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洋知識的資料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1)海洋的信息還有其他哪些載體擴展閱讀:
一、含鹽率
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3.5%,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
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英尺的鹽層。
二、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指風暴潮災害、巨浪災害,海冰災害、海霧災害、大風災害及地震、海嘯災害等突發性的自然災害。
引發海洋災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氣的強烈擾動,如熱帶氣旋、溫帶氣旋等;海洋水體本身的擾動或狀態驟變;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縫等。海洋自然災害不僅威脅海上及海岸,有些還危及自岸向陸廣大縱深地區的城鄉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上述海洋災害還會在受災地區引起許多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如:風暴潮、風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蝕、土地鹽鹼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災害,再引起人畜中毒等。
世界上經濟發達的海洋國家,以及有關國際組織,都很重視海洋災害的預警和防禦。海洋災害(現象)發生、發展、移行和消失的監視監測,是預警和防禦體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全球范圍的海洋災害監視監測是通過海洋監測,(或觀測)網實現的。
Ⅱ 海洋技術包括哪些技術
海洋技術(Ocean Technology)包括海洋探測技術和海洋開發技術,海洋開發技術是核心。現代海洋技術是20世紀50年代後圍繞著海洋探測技術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兩個方面的變革發展起來的,是當代新興的科學技術之一,同樣是一門涉及許多門類的綜合性學科。[1]
中文名
海洋技術
外文名
marine technology
學科
海洋科技學科
技術分類
海水淡化,深海探測
研究機構
中國膜工業協會等
海水淡化
向海洋要淡水已成定勢。淡水資源奇缺的中東地區,數十年前就把海水淡化作為獲取淡水資源的有效途徑。美國正在積極建造海水淡化廠,以滿足人們與將來對淡水的需求。全世界共有近8000座海水淡化廠,每天生產的淡水超過60億立方米。最近,俄羅斯海洋學家探測查明,世界各大洋底部也擁有極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其蘊藏量約占海水總量的20%。這為人類解決淡水危機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深海探測
深海是指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域。世界上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溝有30多處,其中的20多處位於太平洋洋底,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達11000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深的海域。深海探測,對於深海生態的研究和利用、深海礦物的開采以及深海地質結構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深海研究和開發的國家,「阿爾文」號深潛器曾在水下4000米處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傑遜」號機器人潛入到了6000米深處。1960年,美國的「迪里雅斯特」號潛水器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最大潛水深度為10916米。
1997年,中國利用自製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進行深潛6000米深度的科學試驗並取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的深海開發已步入正軌。
海洋遙感
海洋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以光、電等信息載體和以聲波為信息載體的兩大遙感技術。
海洋聲學遙感技術是探測海洋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聲學遙感技術,可以探測海底地形、進行海洋動力現象的觀測、進行海底地層剖面探測,以及為潛水器提供導航、避碰、海底輪廓跟蹤的信息。
海洋遙感技術是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衛星遙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類提供了從空間觀測大范圍海洋現象的可能性。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已發射了10多顆專用海洋衛星,為海洋遙感技術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平台。
Ⅲ 常見的信息載體有哪些
常見的信息載體有:書、紙、文字、圖案、互聯媒體、光電信號、顏色、圖騰、U盤等。
信息載體(Information carrier)是在信息傳播中攜帶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賴以附載的物質基礎,即用於記錄、傳輸、積累和保存信息的實體。
信息載體包括以能源和介質為特徵,運用聲波、光波、電波傳遞信息的無形載體和以實物形態記錄為特徵,運用紙張、膠卷、膠片、磁帶、磁碟傳遞和貯存信息的有形載體。
系統發展
人類在原始時代就開始使用語言,世界上口頭語言約3500種,語言是人類傳遞信息的第一載體,是社會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類社會中最方便、最復雜、最通用、最重要的信息載體系統。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出現了信息的第二載體-文字。
