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為什麼過度收取用戶信息

為什麼過度收取用戶信息

發布時間:2022-11-07 23:57:35

Ⅰ 都有哪些APP涉及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小紅書,QQ音樂,騰訊新聞,網易新聞,網易音樂,58同城,等等,這些軟體都涉及到了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情況。

Ⅱ 為什麼現在很多app進去都要查看我們通訊錄,通話記錄

放在以前,各類APP安裝時需要的許可權其實沒有多少。而現在,哪怕是一款簡簡單單的APP,我們在安裝時會發現它申請的許可權也很多。這是為啥呢?我是 科技 和軟體行業的工作者,所以對這一塊還是比較了解的,現在將一些原因告訴大家:

1、 收集手機號資源 :

其實很多時候,APP安裝時提示需要通訊錄許可權,這個許可權可能和它本身的功能並沒有什麼關系,而是 APP服務商為了收集客戶的資料,為後續的營銷助力 。

2、 風控要求 :

其實很多APP是涉及風控的,比如像金融類APP、小額借貸類的APP,它們 為了風控需要,是要讀取你的通訊錄的,以便必要時能聯繫到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

所以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見,不少年輕人經歷了網路借貸,然後遭到電話轟炸。我們了解了這個原理,其實就可以避免了,比如在安裝這類APP時,通過手機手機嚴格禁止此APP讀取通訊錄許可權,或者做個假的通訊錄即可。

3、 實名制要求 :

隨著工信部對於固話和手機的實名制要求, 現在的手機號已實現全面實名制了 。不像以前在大街上可以買到未實名的臨時手機號,現在行不通了。

因為手機號是實名制的,所以一些 APP就可以通過用戶的手機號綁定來實現實名認證流程,這樣對於用戶而言更加便捷 。按現在的趨勢,未來手機號可能能證明一個人的身份。

綜上,現在各類APP之所以要讀通訊錄,主要原因就是: 收集信息+實名制要求 。為了避免我們信息的泄露,建議大家在安裝APP時拒絕此許可權申請。當然了,有些APP如果讀不了通訊錄許可權,甚至都無法正常運行,對於這類APP,如果必要則開啟通訊錄許可權即可。

經常會收到很多垃圾簡訊,比如,各種App所提供的「找伴侶」,貸款等等一些垃圾信息,煩不勝煩。可是,你又退訂不了,因為即使它給你提供了什麼發送「字母」退訂,實際上反而中了它的圈套,可能它設定的是「你默認」。

為什麼你的手機號碼被泄露呢?被這些App知道呢?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我們下載一些App的時候,它會要我們進行手機驗證,注冊。

除了這些之外,它們還會題主提到的內容「讀取通訊錄等等」,原因有兩種:

我們不排除有些App,讀取通訊錄是為了更方便我們找到朋友,能夠更好的為用戶服務,比如,支付寶,QQ以及微信通過讀取,獲得用戶信息,能夠更好的推薦朋友等等。

建議:有甄別App的能力,一些大企業App也應該盡量不讓它們讀取你的聯系人信息,定位等等。

其實很多APP並非出於本身功能需要要求通訊錄和通話記錄許可權,這兩項信息都屬於隱私級別很高的許可權,但是很多人為了使用APP而不得不選擇妥協或者忽視。

很多平台為了自身收集大數據和關聯用戶推廣的需求,強行要求通訊錄許可權而不詳細說明用途,這本身就是不合規的,侵犯了用戶的選擇權。只是目前我們國家針對這方面的立法不健全,也沒有人去主張這個許可權。李彥宏也因為說了一句真話:中國人愛用隱私換方便,而被很多人噴,真相本來就是這樣,只是都不願意承認罷了。

互聯網時代,普通用戶在平檯面前就是處於裸奔的狀態,沒有人會為用戶隱私負責。之前發生過的大量的用戶隱私泄露事件,最終也只是幾句道歉了事。所以希望大家應該有安全意識,不要輕易使用一些來路不明的APP,盡量拒絕獲取通訊錄的APP。

原因很多,這個要根據app的具體服務內容來確定,比如金融借貸相關的可能用於風控目的,社交類的可能主要是用於向你推薦朋友的作用。當然也不排除有些app涉嫌違法獲取用戶個人隱私數據並用做其他非正當目的,比如出售甚至直接用於電信詐騙等。

