部門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用戶包括各級人員,其影響也遍及整個單位或部門。由於信息系統的用戶多數是非計算機專業人員,用戶介面的友善性十分重要。用戶介面在信息系統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信息系統的開發和運行,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許多非技術因素,如領導的重視、用戶的合作和參與等,對其成敗往往有決定性影響。由於應用環境和需求的變化,對信息[wiki]系統常常要做適應性維護。在開發和維護過程中,盡可能採用各種軟體[/wiki]開發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系統是一種對各種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產生針對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其主要內容是為產生決策信息而按照一定要求設計的一套有組織的應用程序系統。 信息系統一般分為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InformatinonSystem簡稱Mis)和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SupportSystem簡稱Dss)。 管理信息系統要使信息資源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獲得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必須研製開發一套軟體系統,以支持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存取、提供、應用等各環節的事務處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業務管理水平。決策支持系統在收集、存儲、提供大量信息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能綜合分析、預測發展、判斷事態變化的模型,根據大量的原始數據信息,自動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方案。 統計信息系統包含統計報表信息查詢子系統,統計專項調查與普查子系統,統計信息發布子系統,統計分析預測子系統,國內城市信息子系統,國際信息子系統和辦公自動化子系統。
傳遞應用
從信息傳遞角度分析現代遠程教育 一、 教育的本質職能就是通過知識信息的傳遞培養人的技能。「信息」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陳述、解釋。漢語中「信息」是指可以傳遞、傳送的消息。教育學中的「信息」一詞的含義,則是指文學、圖像、色彩、數據、資料中所包含的知識,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表述:教育學中的信息是指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和大腦能夠感知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有關的其它消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途徑,也就是將含有知識技能的信息轉化為符號進行傳遞。 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的信息傳遞稱為信息傳遞模式。教育學中信息傳遞模式則主要指數學模式。根據分類標准,可以把教學模式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數學的開放程序不同,可分為開放型與封閉型。按出現的時間及所用的教學工具不同分為傳統型與現代型;教學信息傳遞所經過的距離不同,分為面授型與遠距離教學型等。但教學模式無論怎樣變化,都是一種基本信息傳遞模式的演化。 這個模式表明,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要經過「編碼」和「信道」兩個環節,學生在接受信息的時候要經過「解碼」環節。下面對這幾個環節分別剖析: 1、編碼。教學主體在發送知識信息的時候,用一定的文字、圖象、聲音、色彩等編成信息載體。稱之為編碼。編碼後的信息稱之為信號。 2、選擇信道。教學中信道是指知識傳遞方式。每一種信道都有它的長處和缺陷。根據教學人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選擇一種或幾種信道,合信號能更准確、快速地傳送給對方,稱之為信道選擇。 3、解碼。信號在由信道傳送的過程中受到外部其它因素的干擾,這些干擾因素稱為「噪音」。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接受到信號後,剔除這些「噪音」,並把信號還為知識信息,稱為「解碼」。 二、 盡管信息傳遞的具體模式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基本模式的演變,但每一具模式仍然各有自己的特點,教學信息的偉北模式也是這樣,下面對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加以分析比較。 1、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信源即信息的發出者是教師,教師通過口頭或黑板書寫以及動作演示等形式,面對面地將知識信息傳授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師知識信息轉化為口頭語言、黑板書寫、動作演示的過程,信息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傳授,學生通過聽、看、問、記的方法接受傳來的知識。當然這種模式中學生也閱讀文字教材,。 2、現代遠程距離教學模式中,信源是主講教師或教材主編,他們把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者製作成錄音、錄像、光碟、軟體等等。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傳授給學生,學生在閱讀文字教材,收聽收看聲音圖像教材後,獲得從信源處發出的信息。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學主體將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是製作成聲音、圖像和現代化載體。文字教材、廣播、電視、計算機等等新科技媒體都是可供選擇的信道。 將這兩種教學構圖加以比較,可得出如下結論: 1、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中,無論是編碼形式還是可供選擇的信道,都較傳統教學模式豐富得多。 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教師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信息來源的主講或主編,他們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另一類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補充作用的輔導教師,在接受信源發出的信息時,他們和學生一樣是信息傳遞的客體;在幫助學生學習時,他們又是輔導主體。 3、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直接對面,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及時、方便;現代遠距離教學中,信源與信宿之間跨度大,信源發出的知識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但由於噪音干擾強度大,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不如傳統模式迅速。 三、 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系統,從信源到信宿需要經過五道環節。這中間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阻隔,都會影響整個傳遞系統的暢通,達不到預期的傳遞效果。這種阻隔就是傳遞障礙。在任何傳遞系統中都可能存在傳遞障礙,這是由傳遞過程本身具有特殊性所決定的。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從信源處主講或主編發送知識信息到信宿處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接受之間,在編碼、信道、解碼三個中間環節中任保一上出現陰隔都會造成直接的教學障礙。因此,對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產生信息傳遞障礙的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1、編碼技術性差。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除文字教材外,大量知識信息要製作或錄音、錄像、光碟、軟體以及其它新科技載體,然後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傳遞給學生,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感知、注意、記憶、理解、思維、想像、模仿、操作等心理品質,使漫長的認識過程大大縮短。但是,如果編碼缺少一定的科學性,所編制的新技術載體不符合感知特點,就會導致編碼後的信息不容易被破譯與還原。給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造成一定困難。 2、信道選擇不當。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現代新科技媒體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但是,如果沒有根據信息內容、信息接受對象的特點,以及各種媒體的特點進行合理選擇,會導致噪音強而信息弱,或者傳遞中信息失真。 3、解碼障礙,遠距離教學中的「解碼」是指學生在感接受的信號時,排除各種「噪音」干擾,將信號重新轉化為信息形態的知識,進而達到理解,保持、應用、遷移的過程。信息傳遞中,如果幹擾因素太強或者學生的解碼能力太低,就會產生解碼障礙,合教學任務不能最終完成。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存在有可能出現障礙的原因,因此,知識信息的傳遞就有可能被阻斷。為了保證教學作者的順利完成,在教學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編碼要符合感知規律。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知是學習的起點,因此在遠距離教學中,編碼必須符合感知規律,如知識符號的形狀大小,結構特點,顏色彩度,聲音度要符合感受性。加強對比度、注意變化速度等等,以激發學生的感知興趣,獲得感性材料。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選擇信道。信道的優劣,不取決於所選用的媒體技術價值的高低,也不取決於技術的現代化程度,而取決於它是否適合實際況。因此,選擇信道時,應從遠距離教學特點出發,從學生所處的學習條件著眼,根據媒體的現狀,性質,心理效應和優缺點來進行。 3、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支持服務,加大輔導教師的輔導力度,提高學生的解碼能力。並積極建立信息反饋系統,以便及時准確地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促進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

