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半兩這種錢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怎樣重大的影響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Ⅱ 半兩錢是那個朝代的
半兩錢的版式那麼多,我們要怎樣才能區分先秦半兩、秦半兩和漢半兩呢?今天星哥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半兩錢
先秦半兩
先秦半兩:鑄法原始、古樸,幕面不甚平整,背面或有銅漬,鑄口寬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流口;外形不圓,厚薄不均,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圓孔;錢徑較大,錢體較厚;面文「半兩」二字,大小不一,「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短,「兩」字常見「長人兩」。
秦半兩
秦半兩:是指秦統一中國後全國流通的錢幣。鑄期為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據傳秦半兩錢文出自丞相李斯之手,玉箸體篆書、氣韻飛動、纖細有力、十分瀟灑。 漢半兩與秦半兩基本上是一脈相承,但是在秦半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區別是客觀存在的。相比較而言:秦半兩粗放原始,漢半兩秀氣精緻;秦半兩厚實不圓,漢半兩平整成園;秦半兩字體灑脫,漢半兩字體規正;等等。只要細心品味,還可以找出許多區別。
秦半兩
下面,我們具體地來看秦半兩和漢半兩的辨別要點:
秦半兩標准程度不高,錢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總體上講,要比漢半兩為厚實,邊緣鑄口茬多不磨栩,錢體欠圓,穿不方者亦屬常見,是比較粗糙的錢幣。
秦半兩書體用小篆,筆劃寬長,方中有圓,文字較高挺;「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短,「兩」字除「長人兩」外,更多的是「短人兩」。後期形小穿廣的秦半兩中,還出現「連山兩」。
目前已經認定的秦半兩類型有:原始型(戰國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傳形、有郭半兩、小型燈籠半兩、小型(秦後期)、以及在字體方面的差異而形成的類型。
漢半兩主要有:榆莢半兩(秦末至西漢初期,約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錢體輕薄,重三銖上下----秦漢1銖約合現在的0.7克,形同榆莢)、八銖半兩(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兩書體,略淺,重八銖)、五分錢(呂後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為秦半兩的五分之一)、大半兩(西漢早期,字文平整)、四銖半兩(漢文帝五年,前175年,錢文平正,重四銖)、有郭半兩(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鑄的四銖半兩,有外郭,亦有內外郭的,也有稱三分錢)、鐵半兩(西漢早期,湖南一帶,錢體如四銖半兩)、特大型(鎮庫大錢或開爐大錢)。
漢半兩
榆莢半兩
榆莢半兩:版式復雜,大小亦相差懸殊。大的錢徑有至20毫米以上者,重2克左右約合當時三銖;小的徑不足10毫米,重僅零點幾克,不及漢制1銖。
較厚重的莢錢,多為一個鎦口,較寬。錢文「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長,筆法隨意,字形方中透圓,少數的似四銖半兩寫法,字形略長;兩字多為「雙人兩」和「連山兩」,「十字兩」所佔比例較少。這種錢大多數為民間私鑄,殘存較多秦錢氣息,表明為漢初鑄。
八銖半兩
八銖半兩:筆劃直角方折,字形結構疏郎;錢文平坦,字口極淺。大多「半」字二橫劃等長,有的「半」字下橫兩端上翹;有的「半」字寫法有寬闊方正和狹長,上寬而下窄兩種;「兩」字有「長人兩」、「短人兩」兩種,其「兩」字上橫筆多短而偏向內側,下都呈一個不封口的正方形。
從製作工藝上看,比秦半兩平素輕薄,皆無內外郭。大樣薄肉,錢徑在27—31毫米之間,重量多在3.5—5.5克之間;輪郭齊整,穿孔周正,鎦口有二至四個不等,且較窄,不磨栩。
八銖半兩
五分錢
五分錢:五分意為半兩(十二銖)的五分之一,約為1.5—2克之間。形制規整,穿孔較大(11—12毫米);鎦口多為兩個,或居上下,或處上下斜側對應位置。
文字狹長細峻,小篆書,「兩」字多為「十字兩」。
有少數五分錢,肉分高低兩層,錢文半在高處,半在低處,術語稱「蛇目半兩」。
蛇目半兩
四銖半兩
四銖半兩:是官民同鑄的錢幣,一般早期鑄造的「半兩」錢比晚期鑄造的錢為重。根據陝西省博物館貯藏的秦「半兩」和漢「半兩」測定,真數據為:秦的十二銖「半兩」錢,平均重量為8.16克;漢呂後的八銖「半兩」錢,平均為5.44克;漢文帝的四銖「半兩」錢,平均重2.27克;武帝的四銖「半兩」錢,平均為2.6克。
