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陸游寫趕考的詩,其中把寫字的聲音比做蠶聲
並不是陸游寫的,這一詩句是【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意思是【舉子們緊張肅穆地戰斗,如同銜枚疾走的士兵,只聽見筆在紙上沙沙作響,彷彿是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而出自的這首詩叫做《禮部貢院閱進士試》,是北宋詞人【歐陽修】的作品!
禮部貢院閱進士試
【宋】歐陽修
紫殿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識鑒精。
《禮部貢院閱進士試》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寫出他主持禮部考試時,見到考場中英才濟濟,考試場面寂靜、肅穆而充滿生氣,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悅。
詞句注釋
⑴禮部:官署名,為六部之一,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及學校貢舉的政令。貢院:科舉時代考試貢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貢院。暖吹:暖風,指春風。
⑶席:猶言列坐。
⑷銜枚:古代軍旅、田役時,令口中橫銜狀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嘩。此處比喻人人肅靜。
⑸鄉里:猶言郡縣。獻賢:獻舉人才。先德行:以德行為先。
⑹列爵:分頒爵位。《尚書·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處代指官職。公卿:指執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耗:無,盡。
⑻賴:幸虧。群公:指同時主持考試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堯臣等人。識鑒:能賞識人才、辨別是非。
白話譯文
貢院里香煙繚繞,春天的和風又暖又輕,寬闊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滿了各地來應試的精英。舉子們緊張肅穆地戰斗,如同銜枚疾走的士兵,只聽見筆在紙上沙沙作響,彷彿是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郡縣里向京都獻上賢才,首先重視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職,依賴著執政大臣。我感到慚愧的是身體衰病心神已盡,選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諸位來識別辨明。
創作背景
據《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題下注「嘉祐四年」,於是知此詩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宋初文風,沿五代余習,刻意雕琢,講究駢偶。引起有識之士的不滿。歐陽修主持貢舉(嘉祐二年,1057年),大舉改革,使應試舉子一片嘩然,甚至鬧事。但是不良的文風,終於給扭轉了過來。嘉祐二年二月,歐陽修充御試進士詳定官。情況已非昔比,心情也兩樣得多了。嘉祐四年的這次考試對於宋代文風的革新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葉夢得《石林燕語》雲「至和嘉祐間,場屋舉子為文奇澀,讀或不能成句。歐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貢舉,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及放榜,平日有聲如劉輝輩皆不與選,士論頗洶洶」,群聚嘲罵,甚至在街上攔住歐陽修的馬頭哄鬧,而歐公不為所動,終於使「場屋之習,從是遂變」。(《宋史》本傳)此次考試,蘇軾、蘇轍兄弟同時中進士,曾鞏亦在榜中,可謂一時勝舉。作者見人才濟濟,而作此詩。
文學賞析
宋初的考試制度,大致承襲唐代,由州府舉薦考生,入京應試,由禮部主持其事。此詩即以一員考官的身份寫出他的見聞與感受。
從詩中可知,考試時間是在初春時節。首聯著力渲染了禮部試的考場環境——群英畢至,貢院里肅穆幽雅,試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異味,且能增添祥瑞肅穆的氣氛。頷聯重點描繪士子答題情況,考生們大清早就入場了,沒有一點喧鬧嘈雜之聲。試題下發後,考生奮筆疾書,一片沙沙沙的聲音,好似春蠶在吃桑葉。頸聯表明考試意義,詩人對此景象不禁發生感慨,濟濟多士,盡是天下英才,國家的棟梁。尾聯自謙衰病,諄諄囑托同僚,作為選拔人才的考官,應當具有慧眼認真鑒別。詩中說自己老病,精神不濟。閱卷挑選人才之事要拜託同仁,那是謙遜之辭。全詩透露出一種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為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時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國家寄予厚望,違法者將置以重刑,輕則充軍流放邊地,重則殺頭,半點也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試期間出行,車後豎鍘刀一把,以示自律。魯迅的祖父就因為替考生向考官行賄,被判斬監候的。掄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詩正是確切而生動地寫出了這種景象。
㈡ 《禮部貢院閱進士試》這首詩是什麼題材的詩是生活雜感詩嗎語文詩歌學霸幫幫忙。
禮部貢院閱進士試》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寫出他主持禮部考試時,見到考場中英才濟濟,考試場面寂靜、肅穆而充滿生氣,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悅。
作品名稱
禮部貢院閱進士試
作品別名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歐陽文忠公文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作者
歐陽修
㈢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幫手網
1、為國取材的使命感,莊重、慎重;
2、看到人才濟濟的喜悅感
㈣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是什麼時候寫的
歐陽修主持貢舉是嘉祐二年,1057年。這首詩也確實是嘉祐四年寫的。
因為作為主考官的「知貢舉」,工作量是非常恐怖的,當時他根本沒有這個心境、精力去作詩。會試結束後,他又因為出題目及改卷標准等文風革新,遭遇非議,也沒有這個心境。2年過後,事態平息,當年拔擢的人才嶄露頭角、他確定的文風得到認同,一切可以說是「水落石出」了,他才寫下這首詩,自豪得意之情,躍然紙上。
