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原始人的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互為因果
主客不分
沒有強的邏輯性,但是記憶力很強
【維科】 (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18世紀義大利著名的語言學
家、法學家、歷史學家和美學家。1668年出生於那不勒斯,自幼勤奮好學,尤著力於在語言學、法學、歷史學和哲學上的修為,畢生以追求最高智慧為生命之旨圭,在諸多古典學者中,尤為欽佩柏拉圖和塔西倫,認為前者代表了一種玄奧智慧,後者代表了一種普通智慧,並認為一個真正的哲人就必須兼備這兩種智慧,近代哲學家培根則是這種二者兼備的代表。正是在培根的《新工具》的影響和啟發之下,1725年,他出版了《關於各民族的本性的一門新科學的原則,憑這些原則見出部落自然法的另一體系的原則》一書,這就是後來以《新科學》一名揚世的著作的第一版,這本書在1744年第三版的標題被改為《關於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學的一些原則》。
《新科學》的目的是要探討人類各民族的共同性原則,維科把這些原則分成關於思想的和關於語言的兩部分。在關於思想的部分,他發現了哲學方面的一些新的歷史原則,首先是一種人類的形而上學,即一切民族的自然神學,憑這種自然神學,各族人民創造了自己的神。對神的敬畏導致最初的一些民族創造人和某些女人結成終身伴侶,這就是人類最初的婚姻制。然後,維科又從這種形而上學里得出一種為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倫理學、政治學和法學。在關於語言的部分,維科發現到詩的一些新原則,說明了在一切原始民族中詩歌都起於同樣的自然必要。根據這些原則,維科考察了徽章、紋章、錢幣和語言的起源。
憑著關於思想和語言的原則,維科發展出一種理想的永恆的歷史。認為一切民族從興起、發展到鼎盛一直到衰亡,都必須經過這種理想的人類永恆歷史。這一永恆歷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神的時期、英雄時期和人的時期,它們對應的政體分別是氏族公社、貴族政體和君主獨裁政體,對應的語言則分別是神的語言、象徵語言和民眾語言。
⑵ 什麼是信息化思維有什麼特點
信息化思維」,是對信息化意識的綜合反映,即用信息化視覺來認識、分析和處理審執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從而實現工作與信息化的有效結合。具備「信息化思維」,能夠更好地推進信息化對傳統司法審判管理、司法人事管理和司法政務管理的改造,能夠更加主動接受信息化新生事物和新的要求,能夠善於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審判質量效率。
⑶ 思維的基本特點是什麼、什麼和組織性
形象性、非邏輯性、粗略性、想像性。
形象思維所反映的對象為事物的形象,思維形式為意象、直感、想像等形象性的觀念,其表達的工具和手段是能為感官所感知的圖形、圖象、圖式和形象性的符號。它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體性的。
形象思維對問題的反映為粗線條的反映,對問題的把握是大體上的把握,對問題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形象思維並不滿足於對已有形象的再現,它更致力於追求對已有形象的加工,而獲得新形象產品的輸出。
(3)信息文明的思維方式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思維的形成規律:
1、以抽象概念為形式的思維,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思維,為人類最基本也是運用最廣泛的思維方式。一切正常的人都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但一定有高下之分。
2、感性具體基礎上經過思維的分析和綜合,達到對事物多方面屬性或本質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一系列中介,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
3、以實踐所提供的個別性經驗為起點,把個別經驗上升為普遍性的認識。個別性思維大多來自日常的生活體驗,過於直接和個性化,因而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其真實性有待實踐檢驗,最終上升為普遍性認識。
⑷ 思維方式的特點
若把傳統文化徹底否定了,作為民族精神,正所謂骨肉之不存,皮毛又將焉附!