『貳』 誰可以告訴我,什麼是信息信息的概念又是什麼

■信息
information

關於事物運動的狀態和規律的表徵,也是關於事物運動的知識。信息就是用符號、信號或消息所包含的內容,來消除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由於信息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和規律的表徵,因此信息的存在是普遍的;又由於信息具有知識的秉性,因此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之中。信息的概念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深刻概括,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1948年資訊理論的創始人C.E.香農在研究廣義通信系統理論時把信息定義為信源的不定度。1950年控制論創始人N.維納認為,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客觀世界,並使這種適應被客觀世界感受的過程中與客觀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1964年R.卡納普提出語義信息。語義不僅與所用的語法和語句結構有關,而且與信宿對於所用符號的主觀感知有關。所以語義信息是一種主觀信息。80年代哲學家們提出廣義信息,認為信息是直接或間接描述客觀世界的,把信息作為與物質並列的范疇納入哲學體系。

■信息學
information science

研究信息的特性和傳遞規律,信息系統的結構和運行機制,以及信息資源管理與利用的科學。又稱信息科學。舊稱情報學。
簡史 信息學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信息工作和西方文獻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的信息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檢索和科學交流兩個方面。計算機的成功應用,使資料庫和信息檢索技術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成為信息學的重要支柱。70年代中期以後,信息檢索理論研究異常活躍。針對傳統布爾檢索模型的缺陷,人們先後提出了向量空間模型、概率模型、模糊集合模型和擴展布爾檢索模型。這標志著信息學理論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另方面,隨著經濟、商業、法律等世俗領域信息需求迅速增長,聯機服務和電子數據交換日益普及,信息是商品,是重要資源的觀念深入人心,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信息學的研究開始面向經濟活動和經營管理。信息資源管理成為新的研究熱點。以研究信息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為主的信息經濟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此外,一些傳統領域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新的分支領域陸續出現,如信息社會學、信息心理學、智能信息檢索等。
研究內容 信息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它究竟包括哪些內容,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從研究活動和發展趨勢看,它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理論信息學。是在文獻計量學和科學交流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信息的來源和分布規律,信息和信息傳遞現象的特性和本質,信息用戶的需求行為及影響信息需求和信息供應增長的因素,各領域各階層的交流模式和信息需求與信息傳遞的特殊性。②信息存貯與檢索。是在文摘索引工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信息內容的分析、摘錄、標引和組織存貯,信息檢索語言、檢索工具和資料庫的生產與利用,信息檢索理論與技術,以及信息服務方法。③信息技術。包括用於信息生產、採集、組織、存貯、檢索、傳輸、提供和管理的各種技術,如資料庫技術、計算機檢索技術、信息系統自動化與網路化技術、電子出版與文獻傳遞技術、聲像技術和縮微復印技術等。④信息系統和資源管理。內容包括各類型各級別信息系統的目標、功能、構成、環境、設計、實現、評價、監控、合作、協調、資源共享、網路化等課題,還包括系統管理的一般理論與方法,如信息政策,預算與成本核算,規劃與預測,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和營銷,產業關系,職業道德與法律問題(如知識產權、隱私權、保密與安全等),以及人員和設備管理。
研究方法 信息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一般採用的有:①社會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針對社會現象搜集數據,進行分析。此法又可分為直接調查法與間接調查法兩類。②文獻計量統計方法,對以記錄形式進行交流的各個方面進行計量統計,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從定性與定量分析中掌握過去與現在的變化脈絡。③數學分析法。④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對於信息系統各個側面與總體,通過引進系統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評價、規劃與設計。⑤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這種研究要力求從經驗走向科學,歷史的研究可以通過對信息學發展過程的剖析,加深對信息學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
同其他學科的關系 以研究一切信息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的信息科學是信息學的基礎。信息學吸收了圖書館學中的文獻管理和服務方法,加以擴充發展,形成了二者共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信息技術部分是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展望 社會日益信息化,信息和知識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必將對信息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信息學的理論體系將逐步確立。各種流派繼續共存並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信息處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將原始數據或資料整理、加工成自己所希望的形式,是系統工程和自動控制的基本環節。最初的信息處理是由人工進行的。電子計算機出現後,信息處理的數率得到迅速提高。信息處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原始人類用手指、石塊、貝殼、木棍等來統計捕獲野獸的數量。隨著文明的發展,信息處理經歷了手工、機械、電子3個發展階段。現代信息處理一般著重於數據處理。數據是對事實、概念或指令的一種表達形式,可由人工或自動化裝置進行處理。數據的形式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形或聲音等。數據經過解釋並賦予一定的意義後,便成為信息。數據處理的基本目的是從大量的、可能是雜亂無章的、難以理解的數據中抽取並推導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數據。

