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甲乙雙方簽訂合同,一方反悔,可以解除合同嗎
沒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合同一般情況下是有效的,對方均有約束力。
Ⅱ 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的合同是否有效
一、如果信息不對稱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可以顯失公平或者重大誤解等,撤銷合同,
二、要以上面兩個原因撤銷合同的難度非常大。
三、這個不屬於合同無效的情形,最多屬於可撤銷。但難度極大。
Ⅲ 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WK26
1、相互依賴與人際互信
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社會里,需要跟別人合作。跟別人合作,我們得到的要比一個人生活要多得多。
蓋大樓的故事講得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相欺負的能力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事件的進展而變化的。
這種利用信息不對稱來欺負別人的做法,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現。
1)欺騙
2)偷懶
3)逆向選擇
4)道德風險
5)敲竹杠
3、檸檬市場的故事
市場上之所以崩潰,並不是因為市場里有低端的產品。有低端的產品不重要,低端的產品可以賣低價,市場之所以崩潰的根本原因在於,買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體的品質。
4、人際互信並不天然存在
阿克羅夫《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的做重要性,在於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和人之間是沒有互信的,人的腦子跟腦子之間是沒法相連的,高品質產品要和低品質產品區分開來,把自己彰顯出來,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買家無法分辨商品的優劣時,就會離開這個市場,跟著賣家也會離開那時候市場就會崩潰。
小結
今天我們進入一個大的模塊:互相依賴。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合作能給彼此帶來極大的利益,但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總會有一方欺負另外一方的行為。
而經濟學家阿克羅夫通過「檸檬市場」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與人之間本來是沒有互信的。這也就引出了接下來的問題:人們是怎麼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的。
思考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互相不信任的,有哪些辦法能夠幫助人們逐漸建立信任?
世界上存在優質和低質商品,重要的是如何把優質和低質商品區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是所有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本質。
1、品質穩定是優質
從經濟學角度看,在各種關於產品質量的標准中,有一個經常別人忽略的標准,那就是均勻,勻質。勻質本身是質量得一個重要的標志。
比如,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大型的國際快餐連鎖店,它裡面賣的食物,你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它要努力做到,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你只要走進它的連鎖店,你吃到的食物的品質。烹飪的口味,還有你享受到的服務,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他們標榜的品質。
2、性價比相當才是優質
優質產品的優質,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還有第二成含義,那就會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所要付出的邊際成本應該跟他得到的邊際收益相當。當兩者相等的時候,我們說它達到了優質的標准。簡單來說就是,不是質量越高越好,也不是價格越低越好,一分錢一分貨,對用戶來說是值得的,這才是好。
·福特一款汽車有質量隱患的例子
·制定國內校車標準的例子
課堂小結
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優質這個概念做了兩重的解讀:
1、質量均勻本身也是一種優質的表現;
2、人們追求的不一定是質量的絕對的提高,而是性價比相當。用經濟學的話說,在追求質量的時候,邊際收益應該等於邊際成本。
如果一分錢的投入能夠帶來兩分錢的質量提高,那就應該繼續投入下去,如果只能帶來半分錢的提高,那就應該減少投入,及應該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地方停下來。
思考
如果在市場上買到的牛奶,裡面蛋白質的含量又高有底。如果政府規定所有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一個最低的標准,這樣的規定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前我們講了信息不對稱的含義,昨天我們解釋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什麼叫做優質。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個一個討論,人們是通過哪些辦法,逐漸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障礙。
1、重復交易
「信任起源於重逢」重復交易都會一個好辦法,騙你一次。騙你兩次,總不騙你第三次。人們知道會重逢,就會減少欺騙。【1我又不是買給你一個人,你放心,這個價錢已經是最低價了……2我天天都在這里擺攤……】
2、第三方背書
中間人擔保
學生想去名校讀書,推薦人,推薦信這種做法在國外很常見。
美國的一家二手車經銷商CarMax
3、通過附加成本發信號
需求第三定律——好東西要運到遠方去,每當一個產品要加上一個更高的附加值之後,就只有那些品質更高的產品才配得上。
舉例:
買橘子的時候故意留兩片葉子,能夠說明橘子的新鮮程度;
一家餐廳的餐具是用銀做的,那這家餐廳的廚師手藝也一定不會差;
美國的醫學院畢業生去醫院面試,光是一身行頭就要幾萬美元,這是向別人發出信號,我的手藝,我的本事配得上這身行頭。
小結:
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對稱的辦法,今天講了三個:
1.重復交易
2.第三方背書
3.通過增加附加成本來發出信號
思考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有沒有減少信息不對稱?又有沒有增加信息不對稱,為什麼?