1、宋朝皇帝任命官員主持貢舉,聖旨一旦發布,馬上「鎖廳」,也就是被隔離。根本沒有心理准備。而且立即要承擔出題工作——進士科要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這還只是普通士子參加的考試。還要為有官身的考生的「鎖廳試」、與考官有親戚關系需要避嫌的「別頭試」出題。與眾位閱卷館定下批改卷子的原則。因為古代考試以「主觀題」為主,「客觀題」比例非常少。
2、還要協調眾多輔助官員的工作——搜檢官、彌封官、監臨官、謄錄官、閱卷官……數百人的工作
3、閱卷工作更是繁重,所以參加閱卷的輔助官員,都要選40歲以下年富力強的進士,要不然身體根本受不了。古代文章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閱卷官要做「句讀」,要寫評語、要判定等級。15天時間要閱讀上萬考生數萬份試卷,強度可想而知。
4、這種環境之下,根本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心情去寫詩。考試過後,因為歐陽修摒棄太學體的做法,被落榜考生詬病,對他各種人身攻擊,同樣寫不出。
註:
參考資料:《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古代科舉迴避制度》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
㈤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翻譯及賞析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的翻譯:貢院里香煙繚繞,春風輕暖,寬闊的庭院在清晨就坐滿了前來應試的精英。舉子們緊張肅穆地戰斗,如同銜枚疾走的士兵,只聽見下筆聲沙沙作響,彷彿是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郡縣里向京都獻上賢才,以品德操行為先,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職,依賴著執政大臣。我感到慚愧的是身體衰病,心神已盡,以後選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諸位來識別辨明。
賞析:全詩描繪了禮部的肅穆幽靜的考場環境以及考生奮筆疾書的場景,抒寫了詩人對同僚的諄諄囑托同,全詩透露出詩人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表達了詩人要為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宋代〕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宋仁宗嘉佑四年。當時歐陽修主持貢舉,大舉改革,使應試舉子一片嘩然。此次考試,蘇軾、蘇轍兄弟同時中進士,曾鞏亦在榜中,可謂一時勝舉。作者見人才濟濟,而作此詩。
㈥ 翻譯下面這首詩
翻譯:
貢院里香煙繚繞,春天的和風又暖又輕,寬闊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滿了各地來應試的精英。舉子們緊張肅穆地戰斗,如同銜枚疾走的士兵,只聽見筆在紙上沙沙作響,彷彿是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郡縣里向京都獻上賢才,首先重視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職,依賴著執政大臣。我感到慚愧的是身體衰病心神已盡,選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諸位來識別辨明。
拓展:這首詩的賞析
(1)封建時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國家寄予厚望。掄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詩確切而生動地寫出了這種景象。宋初考試制度,大致承襲唐代,由州府舉薦考生,入京應試,由禮部主持其事。此詩即以一員考官的身份寫出他的見聞與感受。
(2)首聯著力渲染了禮部試的考場環境——群英畢至,貢院里肅穆幽雅,試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異味,且能增添祥瑞肅穆的氣氛。
(3)頷聯重點描繪士子答題情況,考生們大清早就入場了,沒有一點喧鬧嘈雜之聲。試題下發後,考生奮筆疾書,一片沙沙沙的聲音,好似春蠶在吃桑葉。
(4)頸聯表明考試意義,詩人對此景象不禁發生感慨,濟濟多士,盡是天下英才,國家的棟梁。
(5)尾聯自謙衰病,諄諄囑托同僚,作為選拔人才的考官,應當具有慧眼認真鑒別。
(6)詩中說自己老病,精神不濟。閱卷挑選人才之事要拜託同仁,那是謙遜之辭。全詩透露出一種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為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㈦ 「下筆春蠶食葉聲」這句詩有什麼妙處
「下筆春蠶食葉聲」妙在把寫字的聲音比喻成春蠶食桑葉的聲音,妙在以動寫靜、以聲襯靜,充分體現了考生們緊張嚴肅答題的場景,非常的形象。
「下筆春蠶食葉聲」這句詩突出描寫了科舉學子靜中急書的場景,當時的考場雅雀無上,只聽見學子書寫考卷的聲音,作者妙用春蠶吃桑葉的聲音,以此描寫學子求其功名的復雜心境。一是通過此聲傳達出學子對求取功名的渴望;二是傳達出學子多年苦讀而奮力答卷的水平和速度;三是也傳達出作者對當屆學子喜愛和贊譽,四是也反映了作者為國求賢若渴的心情。下筆只是應考的動作,其關鍵是後五個字「春蠶食葉聲」,借聲答意,借意傳神,起到了集中點題、妙筆生花、滿詩題眼的功效。
「下筆春蠶食葉聲」出自宋代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士試》,其原文如下:
禮部貢院閱進士試
宋 · 歐陽修
紫殿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識鑒精。
譯文
貢院里香煙繚繞,春天的和風又暖又輕,寬闊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滿了各地來應試的精英。
舉子們緊張肅穆地戰斗,如同銜枚疾走的士兵,只聽見筆在紙上沙沙作響,彷彿是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
郡縣里向京都獻上賢才,首先重視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職,依賴著執政大臣。
我感到慚愧的是身體衰病心神已盡,選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諸位來識別辨明。
注釋
禮部:官署名,為六部之一,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及學校貢舉的政令。貢院:科舉時代考試貢士之所。
紫殿:指京都貢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風,指春風。
席:猶言列坐。
⑷銜枚:古代軍旅、田役時,令口中橫銜狀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嘩。此處比喻人人肅靜。鄉里:猶言郡縣。獻賢:獻舉人才。先德行:以德行為先。