■信息處理系統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進行信息採集、存儲、檢索、加工、變換、傳輸的系統。又稱數據處理系統。信息處理系統一般指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處理系統。由輸入、輸出、處理3部分組成,或者說由硬體(包括中央處理機、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等)、系統軟體(包括操作系統、實用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等)、應用程序和資料庫所組成。信息處理系統按功能可分為:①計算服務系統。對眾多的用戶提供公共的計算服務,服務方式為聯機處理或批處理。②信息存儲和檢索系統。系統存儲大量的數據,並能根據用戶的查詢要求檢索出有關的數據,如情報檢索系統。③監督控制信息系統。監督某些過程的進行,在給定的情況發生時發出信號,提請用戶採取處置措施,如城市交通管理系統。④業務信息處理系統。系統能完成某幾種具體業務的信息處理,如機票預訂系統、電子資金匯兌系統等。⑤過程式控制制系統。系統通過各種儀器儀表等感測設備實時地收集被控對象的各種現場數據,加以適當處理和轉換,送入計算機,根據數學模型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給出控制信息,以控制物理過程,如化工過程式控制制系統。⑥信息傳輸系統。在傳輸線上將消息從發源地傳送到目的地,以達到在地理上分散的機構之間正確、迅速地交換情報的目的,如全國銀行數據通信系統。⑦計算機輔助系統。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計算機輔助人們從事設計、加工、計劃和學習。一個信息處理系統是一個信息轉換機構,有一組轉換規則。系統根據輸入內容和資料庫內容決定。
信息處理系統是個很復雜的系統。系統的設計、構造、操作和維護都需要很大費用,因此需要從系統工程的觀點加以分析和研究。一個好的信息處理系統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人機通信介面。開發信息處理系統的技術尚在不斷發展,已經應用的信息處理系統也還需要不斷更新。

■信息量
information,amount of
信息多少的量度。1928 年R.V.L.哈特萊首先提出信息定量化的初步設想,他將消息數的對數定義為信息量。若信源有m種消息,且每個消息數是以相等可能產生的, 則該信源的信息量可表示為I=logm 。但對信息量作深入而系統地研究,還是從1948年C.E.香農的奠基性工作資訊理論開始的。香農認為信源輸出的消息是隨機的。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後,盡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對信源所存在的疑義(不定度)。因此,這個被解除的不定度實際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傳送的信息量。

