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昆蟲也有語言嗎它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通過聲音傳遞信息是昆蟲的一種「語言」形式.昆蟲雖然不能用嘴發出聲音來,卻可以充分運用身體上的各種發聲器官來彌補這一不足.昆蟲雖無鑲有耳輪的兩只耳朵,但它們有著極為敏感的聽覺器官(如聽覺毛、江氏聽器、鼓膜聽器等).昆蟲的特殊發音器官與聽覺器官密切配合,就形成了傳遞同種之間各種「代號」的聲音通訊系統.
我國勞動人民早已對不同種類昆蟲聲音通訊的發聲機理和部位有所認識.我國古籍《草木疏》上說「蝗類青色,長角長股,股鳴者也.」《埤雅》上說「蒼蠅聲雄壯,青蠅聲清聒,其音皆在翼.」已明確地將不同昆蟲的「聲語」分為摩擦發聲和振動發嚴.
東亞飛蝗的發聲,是用復翅(前翅)上的音齒和後腿上的刮器互相摩擦所致.音齒長約l厘米,共有約300個鋸齒形的小齒,生在後腿上的刮器齒則很少,但比較粗大.要發聲時,先用四條腿將身體支撐起,擺出發音的姿勢,再把復翅伸開,彎曲粗大的後腿同時舉起與復翅靠攏,上下有節奏地抖動著,使後腿上的刮器與復翅上的音齒相互擊接,引起復翅振動,從而發出「嚓啦、嚓啦」的響聲.
摩擦發聲大多是由20一30個音節組成,每個音節又由80—l00個小音節組成.發出來的聲音頻率多在500一1000赫茲之間,不同的音節代表著不同的訊號.因此,音節的變換在昆蟲之間的聲音通訊聯絡中有著重要作用.
據報道,家蠅翅的振動聲音頻率為147—200赫茲.國內有人研究過八種蚊蟲的翅振頻率,不同種類、不同性別均不相同.八種蚊蟲的翅振聲頻可達433—572赫茲,而且雄性明顯高於雌性.農民有句諺語:「叫得響的蚊子不咬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雄蚊是不咬人的.
大多數昆蟲發出的聲音是極小的,它們之間使用人類很難模擬的「語言」進行喃喃「私語」.但是,也有的昆蟲能發出十分響亮的聲音,蟬類就是它們的傑出代表了.雄蟬腹部有一個象大鼓一樣的發聲器,它們很象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夏季從清晨到夜晚到處都可以聽到它們響亮的「歌聲」.原來,仲夏季節蟬從地下鑽到地面後,充其量也只能活到秋天.在短暫的一生中,它們不得不抓緊時間以沒完沒了的「歌唱」來召喚它的「情侶」(雌蟬).有趣的是,蟬的種類不同,嗚叫時所發出的聲波也不同,如夏蟬喜歡「引吭高歌」,而寒蟬的「歌唱」總帶有低沉悲切的色調.這樣一來,一種蟬的個體對另一種蟬發出的「求愛」歌聲是不會給予理會的.就算是同『一種蟬,假如雄蟬的「歌喉」出了毛病,由它「演唱」的」情歌」,也會失去對」倩侶」的引誘力.此外,鬥蟋蟀時勝利者的得意嗚叫,也許就是一種「凱歌」吧!
有發音器就有聽覺器(耳朵).昆蟲的聽器請參看「千差萬別的耳朵(聽器)」.昆蟲中「聲音語言」的巧妙運用與靈敏度,已有點像人類、使用的「大哥大」和「BP機」,但其「語言」與聽覺器官的相互作用,是否已具有人類發音與收音之間的那種密切連帶關系,還需進一步探討.