世界上有500多種文字在使用。文字的發明,為信息的存貯(記載)和遠距離傳遞提供了可能,是人類的一大進步。電報、電話、無線電的發明,使大量信息以光的速度傳遞,溝通了整個世界的聯系,人類信息活動進入了新紀元。
電磁波和電信號成為人類的第三信息載體。隨著信息量的劇增,信息廣泛交流,需要容量更大的信息載體。計算機、光纖、通信衛星等新的信息運載工具成為新技術革命形勢下主要的信息載體。
一根頭發絲粗細的光纖可以同時傳輸幾十萬路電話或上千路電視。衛星通信可把信息會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新的信息載體必將導致新的信息革命。
Ⅳ 給我一些有關於海洋信息的資料
海洋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Ⅳ 什麼是海洋遙感技術
海洋遙感(ocean remote sensing)是利用感測器對海洋進行遠距離非接觸觀測 ,以獲取海洋景觀和海洋要素的圖像或數據資料。
海洋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以光、電等信息載體和以聲波為信息載體的兩大遙感技術。
海洋聲學遙感技術是探測海洋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聲學遙感技術,可以探測海底地形、進行海洋動力現象的觀測、進行海底地層剖面探測,以及為潛水器提供導航、避碰、海底輪廓跟蹤的信息。
海洋遙感技術是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衛星遙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類提供了從空間觀測大范圍海洋現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已發射了10多顆專用海洋衛星,為海洋遙感技術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平台。
Ⅵ 常見的信息載體有哪些
常見的信息載體有哪些
信息載體,先舉例子:u盤,光碟,快閃記憶體,報紙,圖書等。其定義:是在信息傳播中攜帶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賴以附載的物質基矗即用於記錄、傳輸、積累和保存信息的實體。包括以能源和介質為特徵,運用聲波、光波、電波傳遞信息的無形載體和以實物形態.
Ⅶ 海洋知識
不知道你要了解哪方面的,幫你找了一些:
海洋殺手——赤潮
9月18日和19日,中國海監B-3807飛機在渤海錦州東部海域上空執行巡航監視任務時發現大面積海水水色異常現象,海洋執法監察部門已組織力量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分析。根據現場調查和海監飛機的跟蹤監視以及衛星遙感圖像分析,確認此次水色異常現象為赤潮,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並正在向渤海中部發展,速度較快,對海洋生態環境將產生一定影響。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色異常現象成為赤潮,它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海洋,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營養化現象,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於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隨之逐年增加。香港海域去年就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赤潮。由於赤潮的頻繁出現,使海區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赤潮生物在生長繁殖的代謝過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過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氣,魚、貝因窒息而死。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細菌大量繁殖,有些細菌能產生有毒物質,一些赤潮生物體內及其代謝產物也會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魚、貝中毒病變或死亡。
--------------------------------------------------------------------------------
潮汐——海洋的呼吸
生活在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有一種交替往復,永不停息的小漲落運動。海水這種有節奏的周期性的漲落運動就是「潮汐」,法國文學稱之為「大海的呼吸」,科學地講,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發生的周期性運動。我們把海面周期性的漲落叫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動稱為潮流,潮流與海流不同之處就在於潮流具有嚴格的周期性。
很早以前,人們就注意到海水的潮來潮往很有規律性;初一,十五漲大潮。通常,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這種潮汐稱為「半日潮」,有些地方,兩次高潮與兩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漲落時間不等,稱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大約相隔12小時25分,稱為「全日潮」,掌握了潮汐的規律,對海邊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潮汐的這種規律性與它的日月起因是分不開的。我國早在《山海經》中就說潮汐與月亮有關,十七世紀後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相互吸引。地球、月球、太陽三者當然也不例外。潮汐的產生就是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在這一系統中,由於月球(又稱太陰)離地球遠較太陽近,故其質量雖小,但它產生的引潮力比太陽大得多,是它的兩倍左右。
在地球——月球系統中,地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A:一是月球對它的引力,二是地球自轉、繞日公轉和繞地月系中心轉動時產生的慣性離心力,這兩個力結合產生合力。這種合力就稱為「月球引潮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導致海水運動形成潮汐。合力的兩個分力就象四邊形的兩條邊,中間有一個夾角,四邊形的對角線就是」引潮力「。可以想像,當地月位置變化時,夾角也變化,對角線合力就變化。在向著月球的地方,月球的引力大於離必力,引力起主導作用,此時出現高潮;在背月的地方,離心力大於地球的引力,離心力起主導作用,也形成高潮。因此在高潮帶之間的廣闊海域,由於海水流向高潮區,水面下降,相對出現低潮。因為地球對著地球自轉一周為24小時50分,這段時間內,某一海區就要經過向著月球和背著月球各一次出現兩次高潮。
