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系統 > 一般信息類出版物是什麼意思

一般信息類出版物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0-31 23:46:49

⑴ 簡要說明按出版社形式和內容劃分信息(文獻)最常用的4種類型有什麼特點

如下:


圖書: 圖書的內容全面系統,基礎理論性強,論點成熟可靠。

期刊:內容新穎,能及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

學位論文:碩士和博士論文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和獨創性,內容比較系統和完整。

專利:出版快、內容新穎、技術性強、實用性強並具有法律效力等特點。

基礎構成: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

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 出版是什麼出版物又是指什麼

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用印刷或其他復制方法,將著作、圖畫、聲頻、視頻、符號等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以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發表見解的一種社會活動。 出版一詞,英語為publication,來源於古拉丁語publ-icattus。據考證,出版一詞在中國出現於近代。出版與印刷術的發明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先有印刷術後有出版。所謂版,在中國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圖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稱謂。用雕版印刷的書籍,稱雕版書。中國早在五代時就有刻印板、鏤板,宋代有開板、刻板、雕版(板與版在古代意通)等詞,但未曾出現出版一詞。有的學者認為,出版一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的。日本在18世紀50年代已出現了出版一詞。今用出版一詞,通常是指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軟體等的編輯(製作)、印刷(復錄)和傳播的統稱。 出版物出版工作的成果和產品。分定期和不定期兩大類。前者分報紙和雜志;後者以圖書(包括書籍、課本、圖片)為主。報紙按時間分為日報和非日報。雜志一般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等。書籍有封面並裝訂成冊。圖片沒有封皮亦無裝訂。按出版者的不同,可分政府出版物、機關團體出版物和一般出版物;按發行方式、發行范圍和發行對象,分為內部讀物和公開出版物。按裝幀,書籍還分精裝書和平裝書。上述出版物均為印刷品。

⑶ 什麼是出版物類型

不定期出版物 ;
以圖書(包括書籍、課本、圖片)為主。書籍有封面並裝訂成冊。圖片沒有封皮亦無裝訂。不定期出版物主要指圖書,圖書一般與書籍為同義語,但在統計工作中,有時圖書又作為書籍、課本、圖片三者的總稱。圖書一般為不定期出版,但也有一些書事先規定大概出版日期、連續出版,稱為叢書或叢刊。書籍又按頁數分為兩類:除封面外,正文頁數超過48頁的稱為書籍;正文僅48頁和不足48頁的稱為小冊子。這種區分,由於比較繁瑣,許多國家並不採用。同時,也不能把書籍和小冊子理解為兩個不相容的概念。實際上,小冊子是書籍的一部分。不管頁數多少,凡有封面並裝訂成冊的都是書籍。無封面並不裝訂成冊的掛圖、單幅地圖、單張圖畫(如宣傳畫、年畫)等,都不算書籍。

定期出版物 ;
分定期和不定期兩大類。前者分報紙和雜志;報紙按時間分為日報和非日報。報紙又按出版時間分為日報和非日報。凡每周出版4次以上的為日報,不足4次的為非日報。報紙又可分為內容廣泛供廣大群眾閱讀的一般報紙和內容專門供特定對象閱讀的專業性報紙。雜志一般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年刊等。年刊一般稱年鑒。雜志也有個別不定期出版的。

狹義出版物 ;
狹義的出版物只包括圖書和雜志,不包括報紙,因為報紙屬於新聞工作領域,至於音像讀物作為出版物,是否適當,也有不同意見。這些問題將在實踐中逐步明確起來。

傳統出版物 ;
傳統的出版物,包括報紙、雜志和圖書,都是印刷品。自19世紀末期發明留聲機後,唱片的功用與生產方法,與圖書相接近或類似,都是將精神產品轉化為物質形態,製成原版,並加以復制便於在一定范圍傳播,因而將唱片的生產,也稱為出版。唱片也成為出版物的一種。