今天我們講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實施質量保證。
1、以品質三包代替品質檢驗
但消費者對你的產品沒有信心時,你讓他們試用一下,感受一下,這當然可以克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品質檢驗也是需要成本的,當質檢的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值得花錢去找那麼一兩個有問題的產品了。這時候,我們先把產品賣出去,實施三包,讓廣大的用戶自己來發現那些有問題的次品,只要承諾他們一旦發現次品就可以拿來換,那就可以了
2、以延保合約甄別用戶
廠家提供延保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另外有個信息不對稱,他們要把那些粗心大意和特別挑剔的用戶甄別出來,對他們收更高的費用。
因為這樣,廠家就可以確保產品質量所要付出的邊際成本不至於太高。他們的鍵盤,不需要做絕對的防水,屏幕,可以不需要做到堅硬的可以抵抗小刀的塗刮,機身,不用堅固的可以抵抗一米高度的墜落。
這符合我們所講的,從經濟學角度衡量的優質的標准,那就是為了確保產品的質量,邊際成本應該等於邊際收入。
3、以共享合約保障品質
我們在進行交易、買賣的時候,有些產品的質量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一眼就能夠看出來的,有些產品的質量很難判斷,事前無論你規定多少個維度,你還是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這時候使用共享合約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舉例:薛老師為報社寫稿,報酬的計算方式
1.按篇付費
2.按字數付費
3.按比例分成
對於這種事前很難對產品的品質做出明確規定的場合,人們就會採取收益分享合同。這樣能夠促使雙方各自都盡力把事情做好。
小結
今天我們講了三種克服信息不對稱的辦法:質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
通過質保,我們可以讓消費者幫助發現質量問題,有效降低質檢成本;
通過延保,商人也可以把那些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的消費者甄別出來,讓他們承擔更高費用,從而讓產品的生產成本與收益更加接近;
而收入共享合同,則可以鼓勵合作各方盡力保證自己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
思考
作為一位作者,常和出版社打交道所遇到的,那就是在給圖書定價的時候,作者通常希望把書的價格定得低一點,這樣銷量會大一點,作者的影響力會擴大一點。
而作者雖然賣書的時候虧了一點,但不要緊,因為他們名聲在外,他們可以在別的地方賺到錢。但出版社總希望把書價定得高一點,這樣他們能夠多賺一點,因為除了通過賣書賺錢,他們沒別的辦法增加收入了。
在給圖書定價的時候,作者的偏好和出版社的偏好不一致,這種矛盾有什麼辦法能夠比較好地解決?
1、理解信息不對稱,要建立五種不同思維
1)對策思維
「凡遇政策必有對策」——認識能夠建立起一套反應機制的
一旦設立了規則或標准,這些規則和標准就會被別人利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和較量,這些規則和標准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2)動態思維
情況總是在發生變化的,主導權也在交易的各方之間換手。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情況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
3)多變角思維
利益的相關者永遠不止兩個,而是多個。賣家、買家、政府,還有各種各樣的協會、團體,他們都參與博弈。
4)邊際思維
過分節約用水就會浪費煤、浪費電等資源,過分追求質量高就會造成成本過高,過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就會傷害供應者的利益,就會有人利用制度上的缺陷,就會出現「職業差評師」這種奇怪的現象。
5)非量化思維
有大量關於質量、信任和保障的指標是不能夠量化的。
2、建立信任要靠制度,也要靠道德的力量
要建立信任,我們遠遠不能僅僅靠那些有行的東西,不能僅僅靠那些可見的法律法規、契約條文,也要靠省會輿論的力量和每個人內心的道德力量。
3、牛奶的質量管理引發的以次充好現象
假如蛋白質含量和牛奶價格正相關,本來蛋白質含量低的牛奶是可以賣得便宜一點的,但是如果規定了最低含量,就間接規定了最低價格。那賣牛奶的一方就會想方設法造假,以次充好。如果監管沒有跟上,最終的結果就會是劣幣驅逐良幣。
確實是這個問題。我自己曾經寫過一篇經濟評論文章,題目叫「缺奶、淡奶、濃奶和毒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牛奶的需求不斷增加,缺奶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供淡一點的牛奶,蛋白質含量比較低的牛奶,也有人願意接受。這本來就是一種合理的現象。
淡奶當然不如濃奶好,但是如果硬性對奶製品的蛋白質含量做規定的話,就會逼著人們想出各種各樣的對策,最後甚至就會產生毒奶的現象,有毒的牛奶。
有同學說,今天的思考題讓他想起了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事件。這個事件就是某些商家為了達到國家所制定的蛋白質含量的標准,以及降低生產成本,違法添加了三聚氰胺這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有同學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建議商家可以將蛋白質的含量標出,由消費者自己選擇,而不是由政府設定最低的標准。
這看來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也就是僅僅規定商家披露自己產品的質量,讓消費者做出自由的選擇。我們後面還會深入詳細地討論這個解決辦法。
4、互聯網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況
一位同學的回答非常好:
互聯網既有降低信息不對稱的一面,也有增加信息不對稱的一面。