『叄』 信息傳遞的方式與作用有哪些

信息傳遞是指人們通過聲音、文字或圖像相互溝通消息的意思. 信息傳遞研究的是什麼人,向誰說什麼,用什麼方式說,通過什麼途徑說,達到什麼目的.在銷售管理中傳達商品信息就是用特定的方式去影響人們的購買行為,使它在市場上產生反應. 信息傳遞程序中有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傳達人(銷售經理)為了把信息傳達給接受人(消費者),必須把信息譯出,成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第二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考)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稱為「譯進」.第三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傳達人(銷售經理),稱為反饋.定義理解1.信息管理的對象是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1)信息資源它是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的有機體.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流向,實現信息的效用與價值.但是,信息並不都是資源,要使其成為資源並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就必須藉助「人」的智力和信息技術等手段.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資源、協調信息活動的主體,是主體要素,而信息的收集、存儲、傳遞、處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動過程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沒有信息技術的強有力作用,要實現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不可能的.由於信息活動本質上是為了生產、傳遞和利用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的對象與結果之一.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三個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信息資源,是構成任何一個信息系統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之一. (2)信息活動是指人類社會圍繞信息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開展的管理活動與服務活動.信息資源的形成階段以信息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存儲、處理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階段以信息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利用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實現信息資源的價值,達到信息管理的目的.單純地對信息資源進行管理而忽略與信息資源緊密聯系的信息活動,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是不全面的. 2.信息管理是管理活動的一種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仍然是信息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只不過信息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信息管理是一種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信息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涉及廣泛的社會個體、群體、國家參與的普遍性的信息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 信息產品管理(微觀):信息採集、整序、分析,信息產品的流通 信息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價,安全管理,信息資源配置等 信息產業管理(宏觀):產業結構和測試,信息服務業的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和信息立法,社會信息化.編輯本段信息傳遞程序的基本環節信息傳遞程序中有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傳達人(銷售經理)為了把信息傳達給接受人(消費者),必須把信息"譯出",成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第二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考)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稱為「譯進」.第三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傳達人(銷售經理),稱為反饋. (一)傳達人,在商品信息傳遞過程中,傳達人的代表是銷售經理,由他選擇信息機傳達渠道,去影響、說服消費者.信息效果到底好不好,一般取決於三個因素,專門性、可信性和可視性.專門性是指信息要具有專門性知識,例如通過有聲望的醫生傳遞有關醫葯方面的信息,它的專門性就高.可信性是指報道要真實,使人感到可靠,如由第 三者寫新聞或專題報道商品,就此推銷員宣傳更能使人相信.可視性是指信息要吸引人、容易看懂,而且不致引起消費者的錯誤理解.這些都是促銷的技巧問題.銷售經理要十分注意尋求效果較好的信息和傳遞方式. (二)"譯出":傳達人要把信息傳達給預期的對象,就要考慮運用什麼方式才能吸引接受人,並且使接受人得到正確的理解,這就是「譯出」. 比如:使用人員推銷,傳達信息主要是用語言表達,推銷員還可以隨機應變,使自已的語言、口吻、態度更符合顧客的要求;同時,人員推銷還可以使用樣品示範,這樣更能准確地「譯出」信息.如果使用的促銷工具是廣告或宣傳文字,「譯出」工作就更加艱巨.因為,首先要考慮選擇運用什麼傳達方法才更完滿地「譯出」信息內容,例如是選擇電視,還是利用報刊? 其次,要研究「譯出」的技巧,如廣告用什麼樣的稿本和圖片?否則,「譯出」的內容可能與原想傳達的信息不盡相符,或是不生動不引人.在出口貿易促銷中,由於買賣雙方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不同,「譯出」的方法和技巧更為復雜,這不僅是文字翻譯的問題. (三)傳達途徑,這是傳遞信息的手段.運用人員促銷的途徑,既可以採用推銷員或公司代表與顧客直接面談;也可以由顧問、專家以自己的專門知識來影響顧客;或者由買主的朋友、鄰居、同事、家屬在日常來往中影響買主.這類方式是口頭影響.運用非人員促銷的途徑,可以通過報刊、電視、廣播、招貼、信件等媒體.如果同時使用多種方式,就成為媒體組合.一般來說,人員推銷針對性較強,但影響面較窄口;非人員促銷針對性雖弱,但影響面較寬.因此,二者同時運用,才能相得益彰,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 「譯進」 :企業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以後,消費者有一個理解問題,這就是「譯進」.促銷手段運用是否有良好的效果,關鍵在於「譯進」是否與「譯出」相符.假如消費者聽到或看到某種商品的宣傳後,他的理解與企業想要宣傳的意圖基本相符,那末,這種信息傳遞就是成功的. (五)反饋,企業把產品信息傳出以後,不能完事大吉,還必須通過市場研究,了解信息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了解潛在消費者對這一產品的態度和購買行為發生的變化,這就是反饋.企業應當根據信息反饋,決定今後的銷售策略是否應該調整.這是一個完整的信息溝通模式,它強調了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傳達人必須清楚把信息傳遞給什麼樣的接受者和自身想得到什麼樣的反應,必須熟悉如何譯出並考慮接受者通常會如何解譯.信息源必須通過可以到達接受者的有效媒體傳遞信息.傳達人為了解接受者對信息的反應,還必須廣開反饋渠道.編輯本段信息傳遞的方法1,古代中國如,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烽火;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2,現代: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動物的信息傳遞某個動物個體的姿勢、聲音等,在被看作主要是對同種其他個體起通信作用時,這就叫做動物的信息傳遞.熒蟲的發光起著告訴異性自己存在的作用.這就是一種信息傳遞.信息傳遞的種類與各個動物種的感覺機能有密切關系,許多種哺乳類,常利用體表的分泌物,尿糞等的臭味作為圈定自己的地盤的信號.聲音是鳥類、哺乳類等高等動物的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鳴禽類用鳴叫來宣告佔有地盤,據說吼猴可發出15—20種不同的鳴聲,黑猩猩(Chimpanzee)則能發出30種以上的不同鳴聲.把臉部表情、尾部動作或全身姿態的變化等作為信息傳遞的手段,可以在許多哺乳類動物中見到,這些大致可以解釋為感情的自然流露應用於傳遞信息.但是靈長類有記號化的行為,研究日本猴的騎背(gmountin)現象就是一個例子.騎背本是交尾的姿態,這里表示騎者高於被騎者的地位的確認以及被騎者對騎者的順從的手段.至於從獸類的聲音和記號化的行為等如何演變到人類的有音節的語言的進化進程,是眾說紛雲的.總的來說,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播有三種:生態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編輯本段信息傳遞傳遞作用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打仗,必須及時獲得有關敵人兵力布置的信息,還必須把各種作戰命令及進傳達給官兵;經商,必須及時了解各地市場的信息,才能確定進什麼貨,從哪裡進貨,到哪裡去賣,賣什麼;日常生活,必須及時獲得有關天氣、商品、文體活動、親朋好友工作生活情況的信息,並經常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親朋好友.總之,人們之間只有不斷交流信息,才能使生產、生活等活動正常進行,人們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 因為信息有價值,對人們有用的東西,就會在人們之間相互傳遞. 專業術語上稱信息的價值為信息量,單位是bit ,你下載東西的時候看到的20bps,就是說你每秒收到20bit 的信息量.傳遞特點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是以提供信息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數據密集型、人機交互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它在技術上有4個特點: (1)涉及的數據量大.數據一般需存放在輔助存儲器中,內存中只暫存當前要處理的一小部分數據; (2)絕大部分數據是持久的,即不隨程序運行的結束而消失,而需長期保留在計算機系統中; (3)這些持久數據為多個應用程序所共享,甚至在一個單位或更大范圍內共享; (4)除具有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還可向用戶提供信息檢索、統計報表、事務處理、規劃、設計、指揮、控制、決策、報警、提示、咨詢等信息服務. 信息系統是一種面廣量大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信息系統、科學信息系統、情報檢索系統、醫學信息系統、銀行信息系統、民航訂票系統……都屬於這個范疇. 就用途來說,信息系統其基本結構又是共同的.