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計的全稱是什麼或者說會計又叫什麼
會計的全稱是「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會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籍記載,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通過「舊管(期初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存)」的平衡公式進行結賬,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脈」,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中大類,運用「進-繳=存-該」的平衡公式進行核算,設總賬進行「分類記錄」,並編制「進繳表」(即利潤表)和「存該表」(即資產負債表),實行雙軌計算盈虧,在兩表上計算得出的盈虧數應當相等,稱為「合龍門」,以此核對全部賬目的正誤。之後,又產生了「四腳賬」(也稱「天地合賬」),這種方法是:對每一筆賬項既登記「來賬」,又登記「去賬」,以反映同一賬項的來龍去脈。「四柱清冊」、「龍門賬」和「四腳賬」顯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傳統中式簿民的特色. 會計又叫「賬家先生」。
『貳』 什麼是會計信息為什麼說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是指通過會計核算實際記錄或科學預測,反映會計主體過去、現在、將來有關資金運動狀況的各種可為人們接受和理解的消息、數據、資料等的總稱。
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資金變動的財務信息,是記錄會計核算過程和結果的重要載體,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評價經營業績進行再生產或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有一種會計理論把會計理解為信息系統,而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背景下,這樣的信息系統無疑就是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
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對各種會計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和處理,完成會計核算任務,並提供會計管理、分析與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的系統,其實質是將會計數據轉化為會計信息的系統,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
(2)會計信息原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作用:
1、會計信息能幫助投資者和貸款人進行合理決策。在市場經濟環境里,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和債權人,無論是現在或潛在的投資人和貸款人,為了作出合理的投資和信貸決策,必須擁有一定的信息,了解已投資或計劃投資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2、會計信息能評估和預測未來的現金流動。企業內外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主要是為了幫助未來的經濟決策,預測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其中主要內容側重於財務預測,如現金流量、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等。
通常預測經濟前景應以過去經營活動的信息為基礎,即由財務報告所提供的關於企業過去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信息作為預測依據。
3、會計信息有助於政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國家財政部門根據企業報送的會計報表,監督檢查企業的財務管理情況;稅務部門通過閱讀企業的會計資料,了解稅收的執行情況。
『叄』 會計信息包含哪些內容,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會計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
為進行會計管理而搜集、加工、整理、存儲、輸出的各種數據資料。其內容有三:(1)輸入信息,通過會計憑證輸入會計賬務處理系統的各種資料;(2)輸出信息,最終輸出的財務報表;(3)存儲信息,包括輸入以後未處理和處理後未輸出的信息,如由憑證、賬憨常封端莩得鳳全脯戶簿、文件、記錄等所記載的有關會計主體資金、成本、利潤等各種指標的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有其質量特徵,即會計提供信息,受兩個條件制約:(1)有用信息應否提供,取決於該信息所能帶來的利益是滯超過提供該信息所費成本;(2)會計信息滿足使用者需要的誤差只要不致降低信息的有用價值,不影響決策的正確性,就是允許的。
『肆』 什麼是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是指按會計特有的處理方法(會計制度、會計准則等的規定)對交易
和事項的原始數據經過處理後產生的,為滿足會計管理及經濟管理需要的經濟信息。由於企業與非營利企業所遵循的制度不一樣,滿足的需要也不一樣,所以最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會有不同的特點。
企業會計(即財務會計)所提供信息的特點有:
(1)
財務會計的空間范圍是某一個特定企業,它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屬於個別企業。
(2)
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反映已經發生的業務所導致的經濟結果。
(3)
財務會計提供關於企業財務狀況,其中包括資金流轉的影響,以及經營成果的信息。
非營利企業會計所提供信息的特點則有:
(1)非營利組織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空間范圍也實在某一個特定非營利組織,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屬於往往屬於非營利組織以外的人或組織。
(2)非營利組織會計所提供的信息,主要不是已經發生的業務所導致的經濟結果,而是組織里的資金流動、流向情況。
(3)當前我國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信息披露比較繁雜,不同類型的組織會計核算的依據不同,核算基礎不同,信息披露的基礎也不同,這就導致其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伍』 什麼叫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系統(AIS)是一種專門用於會計業務處理的應用軟體,它是屬於管理信息系統中的財務管理子系統。
