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給我介紹介紹河南省固始縣
(一)自然地理
固始縣位於河南省東南端,系豫皖兩省交界、華東與中原地帶交融處。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南北最長94.16公里,東西最寬56.19公里,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轄8鎮25鄉,601個行政村,總人口160萬。
縣境地勢大體由西南向東北呈傾斜狀,平均坡降1/1200,最高處曹家寨海拔1025.6米,最低處海拔23米,境內地形多樣,山區、丘陵、平原、窪地、濕地、灘地兼備.
固始縣地處江淮之間,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氣候區,氣候學上的零度分界線壓境而過,是我國的南北氣候過渡地帶。氣候濕潤,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雨量1066毫米,年平均日照2139小時,無霜期228天。
(二)人文歷史
固始縣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26年,西漢初置寢縣,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封大司農李通為固始侯,意取「通與帝首事,欲取堅固初始與欠」,固始由此得名。 秀美山川,孕育眾多歷史人物。這里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愛國將領施琅、植物學家吳其氵睿、華僑旗幟陳嘉庚的祖籍地。固始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移民至閩、台地區,因有「中原第一僑鄉」之譽。歷史名人中有四位影響較大,分別為春秋時代楚名相孫叔敖,「開漳聖王」陳元光,「閩王」王審知,清代植物、礦物學家吳其氵睿 。(三)特色資源
現有耕地170萬畝,林地 42萬畝,宜漁水面18萬畝,水稻面積穩定在140萬畝,「雙低」優質油菜面積穩定在90萬畝。其它主要經濟作物有麻類、棉花 、花生、大豆、茶葉、毛元竹、板栗、油桐、葯材、蠶繭、水果等。<br>
特殊的地理環境,優良的氣候資源,使固始成為優良畜禽品種的發源地之一。固始雞、固始鴨、固始白鵝被農業部列入全國106個地方優質家禽品種。此外,固始的淮南豬、槐山羊等地方品種也馳名中外。
(四)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固始縣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城鎮建設為龍頭,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招商引資為重點,鎖定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全力打造「民風淳樸、文化濃郁、山川秀美、經濟發達」的新固始,縣域經濟和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72.2億元,增長13.4%。財政收入1.85億元,增長21.3%,凈增3245萬元,增幅和增收總額均創歷史新高;全年共向上級財政爭取資金2.5億多元,凈增9000多萬元;同時,財政支出首次突破6億元大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9億元,增長3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7億元,增長1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60元,增長19.5%,增幅為1987年以來最高。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56億元,貸款余額35.4億元。2004年共爭取上級項目資金10.4億元,增長38%,當年開工新建、續建、建成項目218個;招商引資和融資額7.91億元,增長33%,與外來投資者簽約項目244個。固始獲得「河南省民營經濟發展環境50優」、「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稱號,成為全省26個城鎮化發展重點縣市之一、全省5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享有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和部分社會管理許可權,並被省推薦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縣。
Ⅱ 「固始」的來源 最早的地圖顯示於那個小說
關於固始縣名,明嘉靖固始縣志記載:「史記正義日,孫叔敖以寢丘土寢薄取為封邑,李通慕叔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臣按:縣名日方此,豈因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可見,固始縣名是取「堅固通始」之意,由引沿用至今,已有近二千年。