新型出版物;
上述出版物均為印刷品。隨著留聲機、縮微成像技術、錄音技術、錄像技術和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出現了新型的、非印刷品的出版物,即唱片、縮微膠片、錄音帶、錄像帶、光碟等,通稱為縮微製品、視聽材料和電子出版物。主要分為報紙、期刊、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和互聯網出版物六類。20世紀初期和中葉相繼發明縮微成像技術、錄音技術和錄像技術後,又有電子計算機成為傳播各類信息資料的媒介。人們把經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復制,具有一定傳播功用,成為精神產品載體的縮微膠片(卷)、錄音帶、錄像帶、軟盤的生產,也稱為出版。這一類產品也被視為出版物,又合稱為音像讀物,或分別稱為縮微製品、視聽材料、電子出版物。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出版物的物質形態和它所負載的內容將有許多新的發展。

按出版者的不同,可分政府出版物、機關團體出版物和一般出版物;
按發行方式、發行范圍和發行對象,分為內部讀物和公開出版物。
按裝幀,書籍還分精裝書和平裝書。

⑷ 什麼是出版物出版物有哪些屬性這些屬性有什麼樣的關系

  1. 出版物:出版物是指以傳播為目的貯存知識信息並具有一定物質形態的出版產品。

  2. 出版物屬性:精神產品屬性(本質屬性)和物質產品屬性。

  3. 出版物是精神產品內核與物質產品形態的統一。兩種屬性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關系。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⑸ 普通出版物什麼意思

普通出版物與電子出版物的區別在於,
普通出版物,一般包括圖書,報紙,傳單等由傳統印刷方式出版,載體是紙張
電子出版物一般包括光碟,磁帶,電子存儲器等電子載體,內容非常豐富,有音樂,電影,圖書,語音讀物,所以也稱為多媒體出版物,發行方式有有形發行方式和無形發行方式兩種,可以由電台,電視台直接發布(新聞)
可以由網路向外發布(電影),也可以由電子載體向外發行(歌曲),電子出版物時效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
這就是電子出版物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⑹ 文獻信息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按載體類型劃分 按出版類型劃分 按文獻內容的加工深度和內容性質劃分 文獻信息類型的劃分

書寫型文獻: 手工書寫或抄寫方式記錄在載體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 例如:古代文獻、書法作品、手稿、書信、原始記錄。

按載體類型 印刷型文獻: 以紙張為信息載體,形成紙質出版物,是圖書館收藏文獻主要類型。 優點; 信息資源豐富,便於閱讀; 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利於深閱讀。 缺點; 收藏、管理需較大空間和人力; 借閱不便,文獻資源共享困難。

按載體類型 微縮型; 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用微縮照相方法為記錄手段把文獻縮小形成的復制文件。 例如微縮膠卷、膠片、照片等。 優點 體積小、存儲密度高、節省空間, 缺點 單須藉助顯微閱讀器才能閱讀

按載體類型 視聽型: 又稱「聲像資料」、「視聽資料」,利用聲像技術記錄聲音、圖像,通過播放手段給人以聽覺、視覺感受的文獻。 分為錄音、錄像、音像資料, 包括;唱片、錄像帶、電影、電視片、錄音帶等。

按載體類型 電子型; 把信息和知識記錄在計算機存儲介質上或通過通訊網路傳送到用戶終端的出版物。 例如網路資料庫、電子期刊、網路全文圖書。

按載體類型 1、參考資料庫 ⑴數目資料庫 記錄是對數據信息、知識的再 加工和過濾。 ⑴書目資料庫 如圖書館的館藏機讀目錄資料庫。

⑵文摘和索引資料庫 如SciFinder. 2.全文資料庫 收錄有原始文獻全文的資料庫,以期刊論文、會議論文、政府出版物、研究報告、法律條文和案例、商業信息等為主。