當然,除了月球引潮力以外,太陽對地球也有引潮力。雖然較前者小得多,但其力學過程都是一樣的。因為天體運動都有周期性和規律性,所以在月球和太陽的共同作用下,這海洋潮汐就很有規律性,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時,太陽,月球和地球三個天體差不多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與太陽的引潮力幾乎作用於同一個方向,兩者的合力最大,此時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此這會海水漲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兩者合力最小,這時潮漲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出現兩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
潮汐是海洋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在我國,有聞名中外的錢塘江暴漲潮和深入內陸六百多公里的長江潮。主要是由於潮流沿著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當潮流涌來時,潮端陡立,水花四濺,象一道高速推進的直立水牆,形成「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壯觀景象。
--------------------------------------------------------------------------------
海岸
人們往往認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線」,實際上,這條線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帶」,全球長達4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11圈。這條海岸帶不但自然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帶,是目前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區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這里,有海陸空立體運輸系統和轉運系統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個港口位於海岸帶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顯著作用的沿岸地帶,是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相互接觸的地帶。它的寬度可從幾十米到幾十公里,一般可分為上部地帶,中部地帶(潮間帶)和下部地帶三個部分,上部地帶,又稱為陸上岸帶,一般風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過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階地地形,受陸上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沿岸風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徵是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和平台。潮間帶,由海灘和潮坪兩部分組成,在這一帶是海浪活動最積極、作用最強烈的地帶。下部地帶又稱水下岸坡帶,就是過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從低潮時海水到達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沒有顯著作用的地帶。
海岸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平坦的,有陡峭的,有堅硬的岩石岸,也有松軟的泥砂岸。根據其形成動力,氣候等原因,可分為:侵蝕海岸,堆積海岸,冰磧——冰蝕海岸,構造海岸,生物海岸等幾種海岸。
侵蝕海岸大都比較陡峭曲折,其形成受波浪、潮汐等活動作用有關,而且還與地質構造陸上風化作用有關,它們一般是由比較堅硬的鹽石組成的。這種海岸可用來開展海洋養殖捕撈事業,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來建設海港。
堆積海岸,顧名思義是由一些鬆散的,軟細的砂質組成,如三角洲海岸,有海灘、沙堤、沙嘴等。在一些粉砂質海岸上,往往有大量的貝殼、貝殼皮等組成的貝殼堤,這種堆積岸可用來開辟鹽田和圍墾土地,也可發展旅遊事業,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往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且土質肥沃。是重要的農業區。加上它位置獨特,位於河流出海處,是水上交通樞紐和海陸交通轉運站。極有發展潛力。
生物海岸:在低緯度熱帶地區,由於某種生物在海岸特別發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海岸,如紅樹林海岸,鬱郁蔥蔥,其發達的根系根植於海岸的淤泥中將其固定住。還有一種是由漂亮的珊瑚蟲組成的珊瑚礁海岸,它們是由大量的珊瑚遺體等形成骨架,再堆積上生物碎屑等,逐漸形成了珊瑚礁。
冰磧-冰濁海岸:與生物海岸相反,這種海岸是高緯度地區的冰由內陸流入海中攜帶大量陸源碎屑而形成的特有的冰磧、冰蝕海岸。
構造海岸:由構造作用控制形成的基岩海岸,如太平洋沿岸斷層褶皺多平行海岸或火山碎屑堆積岩等海岸。
從海岸的類型可以看出,海岸形成的動因有很多:波浪、潮汐和海流的作用;河流與冰的作用;再有地殼的構造運動;還有生物作用。當然,有些海岸的成因並不是單一哪一種作用形成的,而是幾種動力聯合作用的結果。
--------------------------------------------------------------------------------
海水的物理特性
海洋之所以構成一個獨特的環境系統,與海水的特徵是分不開的。
海水首先是水,因為就大多數海水而言,其鹽度在32~35‰之間,平均值接近35‰。這個事實表明海水中純水占絕大部分,因此海水的物理性質與純水很相似。而且這也說明為什麼海洋本身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淡水庫」。