它包括會計核算和管理會計兩大部分,前者以賬務核算為核心進行賬務處理,並且設計工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成本核算、材料核算、銷售核算等專項核算內容。
後者的內容有財務情況分析、預測和決策分析、資金管理分析、內部經濟核算管理分析等內容。
《會計信息系統》既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又是一門專業理論、方法、實踐都很強的課程,本課程介紹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數據。會計信息是企事業單位最重要的經濟信息。
(5)會計信息原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特點:
1、數據來源廣泛,數據量大。
2、數據的結構和數據處理的流程較復雜。
3、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要求高。
4、數據處理的環節多,很多處理步驟具有周期性。
5、數據的加工處理有嚴格的制度規定並要求留有明確的審計線索。
6、信息輸出種類多,數量大,格式上有嚴格的要求。
7、數據處理過程的安全,保密性有嚴格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信息系統
『陸』 什麼是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系統(AIS)是一種專門用於會計業務處理的應用軟體,它是屬於管理信息系統中的財務管理子系統。它包括會計核算和管理會計兩大部分,前者以賬務核算為核心進行賬務處理,並且設計工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成本核算、材料核算、銷售核算等專項核算內容;後者的內容有財務情況分析、預測和決策分析、資金管理分析、內部經濟核算管理分析等內容。
一個完整的會計信息系統應當由會計核算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和財務決策支持系統組成,但是由於決策層要考慮到的因素較多,本次只討論會計核算系統。會計部分作為進行經濟核算的職能部門與企業的其他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接受、傳遞和處理大量的資金運動的數據。這樣就造成了會計信息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程序系統。
『柒』 會計信息系統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會計信息系統》既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又是一門專業理論、方法、實踐都很強的課程,本課程介紹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數據。會計信息是企事業單位最重要的經濟信息。
會計信息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反映和監督企業經營狀況,並為管理、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會計信息系統在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前提下,可以從所要達到的目標出發,設計出業務流程更加合理、更適合計算機處理、效率更高、計算更精確的會計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
基本特點
一、數據來源廣泛,數據量大。
二、數據的結構和數據處理的流程較復雜。
三、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要求高。
四、數據處理的環節多,很多處理步驟具有周期性。
五、數據的加工處理有嚴格的制度規定並要求留有明確的審計線索。
六、信息輸出種類多,數量大,格式上有嚴格的要求。
七、數據處理過程的安全,保密性有嚴格的要求。
『捌』 會計在古代是叫做什麼名字
會計在古代的名字
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後來會計人員一般稱為賬房先生。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依據,藉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會計古義是集會議事。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會計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徵:
(1)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會計是一種經濟信息系統。
(3)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
(4)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
(5)會計採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
財務部在古代的名字
戶部。
戶部起源源先於秦《周庄》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並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八旗俸餉、捐輸等事。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隸於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進行官制改革,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並入。戶部遂廢。
古代會計的歷史淵源
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會計
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是人類生產活動的衍生物。在生產活動中,人們總是力求以較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可能多的勞動成果。[1]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問題凸現,「計數」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人們逐漸形成數量觀念,並嘗試著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量關系。由實物記事(計數)、繪畫記事(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記事(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基本代表著同時期的「會計」行為,或者說,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
