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材、中葯飲片的特徵性狀從哪些方面把握
中葯飲片是中葯材經過按中醫葯理論、中葯炮製方法,經過加工炮製後的,可直接用於中醫臨床的中葯。這個概念表明,中葯材、中葯飲片並沒有絕對的界限,中葯飲片包括了部分經產地加工的中葯切片(包括切段、塊、瓣),原形葯材飲片以及經過切制(在產地加工的基礎上)、炮炙的飲片。對於前兩類,管理上應視為中葯材,只是根據中醫葯理論在配方、制劑時作飲片理解。而管理意義上的飲片概念應理解為:「根據調配或制劑的需要,對經產地加工的凈葯材進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稱為中葯飲片」。
Ⅱ 炒白芍與生白芍的區別是什麼
1、生白芍和炒白芍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加工方式不同,它們來源於同一種植物,是植物白芍的根,但生白芍是把植物白芍的根取出以後,去掉泥沙切片,曬干後直接得到的中葯,而炒白芍則是把切好的生白芍用文火炒制加工以後得到的中葯材。
2、生白芍和炒白芍在要有功效上也有一定區別,經過加工的炒白芍葯性比較柔和,具有養血斂陰的重要功效,它在臨床上多用於人類肝氣不足和脾胃虛弱的治療,而生白芍的葯性較強,它的止痛效果特別好,是治療人類胸類脹痛和經期腹痛的常用葯。
生白芍飲片性狀:
1、白芍呈類圓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紅色或類白色,平滑。切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可見稍隆起的筋脈紋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酸。
2、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的可見焦斑。氣微香。
3、酒白芍形如自芍片,表面微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的可見焦斑。微有酒香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白芍
Ⅲ 葯品檢驗報告書中說紅花性狀不符合規定,請問應以劣葯還是假葯論處另,中葯飲片的性狀包括哪些方面
這是葯品檢驗報告書的格式,紅花性狀不符合規定,就是不合格,按假葯論處。
葯品檢驗中任何一項檢驗項目不符合規定,都是不合格葯品。具體按劣葯、還是按假葯論處。參照《葯品管理法》假劣葯及其按假劣葯論處的規定。
比如含量測定:含有標准規定的成分,但是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國家葯品標準的,為劣葯。
葯品所含的成分與國家葯品標准規定的成分不符的。為假葯。
性狀的檢測:對於西葯和中成葯性狀的檢測結果,如果與標准不符,不能都按假葯論處。比如:有花片、碎片、裂片,性狀不符合規定。但是含量符合規定,就按劣葯論處。
但是中葯材和中葯飲片是特殊情況,它們的性狀特徵往往就決定了葯品的真假。很多時候在從性狀就能判斷中葯材和中葯飲片的真偽時,就不需要再做含量或化學鑒別的檢驗項目了。比如你說的紅花從性狀上就能鑒別真偽,性狀不符合標准規定,那就是假葯。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有豐富經驗的老葯工也是這樣鑒別中葯真偽的。比如:金錢草與偽品風寒草的鑒別,山葯與偽品木薯的鑒別,山茱萸與偽品山葡萄的鑒別等等,都是單從性狀上就能鑒別真偽,還需要做其他項目的檢驗嗎。
Ⅳ 中葯飲片外觀檢測中的顏色檢測主要檢查哪些內容
中葯外觀性狀是中葯質量重要評價指標 ,涉及到形態、色澤、 氣味、 質地等方面。其中 ,顏色和氣味是外觀質量檢查中的主要指標。由於目前仍是通過眼看、 鼻聞、 口嘗的方法來控制中葯的顏色和氣味 ,檢測結果不可避免的受到感觀差異和檢測環境的影響 ,客觀性和准確性難以保證。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 ,電子鼻和電子舌相繼問世 ,並出現了成熟的商業化產品 ,在食品、 環境檢測和醫葯等研究領域逐漸開始應用。
無論是湯劑還是成葯 ,葯材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臨床用葯的有效性。長期以來 ,葯材質量標準的研究都以化學成分含量測定為中心。但中葯是通過多成分、 多靶點的作用方式起效 ,其物質基礎應當是中葯的葯效組分。通過測定葯材單一或極少數幾種化學成分來控制中葯質量的方法一直備受爭議。古人的經驗鑒別是從整體上控制中葯質量的方法之一。通過葯材的外觀性狀 ,主要是從形、 色、 氣、 味等方面來衡量葯材品質。葯材的形狀主要影響有效成分的溶出 ,而色、 氣和味與葯材所含成分及其含量直接關聯 ,可以作為有效組分的評價指標。