《周易》的思維方式特點。
我是這樣認為:
1)數與象的確鑿證據,最近看到如張政良先生通過考古,考據等方法證實,「數生卦」。那麼言語(象)何時產生呢。
2)如數生象,正好驗證人類思維方式同一性,如西方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萬物皆數的觀念。(說明形式邏輯,數理邏輯人類思維方式的普遍性)
3)辨析辯證法非科學方法是說明中國道家形而上學(玄學)的只能是精神的客觀辦法(只限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殊性)換言之問卦占卜者熟透此法:如「用神」平丁閥弛合佾骨崇攤搐揩衡陰陽五行之道就是辯證法。
4)如榮格等心理學上的「無意識」……等。
⑸ 人類有哪幾種思維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人類最基本思維方式有:
究根思維(把一件事物分成若幹部分,找出最關鍵一部分);
發散思維(由一件事物出發,找出與之聯系的各個事物); 線性思維(由一件事物經過演變而發展成另外一件事物);
辯證思維(對於一件事物的兩個對立面找出其平衡點)。
而這些思維方式也對應了哲學的幾個基本點:
究根思維(唯物),
發散思維(聯系),
線性思維(發展),
辯證思維(對立統一)。
其他的各種思維方式都是由這幾種基本方式演變和組合而來的。比如逆向思維就是線性思維的一種,不過它是從事物的發展結果出發推斷其原因。
再比如聚合平衡思維,就是結合了發散思維和辯證思維,先是找出一件事物的各個影響因素,然後每個因素再分別在其兩個極端連成一個平衡線,再把各個每個因素綜合起來找出最佳點。
對於思維方式每個人也各有偏好,也就是性格。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性格也就是各種思維方式的集合。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重的,但也有個主體,是先天主決的,但也可以後天改變的。
思維可以和人的血型及體格對應起來:
O型----究根思維----全面、果斷、高效但有時容易偏執、沖動、缺乏變通----強壯有力但略顯笨拙剛性強韌性差;
A型----線性思維----深遠、細膩、精密但有時容易守舊、偏執、自我----柔美優雅而嬌弱韌性剛性強但塑性差;
B型----發散思維----敏捷、創新、活躍但有時容易偏離、不穩定、三分鍾熱度----動作敏捷塑性韌性強但剛性差;
AB型----辯證思維----周全、儒雅、大度但有時容易對同一問題太善變、牆頭草、沒主見----精幹而柔弱韌性強。 人的性格以及體格都有先天先決而受環境影響大概到25歲時趨於穩定
(5)信息文明的思維方式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包括線性思維方式與非線性思維方式兩大類型。形式邏輯是線性思維方式,對稱邏輯屬於非線性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也可以稱為思維的方法論。具體的邏輯——形式邏輯不能成為思維方式,只有整體的邏輯——對稱邏輯才能成為思維方式。如果把具體的邏輯——形式邏輯作為思維方式,將陷於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看問題只能得出片面的結論。
思維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思維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質性和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的交相影響,「無生有,有生無」,就能夠構成思維方式演進發展的矛盾運動。
不同國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文化診斷學指出: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決定著思維方式的完善性。
⑹ 請問人類有哪幾種思維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徵。 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麼對,要麼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
⑺ 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主要特點是什麼
主要特點一是鼓勵獨立思考。有點類似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二是重視邏輯思維。不能輕易下結論,有嚴謹邏輯思維支撐的道理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三是重視抽象思維,所以各個基礎學科的理論比較豐富。
⑻ 西方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西方的思維方式是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
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包括線性思維方式與非線性思維方式兩大類型。形式邏輯是線性思維方式,對稱邏輯屬於非線性思維方式。也可以稱為思維的方法論。具體的邏輯——形式邏輯不能成為思維方式,只有整體的邏輯——對稱邏輯才能成為思維方式。如果把具體的邏輯——形式邏輯作為思維方式,將陷於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看問題只能得出片面的結論。
思維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思維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質性和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的交相影響,「無生有,有生無」,就能夠構成思維方式演進發展的矛盾運動。
不同國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文化診斷學指出: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決定著思維方式的完善性。
⑼ 人類文明的特徵是什麼!!