⑴電子圖書 ⑵電子期例如CD-ROM. ⑶電子報紙 電子型文獻按發布形式分類: 3.事實資料庫 包含大量數據、事實,直接提供原始資料的資料庫。

⑴數值資料庫,如統計資料庫 ⑵指南資料庫 ⑶術語資料庫,如網路詞典、電子網路全書

⑺ 什麼是信息產品信息產品又有哪些

一、信息產品

信息產品是指凝結著人類勞動的信息。信息作為產品是由信息內容及信息載體兩部分構成。信息內容與信息載體是信息產品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載體,也就不存在信息,更談不上信息產品了;沒有信息,載體的獨立存在只能稱為物質產品,而不是信息產品。

信息產品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例如,可以從信息的內容上,將信息產品分為政治信息、軍事信息、經濟信息等;從載體上,將信息產品分為印刷型信息,聲像型信息等;從表現形式上,將信息產品分為語言、數字、文字、圖形等;從商品化程度上,將信息產品分為商品化和非商品化的信息產品等。此外,還可以按時間、涉及范圍、公開程度等標標准對信息產品加以分類。在眾多的分類中,按對信息加工程度這一標准來劃分信息產品,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可將信息產品分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零次信息是在人際交流中未經記錄和加工的信息,這種信息通常是以物或者過程的直觀形式表現出來,人們可以從交談、聚會、參觀、考察等方式中獲得零次信息。零次信息的信息量一般都比較大,因此在信息產品的生產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於其未經記錄和加工,所以也增加了提取信息的難度,因此,捕獲有價值的零次信息必須具備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

一次信息是人們對自然、社會進行有目的的調查研究並加以記錄所獲的信息。例如,科研人員直接記錄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進展,就屬於一次信息。一次信息數量龐雜而分散,表現形式有科學著作、報紙、期刊、會議資料、研究報告、政府出版物、專利說明書、產品樣本、標准文獻、學位論文等等。一次信息是利用量最大的信息。

二次信息是以一次信息為依據經過專業人員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信息。二次信息是對一次文獻進行濃縮或有序化的產物,其特點是既傳遞信息、報導信息,又提供一次信息的檢索途徑。二次信息按加工形式和深度可分為題錄、簡介、摘要等。

三次信息是對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信息。這種信息的特點是信息量大、實用性強。主要包括動態、綜述、專題述評、進展報告、學科年度總結、數據手冊等等。

二、信息產品的特點

(一)信息產品的風險性

信息產品與物質產品不同,在生產過程中人的智力因素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科學研究、技術發明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而是有可能取得與預想完全相反的結果,甚至失敗;另一方面,即使對現有信息的加工,也存在著因信息取材不全、分析方法不當、推理錯誤等原因而導致從正確的信息得出錯誤信息的現象。因此,信息產品的生產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即信息生產的結果很有可能得不到預期的產品,或者得到完全錯誤的信息產品,而且,後者要比前者的危害性更大。

(二)信息產品的共享性

可以借用蕭伯納的名言來說明信息產品的共享性: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每人還是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我們相互交流,每人就各有兩種思想。由此可見,信息產品具有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包括無償共享和有償共享兩種情況。無償共享是指信息使用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以獲得信息,廣播、電視等就屬於這種共享。而有償共享則是指信息使用者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獲得某種信息,如從技術市場上獲得的信息就是有償共享。

(三)信息產品的社會性

信息產品作為凝聚人類勞動的信息,有明顯的社會性。首先,信息是人類的財富,信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集中地體現了人的智慧。以科學研究為例,科學家必須要在大量吸收前人和同時代人的研究成果,取長補短,加上自身的思考,才能完成一項發明創造。其次,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整個人類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社會整體,人們相互依存、相互服務,人們必須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科學研究表明,處於與世隔絕的人即使有充足的物質生活保障,也會變得極度苦惱,甚至喪失理智。這充分證明了控制論創始人維納的著名論斷:「信息是社會的粘合劑」。最後,信息產品除在生產過程中要受人的智力因素影響以外,在交換與使用過程中也要受到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等的制約。例如,人腦接收信息的選擇性,接收者對信息的「過濾」、心理上的障礙、因知識背景的不同而導致的理解上的差異等等,都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吸收和利用。