所以大家在選擇app時盡量選擇大公司開發持有的,也要在下載時避免山寨app。現在包括之前相當一段時間,中國的國內的app都是有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而選擇大的公司的app也是相對來說安全一些。

目前的情況是國家今年將花費一整年的時間來治理app過度手機用戶信息的情況。相信隨著法規和管理的深入,過度手機用戶隱私數據的情況會得到遏制,保護數據不被泄露的措施也會更加完善。

對不起不是全部,因為那是發生在安卓系統里,ios不會有。

違法成本低,所以為所欲為。

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總是控告國內公司竊取用戶信息的因素!反映了國內公司根本沒有法律觀念,雖然表面上要徵求用戶同意,到你不同意就不讓你通過!根本就是流氓行為!打死不承認!

商業目的為主,通過用戶的通訊錄做用戶畫像,然後電話營銷或定向推送

金融類app的風控需求也是在無視和踐踏個人隱私保護的基礎上,個人工資是最基本的償付能力證明,在國外工資貸也最成熟。中國的小貸行業除了幾個有消費金融拍照的銀行,剩餘基本都是金融 科技 (皮條客)公司, 科技 就是獲取你的個人信息做畫像。期待2019隱私執法能遏制一下混亂的市場!

以上統統都是出於商業利益目的,除了個別APP確實需要某項許可權才能正常運行外。

獲取更多的用戶數據,一方面是為了更好的了解用戶行為,更好的改進APP,但很多都是為了掌握和販賣用戶資料。

Ⅲ APP是怎麼竊取用戶信息的如何防範

手機APP竊取隱私或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現象,早已不是新問題。在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必須品的背景下,人們對智能手機的深度依賴決定著其已成為人們的隨身物品。

工作開會時攜帶手機,居家旅遊時攜帶手機,甚至休息時也將手機放到床頭。那麼,一旦一些APP無視用戶權益,隨意窺探、收集用戶隱私的話,消費者將毫無隱私和安全感而言,淪為被隨意窺視隱私的「裸奔者」。

注銷不使用App的賬號

對於不使用的App,很多人選擇直接卸載,騰出手機內存空間,但後續還可能收到相關的簡訊及電話騷擾。

建議大家在卸載不常使用的App前,首先將個人信息解綁(如銀行卡等),然後再按照流程注銷賬號。

Ⅳ 為什麼國內的應用都要竊取個人隱私

APP竊取個人隱私行為的背後有著巨大商業利益,部分應用程序像小偷一樣竊取用戶個人信息,或通過倒賣牟取非法利益,或用於商業廣告投放。另一方面對相關行為的處罰力度較輕,不法分子有恃無恐。

APP非法採集用戶信息的情況不容樂觀,用戶需加強風險防控意識,關鍵時刻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

事實上針對手機APP過度搜集個人信息現象,國家相繼出台了《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和《網路安全實踐指南——移動互聯網應用基本業務功能必要信息規范》,對APP超范圍收集、強制授權、過度索權等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作了明確規定。

(4)為什麼過度收取用戶信息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安裝手機APP時一定要細心看看,及時拒絕一些許可權的申請,防止這些流氓軟體在後台竊取我們的個人信息,泄露個人隱私而造成一定的影響,用戶必須要從源頭上杜絕。另外安裝APP時要去正規軟體市場下載,安裝殺毒軟體,防止軟體後台自動安裝。

要提高隱私許可權的安全認知意識,在APP的下載安裝和使用時提高警惕,甄別掉可疑APP。其次用戶應從正規渠道下載手機應用。

要做到積極管理手機隱私許可權,在APP安裝時把重要的隱私許可權統統禁止,在以後提示確實需要相關的隱私許可權時再允許APP獲取。最後用戶還可以利用常用安全軟體和隱私保險箱來協助甄別並關閉那些不必要的許可權。

Ⅳ 中消協提醒:網路授權須謹慎,你如何看待手機APP過度索取個人信息授權

中消協的提醒並非是小題大做,軟體的授權很多都是沒有必要的,但為什麼會想要你授權,更多的是從你的個人信息和其他信息裡面汲取到很多重要的信息對你進行精準的推送,比如你的喜好,起床的時間,吃的東西,平常的消費和日常的消費能力等等,雖然這些東西都是從你的個人信息裡面推算出來的,但不覺得很恐怖嗎?你的所有信息APP都知道,這是非常嚇人的。