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也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是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合和分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總稱。是人類開始群居並出現社會分工專業化,人類社會雛形基本形成後開始出現的一種現象。是較為豐富的物質基礎上的產物,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屬性。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具體體現。研究發現,人類現代文明在4.4萬年前就已出現。
目錄
漢語詞語
社會學名詞
相關理論
相關名言
展開
漢語詞語
社會學名詞
相關理論
相關名言
展開
編輯本段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文明[1]
【拼音】wénmíng
【英譯】Civilization; Culture;Civilized;Modern; Bright
【基本釋義】(1) 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例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2)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
(3) 舊指具有當時西方色彩的。
例句:文明戲
(4)光明,有文采
例句:天下文明
詳細解釋
1.文採光明。《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孔穎達 疏:「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泰階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區宇文明。」 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以文明鴻業,授之元良。」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 清鈕琇《觚賸·石言》:「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
2.指文采。與「質朴」相對。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則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則以青繒為囊,盛印於後也。謂奏劾尚質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謂文德輝耀。《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孔穎達疏:「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宋書·律歷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廣樂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主上文明,吾輩苟以觀書得罪,不猶愈他咎乎?」 元耶律楚材《繼宋德懋韻》之一:「聖人開運億斯年,睿智文明稟自天。」
4.謂文治教化。前蜀杜光庭《賀黃雲表》:「柔遠俗以文明,懾凶奴以武略。」 宋司馬光《呈范景仁》詩:「朝家文明所及遠,於今台閣尤蟬聯。」 元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二》:「想見先朝文明之盛,為之慨然。」
5.文教昌明。漢焦贛《易林·節之頤》:「文明之世,銷鋒鑄鏑。」 前蜀貫休 《寄懷楚和尚》詩:「何得文明代,不為王者師。」 明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抱經濟之奇才,當文明之盛世。」 魯迅 《准風月談·抄靶子》:「 中國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國度。」
6.猶明察。《易·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文王以之。」《後漢書·鄧禹傳》:「 禹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新唐書·陸亘傳》:「 亘 文明嚴重,所到以善政稱。」
7.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有文化的狀態。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來,遂以俚詞塞責,則走入荒蕪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秋瑾《憤時迭前韻》:「文明種子已萌芽,好振精神愛歲華。」 老舍《茶館》第二幕:「這兒現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現代的。《老殘游記》第一回:「這等人……只是用幾句文明的詞頭騙幾個錢用用罷了。」
9.合於人道。郭孝威《福建光復記》:「所有俘虜,我軍仍以文明對待,拘留數時,即遣歸家。」
編輯本段
社會學名詞
概念
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立。文明與文化這兩個詞彙有含義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文明,但是沒有文化並不意味「野蠻」。漢語的文明對行為和舉止的要求更高,對知識與技術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生活於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引申後意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范、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19世紀之前西方對文明的定義比較狹隘,認為生產方式先進,知識豐富就代表文明,而生產能力低下,禮儀不合西方的定義就是野蠻,所以當對非洲和美洲進行侵略的時候總是定義為文明戰勝了野蠻,但是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其實是真正的野蠻。到了現代西方才逐漸認識到這種對文明的定義是錯誤的。
分類
文明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般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還有把文明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和其它標準的分法。
在分析的同時還應結合在一起理解,其兩者間是相輔相成的。
標准
一般標准
●物質文明
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表現為人們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對精神文明特別是其中文化建設起決定性作用,物質文明的性質為生產方式所決定。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
一是科學文化方面,包括社會的文化、知識、智慧的狀況,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項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
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會風尚和人們的世界觀、理想、情操、覺悟、信念以及組織性、紀律性的狀況。
作用是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其它標准
例如:社會文明,從簡單點的層次理解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邏輯,這種邏輯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價值取向和運作社會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個要素構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整體,這就是社會文明。
沿革
對於文明出現的判定標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城市的出現,可以說城市是文明的發源地。現在一般認為,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那裡出現的。