(四)信息產品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從效用角度看,信息產品具有時效性。從微觀上說,各種社會信息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對特定的使用者有用,當特定的用戶產生了某一需求之後,只有能幫助他(她)解決問題的信息才是有價值信息,無論質量多好,價值多高,如果不是用戶當前需要的信息,則對該用戶沒有任何意義。從宏觀上說,在社會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存在著「當用信息」現象,並且「當用信息」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具體表現在不斷有新信息加入到「當用信息」中,同時有一部分原有的隨時間推移而利用價值下降的信息,稱之為「過時信息」或「老化信息」。

(五)信息產品的依附性

信息產品不是物質產品,但必須通過物質產品表現出來,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信息產品必定有相應的物質載體作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信息產品要依附於物質產品,並且以物質產品為中介進行傳遞。既然信息產品有依附性,要依附於物質產品,那麼,如何區分一個產品是物質產品還是信息產品呢?一般認為,應該以用途為標准。例如,圖書是記載、傳播知識的載體,是信息產品,這是由圖書的用途所決定的。但有時情況又不那麼簡單,例如,同樣一台機器,當把它作為生產工具時,它是物質產品,而當把它作為樣機了解生產技術與工藝,則它是信息產品。

⑻ 什麼叫出版出版物出版是指什麼出版物是指什麼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⑼ 什麼是出版物

什麼是出版物:

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出版物發行活動及其監督管理。
本規定所稱出版物,是指報紙、期刊、圖書、電子出版物等。
本規定所稱發行,包括總發行、批發、零售以及出租、展銷等活動。
本規定所稱總發行,是指出版物總發行單位統一包銷出版物。
本規定所稱批發,是指向其他出版物經營者銷售出版物。
本規定所稱零售,是指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出版物。
本規定所稱出租,是指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向讀者提供出版物。
本規定所稱展銷,是指在固定場所或者以固定方式於一定時間內集中展覽、銷售、訂購出版物。

何為電子出版物?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電子出版物屬於軟體征稅范圍的通知》(國稅函[2000]168號)規定:電子出版物屬於軟體范疇,應當享受軟體產品的增值稅優惠政策。

所謂電子出版物是指把應用軟體和以數字代碼方式加工的圖文聲像等信息存儲在磁、光、電存儲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者具有類似功能的設備讀取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電子出版物的標識代碼為ISBN,其媒體形態為軟磁碟(FD)、只讀光碟(CD-ROM)、互動式光碟(CD-I)、照片光碟(photo-CD)、高密度只讀光碟(DVDROM)、集成電路卡(IC-card)。

以錄音帶、錄像帶、唱片(LP)、激光唱盤(CD)和激光視盤(LD、VCD、DVD)等媒體形態的音像製品(標識代碼為ISRC)不屬於電子出版物,不得享受軟體產品增值稅優惠政策。

閱讀全文

與一般信息類出版物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可以查看咸寧停電信息 瀏覽:122
二手房交易中的個人所得稅是多少 瀏覽:906
excel復制數據到微信如何變成圖片 瀏覽:787
有機聯系的市場體系指的是什麼 瀏覽:866
高橋市場是賣什麼的 瀏覽:20
花鳥市場白色小鳥叫什麼 瀏覽:576
推銷產品的話術怎麼講500字 瀏覽:904
穿越火線哪裡可以交易點券 瀏覽:297
工作走程序是什麼意思 瀏覽:554
武漢箱包市場在什麼地方 瀏覽:71
交易貓的代金券怎麼賣 瀏覽:468
義烏批發棉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966
技術資料庫主要包括哪些資料 瀏覽:421
微信小程序碼是什麼 瀏覽:605
當地公證處要證實異地信息要多久 瀏覽:554
plc程序中怎麼查看觸摸屏的ip 瀏覽:910
身邊的數據都有哪些 瀏覽:224
什麼是技術設計 瀏覽:890
交易貓怎麼設置不許還價 瀏覽:795
工廠招代理經銷商屬於什麼銷售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