與其他液體相比,水有許多明顯的異常性。蒸發成汽,冷縮結冰。在0°C(熔點)-100°C(沸點)之間是流動的液態水,而且在4°C的水以及水結成的冰都浮在水面上,而4°C的水永遠在最底層。這個特性對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水又是一種溶劑,能溶解許多物質。這就是海水的另一特性的基礎。它不同於一般的淡水,而是含有許多無機鹽類的混合液,並且還溶有多種氣體,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有機和無機的懸浮物質。這些物質對海水的物理性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營養物質。
海水的鹽度一般都在35‰左右,海洋中發生的許多現象都與鹽度的分布和變化有密切關系,所以鹽度是海水的基本特性。有些海區如紅海,由於日照相當強烈,蒸發量大,鹽度可高達40‰以上;而降雨量大,河流注入較多的波羅的海北部的波的尼亞灣里,鹽度可低至3‰。即使同一海區,海水的鹽度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都有不同的變化。
海水的顏色又稱為海色。由於海水中包含有一些懸浮物質和溶解的物質,當陽光照射時,表層進行散射而造成了海水的顏色,由藍到黃綠及褐色。一般大洋的海水是深藍色,近岸的海水為藍綠色和黃褐色。有些海用海色來命名,如黃海、紅海等。海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水中懸浮和溶解組分的性質,紅海是海水中有大量的紅色藻類繁殖而呈紅色。
海洋水體積佔地球上總水體積的97%,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十分之七。海洋對全球氣候的維持及氣溫的變化有著巨大的調節緩沖作用,這歸功於海水的比熱比空氣和陸地要大得多的緣故(比熱就是使1克物質升高1°C時所需的熱量,當然,降低1°C時就會釋放出相當的熱量)。
比方說使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C時所放出的熱量,可使31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C,所以海水的溫度不會升降的如空氣的溫度升降的那樣快。因此沿海地區的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冬天不會很冷,夏天也不會太熱。
海水中的水要蒸發,就要吸收熱量。水蒸汽上升到空中聚集起來,溫度降低時冷凝成水,成雪或霜,降落到陸上或回到海洋中,所以海洋對全球的水汽平衡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才能真正的「呼風喚雨」。
當然,除了上述海水的熱性質外,海水還有其它物理特性,如海水的沸點升高,冰點降低。海水還具有滲透性、壓縮性;如果海水不可壓縮,現今的海平面將升高30多米,恐怕這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城市都將是「海底之都」了。另外,海水還能傳熱,能導電等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海冰,這種一般出現在高緯度地區(象極地)的冰山、流冰等,是極地探險工作的勁敵。海水由於含鹽,所以它冰點隨鹽度的升高而降低,當水溫度降至其冰點以下時,海水首先達到某種程度的過冷以後,在有結晶核存在時,開始結冰。在海面上最初形成一些細小的冰針或冰片,相互凍結形成一層油脂狀冰,繼而出現薄冰。隨著溫度的降低,冰不斷變白變大,形成廣闊的冰原。也可能由於波浪海流,潮汐的的不斷作用,冰原碎裂成大大小小的冰塊,漂浮在海面上成為浮冰。
這些浮冰在風平浪靜氣溫再降低時又凍結起來,航行於其中的船隻將無法行動,而陷於冰原中。這是浮冰的形成過程。而冰山主要來自陸地上河流,冰山往往巨大,由於密度關系,浮在水面上,水面以下的體積是上部的兩倍,所以一座巨大的冰山往往產生無堅不摧的力量,令避之不及的船舶遭遇噩運。這就有「泰坦尼克號」的悲劇。
--------------------------------------------------------------------------------
海底地貌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谷。這個世界並不象人們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來那樣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盪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只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態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脈)幾個部分組成。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海岸線並不是大陸與海洋的分界線,實際上,在海面以下,大陸仍以極為緩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約200米深的海底。這一部分就是大陸架——被海水淹沒的濱海平原,這里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海洋動植物在此處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大陸架以下,是大陸架向大洋底過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為3-4度,有的甚至超過10度,水深急劇增加,一般為200-2500米。這就是比較狹窄的大陸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陸與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線。
超過大陸坡,就是深邃的海溝或島弧一海溝系。在此處,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以下,交錯地帶形成了「V」形的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與相鄰的島弧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魯-智利海溝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們之間的交差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蓋,這將是最雄偉壯觀的景象!