『貳』 信息傳播的途徑有哪些
信息的傳播途徑形態多樣是指,信息傳播的多媒體形式,不論文字、聲音、影像、圖片或數據,無所不包。
迅速及時指傳播的時效性進一步提高,受眾對於信息傳播速度的心理期待,進一步提高,人們要求更快速、更准確地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全球傳播指任何上網信息都是全球性散布和全球性接收的。這使得對網路傳播機構表現的評判和對信息內容的解讀,都有可能成為全球性的行為。
各種標准和價值觀之間的學習和沖撞,也無法避免。信息互動交流是網路傳播的重要特徵,這種特性的實現是建立在資料庫技術基礎之上的,也就是在電腦識讀信息和數據的基礎之上的。這保證雙向即時交互傳播,得到強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持,從而成為現實。
(2)它們是如何傳播信息的擴展閱讀:
信息的特點:
1、信息具有不滅性。信息不像物體和能量,物質是不滅的,能量也是不滅的,其形式可以轉化,但信息的不滅性同它們不一樣。一個杯子被打碎了,構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沒有變,但已不成為一個杯子。又如能量,我們可以把電能變成熱能,但變成熱能後電能已經沒有了。
2、信息具有無限復制性。可以廣泛傳播,信息的復制不像物體的復制,一條信息復製成100萬條信息,費用十分低廉。盡管信息的創造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復制只需要載體的成本,可以大量地復制,廣泛地傳播。
3、信息具有指向性。某些信息的價值有很強烈的時效性。一條信息在某一時刻價值非常高,但過了這一時刻,可能一點價值也沒有。
『叄』 各種小昆蟲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通過聲、光、氣味和特定的動作來傳遞各種信息。蟋蟀是藉助腿與身體的磨擦而發出鳴聲的。它們的聲音響亮動聽,能充分表現出自己的「感情」:在雌雄相處時,那幽靜的音調猶如情人竊竊私語;獨處1方時,會發出強音招引「朋友」;在格鬥時,則以高亢的叫聲來助威。螢火蟲能發出美麗的閃光,通過控制光色、光頻和閃光時間,相互進行信息傳遞和「對話」。在昆蟲語言中,氣味語言是最普通的通訊方式。很多昆蟲都能分泌特殊的氣味,傳遞信息。蜂王的下齶唾腺里能分泌出1種唾液,可以吸引工蜂為自己服務。雌蠶蛾會從腹尖上的腺體中釋放出1種分泌物,勾引雄蠶蛾從遙遠的地方飛向雌蠶蛾。蜜蜂除會發出「嗡嗡」的叫聲外,它的盤旋飛舞也是1種語言:義大利蜂在9米之內發現蜜源,會跳起「圓舞」;蜜源超過9米它就改跳「鐮形舞」。螞蟻在找到食品後,就用觸須去碰撞自己的火伴,火伴很快就明白了食品的方向、距離,而後1傳10,10傳百,浩浩盪盪的蟻群就開進食品之地參加搬運。
『肆』 動物如何傳遞信息
動物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三種: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聲定位屬於物理信息,動物通過分泌性外激素、標記激素等屬於化學信息。有些動物常常以特殊的信息素來達到引誘異性、追蹤目標、鑒別敵友、發出警報、標明地點、集合或分散群體等目的。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烏賊噴墨、豪豬豎刺、雄鳥震動翅膀向雌鳥發出信號等行為屬於行為信息。
(4)它們是如何傳播信息的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動物的信息傳播行為是一種先天的本能行為,其能力更多地取決於體內的信息功能和遺傳基因,而不是後天的系統學習。
動物傳遞和接收信息的過程是基於條件反射原理的過程,而不伴隨復雜的精神和思維活動,動物傳播只是對自然界的一種被動的適應,而不能成為對自然界和自身進行能動的、創造性改造的因素。
『伍』 有什麼動物或昆蟲傳遞信息的方式
1、烏賊噴墨
烏賊身體扁平柔軟,非常適合在海底生活。烏賊平時做波浪式的緩慢運動,可一遇到險情,就會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時)的速度把強敵拋在身後。有些烏賊移動的最高時速達150 千米。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