歷史上固始轄區面積變化較大,但中心區域相對穩定。西漢李通時代,固始是大候國,食四縣租稅,境域既大,從而奠定了固始後世疆域基礎。據明代固始縣志葛臣按:漢固始國境,東壽春,南麻城,西安陽(今商城縣、潢川境),北穎息,輪廣斥大,以侯李通」。唐代,期思縣並入固始,宋代商城並入固始,固始屬治進入最大時期。明成化時十一年(1475年),復置商城,縣境復如唐代。當時,固始轄5鄉、49里、70村。清代,實行鄉、里、保、甲制,固始轄4鄉、24里、116保。據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固始縣志》記:固始邊境,東至大山鋪(安徽霍丘境內)、南至瓦廟集、西至春河、北至往流、東南至金家寨(安徽省金寨縣梅山水庫淹沒區)、東北至三河尖、西南至李家集(商城境內)、西北至張庄(淮濱縣境內)。 民國21年,區劃調整,固始所轄的金寨、李橋二保及長江河保的一半劃歸安徽省立煌縣(今金寨縣)。
建國前後,又多次進行區劃調整,但都為局部調整。建國初期,固始屬潢川專署,1952年信陽、潢川合並,固始屬信陽所轄至今。1962年,固始縣西北的張庄、期思二區劃入淮濱。目前,全縣轄9鎮23鄉601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946平方公里,總人口165萬。
Ⅲ 河南下轄幾個縣
具體如下:
鄭州市:中牟縣。
開封市:蘭考縣、通許縣、杞縣、尉氏縣。
洛陽市:宜陽縣、孟津縣、新安縣、洛寧縣、欒川縣、伊川縣、汝陽縣、嵩縣。
河南省,簡稱「豫」,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鄭州,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界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接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總面積16.7萬平方千米。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河南省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地勢西高東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構成;地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河南省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市,20個縣級市,82個縣,54個市轄區。
Ⅳ 固始縣資源交易是正科級單位嗎
是的。
縣交易中心主任是屬於正科級別的。縣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一般是縣政府下屬的正科級別的事業單位,與縣體育局以及縣教育局的級別是相同的。所以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主任,是屬於正科級別的,與縣教育局局長、鄉鎮長以及街道辦事處主任的級別是相同的。正科級,是國家公務員的職務的級別,一般指的是鄉科級正職。鄉科級正職是一個公務員職務的層次,而不是級別。
國家級正職是一級;國家級副職是四級到二級;省部級正職是八級到四級;省部級副職是十級到六級;廳局級正職是十三級到八級;廳局級副職是十五級到十級;縣處級正職是十八級到十二級;縣處級副職是二十級到十四級;鄉科級正職是二十二級到十六級;鄉科級副職是二十四級到二十七級。此外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市機關的司局級正職對應的是十五級到十級;司局級副職對應的是十八級到十二級。
Ⅳ 河南省固始縣是縣級市嗎
固始是信陽市的一個縣,僅僅是個。
固始雞是我國著名的地方雞種,它就是以固始縣為中心的,在特殊的生態環境和飼養條件下,經過長期閉鎖繁衍而自然形成。
固始雞有以下突出的優良性狀:一是耐粗飼,抗病力強,適宜野外放牧散養;二是肉質細嫩,肉味鮮美,湯汁醇厚,營養豐富,具有較強的滋補功效;三是母雞產蛋較多,蛋大,蛋清較稠,蛋黃色深,蛋殼厚,耐貯運。活雞及鮮蛋在明清時期為宮廷貢品,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出口港澳,六、七十年代被指定為京、津、滬特供商品,贏得了「土雞之王」和「王牌蛋」的美譽
Ⅵ 固始的面積
固始縣是河南省直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隅,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幹流,北、東、南三面為安徽省轄域所環繞,西南地近湖北省,屬華東與中原交融、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2010年全縣戶籍人口172.2萬,常住人口102.4萬.縣境幅員2946平方公里.固始縣是河南省五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鄂豫皖三省交界區域)、省直管縣級行政區,享有與省轄市完全相同的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中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負責同志行政級別為副地廳級.