這一帶由於地處兩個板塊的邊緣,故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發生,跨過海溝再向海洋深處,就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間,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積占海底總面積的77%,遼闊平坦,但景色無奇。在平原的周圍,分布著綿亘千里的海嶺,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頂山,其中還有深海谷,斷裂帶和海槽等,海嶺和海山皆因火山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
再深入洋底,就來到了洋中脊,與一般海嶺不同,他們是海底擴張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個世界性體系,橫貫各大洋,從北冰洋開始,穿過大西洋,經印度洋,進入太平洋,逶迤連綿約七萬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樑,任何一條陸地山脈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貫穿大洋中部,與兩岸大致平行(中脊各稱由來),中軸為中央裂谷分開,兩側內壁陡峻,兩峰嶙峋,蔚為奇觀;印度洋中脊猶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於偏東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連接,而北端卻分別伸進大陸。
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徵,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點。象世界大洋海溝共有25條之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有20條,形成太平洋火環。海山峰也主要位於太平洋海域,那裡的海底火山有10000座之多。在那幽暗深邃,溝壑縱橫的海底充滿著令人驚嘆的奇觀,讓我們接著走進海底奇觀里觀賞一番。
--------------------------------------------------------------------------------
海洋生物資源
海洋是生命的搖藍。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約10萬種,海洋動物約16萬種。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產量(鮮重)為500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0億人食用的水產品,這是一座極其誘人的人類未來食品庫!
海洋生物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並不斷更新的資源,但從另一方面說,它因為是通過活的動植物體來繁殖發育,使資源以更新和補充,具有一定的自發調節能力,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但是一旦其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就意味著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
藻類在海洋生物資源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夠自力更生的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為海洋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時,它在光合作用中還釋放大量的氧氣,總產量可達360億噸(佔地球大氣含氧量的70%),為海洋動物甚至陸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氣。
到這里,還不能不提到一點的是,它是在最初地球大氣轉變為現代大氣中的「功臣」,有了它們,才有了現代生機勃勃的生物界。所以,海洋植物是維持整個海洋生命的基礎,是堅固的「金字塔基」。它們主要包括在水中隨波逐流的浮游藻類和海底生長的大型藻類。前者如硅藻、綠藻等,它們個體微小,而形狀各異,如圓形、方形、三角形、針形等。若僅從外表看上去,你絕想不到它們竟然是活生生的植物。
大型藻類有人們熟悉的紫菜、海帶等。它們在海底構成「海底農場」,有森林,又有草原。有一種巨藻,堪稱世界植物之最,從幾十米,至上百米,最高可達500米高,重達180多公斤,生長速度之快,一年可長50餘米,而且它的年齡可長達12年之久。海藻在工業、農業、食品及葯用方面有很重要的價值,除食用外,可從中提取褐藻膠、瓊脂、甘露醇、碘等,可作為一種新的生物能源。
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潑的當屬動物資源,其中有1.5-4萬種魚類,對蝦等殼類2萬多種,貝殼等軟體動物8萬多種,還有鯨、海參、海豹、海象、海鳥等,構成了生機盎然的海洋世界,也構成了經濟效益很好的海洋水產業,其中魚類是水產品的主體,也最重要。
目前,全世界從海洋中捕撈的6000萬噸水產品中,90%是魚類,其餘為鯨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魚類種類較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多種。魚類可謂全身是寶,營養經濟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味道鮮美。據說,吃魚可使人大腦聰明,還有的具有醫療價值和作為精細化工業的貴重原料。
在水產上,魚、蝦、蟹總是相提並論的,它們不僅是席上珍饈,而且可從它們的甲殼中提取許多有用的東西——甲殼質,在工業上用途很廣。其中生長在南極的一種磷蝦被譽為「21世紀的流行食品」因為它有著極為驚人的資源量和很高的營養價值,在南極是鯨類吞食的對象,小小磷蝦喂巨鯨,這也是一種奇聞吧。