一方面,電商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人們重復購買的成本,再加上開店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從而使得電商的競爭激烈程度極大地增加,電商不可能通過一次交易就獲得豐厚的利潤,所以他們也會更注重用戶的重復購買行為,也就是說會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但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帶來了信息爆炸的現象。用戶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當中做篩選成了問題,在那麼多信息、在那麼多的商家當中,應該如何做出選擇呢?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好像又有所增加了。
5、以長期合作解決利益不對稱的問題
同意,也就是說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不是說增加,也不是說減少,而是說改變了,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減少了。
我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間簽一個時間更長、覆蓋范圍更廣的合約。出版社不僅僅賣作者的書,還賣他的講座,還賣他參與各種活動的出場費,一個大而全的「賣身」合同就能解決這種利益不對稱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可以想一想,病人每一次去醫院,醫生就給他打抗生素,這裡面也存在著利益不對稱的情況。醫生希望當場見效,病人希望維持長時間的好的抵抗力,這當中的矛盾又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這個禮拜我們討論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很多同學都提到了行業管制的重要性,其中一個信息不對稱情況最嚴重、看起來很需要管制的是醫療行業。
但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就曾經強烈地主張,應該廢除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而讓更廣泛的市場競爭來解決問題。那就是讓不同的連鎖醫院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時建立自己的品質檢驗標准,用醫院的品牌效應來解決問題。
我們今天就來辯論一下:到底應不應該取消醫生的行醫資格證。
正方:應該保留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要有統一的標准,才能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反方:應該取消醫生的行醫資格證,讓醫生在市場當中通過自由競爭來獲得顧客,同時也讓病人享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Ⅳ 保險銷售中的信息不對稱性什麼意思
1、保險人(保險公司)掌握更多產品的信息,而客戶不是很了解。
2、被保險人掌握自己更多的真實內容,而保險公司並不是很清楚。
若某一方不如實告知,將會導致合同的不真實或者導致合同欺騙。
Ⅳ 由於保險合同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而使保險合同具有的特徵是什麼
由於保險合同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而使保險合同具有的特徵是最大誠信合同。
Ⅵ 保險合同雙方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不對等、不對稱的狀況
首先要說明你是人身保險合同?還是財產保險合同?依據《保險法》第十六條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前款規定的合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對於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並不退還保險費。 投保人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對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嚴重影響的,保險人對於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應當退還保險費。 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已經知道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保險事故是指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
Ⅶ 拆遷時信息不對稱,簽訂協議有效果嗎
無效。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簽的協議具有欺瞞性。因為存在欺騙隱瞞,所以,該協議不受法律保護,屬於無效協議。
Ⅷ 信息不對稱是指什麼
信息不對稱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
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拓展資料:
可能產生的問題
1.代理人問題 代理人並不總是為了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經理作為全體股東的代理,但是可能不會始終維護股東的利益,在決策時盡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託代理關系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契約並不完整,需要依賴經理人的「道德自律」。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希望其持有的股權價值最大化,經理人則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的行為。這也是股權激勵的原則。