奴隸社會時期的會計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後,在原始計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最早的會計制度。中國有關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於商朝的甲骨文;而「會計」稱號的命名、會計的職稱則均起源於西周,其含義是通過日積、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終的總合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 據《周禮》記載,西周國家設立「司會」一職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月計歲會」,又設司書、職內、職歲和職幣四職分理會計業務,其中司書掌管會計賬簿,職內掌管財務收入賬戶,職歲掌管財務支出類賬戶,職幣掌管財務結余,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倉出納制度、財物稽核制度等。這表明大約在西周前後,我國初步形成會計工作組織系統。當時已形成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
春秋以至秦漢的會計
在會計原則、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發展。孔子提出了中國最早的會計原則:「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准確。具體說是要求會計的收付存平衡正確無誤。它與目前的「客觀性」原則相似。戰國時期,中國還出現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經》,其中包含「會計」方面的內容,如在會計簿書真實性和保管方面,規定會計簿書如果丟失、錯訛,與被盜數額同罪;在會計憑證和印鑒方面,規定券契(當時的原始憑證)如有偽造、更改等情,重者與盜賊同罪論處,輕者以欺詐論處,如上計報告不真實,有欺詐隱瞞者,根據情節輕重判刑;在倉儲保管方面,規定對於賬實不符的,區分通盜、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等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在度量衡方面,規定度量衡不準者,按情況不同實行杖打等處罰。秦漢時期,中國在記賬方法上已超越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演算法」,又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西漢時採用的由郡國向朝廷呈報財務收支簿——「上計簿」可視為「會計報告」的濫觴。南北朝時期,蘇綽創造「朱出墨入記賬法」,規定以紅記出、以墨記入。
唐宋時期時期的會計
我國會計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推進。首先,產生了《元和國計簿》、《太和國計簿》、《會計錄》等具有代表性的會計著作。《元和國計簿》和《太和國計簿》分別為唐人李吉甫、韋處厚所撰,收錄了唐代人口、賦役、財政、稅收等方面的統計資料,按照國家財政收入項目分別記載其收入數字。《會計錄》為宋人所編,是一種按照國家規定的財計體制和財政收支項目歸類整理,並加以會計分析的經濟文獻。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部分,包括戶籍計賬方面的.資料和當年財政收支的實際數額;二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的分析比較部分,也可稱為會計分析部分。其次,創立了「四柱結演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上期結余)、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存)四個欄目。這種結演算法把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全面和綜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說,「四柱結演算法」的發明把我國的簿記發展提到一個較為科學的高度。四柱結演算法中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賬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 最後,在宋代建立了我國會計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政府會計組織——「三司會計司」,總核天下財賦收入,提高了會計機構的地位;同時,隨著人們對賬簿的認識,宋代產生並流行著一些有關賬簿的專門用語。此外,「簿記」一詞作為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亦已見於宋代的文獻中。宋代的會計憑證可分為收入與支出兩類,皆有正副兩聯,憑證和賬簿都作為重要檔案一起由專吏負責長期保存。
元代的會計
元代承襲舊制,在會計方面無大發展。至明代,政府頗重會計報表,要求按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四柱編報,報表逐級匯總上報,國家對報表有統一的編報格式和上報日期。明代代表性會計著作是《萬曆會計錄》,按舊額、見額、歲入、歲出匯錄了人戶、田糧、軍餉、俸祿及各種稅收和交通運輸等統計資料,編排井然有序,數據先後可循,並突出了財政收支項目的對比關系,便於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時的會計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此帳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據唐宋以來「四柱結演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並包括債權,「該」指負債並包括業主投資,四者的關系是:該十進=存十繳,或進一繳=存一該。也就是說,結帳時「進」大於「繳」或「存」大於「該」即為贏利。傅山將這種雙軌計算盈虧,並檢查賬目平衡關系的會計方法,形象地稱為「合龍門」,「龍門賬」因此而得名。「龍門賬」的誕生標志著中式簿記由單式記賬向復式記賬的轉變。到了清代,會計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龍門帳」的基礎上設計發明了「四腳賬法」。四腳賬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復式記賬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經濟業務的收方(即來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賬務處理,不論現金收付事項或非現金收付事項(轉賬事項)都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即記入「來賬」,又記入「去賬」,而且來賬和去賬所記金額必須相等,否則說明賬務處理有誤。這種賬法的基本原理已與西式復式記賬法相同。清末,隨著西式會計的引入,中式會計趨於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