它一般可分為4個層次: (1)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層,是開發信息系統的支撐環境; (2)數據管理層,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取和管理,一般以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作為其核心軟體; (3)應用層,是與應用直接有關的一層,它包括各種應用程序,例如分析、統計、報表、規劃、決策等; (4)用戶介面層,這是信息系統提供給用戶的界面.信息系統是一個向單位或部門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用戶包括各級人員,其影響也遍及整個單位或部門.由於信息系統的用戶多數是非計算機專業人員,用戶介面的友善性十分重要.用戶介面在信息系統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信息系統的開發和運行,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許多非技術因素,如領導的重視、用戶的合作和參與等,對其成敗往往有決定性影響.由於應用環境和需求的變化,對信息[wiki]系統常常要做適應性維護.在開發和維護過程中,盡可能採用各種軟體[/wiki]開發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系統是一種對各種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產生針對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其主要內容是為產生決策信息而按照一定要求設計的一套有組織的應用程序系統. 信息系統一般分為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InformatinonSystem簡稱Mis)和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SupportSystem簡稱Dss). 管理信息系統要使信息資源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獲得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必須研製開發一套軟體系統,以支持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存取、提供、應用等各環節的事務處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業務管理水平.決策支持系統在收集、存儲、提供大量信息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能綜合分析、預測發展、判斷事態變化的模型,根據大量的原始數據信息,自動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方案. 統計信息系統包含統計報表信息查詢子系統,統計專項調查與普查子系統,統計信息發布子系統,統計分析預測子系統,國內城市信息子系統,國際信息子系統和辦公自動化子系統.傳遞應用從信息傳遞角度分析現代遠程教育 一、 教育的本質職能就是通過知識信息的傳遞培養人的技能.「信息」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陳述、解釋.漢語中「信息」是指可以傳遞、傳送的消息.教育學中的「信息」一詞的含義,則是指文學、圖像、色彩、數據、資料中所包含的知識,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表述:教育學中的信息是指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和大腦能夠感知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有關的其它消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途徑,也就是將含有知識技能的信息轉化為符號進行傳遞. 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的信息傳遞稱為信息傳遞模式.教育學中信息傳遞模式則主要指數學模式.根據分類標准,可以把教學模式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數學的開放程序不同,可分為開放型與封閉型.按出現的時間及所用的教學工具不同分為傳統型與現代型;教學信息傳遞所經過的距離不同,分為面授型與遠距離教學型等.但教學模式無論怎樣變化,都是一種基本信息傳遞模式的演化. 這個模式表明,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要經過「編碼」和「信道」兩個環節,學生在接受信息的時候要經過「解碼」環節.下面對這幾個環節分別剖析: 1、編碼.教學主體在發送知識信息的時候,用一定的文字、圖象、聲音、色彩等編成信息載體.稱之為編碼.編碼後的信息稱之為信號. 2、選擇信道.教學中信道是指知識傳遞方式.每一種信道都有它的長處和缺陷.根據教學人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選擇一種或幾種信道,合信號能更准確、快速地傳送給對方,稱之為信道選擇. 3、解碼.信號在由信道傳送的過程中受到外部其它因素的干擾,這些干擾因素稱為「噪音」.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接受到信號後,剔除這些「噪音」,並把信號還為知識信息,稱為「解碼」. 二、 盡管信息傳遞的具體模式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基本模式的演變,但每一具模式仍然各有自己的特點,教學信息的偉北模式也是這樣,下面對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加以分析比較. 1、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信源即信息的發出者是教師,教師通過口頭或黑板書寫以及動作演示等形式,面對面地將知識信息傳授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師知識信息轉化為口頭語言、黑板書寫、動作演示的過程,信息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傳授,學生通過聽、看、問、記的方法接受傳來的知識.當然這種模式中學生也閱讀文字教材,. 2、現代遠程距離教學模式中,信源是主講教師或教材主編,他們把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者製作成錄音、錄像、光碟、軟體等等.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傳授給學生,學生在閱讀文字教材,收聽收看聲音圖像教材後,獲得從信源處發出的信息.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學主體將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是製作成聲音、圖像和現代化載體.文字教材、廣播、電視、計算機等等新科技媒體都是可供選擇的信道. 將這兩種教學構圖加以比較,可得出如下結論: 1、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中,無論是編碼形式還是可供選擇的信道,都較傳統教學模式豐富得多. 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教師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信息來源的主講或主編,他們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另一類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補充作用的輔導教師,在接受信源發出的信息時,他們和學生一樣信息傳遞的客體;在幫助學生學習時,他們又是輔導主體. 3、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直接對面,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及時、方便;現代遠距離教學中,信源與信宿之間跨度大,信源發出的知識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但由於噪音干擾強度大,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不如傳統模式迅速. 三、 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系統,從信源到信宿需要經過五道環節.這中間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阻隔,都會影響整個傳遞系統的暢通,達不到預期的傳遞效果.這種阻隔就是傳遞障礙.在任何傳遞系統中都可能存在傳遞障礙,這是由傳遞過程本身具有特殊性所決定的.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從信源處主講或主編發送知識信息到信宿處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接受之間,在編碼、信道、解碼三個中間環節中任保一上出現陰隔都會造成直接的教學障礙.因此,對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產生信息傳遞障礙的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1、編碼技術性差.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除文字教材外,大量知識信息要製作或錄音、錄像、光碟、軟體以及其它新科技載體,然後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傳遞給學生,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感知、注意、記憶、理解、思維、想像、模仿、操作等心理品質,使漫長的認識過程大大縮短.但是,如果編碼缺少一定的科學性,所編制的新技術載體不符合感知特點,就會導致編碼後的信息不容易被破譯與還原.給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造成一定困難. 2、信道選擇不當.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現代新科技媒體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但是,如果沒有根據信息內容、信息接受對象的特點,以及各種媒體的特點進行合理選擇,會導致噪音強而信息弱,或者傳遞中信息失真. 3、解碼障礙,遠距離教學中的「解碼」是指學生在感接受的信號時,排除各種「噪音」干擾,將信號重新轉化為信息形態的知識,進而達到理解,保持、應用、遷移的過程.信息傳遞中,如果幹擾因素太強或者學生的解碼能力太低,就會產生解碼障礙,合教學任務不能最終完成.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存在有可能出現障礙的原因,因此,知識信息的傳遞就有可能被阻斷.為了保證教學作者的順利完成,在教學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編碼要符合感知規律.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知是學習的起點,因此在遠距離教學中,編碼必須符合感知規律,如知識符號的形狀大小,結構特點,顏色彩度,聲音度要符合感受性.加強對比度、注意變化速度等等,以激發學生的感知興趣,獲得感性材料.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選擇信道.信道的優劣,不取決於所選用的媒體技術價值的高低,也不取決於技術的現代化程度,而取決於它是否適合實際況.因此,選擇信道時,應從遠距離教學特點出發,從學生所處的學習條件著眼,根據媒體的現狀,性質,心理效應和優缺點來進行. 3、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支持服務,加大輔導教師的輔導力度,提高學生的解碼能力.並積極建立信息反饋系統,以便及時准確地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促進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