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古代文明
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這段時期,就稱做是古代文明時期。
古代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為發源地。不同的時期往往由不同的文明占據,其地域環境大致分為:
兩河文明:發源於亞洲底格里斯河(Tigris)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文明。兩河文明也是有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文明,其文明形成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正式形成於約公元前3500年。當時生活在兩河流域的是蘇美爾人,建立了蘇美爾文明。之後陸續有閃米特人、赫梯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繼入侵。兩河流域繼蘇美爾人之後最偉大的文明就是由閃米特人漢穆拉比建立的巴比倫。
尼羅河文明:發源於非洲尼羅河(Nile)流域,又稱古埃及文明,其歷史也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開始了史稱的埃及王朝時期,也就代表了古埃及文明的正式開始。
印度河文明:發源於亞洲印度河與恆河(Ganges)流域。文明的開始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最終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
夏文明:發源於亞洲黃河流域的夏文明形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
愛琴文明:發源於希臘愛琴海地區,形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米諾斯文明發源於歐洲地中海的克里特島(Crete),又稱克里特文明,後被麥錫尼文明所取代。
奧爾梅克文明:發源於中美洲,形成於公元前1200年左右。
古典時期的文明
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這段時期,許多文明進入繁盛時期,通常也被稱做古典時期。
中華文明在大約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春秋戰國時代)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在大約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的漢王朝時期,帝國達到鼎盛。
古希臘文明在大約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00年間達到鼎盛,創造了燦爛的古希臘文化。隨著亞歷山大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被傳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和中東地區。
古羅馬文明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00年間達到輝煌,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帝國。
印度文明最繁盛的時期是公元前三世紀前後的孔雀王朝和公元四世紀前後的笈多王朝。
瑪雅文明的輝煌時期在大約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0年間。
失落的文明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些只是傳說中的文明,但依然有很多相信者。
姆大陸文明
亞特蘭蒂斯大陸文明
問題
文明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衛生問題。還有傳染病的問題。此外不同文明間的沖突以及文明內部的斗爭使戰爭成為了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在文明內部則還有一個階級之間的沖突問題。
編輯本段
相關理論
存在很多的關於文明如何誕生的理論。大部分的觀點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集權的出現是文明存在的起點。因而研究中央集權的出現成為了一個焦點。但是所有的理論都還不能解釋所有文明的起源,它只能適用於部分的文明。
灌溉系統(或者稱為水利系統)
卡爾·威特福格爾使這一理論的最有力的支持者。這種理論認為新石器時代的農民認識到洪澇災害雖然會毀壞莊稼,但是也能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因此開始修建水壩。然後用來灌溉農田。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便開始出現了專門負責管理灌溉系統的人。通過這種灌溉系統的集中管理,逐漸發展出最初的統治階層,文明由此產生。但是反對意見認為,當時一些興盛的城市,其灌溉規模很小;如果由國家管理灌溉,考古發掘的資料應該會更多,而實際情況相反。而且文獻中記載,當時的灌溉系統是有神廟管理,而不是政府機構。也有觀點說,灌溉工程是文明發展的結果,而不是起因。
貿易網路
有種理論認為貿易在文明的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在生態多樣化的地區,要獲得稀少的資源,就需要貿易機構來組織貿易,這樣就需要某種中央集權的形式。但是這種理論對於某些文明是正確的,對於另外一些文明卻不正確。
環境與社會的限制
這是羅伯特·卡內羅提出的一種理論。認為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例如山脈、海洋對人類的阻隔,才產生了文明。由於人口增長而沒有擴張的餘地,從而開始爭奪稀少的資源。這樣就導致在內部出現了階級,其中由統治者控制稀少的資源。對於外部就有了擴張的需要,這些都需要有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來嚴密組織。
宗教信仰
這種理論認為宗教信仰對於文明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
相關名言
文明時代是學會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恩格斯
道德是為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為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度服務的。——列 寧
愛護公有財產,就是共產主義的特徵。——加里寧
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種植幸福的結果。——幸田露伴
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養的人——羅斯金(英國)
文明的歷史是人類得到緩慢而痛苦的解放的歷史。——英格索爾
萬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任何高度的文明都經不起它所面臨的多重危險的威脅。——亨·哈·埃利斯
明日的文明,始於今日的奉獻。
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默生
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莎士比亞
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郭沫若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德謨克利特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爾基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契訶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馬克思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盧梭
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鄒韜奮
知恥近乎勇。—— 孔子
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謝覺哉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德謨克利特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