貝類種類繁多,遍布於各個海區,又比較容易找到,所以在過去,人們早已開始捕獲它們,其中比較有經濟價值的是鮑魚、貽貝、扇貝、蟶子、牡蠣、烏賊、章魚、魷魚等。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人們喜愛的食品。而且,有的貝殼可以從中取葯,有的也有觀賞價值,是貝雕的優良材料。我國特產的美術工藝品之一,大珠母貝座雕,其美麗精細,令人嘆為觀止。在貝類中,還有一點值得驚奇的是那就是珍珠,我國是珍珠發祥地,尤其是南海珍珠在世界上最負盛名,它主要是由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的珠母貝和珍珠貝生成的,那一粒粒晶瑩皎潔的珍珠,是海洋引以為豪的結晶。
在海洋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海洋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放線菌、雪菌、酵母菌、病毒等,它們數量極大,分布不均。假設海洋中沒有微生物存在,那麼海洋中一切物質就不能循環,但它們的活動,也使漁業生產受到一定的損失。近年來,研究表明,在海洋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對治療疾病有奇效。
有一位美國作者提出:「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能力,而海洋產業可以將這一任務分擔起來,而傳統的漁業已達到或超過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們只有轉向於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上來,巨大的海洋生物資源,等著開發時代的到來。
Ⅷ 常見的信息的載體有哪些
常見的信息載體有哪些
信息載體,先舉例子:u盤,光碟,快閃記憶體,報紙,圖書等。其定義:是在信息傳播中攜帶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賴以附載的物質基矗即用於記錄、傳輸、積累和保存信息的實體。包括以能源和介質為特徵,運用聲波、光波、電波傳遞信息的無形載體和以實物形態.
Ⅸ 常見的信息載體有哪些
這是我的看法,請採納。 主要載體有語言、文字、行為表述、計算機數據、大腦記憶等
Ⅹ 海洋技術是什麼
海洋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與全球變化、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研究是人類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拓展生存空間,充分利用地球上這塊最後的資源豐富的寶地的最為切實可行的途徑。
海洋開發,需要獲取大范圍、精確的海洋環境數據,需要進行海底勘探、取樣、水下施工等。要完成上述任務,需要一系列的海洋開發支撐技術,包括深海探測、深潛、海洋遙感、海洋導航等。
向海洋要淡水已成定勢。淡水資源奇缺的中東地區,數十年前就把海水淡化作為獲取淡水資源的有效途徑。美國正在積極建造海水淡化廠,以滿足人們目前與將來對淡水的需求。全世界共有近8000座海水淡化廠,每天生產的淡水超過60億米3。最近,俄羅斯海洋學家探測查明,世界各大洋底部也擁有極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其蘊藏量約占海水總量的20%。這為人類解決淡水危機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深海是指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域。世界上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溝有30多處,其中的20多處位於太平洋洋底,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達11000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深的海域。深海探測,對於深海生態的研究和利用、深海礦物的開采以及深海地質結構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深海研究和開發的國家,「阿爾文」號深潛器曾在水下4000米處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傑遜」號機器人潛入到了6000米深處。1960年,美國的「迪里雅斯特」號潛水器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最大潛水深度為10916米。
1997年,中國利用自製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進行深潛6000米深度的科學試驗並取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的深海開發已步入正軌。
海洋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以光、電等信息載體和以聲波為信息載體的兩大遙感技術。
海洋聲學遙感技術是探測海洋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聲學遙感技術,可以探測海底地形、進行海洋動力現象的觀測、進行海底地層剖面探測,以及為潛水器提供導航、避碰、海底輪廓跟蹤的信息。
海洋遙感技術是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衛星遙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類提供了從空間觀測大范圍海洋現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已發射了10多顆專用海洋衛星,為海洋遙感技術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