列爵:分頒爵位。《尚書·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處代指官職。公卿:指執政大臣。
衰病:衰弱抱病。耗:無,盡。
賴:幸虧。群公:指同時主持考試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堯臣等人。識鑒:能賞識人才、辨別是非,一作「鑒裁」,又作「擇鑒」。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宋初文風,沿五代余習,刻意雕琢,講究駢偶。引起有識之士的不滿。歐陽修主持貢舉(嘉祐二年,1057年),大舉改革,此次考試,蘇軾、蘇轍兄弟同時中進士,曾鞏亦在榜中,可謂一時勝舉。作者見人才濟濟,而作此詩。
賞析
宋初的考試制度,大致承襲唐代,由州府舉薦考生,入京應試,由禮部主持其事。此詩即以一員考官的身份寫出他的見聞與感受。
從詩中可知,考試時間是在初春時節。首聯著力渲染了禮部試的考場環境——群英畢至,貢院里肅穆幽雅,試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異味,且能增添祥瑞肅穆的氣氛。頷聯重點描繪士子答題情況,考生們大清早就入場了,沒有一點喧鬧嘈雜之聲。試題下發後,考生奮筆疾書,一片沙沙沙的聲音,好似春蠶在吃桑葉。頸聯表明考試意義,詩人對此景象不禁發生感慨,濟濟多士,盡是天下英才,國家的棟梁。尾聯自謙衰病,諄諄囑托同僚,作為選拔人才的考官,應當具有慧眼認真鑒別。詩中說自己老病,精神不濟。閱卷挑選人才之事要拜託同仁,那是謙遜之辭。全詩透露出一種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為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時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國家寄予厚望,違法者將置以重刑,輕則充軍流放邊地,重則殺頭,半點也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試期間出行,車後豎鍘刀一把,以示自律。魯迅的祖父就因為替考生向考官行賄,被判斬監候的。掄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詩正是確切而生動地寫出了這種景象。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㈧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翻譯及賞析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的原文
1、譯文
貢院里香煙繚繞,春天的和風又暖又輕,寬闊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滿了各地來應試的精英。
舉子們緊張肅穆地戰斗,如同銜枚疾走的士兵,只聽見筆在紙上沙沙作響,彷彿是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
郡縣里向京都獻上賢才,首先重視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職,依賴著執政大臣。
我感到慚愧的是身體衰病心神已盡,以後選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諸位來識別辨明。
2、原文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3、賞析
宋初的考試制度,大致承襲唐代,由州府舉薦考生,入京應試,由禮部主持其事。此詩即以一員考官的身份寫出他的見聞與感受。
從詩中可知,考試時間是在初春時節。首聯著力渲染了禮部試的考場環境--群英畢至,貢院里肅穆幽雅,試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異味,且能增添祥瑞肅穆的氣氛。頷聯重點描繪士子答題情況,考生們大清早就入場了,沒有一點喧鬧嘈雜之聲。試題下發後,考生奮筆疾書,一片沙沙沙的聲音,好似春蠶在吃桑葉。頸聯表明考試意義,詩人對此景象不禁發生感慨,濟濟多士,盡是天下英才,國家的棟梁。尾聯自謙衰病,諄諄囑托同僚,作為選拔人才的考官,應當具有慧眼認真鑒別。詩中說自己老病,精神不濟。閱卷挑選人才之事要拜託同仁,那是謙遜之辭。全詩透露出一種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為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時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國家寄予厚望,違法者將置以重刑,輕則充軍流放邊地,重則殺頭,半點也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試期間出行,車後豎鍘刀一把,以示自律。魯迅的祖父就因為替考生向考官行賄,被判斬監候的。掄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詩正是確切而生動地寫出了這種景象。
㈨ 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閱讀附答案
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閱讀附答案
宋詩,完成14、15題。(11分)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 (5分)
A.詩的第一句寫出了考場肅穆而又怡人的環境,襯托出作者的喜悅心情。
B.第三句重點在表現考生們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士。
C.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都由各地選送而來,道德品行是選送的首要依據。
D.朝廷對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
15.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後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6分)
《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答案】
14.BE:B項說法錯誤。銜枚:古代軍旅、田役時,令口中橫銜防止因聲音而發生泄密事件,所以在這里是指環境的庄嚴肅靜。E項全詩透露出一種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為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作者在自謙。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5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越發見出考場的庄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
【解析】15.試題分析:先點出其修辭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