然而 ,傳統的氣味檢測方式由人的感觀控制 ,缺乏客觀性 ,准確性、 重復性差 ,不能適應現代標准化控制的需要。電子鼻和電子舌不但可以實現氣味的客觀化表達 ,與普通的化學分析儀器 ,如色譜儀、 光譜儀等相比 ,它們得到的不是被測樣品中某種或某幾種成分的定性與定量結果 ,而是給予樣品中與氣味相關聯成分的整體信息。
Ⅳ 中葯鑒定學中,性狀鑒定包括哪些內容
中葯的鑒定包括真偽鑒定和優劣鑒定,常用中葯鑒定的方法主要有基原(來源)鑒定法、性狀鑒定法、顯微鑒定法、理化鑒定法、生物鑒定法,簡稱為「五大鑒定法」。
中葯資源的性狀鑒定包括性狀,大小,色澤,表面特徵,質地,斷面,氣,味,水試,火試十項
中葯飲片的性狀鑒別,實際上就是傳統的經驗鑒別,是用人的感官,採用看、嘗、嗅、聽、手摸及水試和火試等方法,主要包括形狀、規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顏色、特徵、質地、折斷現象、氣味,主要工具有放大鏡,紫外光燈等。
性狀鑒定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來鑒別葯材的外觀性狀。這些方法在我國醫葯學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鑒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性狀鑒定和來源鑒定一樣,除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亦需核對標本和文獻。
對一些地區性強或新增的品種,鑒定時常缺乏有關資料和標准樣品,可寄送少許樣品到生產該葯材的省、自治區中葯材部門或葯品檢驗所了解情況或請協助鑒定。
必要時可到產地調查,採集實物標本,了解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等情況,以便進行鑒定研究。直觀的性狀鑒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葯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Ⅵ 中葯材質量怎麼辨別
外觀質量
中葯材外觀質量依據其外觀特徵來判斷的質量。中葯材的質量取決於臨場療效,療效是由中葯材屬性所決定。因此,從中葯材外觀屬性的變化可間接地確定療效、評價質量。人們在長期實踐中認識到,中葯材的療效與其形、氣、色、味等屬性密切相關,傳統的性狀特徵依然是目前評價葯材質量的重要指標。如黃連味苦、色黃與小檗鹼含量有關;延胡索塊莖斷面色黃,其延胡索乙素含量高;薄荷揮發油主要含與葉表皮的腺鱗及腺毛中,葯典規定其葉含量不得小於30%。這些說明性狀指標評價中葯材質量是科學的。
2
內在質量
中葯材的療效和葯效物質的含量密切相關。因此,中葯材最科學合理的質量指標應是葯效物質的含量。《中國葯典》2005年版收載的551種葯材及飲片品種中,規定了217種中葯材有效物質的含量限度,如黃連中小檗鹼的含量不得少於3.6%,國產沉香中醇浸出物的含量不得低於10.0%。
3
綜合質量評價
由於中葯材化學成分極其復雜,一味中葯即是一個「大處方」,其臨床療效是多種成分協同作用的結果,單一成分或數種成分的含量不能說明中葯材的質量。國家已經規定在中葯注射劑中以指紋圖譜作為質量控制標准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葯材的葯效成分被人們弄明白,中葯材「療效不清,成分不明」的狀況將改變。
Ⅶ 中葯鑒定學中,性狀鑒定包括哪些內容
性狀鑒別是對葯材的形、色、氣味、大小、質地、斷面等特徵,簡單理化反應,直接觀察葯材,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區分葯材真偽優劣的方法,這是數千年勞動人民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的寶貴經驗。
中葯鑒定學的研究方法:在繼承祖國醫葯學遺產和傳統鑒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中葯的歷史、來源、品種形態、性狀、顯微特徵、理化鑒別、檢 查、含量測定等 ,建立規范化的質量標准以及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
(7)飲片性狀中獲得的信息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葯飲片的性狀鑒別,實際上就是傳統的經驗鑒別,是用人的感官,採用看、嘗、嗅、聽、手摸及水試和火試等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形狀、規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顏色、特徵、質地、折斷現象、氣味,主要工具有放大鏡,紫外光燈等。它簡便易行,在葯房櫃台即可進行,鑒別時可運用植物分類學、解剖學的理論知識進行鑒別。
Ⅷ 中葯飲片的質量主要由以下哪些方面評判
中葯飲片質量主要從凈度
色澤
氣味
水分
片型及粉碎粒度
灰分
浸出物
有關
成分
鑒別
包裝檢查
有毒成分等幾個方面評價
.