烏賊是水中的變色能手,其體內聚集著數百萬個紅、黃、藍、黑等色素細胞,可以在一兩秒鍾內做出反應調整體內色素囊的大小來改變自身的顏色,以便適應環境,逃避敵害。
烏賊的體內有一個墨囊,裡面有濃黑的墨汁,在遇到敵害時迅速噴出,將周圍的海水染黑,掩護自己逃生。
2、蝙蝠定位
蝙蝠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可以通過喉嚨發出超聲波然後再依據超聲波回應來辨別方向、探測目標的。有一些種類的面部進化出特殊的增加聲納接收的結構,如鼻葉、臉上多褶皺和復雜的大耳朵。
由嘴發出高出兩萬赫茲的聲波,叫「超聲波」,人是聽不見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靈敏的耳朵里。蝙蝠通過大腦,判斷出障礙物樣子等,來判斷是吃是逃。
(5)它們是如何傳播信息的擴展閱讀:
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通訊系統與同種的其他個體、異種或周圍環境聯系起來,以滿足其生存發展的需要。根據信號的不同可將昆蟲的通訊分為化學通訊、聲通訊、視覺通訊、行為通訊、觸覺通訊等等。
1、化學通訊:
是以揮發性信息化學物質作為媒介的通訊方式,是昆蟲最常見和最有效的通訊方式。
化學通訊的優點是傳送距離遠、特異性高、隱蔽性好。該通訊方式在昆蟲的生殖、覓食、追蹤、聚集、報警、調整種群密度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聲通訊:
是以音頻信號作為媒介的通訊方式。這種通訊方式在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雙翅目、鱗翅目等昆蟲中較常見,主要功能是在昆蟲的生殖、聚集和報警中起重要作用。例如雄蚊群的"嗡嗡"聲吸引雌蚊前來交配;雄蟬的"知知"聲引誘雌蟬來交尾等。
3、視覺通訊:
是以視覺信號作為媒介的通訊方式。這是昆蟲近距離通訊的一種常見方式;但在螢火蟲等發光昆蟲中,它可以是遠距離的通訊方式。
在螢火蟲中,有的雌雄兩性都發光,有的僅雌螢發光,其閃光是一種性信號,具有種的特異性,因此它們能准確地確定異性的位置並飛去交配。但是,一些種類的雌螢火蟲可模仿近緣種的閃光,吸引異種的雄性,然後捕殺對方。
4、行為通訊:
是以行為作為媒介的通訊方式。大家最熟悉的是蜜蜂的舞蹈,它可以告訴其它個體關於蜜源和水的數量和位置。當蜜源距蜂巢不足60~100米時,覓食回來的蜜蜂跳圓舞;當蜜源距蜂巢遠於100米時,覓食回來的蜜蜂跳搖擺舞。
同時,蜜蜂的舞蹈角度、頻率、圈數及跳舞姿態等則可以進一步告訴對方准確的位置和蜜源的數量等信息。德國著名昆蟲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弗里希因其這一重大發現而榮獲1973年度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5、觸覺通訊:
是以接觸感覺作為媒介的通訊方式,也就是昆蟲靠身體的相互接觸傳遞信息的通訊方式,只有當同種或不同種的個體接觸時才能發生,是昆蟲種內或種間近距離的重要通訊方式。
『陸』 信息是怎麼傳輸的
任何信息傳遞系統,如電話、電視等都有一個發出信息的發送端(信源)、接受信息的接受端(信宿)、連接兩者的通道(信道)及編解碼器。信息要通過信道傳輸,須把它變換成適合信道傳輸的物理信號(如電信號、光信號、聲信號等),編碼把信息變換成信號,而解碼則將信號還原為信息。信息只有通過編碼,才能發出和傳送,只有通過解碼,才能被接受和理解。
『柒』 動物是怎麼傳遞信息
①聲音。
許多昆蟲用身體各部摩擦發聲,呼吸空氣的脊椎動物發聲器官,最成功的屬鳥、鯨和人,人類借語言傳遞的信息量極大。
以聲音為媒介的通訊方式有以下特點:聲音包括頻率、音質、清晰程度、響度、時間模式等,信息容量很大;產生和消失快,維持的時間短;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號源,脊椎動物頭部兩側有耳,還可定位聲源。
② 視覺形象。
包括身體上的標志( 結構 、顏色等)、姿勢、動作等。許多蜥蜴在求偶時會顯露色彩鮮艷的腹部以吸引雌體。視覺信號較易定位,但只能直線傳播,易為環境中的物體所遮擋,且受光線影響。
③化學物質。