中消協的這個提醒也是給很多不法APP敲響警鍾,不要過度的去索取用戶的個人信息,你需要什麼就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就老老實實的放著別動,別到時候下了你的APP,結果你公司跑路了把用戶信息泄露跟沒事人一樣,這種做法不道德,也不會受到原諒。

Ⅵ iOS 15成「照妖鏡」——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何時休

每次iOS的更新都會帶來新一輪熱議,而近期iOS 15更新後的熱度和持續時間卻超出過往—這是因為「App隱私報告」的出現,如同「照妖鏡」將App過度讀取用戶信息的問題再次曝光在大眾面前。當手機已成為大多數人手中掌握衣食住行的工具之時,用戶信息被如此輕易地獲得,不得不讓人擔憂:各種App在帶給我們方便之餘,為何屢成用戶隱私的黑洞?

圖片

iOS 15變身「照妖鏡」

沒有硬體產品發布的WWDC 2021被人們調侃為近年來蘋果最「軟」的發布會,沒有底層邏輯變化的iOS,iPad OS 和Mac OS的迭代更新似乎也未能在終端市場激起太多水花。不過隨著近期iOS 15的推送和大量用戶升級,它的熱度突然爆表。

這得從蘋果在iOS 15中引入「App隱私報告」(App Privacy Report)說起。通過它用戶可以查看App在何時收集自己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位置信息、麥克風、照片、過去一周內的聯系人,以及該App訪問這些數據的頻率。不僅如此,用戶還可以找出這些App與哪些第三方共享了自己的數據。可以說在iOS 15的這項功能下,所有App的行為將一目瞭然。

iOS15新增的「App隱私報告」,讓所有App的行為一目瞭然。

當蘋果在WWDC 2021上介紹這項功能時,並沒有激起太多水花,但隨著越來越多蘋果用戶將手中的設備升級到iOS 15,美團、QQ、微信等「國民級」App過度讀取用戶信息的行為開始引發 社會 熱議。以美團為例,有網友透過iOS 15中的「記錄App活動」選項,發現美團連續24小時對其定位,每5分鍾一次,讓人忍不住發問:「這到底是要干什麼?」。

擁有12億用戶的微信同樣被發現在後台反復讀取用戶相冊。此外,多名用戶還通過「記錄App活動」發現淘寶、QQ、微博、搜狗輸入法等都在後台對用戶反復定位或讀取相冊。

這些App讀取用戶信息的行為大多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頻繁地讀取讓用戶非常反感,沒有任何人希望自己保存在手機相冊中的照片、當下定位信息等數據被App長期持續讀取。當這些App的行為被公開後,自然引發大眾對它們是否侵犯個人隱私問題的懷疑與擔憂。

App過度收集信息並非「新鮮事兒」

一位美團工程師在10月11日公開回應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類軟體在單方面讀取系統操作日誌後,進行了選擇性展示。經美團工程師測試,在相關許可權開啟且App後台仍處於活躍狀態時,大部分主流App均會被該軟體檢測出頻繁讀取用戶信息,且監測結果高度相似。

根據這些回復的邏輯,不考慮用戶成本隨時喚起、隨時收集用戶信息就可以更精準地實現用戶畫像,從而具有針對性地展開服務,但「方便用戶」的初衷並不能劃清與侵犯隱私的界限,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始終應得到尊重。

可以看到,從索要非必要許可權到過度讀取信息,手機App這些年一直存在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過度使用用戶信息的情況。具體而言,App存在的問題大致分為「違規收集」 和「違規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兩個層面。「違規收集」是指這些App私自收集、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例如,未明確告知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獲得用戶同意前,App就收集用戶信息;或是在非服務所必需或無合理應用場景,超范圍、超頻次收集用戶信息;「違規使用」則指私自共享用戶信息至第三方、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

App為何頻繁越界

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飽受詬病,但為何各大App仍然在這個問題上頻繁越界?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得先對個人信息的分類有一個了解。一般來說,用戶信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准靜態信息,比如用戶姓名、年齡、住址等,通常不會頻繁變更,App採集一次後,信息便可長期使用。另一類是動態信息,比如用戶的位置、移動支付情況、個人 健康 狀態等信息,經常或隨時處於變化之中。動態信息就需要App頻繁訪問方可獲取。從技術上來看,App頻繁訪問用戶信息確有業務需要的因素,比如導航路徑規劃,自然需要了解用戶的實時位置; 健康 監測業務,則需要隨時獲取用戶的運動數據以及身體狀況等信息。