『肆』 什麼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有什麼意義

信息安全

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內容,即需保證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未授權拷貝和所寄生系統的安全性。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圍很大,其中包括如何防範商業企業機密泄露、防範青少年對不良信息的瀏覽、個人信息的泄露等。網路環境下的信息安全體系是保證信息安全的關鍵,包括計算機安全操作系統、各種安全協議、安全機制(數字簽名、消息認證、數據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統,如UniNAC、DLP等,只要存在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脅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統(包括硬體、軟體、數據、人、物理環境及其基礎設施)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信息服務不中斷,最終實現業務連續性。

信息安全學科可分為狹義安全與廣義安全兩個層次,狹義的安全是建立在以密碼論為基礎的計算機安全領域,早期中國信息安全專業通常以此為基準,輔以計算機技術、通信網路技術與編程等方面的內容;廣義的信息安全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從傳統的計算機安全到信息安全,不但是名稱的變更也是對安全發展的延伸,安全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將管理、技術、法律等問題相結合的產物。本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計算機、通信、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金融等領域的信息安全高級專門人才。

『伍』 消息的六要素

消息是漢語詞彙。拼音:xiāo xi,這個詞應用較廣泛,一般來說,新鮮的事就叫消息;當然,「消息」一詞還可以指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明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最新事實的短篇新聞宣傳文書,也是最常見、最經常採用的新聞體裁。


消息即新聞,其六要素是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釋義

1、消長,增減;生滅、盛衰。

2、偏指增補。

3、變化。

4、休養;休息。

5、休養生息。指在國家經歷某種變動而致國力耗損之後,採取措施使之恢復元氣。

6、停止;平息。

7、斟酌。

8、音信,信息。指音信。

9、徵兆,端倪。

10、奧妙;真諦;底細;秘密;訣竅。

11、機關,發動機械裝置的樞機。

12、引申指起決定性作用的事物。

13、乾六爻為息,坤六爻為消。

14、新聞體裁名。其特點是簡要而迅速地報導新聞事實。以電報傳遞的消息,又叫「電訊」。

15、詞牌《永遇樂》別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消息

『陸』 信息技術是由哪些組成的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

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6)信息主要由信任語言和什麼構成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產業意義:

信息技術產業是一門新興的產業。它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基礎之上,採用了先進的理論和通訊技術,是一門帶有高科技性質的服務性產業。

信息產業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信息產業通過它的活動使經濟信息的傳遞更加及時、准確、全面,有利於各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信息技術產業加速了科學技術的傳遞速度,縮短了科學技術從創制到應用於生產領域的距離;信息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國民經濟結構上的調整。

正是由於這些優點,計算機技術產生以來,信息技術便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它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為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實惠。

雖然當今的信息技術已經給人們帶來了不曾奢望的利益,但技術前進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在面向21世紀的技術變革中,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將是智能化。

當今的信息技術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人腦在信息處理方面的能力,如記憶能力、計算能力等等;但在許多方面,卻仍然遜色於人腦,如文字識別、語音識別、模糊判斷、模糊推理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人腦可以通過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來不斷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而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所有能力都是人們通過編製程序賦予給它的,與人腦相比是機械的、死板的和無法自我提高的。

針對以上問題,人們從多年以前就開始研究智能理論與技術,探索人腦信息處理的機制,以便用機器更好地模擬人腦的功能。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智能理論與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正是這些進展為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提供了基礎。

『柒』 信息的特徵是什麼

信息具有很多的基本特徵,如:普遍性、客觀性、依附性、共享性、時效性、傳遞性等等。下面通過對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徵描述和討論交流,來進一步地認識和理解信息的概念。

普遍性與客觀性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事物所表達出來的信息也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因此,信息也是普遍存在的。由於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所以信息也是客觀的。

依附性

信息不是具體的事物,也不是某種物質,而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信息必須依附於某個客觀事物(媒體)而存在。同一個信息可以藉助不同的信息媒體表現出來,如: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影視和動畫等。

共享性

非實物的信息不同於實物的材料、能源。材料和能源在使用之後,會被消耗、被轉化,如圖1-1-4所示。

信息也是一種資源,具有使用價值。信息傳播的面積越廣,使用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價值和作用會越大。信息在復制、傳遞、共享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重復產生副本。但是,信息本身並不會減少,也不會被消耗掉。

時效性

隨著事物的發展與變化,信息的可利用價值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失去其使用價值,可能就是無效的信息了。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及時獲取信息、利用信息,這樣才能體現信息的價值。

傳遞性

信息通過傳輸媒體的傳播,可以實現信息在空間上的傳遞。如: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空間交會對接的現場直播。向全國及世界各地的人們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程。縮短了對接現場和電視觀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了信息在空間上的傳遞。

信息通過存儲媒體的保存,可以實現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如:沒能看到「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空間交會對接的現場直播的人,可以採用回放或重播的方式來收看。這就是利用了信息存儲媒體的牢固性,實現了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