動物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分泌到體外,用以傳遞信息,稱為信息素或外激素。信息素用於性引誘,指明食源和休息場所,或用作報警信號、進攻信號、集合信號、驅散信號等。
④觸覺信號。
觸覺信號都在近距離傳遞,易於定位。多為身體直接接觸,交配行為的完成有賴於觸覺通訊。三棘刺魚的雌體尾基部被雄體吻部觸碰後才能排卵。觸覺信號的強度和性質可以迅速改變,出現及消失快,有一定的信息量,便於傳遞定量信息。
⑤電信號。
即電魚、美洲鰻等動物所採用的電通訊方式。電信號通訊不受障礙的阻擋,具有高度的方向性,不過作用距離短,這一點和觸覺信號通訊相似。
(7)它們是如何傳播信息的擴展閱讀:
動物通訊功能:
1、種的辨認
大多數動物過著與同種其他個體有聯系的生活;它們需要辨認其同類,而這幾乎總是靠通訊來實現的。分辨同種的目的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是為了引誘異性進行交配和傳種接代。
同種動物常集合成群,如魚成群回遊。集群一般靠化學和視覺信號。候鳥在遷飛時,靠鳴聲互相聯系,而失落或離散的個體會從鳴叫聲中辨認出同種而加入遷飛群。蟻或蜂可從氣味上認出不是同巢的個體而群起攻之。
2、性的引誘和辨認
性引誘信號常具種的特異性,在遠距離常用化學信號(從原生動物到哺乳類)和聽覺信號(昆蟲和脊椎動物應用最多)。雄性成群飛舞也是引誘異性的通訊手段。
一旦同種個體相遇又必須作確切的物種和性別的辨認。螢用閃光,蚱蜢用聲音,許多昆蟲也常靠氣味來引誘對方,而且往往是雌體引誘雄體。
3、求偶和交配
交配行為是一種復雜的過程,要求高度的協調,在動物界中很少有強迫的交配行為。較低等動物在交配前雌雄個體通常要擺好適當的姿勢。為使對方在性狀態上達到一致,許多物種要進行求偶表演。 對子嗣的撫育 有兩
種親子關系。一種是親體產卵後即棄之不顧,則幼體與雙親之間沒有聯系,其間並未發展出通訊系統。另一種是由雙親在體外孵卵或幼體在母體內發育一個階段。
有一些物種還由雙親築巢加以照顧,由其中一個或雙方來孵育。因此在雙親孵育過程中都進行通訊,以做到雙方動作協調一致。當幼體孵出或產出後,不僅雙親的飼育行為要藉助通訊協調,而且親子間也發展出通訊行為。
『捌』 動物之間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動物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三種: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聲定位之位屬於物理信息,動物道物通過分泌信息素和標記激素屬於化學信息。一些動物經常使用特殊的信息素來吸引配偶、追蹤目標、識別朋友和敵人、發出警告、標記位置、聚集或分散群體。蜜蜂跳舞、孔雀展開翅膀、墨魚噴墨、豪豬長出刺、雄鳥振翅向雌鳥發出信號等行為都是行為信息。
(8)它們是如何傳播信息的擴展閱讀:
動物的信號形式:
信息以信號為載體發送出去,為各種外感受器所接受。所用信號有以下各種形式:①聲音。許多昆蟲用身體各部摩擦發聲,呼吸空氣的脊椎動物發聲器官,最成功的屬鳥、鯨和人,人類借語言傳遞的信息量極大。
以聲音為媒介的通訊方式有以下特點:聲音包括頻率、音質、清晰程度、響度、時間模式等,信息容量很大;產生和消失快,維持的時間短;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號源,脊椎動物頭部兩側有耳,還可定位聲源。② 視覺形象。包括身體上的標志( 結構 、顏色等)、姿勢、動作等。
許多蜥蜴在求偶時會顯露色彩鮮艷的腹部以吸引雌體。視覺信號較易定位,但只能直線傳播,易為環境中的物體所遮擋,且受光線影響。③化學物質。動物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分泌到體外,用以傳遞信息,稱為信息素或外激素。
信息素用於性引誘,指明食源和休息場所,或用作報警信號、進攻信號、集合信號、驅散信號等。④觸覺信號。觸覺信號都在近距離傳遞,易於定位。多為身體直接接觸,交配行為的完成有賴於觸覺通訊。三棘刺魚的雌體尾基部被雄體吻部觸碰後才能排卵。
觸覺信號的強度和性質可以迅速改變,出現及消失快,有一定的信息量,便於傳遞定量信息。 ⑤電信號。即電魚、美洲鰻等動物所採用的電通訊方式。電信號通訊不受障礙的阻擋,具有高度的方向性,不過作用距離短,這一點和觸覺信號通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