2.道德風險問題 信息不對稱狀態在交易完成之後會使交易雙方面臨「道德風險」問題。道德風險問題是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來的問題,經濟學家經常用道德風險概括人們「偷懶」,「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議,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
3.逆向選擇 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發表著名著作《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作了進一步闡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信息不對稱市場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經濟學方面解釋,就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雙方處於不平等地位。
Ⅸ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信息案例
非對稱的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經濟學名詞。
在某些市場中,市場每個參與者擁有的信息並不相同。例如,在舊車市場上,有關舊車質量的信息,賣者通常要比潛在的買者知道得多。阿羅——德布魯模型表達的古典福利經濟學定理如下:第一、競爭均衡或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優狀態;第二、若對初始收益進行適當的再分配,任何具有帕累托效率的配置都能達到瓦爾拉斯均衡。當然,上述結論必須滿足一系列的假定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對稱信息假定。該假定認為,所有的經濟行為人對所有的經濟變數具有相同的信息。現實的經濟活動無法滿足對稱信息的要求,但經濟學家卻能通過非對稱信息更好地認識和解釋各種經濟現象。
非對稱信息指某些行為人擁有但另一些行為人不擁有的信息。在1967年以前,經濟學家還不能夠恰當地處理這一問題,因為當一個行為人不知道對手的情況時,競爭規則是沒有定義的。海薩尼通過引入一個虛擬的行為人——「自然」,自然首先行動決定特徵,行為人知道自己的特徵而對手不知道,即行為人具有私人信息;這樣,不完全信息可以轉換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來處理。這就是著名的「海薩尼轉換」。通過轉換。可以找到非對稱信息下的均衡點。即存在貝葉斯均衡。澤爾騰、克瑞普斯和威爾遜、弗得伯格和蒂羅爾等對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非對稱信息的運用
非對稱信息的最重要的應用領域是企業理論。如果有一個委託人和一個代理人,代理人對自己的行動或能力擁有私人信息。由於委託人無法准確觀測到代理人的行為,那麼,無論採取何種獎勵措施,代理人都會選擇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動。換言之,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委託人只能通過合理地設計一套機制來誘使代理人顯示其私人信息,從而達到雙方的利益協調。委託代理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進一步把非對稱信息區分為以下幾類:若非對稱性發生在簽約前,稱為逆向選擇;若簽約後發生了非對稱性,則屬於道德風險;若行為人的行動不可觀測,稱為隱藏行動;若行為人具有對手無法觀測的知識,稱為隱藏知識或隱藏信息。
非對稱信息的另一個應用領域是研究市場失敗。阿克洛夫的「舊車市場」模型講述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經典故事。假定存在一個舊車市場,只有賣主知道車子的質量(這是私人信息)。若採取平均質量定價法,賣主就會趁機抽走高質量的舊車;若採取差別定價法,賣主也會抬高劣品的價格。無論如何,只要存在信息不對稱,舊車市場上生存下來的一定是賣不出去的劣質車。產業組織引入非對稱信息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假設同一行業內有幾家企業,成本結構是每個企業的私人信息。與對稱信息模型相比,這種模型的均衡更符合通常認為的掠奪性定價或極限定價現象。巴羅應用非對稱信息模型研究了政府對壟斷企業的規制。
假設政府要提高稅收量,最好的辦法是向最有付稅能力的人課稅。但是,付稅能力是行為人的私人信息。最優所得稅方案必須直接或間接地提示這些私人信息是否符合每個行為人的利益。莫里斯最早建立了非對稱信息下的最優所得稅模型,並因此榮獲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莫里斯同獲諾貝爾獎殊榮的維克里大概是最早應用非對稱信息的經濟學家,他曾設計了信息不對稱時的最優拍賣機制。羅森則較好地概述了非對稱信息下的最優勞動合同問題。霍姆斯特龍和梅耶森則對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福利判斷作了詳盡的分析。非對稱信息已經滲透到經濟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並使主流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
Ⅹ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它造成的不良後果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議,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
信息不對稱將會造成以下不良經濟後果:
1、劣貨驅逐良貨。在交易者難辨真假的情況下,假貨與真貨價格相同,因真貨成本高於劣貨成本,所以使真貨減少或消失。
2、市場縮小或使市場不存在。原因一:消費者為保護自身利益,在難以分辨真假時,會拒絕購買商品。原因二:消費者擔心買到假貨,而盡可能地減少購買量。
3、造成需求缺口與供給過剩並存。交易雙方資信缺乏,往往會減少交易量,造成一些產品供給不足,另一些過剩。
4、造成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競爭。信息優勢方會採用欺詐手段對信息劣勢方進行損害。
5、造成消費者和生產者行為扭曲或不能合理決策。
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