(7)信息主要由信任語言和什麼構成擴展閱讀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1948年,數學家香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

狹義上,訊息就是符號的排列的順序。但作為一個概念,訊息的定義呈現出多定義而又無定義的局面。一般來說,與訊息這一概念密切相關的概念包括約束(constraint)、溝通(communication)、控制、數據、形式、指令、知識、含義、精神刺激、模式、感知以及表達。訊息是人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使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互相交換的內容和名稱。

『捌』 信息的概念

2.1.1信息的定義

信息與物質、能量一起,成為構成現實世界的三大要素。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感知信息、接收信息、傳播信息、利用信息。

由於與信息相關的分支學科比較多,因此關於信息的定義有很多種,它們分別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神經生理學、通信科學、信息科學、圖書情報科學等學科角度進行了論述。信息在哲學領域,被認為是人類認識論的基礎;物理學中被認為是熵的理論;數學中被認為是概率論的新發展;經濟學中被認為是數據、資料、知識的統稱;資訊理論中被認為是可以獲取、變換、傳遞、存儲、處理、識別、利用的一般對象,能為實現目標排除意外性、增加有效性;控制論中被理解為對外界進行調節的信號和工具,是人們為適應外界而同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和名稱。

一般意義上的信息的定義有以下幾種:

2.1.1.1維納的定義

1948年,維納(Norbert Wiener)在他的專著《控制論——動物和機器中的通信與控制問題》中提出:「信息既不是物質,又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該定義只是區別了信息與物質、能量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闡述到底什麼是信息,因此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定義。

2.1.1.2申農的定義

1948年,資訊理論的創始人、美國貝爾實驗室工程師申農,在《貝爾系統電話雜志》上發表了《通信的數學理論》一文,指出「信息是用來減少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是在傳播的過程中確定的,信號從信源出發,經過信道,傳遞到信宿。該定義考慮了信息的隨機不確定性,但是未能包容信息的內容和價值,也沒有解決信息是什麼的問題。

2.1.1.3系統論中的定義

系統論中信息被規定為系統的組織程度的度量。首先,信息的構成要首尾相顧,前後相連,自成一體,以便系統、全面、本質地反映客觀事物,信息如不實現系統化,就談不上系統地、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其次,信息所反映的內容要有聯系性,防止孤立、靜止、片面性。

2.1.1.4認識論中的定義

信息的認識論的定義,首先要求信息與反映的內容相同,構造、范疇相同,兩者具有同一性特徵;其次,信息尤其是系統信息的運行過程天然符合人的認識由淺及深、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正是由於上述原理,信息便成為主觀與客觀、存在與意識、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最廣泛、最有效也最合理的橋梁、媒介。

2.1.1.5詮釋學中的定義

信息是對一個字、一個文本的真正意義的揭示。詮釋是解釋、說明的意思。詮釋目的可歸納為:確認一個字、一個文本的真正意義,用以揭示一個象徵物所隱含的指示。因而詮釋研究成果對象為一個字、一個文本、一個象徵物。詮釋學方法中最主要的規則是詮釋循環,即對於部分的理解為整體的意義所引導,而對於整體的理解又有賴部分的理解以達成。

從以上信息的定義可以知道,人們對信息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仍在繼續進行中。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次,對信息概念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從本質上看,信息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

綜上所述,信息是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特徵和變化的反映,以及這些特徵和變化經過人的大腦加工後的再現,是經過加工整理後對於接受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數據、消息、情報的總稱。信息按其表現形式一般可分為數據、文本、聲音、圖像等。

2.1.2信息的基本特徵

2.1.2.1信息既來源於物質世界,又來源於精神世界

客觀世界的物質是信息的重要來源,物質的運動狀態和方式是被認識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信息,但信息不是物質本身,它不等於物質,信息可以離開它的源物質而相對獨立地存在。正因為信息具有這個特徵,像精彩的文藝節目、太空奇觀等才能被記錄下來,供反復觀賞、研究。例如,一個物體在運動,它的運動狀態和狀態改變的方式可被高速攝影機拍攝下來,經過一定的處理,就可以把它重現出來,這種再現顯然已不是源物質本身,而是被保留起來的信息。

人的思維過程也是信息來源之一,這些信息是通過人的思想狀態、意志、方針、政策、命令、指令等形式表現出來,同客觀世界所產生的信息一樣,精神世界、思維領域的信息也可以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被記錄下來加以保存、復制或重現。

2.1.2.2信息具有知識的本性

信息是從記錄客觀事物的運動狀態和形式的數據中提取出來的。通過信息可改變人們的知識狀態,使人類逐步掌握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使人們由「不知」變為「已知」,或由「知之較少」變為「知之較多」,但信息不見得就是知識。例如,學校的上課「鈴聲」響了,該「鈴聲」所傳遞的信息是:上課時間到了,但「鈴聲」所表達的信息並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稱為知識。某信息雖然能夠告訴人們事物的運動狀態是什麼,這種狀態會以什麼方式改變,但它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因而它本身不一定就能夠被稱為知識。

2.1.2.3信息是具體的,並且可以被人(生物、儀器等)所感知、提取、識別,可以被傳遞、變換、處理、存貯、檢索和利用

信息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也不是可以隨意想像和「創造」的事物,它是對現實世界各種事物運動的狀態和狀態改變的方式的描述,具有非常具體和真實的品格。信息可以被感知,人的感覺器官就是用來感知信息的,人們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嘗到的、摸到的(包括藉助於某些儀器)都是對信息的一種感知,人們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分析、傳遞、存貯,再加以利用。

