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元謀人的牙齒化石
元謀人的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同一成年人個體。其石化程度深,顏色灰白,有裂紋幾處。
對元謀人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其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呈鏟形,切緣部分較為擴張,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
元謀人門齒的特點有:齒冠基部腫厚,末端擴展,略呈三角形。舌面底結節凸起,有發達的鏟形齒窩。齒冠舌面中部的凹面粗糙,中央的指狀突很長,指狀突集中排列在靠近外側的半面。
元謀人左側門齒長11.4毫米,寬8.1毫米,高11.2毫米。右側門齒長11.5毫米,寬8.6毫米,高11.1毫米。其切割緣在生前有磨耗。
『貳』 科學家憑元謀人牙齒化石就能判斷雲南元謀是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生存的地方嗎主要考古依據是什麼
元謀人發現於1929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隨元謀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跡清楚。經考古學家斷定,石器是元謀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謀人化石地層中還發現大量炭屑,後來還發現了兩小塊燒骨。考古學家研究,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10萬年。
碳—14年代測定法,就是根據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在活著的有機物體內,有一部分碳元素為穩定同位素碳—12,還有一小部分是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生物活著時通過呼吸來補充碳—14,而當某種植物或動物死亡後,其體內的碳—14就開始衰變,但穩定同位素碳—12的含量不會變。
在已知碳—14衰變速度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測量樣品中的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年代。碳—14的半衰期為5730年,因此,可以用來測定距今6萬年左右的化石。而對於年代更為久遠的化石則無能為力。
一般來講獲得了牙齒的化石就能測定其所處年代,就能判斷是不是目前可考的我國境內最早人類生存的地方了
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作者與元謀人牙齒化石鑒定人胡承志進一步研究了該標本,認為整個牙齒粗壯、碩大、磨蝕程度不大,切緣剛露出齒質,可能為青年男性個體,其形態特點是:
1.牙齒粗碩,齒冠部分尤甚,呈切緣較寬的扇形,齒冠擴展指數值達141.9,超過了目前已知早期人類牙齒標本。
2.齒冠唇面除接近頸線部分較為隆凸外,其餘較平扁,有明顯的湯姆氏線、唇面溝及淺凹區。
3.底結節發達,呈圓丘狀隆起,占舌面的二分之一,游離緣分化出三條分離的指狀突,近中側一條指狀突較為粗長,構成正中嵴,居於舌面中央,向下延伸與切嵴相接。
4.舌面有發達的鏟形舌窩,被正中嵴分隔為左、右兩半,舌窩內面多釉質折皺。舌面兩側緣嵴明顯褶起,遠中緣較發達,其內緣與底結節之間有小切跡間斷,不直接連續。
5.齒根頸部橫切面呈橢圓形,唇——舌方向較扁,兩側頸線有較大的彎曲度,近中側為3.8,明顯大於遠中側(3.1)。
把元謀人牙齒化石與人形超科其他代表的同類牙齒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元謀人牙齒的基本形態與北京人同類牙齒相似而有一定的差異,但差異的程度,遠不及元謀人牙齒與南猿類型牙齒的差異為大。元謀人牙齒與北京人同類牙齒的差異,一部分反映了元謀人與猿類接近,一部分反映了元謀人與纖細種南猿較為接近。以元謀人上中門齒為代表的原始人,是我國迄今已發現的早期類型的直立人的代表,元謀人形態上與北京人的不同處,反映出元謀人的原始性,反映出元謀人可能具有從纖細類型南猿向直立人過渡的特點。
『叄』 什麼是元謀人牙齒化石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在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發現。這里地處元謀盆地邊緣,盆地內出露一套厚達695米的河湖相沉積。從下到上分為4段28層。元謀人牙發現於第4段第22層中。此後,又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元謀人的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據古地磁斷代,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於同一成年人個體。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被命名為 「元謀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稱「元謀人」。(見彩圖元謀人牙齒化石)
先後出土的石製品共7件,人工痕跡清楚。原料為脈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們和人牙雖不居於同一水平面上,但層位大致相同,距離又不遠,應是元謀人製作和使用的。發現的炭屑多摻雜在粘土和粉砂質粘土中,少量在礫石凸鏡體里。炭屑大致分為3層,每層間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動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徑可達15毫米,小的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達16粒之多。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這一發現,和在距今約18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發現的燒骨,如確系人工用火證據,則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大大提前。
與元謀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泥河灣劍齒虎、桑氏縞鬣狗、雲南馬、爪蹄獸、中國犀、山西軸鹿等29種,絕種動物幾乎佔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佔38.8%,這表明元謀人的生存時代不會晚於早更新世。有人根據動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認為當時的自然環境呈森林草原景觀,氣候比現在涼爽。關於元謀人的「絕對」年代問題,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測定,為距今170±10萬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根據古地磁分析和對比,認為是164萬年。但也有人認為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肆』 通過從元謀人化石中發現碳屑我們能夠得出什麼信息
1929年,考古學者在雲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碳屑和燒骨。由此,我們能得出元謀人能夠製作工具和能夠使用火。
在發現元謀人化石的地層中還發現有許多炭屑,常與哺乳動物化石伴生。大者直徑達15毫米,小者1毫米左右。
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另外還發現有大量炭屑。有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
經過多年發掘,總共出土石器17件,其中地層出土7件,地表採集到10件。
遺址發現
元謀盆地位於金沙江邊的崇山峻嶺之間,氣候乾燥炎熱,是滇中地區著名的"熱壩"。1965年5月初,地質工作者錢方、浦慶餘一行,在元謀大那烏村盆地上那蚌村後第四紀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掘出左、右中門齒各一枚,屬青年男性,形態特徵與北京人相似,時代比北京人更早。
經地磁儀器科學手段側定,這兩顆牙齒化石為距今170萬年的原始人類所有,屬直立人種中的一個新亞種——直立人元謀新亞種。元謀人的發現,對於揭示人類演化和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伍』 兩顆元謀人牙齒化石的發現有何現實意義
首先,人的牙齒和猿的牙齒、猿人的牙齒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根據牙齒這個動物名片,鑒定出是元謀發現的牙齒是人類的牙齒,同時,再經過石器,居住和活動痕跡、用火的證據等間接證據的證明,確定化石為早期人類的化石。
發現化石後,同期的化石都有什麼,地層構造是什麼樣的等信息,基本可以大概判斷是什麼年代的,比如某地層有恐龍蛋化石,那麼這個年代就是侏羅紀和白堊紀了。如果發現有熊貓化石、斑鬣狗、猛獁等動物化石,那基本就是新生代的了。有一些時期的地層,岩層怎麼排列是有規律的,比如奧陶紀的亮甲山組,或者中生代侏羅紀義縣組,科學家遇見這樣的岩層排列,就基本確定這地層是什麼時候的什麼地層了。也就是說,該地層的化石種類,岩層構造能夠證明該地層的年代。
對於人類化石這樣時間比較近,要求鑒定比較准確的化石,科學家一般都用碳----14測年法鑒定準確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