地理位置:河南省東南部
面積:2946平方公里
人口:170萬
方言:固始方言
氣候條件:氣候濕潤,雨量豐沛,四季分明
著名景點:陳元光故居,王審知故居,鄭成功墓地
火車站:固始站
車牌代碼:豫S
Ⅶ 固始的歷史
始縣,河南省直管縣,信陽市代管[1]。位於河南省東南端,豫皖兩省交界處,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縣域面積2946平方公里,轄30個鄉鎮、3個街道,是河南第一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同時是全省確定的五個加快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十個省直管體制改革試點縣之一。[2]
因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成為中原地區向閩台一帶移民的肇始地和集中地,固始又有「唐人故里,閩台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3]唐初「開漳聖王」陳元光、唐末「閩王」王審知、民族英雄鄭成功、靖海侯施琅、愛國華僑陳嘉庚等先賢名人的祖籍地均在此地。[2]
截至2018年,固始縣下轄3個街道、19個鎮、11個鄉[4],常住人口109.6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50.4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3.89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9.43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7.1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1.1:31.2:47.7。[5]2019年5月9日,經省級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脫貧摘帽標准,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6]
中文名
固始縣
外文名
Gushi County(舊譯:Kushi)
別名
蓼城、峭拔、俏巴、蓼都
行政區劃代碼
411525
行政區類別
省直管縣
快速
導航
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
自然資源
人口
經濟
交通運輸
社會事業
歷史文化
風景名勝
地方特產
著名人物
對外交往
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固始古為番、蓼、蔣等國,建縣有近2000年歷史,東漢光武帝劉秀取「事欲善其終、必先固其始」之意,封開國元勛大司農李通為「固始侯」,「固始」由此得名,並沿襲至今。[7]
建制沿革
固始縣境域古為先秦蓼國核心地區,蓼國故都在今固始城區東北蓼城崗,故固始有「蓼城」、「蓼都」之稱,本縣簡稱「蓼」。東漢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劉秀封李通為固始侯(「堅固通始」),固始侯封地(「固始侯國」)核心區域即在今固始,「固始」之地名自此延用,已近兩千年。
夏、商為蓼國地。
共15張
綠城固始
西周為蓼國、蔣國、黃國、番國等國地。
春秋中期,楚滅此地諸國,建期思縣,固始彼時為期思縣之潘鄉,又名寢丘邑。
秦,屬九江郡。
西漢,於番鄉(寢丘邑)置寢縣。
東漢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劉秀封大司農李通為固始侯,建立固始侯國,固始由此得名。至於固始一語來源說法不一,大致有「欲善其終,先固其始」、「堅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當自此始」、「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等。
南北朝戰亂頻仍,南朝齊、梁俱屬豫州。北齊、梁、北周前後僑置北建州、新蔡郡、澮州。
隋朝廢州縣,復隸屬弋陽郡,期思縣並入。
唐朝以後建置穩定,多隸汝寧府或光州。其間商城(殷城)、期思屢次並入又屢次析出。
兩宋俱屬淮南西路光州(固始長期位於淮河宋金拉鋸線南宋一側)。
元代屬河南江北行省汝寧府光州。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隸南直隸鳳陽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隸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
清代固始主要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道光州直隸州。
民國主要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駐潢川縣)管轄。
「開漳聖王」陳元光祖祠
民國二十一年(1933年),國民政府將固始縣長江河以南地區劃歸新成立的河南省立煌縣(今金寨縣),次年立煌縣劃歸安徽省,原屬固始的土地隨之入皖。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日軍分南北兩路進犯固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於富金山戰役中殲滅日軍約一萬人。9月7日固始淪陷。
Ⅷ 聽說固始縣現在是河南省直管縣,是不是說固始縣現在就不在信陽地區的管轄范圍之內了呢!
還屬於信陽地區的管轄范圍之內,只是享有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和部分社會管理許可權,省計劃單列直管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5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Ⅸ 固始縣的介紹
固始縣位於河南省東南端,豫皖兩省交界處,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屬華東與中原交融地帶,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分界線)穿境而過,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固始縣位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南北最長94.16公里,東西最寬56.19公里,總面積2916平方公里。東與安徽省霍邱縣相接,北與安徽省阜南縣隔淮河相望,西北、西、西南分別與淮濱、潢川、商城三縣相連,南與安徽省金寨縣分界,東南角鄰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固始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同時也是河南省首批五個重點擴權縣(市)、十個省直管縣(市)之一、五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1固始自古文風昌盛,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為「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之一。2固始書法群體備受國內外書法界關注,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因歷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人口南遷,其後裔又逐漸播遷至閩、粵、台、港、澳、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固始又有「唐人故里,閩台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2每年承辦由中國僑聯主辦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
Ⅹ 固始縣為什麼被省管了
直管縣紀委和黨委各部門直接受省紀委和省委對應部門領導或指導。
「市管縣」體制始於1982年。中共中央1982年第51號文作出改革地區體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決定,首先在江蘇省試點,隨後在全國試行。
實行市管縣體制,是為了打破市縣之間的行政壁壘和城鄉分割、工農分離的格局,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對農村的拉動作用。上世紀90年代,市管縣體制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成為我國地方行政體制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