正是因為信息具有知識的本性並且能被傳遞、變換、處理、存貯、檢索,信息才能被充分利用,它對於人類才具有巨大的意義。

2.1.3信息的性質

2.1.3.1普遍性和無限性

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只要事物存在、有變化、有差異就會有信息。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而宇宙中沒有絕對的真空,也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這就是說信息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宇宙中的事物是無限多樣的,在無限的時間長河中,事物的發展變化更是無限的,因此,信息也是無限的。不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存在著信息,客觀世界不僅存在我們已經認識、掌握的信息,還大量存在著我們沒有認識和掌握的信息。

2.1.3.2可傳遞性和共享性

信息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具有傳遞性。信息在空間的傳遞稱為通信;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稱為信息存儲。信息的傳遞與物資和能源的運輸不同。物資和能源在運輸時,發出點發出物資或能源,其本身的數量就要減少。它們遵守質量守恆或能量守恆定律。信息傳遞則不同,信源發出信息後,其自身信息並不減少,而且同一信源可供給多個信宿(信息接收者)。這是信息的又一個重要特徵,也被稱為信息的共享性。

2.1.3.3載體的可變換性

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一方面,它必須藉助某種符號才能表現出來,而這些符號又必須記載於某種物體上;另一方面,同一信息的載體是可以變換的。例如,某一信息可以用語言符號表述,這個語言符號既可以是漢語,也可以是英語或其他語言;而這些語言既可以載荷於聲波、電磁波,也可以轉換成相應的文字載荷於紙張上。脫離開這些具體的符號及其物質載體,信息及其傳遞是不可想像的,而信息載體以及信息本身形式的變換,構成了信息處理的主要內容。

2.1.3.4信息的永恆性

客觀世界某種物種會消失,某種能源會用盡,但信息不會消失和窮盡。

除以上特性外,信息還有一些其他特徵,例如:組織性,首先指有序性,可以按照一定順序排列;其次是信息傳遞與使用的針對性和特定性;服務性,信息可以用於預測、調查研究、咨詢建議、經濟評價信息服務;可識別性,人類可以感知信息、接受信息、識別信息;可處理性,人們可以對不同形態的信息進行組織、加工、整理、分析;可度量性,信息是可以度量的,通過消除的不確定性來度量。

2.1.4信息的分類

以觀察過程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客觀信息、主觀信息。客觀信息又分為初試信息、觀察者干預後的效果信息、環境信息等信息;主觀信息又分為決策信息、指令信息、控制信息、目標信息等信息。

以信息產生的先後和加工深度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以信息傳遞方向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前饋信息、反饋信息。

以信息流通方式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公開信息、內部信息、機密信息。

以信息載體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印刷型信息、縮微型信息、機讀型信息、視聽型信息。

以信息源的性質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語音信息、圖像信息、文字信息、數據信息、計算信息。

以信息的作用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有用信息、無用信息、干擾信息。

以管理組織角度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系統化信息、非系統化信息。

以信息反映面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宏觀信息、微觀信息。

以信息時態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歷史信息、即時信息、未來信息。

以信息特徵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定性信息、定量信息。

以信息應用部門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工業信息、農業信息、軍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經濟信息、文化信息、市場信息、管理信息等。

以攜帶信息的信號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連續信息、離散信息、半連續信息。

以哲學觀點為依據,信息可以分為自在信息、自為信息、再生信息、物質信息和社會信息。

『玖』 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什麼

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是由計算機硬體、網路和通信設備、計算機軟體、信息資源、信息用戶和規章制度組成的以處理信息流為目的的人機一體化系統。

主要有五個基本功能,即對信息的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和控制。信息系統經歷了簡單的數據處理信息系統、孤立的業務管理信息系統、集成的智能信息系統三個發展階段。

信息系統的作用與其他系統有些不同,它不從事某一具體的實物性工作,而是關系全局的協調一致。因而組織越大,改進信息系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就越大。信息系統的運轉情況與整個組織的效率密切相關。

(9)信息主要由信任語言和什麼構成擴展閱讀:

信息系統的五個基本功能: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和控制。

1、輸入功能:信息系統的輸入功能決定於系統所要達到的目的及系統的能力和信息環境的許可。

2、存儲功能:存儲功能指的是系統存儲各種信息資料和數據的能力。

3、處理功能:基於數據倉庫技術的聯機分析處理(OLAP)和數據挖掘(DM)技術。

4、輸出功能: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都是為了保證最終實現最佳的輸出功能。

5、控制功能:對構成系統的各種信息處理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對整個信息加工、處理、傳輸、輸出等環節通過各種程序進行控制。

閱讀全文

與信息主要由信任語言和什麼構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進行定位和目標市場選擇 瀏覽:657
銀行來款信息是怎麼回事 瀏覽:268
期貨交易的書是什麼書 瀏覽:331
金士頓總代理是哪裡 瀏覽:934
奶茶實體店技術培訓哪裡有 瀏覽:598
招團長美團事業部產品方向指什麼 瀏覽:210
網卡技術是什麼意思 瀏覽:42
強迫交易罪從犯拿了25萬判多少年 瀏覽:998
廣州代理公司需要什麼資質 瀏覽:850
108佛珠產品賣點可以有哪些 瀏覽:14
委託代理怎麼收案 瀏覽:623
市場調研應該搞清楚哪些內容 瀏覽:169
微信小商店的產品怎麼下架 瀏覽:558
微商代理費用怎麼收費 瀏覽:32
張庄二手汽車交易市場在哪裡 瀏覽:59
天貓交易平台怎麼取消舉報 瀏覽:32
產品集中化策略有哪些 瀏覽:448
加盟代理商如何開店 瀏覽:613
農產品直供配送有哪些 瀏覽:55
數據線可以接多少個燈珠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