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貢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韓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魏徵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司馬光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飢寒。—— 薩迪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蘇軾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志,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受得起。—— 劉少奇
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 松蘇內吉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薩迪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約翰·洛克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孟德斯鳩
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梅里美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岡察爾
⑽ 憲法文明的思維方式是
什麼是「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這包含著一套十分復雜的概念體系、價值體系、邏輯推理方式,也蘊涵了一系列涉及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分配體系。我們可以將普通人的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參照系,通過比較分析,來對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做出清晰的認識和界定。
首先,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包含有一套完整的概念體系。任何思維都離不開概念,概念是邏輯思維的起點和最小的細胞。舉個例子來說,民法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法人」,與它相對的概念是「自然人」。至今為止,我們發現一些媒體還有這樣的表述:「某某法人趙某某」。其實這種表述是錯誤的,因為法人不僅是一個有別於自然人的「團體」,而且其成丵立還需要具備一系列的法律條件,並在成丵立後獨立地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那些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最多隻能是「非法人團體」,而那些具備法人資格的團體則可以有「機關法人」和「企業法人」的區分。可見,通過使用「法人」、「自然人」和「非法人團體」等專門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在民法意義上進行法律思考了。而這些專門概念如果被使用到其他社會情境之下,就很難為人們所接受。例如,假如我們說「自然人趙某某」、「非法人團體某某公司」,就要鬧笑話了。
在1996年以前,刑事訴訟法沒有區分「罪犯」、「人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術語稱呼,對於那些接受調查的嫌疑人,經常動輒稱其為「人犯」甚至「罪犯」。這種概念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用語是一脈相承的。《水滸》中經常有這樣的描述:「某某官員開堂問審,將一幹人犯押上堂來。」在古代司法制度中,任何人只要被懷疑犯罪,就可以被稱為罪犯了。通過1996年的刑事司法改革,這種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那些受到刑事追訴的人在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之前,只能被稱為「犯罪嫌疑人」;在法院審判階段,被追訴者則具有「被告人」的地位。這里所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屬於專門的法律概念,它們的使用要受到一系列的嚴格限制。
在證據法中,涉及單個證據之資格的概念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之分;而與證據的綜合運用密切聯系的則有「證明對象」、「證明責任」、「證明標准」、「推定」等一系列十分復雜的概念。而在證據法的限制下,那些因為取證手段違法而被排除證據能力的「非法證據」,可以被排除於法庭之外;那些「傳聞證據」、「非自願的供述筆錄」等,也會在證據能力上受到辯護方的挑戰。類似上面提到的法律概念還有很多。可以說,幾乎每一個部門法律都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法律概念。這些法律概念成為法律人分析案件和進行法律思考的邏輯工具。
法律人思維方式的第二個方面,是有一套獨立的價值理念體系。我們都知道,法律制度之所以能夠發揮社會控制的功能,就是因為它通過大量的規則,對人們的行為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限制和規范,確立了人們的權利、義務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行為模式,並確立了不遵守規則所帶來的法律後果。但是,法律規則的建立,並不是雜亂無序和沒有章法的。在這一系列法律規則的背後,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價值理念在發揮著作用。正是這些基本原則、理念和價值標準的存在,才決定了法律規則的基本框架,並影響著法律規則的發展和變遷。正因為如此,法國學者勒內·達維才會做出這樣的斷言:使法律成為一門科學的並不僅僅是法律條文本身,而是法律條文背後的因素;立法者大筆一揮,法律條文就有可能被增加、刪除或者修改,但法律條文背後的因素則不會輕易地發生變化。
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這意味著,一個人的行為即使具有社會危害性,如果法律沒有將這一行為明確設定為犯罪行為,那麼,法院就不能對這種行為加以定罪和處罰。這種思維方式對於那些不從事法律職業的普通人而言,經常構成一種不可接受的挑戰。
刑事訴訟中的無罪推定原則,則強調在法院定罪之前,盡管一個人可能涉嫌犯罪,或者可能處於被告人的狀態,但是他都仍然被推定為無罪,也就是在法律上處於無罪公民的地位。這對普通人的思維方式也足以帶來一種震撼。比如一個人抓住了一個正在偷東西的小偷,將他送到派丵出所,他肯定會相信他抓住的這個人就是罪犯。但按照法律人的判斷,這個人在法律上只能處於「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而不具有「罪犯」的身份;只有經過公正的法庭審判,並在法院有罪生效判決之後,一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能被轉化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罪犯」。
英國著名的法律史學家梅因爵士,在《古代法》一書中曾做出過這樣的總結: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的確,從以封建特權和身份為標記的社會關系,轉化為以平等的契約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基本標志。但不要忘記,梅因爵士的上述論斷主要是就私法領域而言的。而在公法領域中,在涉及國家公權力與個人私權利之間的關系問題上,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一是從無限地授予權力到逐步地限制權力;二是從為達結果不擇手段,到強調正當的法律程序和公正的法律實施過程。過去在司法訴訟過程中,司法官員為了追求所謂的「理想結果」,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訴訟過程的正當性、人道性和公正性。中國古代歷朝都建立了專門的拷訊制度,將刑訊逼供作為合法的調查取證手段。例如,根據《唐律疏議》的記載,唐朝法律對於拷訊手段的適用做出了近乎繁瑣的規定,對於拷訊的時間、拷訊的方式、拷訊的次數和所針對的身體部位等,都有詳細的規定。不僅如此,司法官員一旦採取了不當或過量的拷訊措施,上級官員還有權對其實施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