易受中葯材產地
儲存方法
炮
制工藝等的影響
.
同一種中葯飲片有多種炮製方法的現象很常見
,
因炮製方法的差異
輔料的差異
導致炮製品葯性功效等發生相應變化
.
目前中葯材的採收過程中普遍存在重量
輕質的現象嚴重影響飲片的質量。在中葯飲片加工過程中
為提高中葯飲片的療
效
增加有效成分的浸出率
糾正葯物偏性
需對中葯進行炮製
D
前
我國中葯飲
片大部分仍以個體小作坊的形式生產自動化的流水線作業較少見
因缺乏先進的
中葯材炮製技術
規范化及現代化管理手段先進的加工工藝
導致
D
前在中葯飲片
的生產過程中
易出現因操作不當引起葯物有效成分流失的現象發生。為了使葯
材更加美觀並防止蟲蛀
採用硫磺熏蒸葯材
導致葯材中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對中
葯飲片使用者的健康不利。
中葯飲片中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及處理策初探
Ⅸ 中葯飲片的鑒別方法
中葯飲片的鑒別方法
中葯材的來源、產地、商品規格、用葯習慣的炮製方法等因素,產生了同一品種在形態特徵上的差異、葯材與飲片在形態特徵上的差別,有的同一飲片又常是由多個品種混合而成,所以對真偽鑒別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葯飲片的鑒別方法,歡迎閱讀。
01牢記葯材主要特徵
要想區分各種葯材的真偽優劣,首先要努力學習中葯鑒別的基礎理論知識。同一種葯材,無論產地有什麼變化,規格有什麼標准,其主要特徵不會起根本的變化。每一種葯材都有其各自區別與其它葯材的主要特徵。這些特徵,是我們監管人員做好真偽鑒別必備的基本功。
形狀鑒別:防風的「蚯蚓頭」;潞黨參的「獅子盤頭蘆」;野人參「蘆長碗密棗核丁,緊皮細紋珍珠須」;海馬的「馬頭蛇尾瓦楞身」;蘄蛇的「翹鼻頭」。「方勝紋」。「連珠斑」。「佛指甲」;天麻的「鸚哥嘴」「肚臍眼」;檳榔的「大理石樣花紋」。
顏色鑒別:丹參紅色,黃連黃色,紫草紫色,烏梅黑色,血竭黑似鐵,研末紅似血。
質地鑒別:南沙參「松泡」;山葯富「粉性」;當歸「油潤」;鬱金、「角質有光澤」。
斷面鑒別:杜仲折斷時有膠絲相連;黃柏折斷面是纖維性,裂片狀分層;苦楝皮折斷面分為多層薄片,層層黃白相間;大黃在光下有「星點」;何首烏可見「雲錦狀花紋」;蒼術有「硃砂點」「起霜」現象。
氣味鑒別:肉桂的濃烈特殊香氣;阿魏的'大蒜樣臭氣;苦杏仁的苯甲醛樣香氣;穿心蓮苦至咽喉,經久不衰。
02注重葯材之間的比較
市場上銷售的多為中葯飲片,是將完整葯材通過凈制、切制或炮製製成一定的規格,故飲片不同於完整葯材的鑒別特徵,改變了形狀、大小、顏色、甚至氣味,加之機器切片改變了原手工飲片,這樣將相似葯材飲片進行比較尤顯重要。在日常監管工作,要勤看多比較,從比較中找出葯材之間的主要不同特徵,關於分析總結,不斷積累中葯飲片外觀鑒別經驗。
原葯材與飲片相似的類型有些葯材與其飲片在外形基本相似(主要是花草類中葯),記憶葯材本身的特徵及其不同點,就可正確認識中葯。如徐長卿與白薇,二者根莖切面同為結節狀,根表面淡黃棕色,橫切麵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主要區別是徐長卿根莖結節小,有丹皮樣香氣,味辛而麻舌;白薇根莖結節粗大,無香氣,味微苦。又如地骨皮和香加皮,二者同為捲筒狀或槽狀,表麵灰黃色或灰棕色,質輕脆易折斷。主要區別是地骨皮橫切面明顯分為內外兩層,無香氣;香加皮橫切面為黃白色,有濃厚的香氣。