圖片

App在用戶信息收集上頻繁越界,歸根到底還是利益。

Ⅶ 眾多APP「瘋狂」索取用戶信息目的何在

1月3日,支付寶開放年度個人賬單查詢之後,芝麻信用「搭便車」讓消費者「被選擇」授權獲取個人信息的事實在網上曝光。隨後,中國人民銀行約談支付寶和芝麻信用。近日,關於一些APP過度索權和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的話題成為輿論焦點。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為了收集用戶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占據市場先機,一些APP過度索取消費者許可權的情況近乎「瘋狂」,相關法律和監管滯後。

「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

「大數據時代,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搜集的數據越多,營銷價值就越大。」一位從事互聯網營銷的業內人士一句話點破了其中奧秘。

——法無「明」權,保護零散。我國目前對公民個人信息權利的保護始終是依附在隱私、網路安全等領域進行保護,尚未形成法定的獨立權利,這直接導致相關保護規范力度不足,措施不夠。「大多是概括性、原則性的規定,執行力非常缺乏。」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慶華說。

——侵權普遍,維權困難。有專家形象地將目前消費者個人信息被侵犯的環境比喻為「溫水煮青蛙」。在企業大量不同程度地違法採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環境中,消費者不但難以知曉有哪些規范能夠支持自己維權,甚至都難以知曉自己已被侵權。

——一些「實名制」規定有漏洞。汪慶華認為,目前,各種「實名制」相關規定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地方的規定甚至成為授權企業過度採集信息的合法依據。

「越是大的平台、知名的公司,就越需要珍惜用戶,保護和捍衛用戶的個人信息,經合情合法授權利用,是一個企業不可動搖的理念。」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表認為,掌握大量原始數據的企業,更應自覺承擔起保護個人數據的責任,「APP中包含了用戶諸多隱私信息,若不能好好保護反而『偷偷摸摸』獲取更多信息,將極大影響用戶的使用安全感。」

強化監管勢在必行

汪慶華認為,雖然我國已經有多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個人信息和與互聯網相關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但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需要確立一個和其他人格權區分的個人信息權,在立法層面將原本分散的保護規定整合起來,建立起專門的保護機制。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旻認為,支付寶年度賬單默認勾選協議這類現象的發生不是偶然。「從用戶服務協議的簽訂是否在醒目位置明示、協議內容是否合法合規等要素看,電商立法勢在必行,以進一步完善平台條款的合法性,理清用戶與平台的法律關系。」

此外,強化對巨頭企業行為合法性的行政監管非常重要。尤其是針對消費者被侵權,但尚未察覺損失的情況,要有針對性地對企業展開檢查,建立適當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行政處罰機制。

1月2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江蘇省消保委訴網路涉嫌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及相關問題正式立案。「發展公益訴訟,塑造社會在個人信息領域維權意識,支持各地消費者保護協會代表消費者維權有積極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研究員熊丙萬表示。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說,雖然管理諸多應用程序不太現實,但監管部門可以從應用商店入手,通過管平台來間接管應用,加強應用商店的審核標准,不斷改善應用過度索取用戶信息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過度收取用戶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研發轉技術文檔怎麼樣 瀏覽:702
商業銀行的市場准入有哪些內容 瀏覽:355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是什麼意思 瀏覽:39
為什麼qq經常正在更新數據 瀏覽:180
內存是如何存數據的 瀏覽:55
信道狀態指示包括以下哪些信息 瀏覽:305
什麼是現代市場體系 瀏覽:891
加盟代理商如何注冊 瀏覽:249
g工程和數字媒體技術哪個前景好 瀏覽:372
信息化系統如何運維 瀏覽:415
濟南特色早餐技術培訓哪裡好 瀏覽:292
什麼是貨幣交易所的充值與提幣 瀏覽:951
信息提取題考查什麼 瀏覽:388
老外技術到底怎麼樣 瀏覽:745
微商老代理回歸朋友圈怎麼發 瀏覽:342
奶牛貓在市場上是什麼價格 瀏覽:938
心電圖中的數據表示什麼 瀏覽:76
程序員那麼可愛在哪裡可以看全部 瀏覽:5
信息組織都有哪些 瀏覽:375
醫保報銷數據怎麼寫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