葯材本身不相似,但飲片相似的類型本類型應以記憶飲片特徵及其不同點為主,輔助葯材本身的特點。如前胡與防風,飲片同是表麵灰棕色,根頭片表面具密集細環紋及纖維狀毛,切面有菊花心,棕色油點。主要區別是防風切麵皮部有較多放射狀裂隙,組織疏鬆,有清香;前胡根頭處表的殘留有淺紫色片狀葉鞘(紫花前胡),切面少裂隙,組織緊密,有油膩。
葯材名稱相近,功效相似的類型如草烏、川烏,均是經加工後的橫切片或縱切片,類圓形或圓錐形,表麵灰黑或灰褐色,角質樣,維管束呈點狀或條狀突起。主要區別是草烏飲片常因粉性差而干癟,頂端無或偶有殘留莖基,切面無纖維狀突起。
03掌握葯材經驗鑒別方法
老葯工們在我國傳統醫葯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鑒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除了掌握上面提到的外觀鑒別方法和經驗鑒別術語外,還要掌握某些葯材的水試及火試方法。我們在日常監管工作中要多向他們學習,虛心請教,不斷提高鑒別能力和水平。
水試方法:某些葯材遇水能產生特殊現象,如西紅花加水泡後水溶液成黃色;秦皮浸出液在日光下呈碧藍色熒光;葶藶子、車前子加水浸泡,種子粘滑,體積膨脹;天然牛黃水濕後有「掛甲」現象;蘇木投入熱水中水溶液變成紅色;乳香加水研磨後呈白色乳狀液,而沒葯加水研磨後呈黃棕色乳狀液;青黛放入水中後水不染色,且漂浮於水面之上。
火試方法:有些葯材用火燒,能產生特殊的氣味、顏色、煙霧、閃光和響聲等。如降香用火燒則香氣濃烈,有油流出,灰為白色;海金砂點燃發出爆鳴聲和閃光;青黛燃燒有紫紅色煙霧冒出;將燒紅的針插入牛黃中,牛黃分裂成層,呈片狀,氣香。
1 葯品真偽鑒別
1.1 麥冬與偽品 正品:紡錘形,兩端略尖,較瘦,中柱較粗,顯微鏡下觀察,韌皮部束16~22個,其他性狀見葯典。偽品:性狀與正品基本相同,其不同點,兩端較鈍圓,比較胖,中柱細小,顯微鏡下觀察,韌皮部束10多個。
1.2 桔梗與偽品 正品:根莖有蘆頭,上面生有多數半月形蘆碗,表面白色或淡黃色,細嫩,全體有皺紋和須根痕,質輕易折斷,斷麵皮層為白色,木部黃色,棕色形成層明顯,整個斷面似菊花紋,習稱「金井玉蘭」,味微甜而後苦,有菊糖反應。偽品:無蘆頭,頂端可見地上莖殘基,表面栓皮已颳去顯類白色,留有棕色栓皮殘痕,較粗糙,全體有扭曲的縱溝紋,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相間,為異型維管束,味微苦而麻舌,無菊糖反應。
1.3 胖大海與偽品 正品:橢圓形,表面皺紋粗而疏,手搖無響聲,內有子葉二片,大而菲薄,有二片胚乳,水浸泡膨脹呈海綿狀,膨脹速度較快,其體積比干品大2.5~3倍。偽品:類圓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細密的網狀紋,手搖有滾動聲,內有子葉二片肥厚,無胚乳,水浸泡呈現海綿狀,但膨脹速度緩慢,其體積比干品大1.5~2倍。偽品:扭曲成繩狀,外皮光滑,不易層層剝離,而易縱離,表面淺灰棕色無地衣斑塊,皮孔少而大並有三角形葉痕,淺棕色圓形突起,皮孔少,質堅韌不易折斷,味苦微澀,水浸液淺黃棕色無熒光,顯微特徵: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
1.4 黨參與偽品 正品: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根頭部有獅子盤頭蘆,根頭下有緻密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體之半,全體有縱紋,散在有眉狀的疤痕,支根斷落後常見黑褐色膠狀物,斷面黃白色有裂或菊花紋,中央有黃色圓心,有特殊香氣,味微甜。偽品:外皮黃色或棕黃色,根頭部無獅子盤頭蘆,而具地上莖葉殘基,近根頭部有環狀橫紋,表面有明顯的橫向皮孔,質柔軟,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間本心黃色,味微甜後而苦。
1.5 蘇木與偽品 正品:黃紅色至棕紅色,水浸液呈桃紅色,加幾滴石灰水即顯玫瑰色。顯微特徵:有晶鞘纖維。偽品:紅紫色或棕紅色,水浸液呈淡棕黃色,加幾滴石灰水即顯淺黃色,加酸顯黑綠色。顯微特徵:無晶鞘纖維。
2 葯品摻假識別
2.1 摻假:(1)為鹽、礬。砂燙後取出放入重鹽水或白礬水內浸泡撈出晾乾。(2)用塑料做的。識別:(1)日光下細看錶面有一層亮晶晶的白色物。(2)用舌舔之,有明顯的鹹味或苦澀味。(3)塑料做的,用火燒之即可鑒別。
2.2 柴胡 摻假:(1)非葯用部分,柴胡葯用部分為根部。商品飲片中常混有地上莖。(2)其他假葯:A、棉花莖稈及葉柄:表面紅棕色有短距毛,斷面黃白色,木質實心。B、花生秧子桿枝梗:表面黑褐色或黑綠色,披短距毛,斷面中空。以上非葯用部位和假葯常與柴胡混合後切片冒充真品。識別:柴胡為地下根,具纖維性,切片後觀察飲片常見類網狀紋孔。上述偽品不見網狀紋孔,多為木質實心或中空。
2.3 金銀花 摻假:(1)噴灑高糖水。(2)噴灑糖蜜混合水,附加黃褐色細砂或玉米面類雜質。(3)噴灑鹽水。識別:用手抓起,緊握則發現下列情況:(1)質脆易碎(夏天天潮除外)為高糖水。(2)有濕感為鹽水。(3)手感有粉狀物附著,為含有砂石粉或玉米面類雜質。(4)成團狀或極緩慢的鬆散開或有粘手感,可能含有糖蜜水類雜質。
2.4 茯苓 摻假:一般產地加工沒有假貨。多為市場上葯販子自製假貨混入。假貨所有原料多為碎雜的茯苓面加麵粉等加工製成。為不規則塊狀混入茯苓中。識別:(1)外觀:真品為較規則的塊狀或片狀,表面緻密平坦或不規則的多稜角塊狀,白色或偶有帶粉紅色。假品一般無片狀,只有六棱體或多稜角不規則塊狀,表面不平坦,白色或帶有粉紅色。(2)口嘗:真品嚼之粘牙,偶有牙磣感或可見緊挾砂石粒。假品不粘牙,有牙磣者亦無明顯砂石狀物。(3)浸泡:真品經浸泡煎煮,除膨脹外,一般保持原物狀,不散碎。假品經浸泡或煎煮即溶化為碎顆粒或團粉狀。不再保持原物形狀。
2.5 冬蟲夏草 摻假:一般摻假為中間插有木棍或鐵絲。識別:用手將冬蟲夏草折斷處掰開,即可發現。
2.6 雞內金 摻假:主要是摻有鴨內金。識別:雞內金較輕,個體較小,質酥脆,色黃,砂燙後起凸明顯。鴨內金較重,個體較大且厚,質堅硬,色綠,砂燙後不易凸。
2.7 全蠍 摻假:鑒於加工特點,其摻假一是潮濕,二是鹽多,三是全蠍腹內有金屬或其他填充物。識別:潮濕和鹽分直觀可見,腹內金屬物等可觀其腹部是否有凹凸不平,手捏硬而鼓可掰開檢查,亦可用磁石吸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