Ⅲ 秦半兩這種錢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怎樣重大的影響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半兩錢即變為全國最早的統一貨幣,結束了刀、布、環(圓形方孔)錢長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Ⅳ 秦半兩錢對當時社會,以及對整個歷史意義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 秦國著名的 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Ⅳ 秦半兩錢和西漢五銖錢可以印證秦朝和漢朝哪些歷史
先和西漢五銖錢,可以印證秦朝和漢朝的虛度得的歷史,證明了他們他們他們當時的貨幣流通的具體情況
Ⅵ 戰國時期貨幣到秦半兩的變化反映了什麼特徵
秦漢錢幣在我國錢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漢錢幣從錢幣類型上可分為半兩錢幣,漢代五銖錢幣,王莽錢幣三個部分。半兩錢依鑄行時間先後劃分為三個階段,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為秦國半兩,統一後的謂秦朝半兩,漢朝謂漢半兩。半兩錢歷經秦漢,行用數百年,其間幾經變遷,古往今來,學者多從重量、大小、文字書體風格,錢幣形制的特徵等,來判斷半兩錢的類別和時代關系,但要想嚴格分清先秦半兩、秦半兩、漢半兩,並非易事。
漢承秦制,初期仍用半兩錢,並對半兩錢的尺寸、重量不斷探索,使它逐步達到百姓樂用的目的。元狩五年(前118年),鑄行五銖錢,自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這種「五銖」錢文的銅幣使用達七百餘年,在中國貨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銖兩制的錢幣和其後通寶制錢幣,形成了中國錢幣的兩大貨幣體系。曇花一現的王莽新朝錢幣,以其多樣性和紀值幣的試驗及鑄工精良為後世提供了實例。
一、半兩錢幣
秦朝(前221—前206),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權,它是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秦統一之前,半兩錢多為圓孔圓錢,後改為方孔圓錢。錢幣多由商人鑄造,用以牟取暴利。戰國秦半兩的鑄行,約始於戰國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錢」前。簡公七年(前408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到了獻公七年(前378年)任用商鞅變法。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遷都咸陽,十四年(前348年)「初為賦」。租禾是實物田租,「賦」是農民交實物田租稅外,仍要以貨幣來納口賦。手工業者和商人也要以貨幣來納稅。《史記·始皇本紀》後附《秦紀》載,惠文王「立二年,初行錢」。史書上關於秦國鑄錢的記載比較晚,「初行錢」不等於說秦國到了惠文王時才開始鑄錢。秦國的圜錢出現較晚,但因其造型的優越,並以錙銖等重量單位計算,再加上秦國的國力影響,投放市場後,為秦統一幣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贏政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單位為鎰,鎰(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單位,錢幣一律由中央政府鑄造,第一次從制度上禁止民間私鑄。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黃金主要用於宮廷對外賞賜,饋贈及大宗交易。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從而結束了六國時期錢幣形制繁雜,文字各異,單位輕重不一的紊亂局面,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鑄幣的基本幣形,使錢幣的文字和形態得到了統一,鑄幣權的統一直接有利於幣制的穩定性,他鞏固加強了國家的鑄幣權和發行權。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幣發行權集中的反映。這種方孔外圓形制的銅錢,使用二千多年,一直至廿世紀初期,對中國貨幣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影響到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
另外,秦朝在行用錢幣的同時也使用實物貨幣——布。據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其中「金布律」載:「布袤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規定每匹布的長度與寬度,目的在於統一標准,以便於作為流通手段。每匹布與銅錢的兌換率,《金布律》也作了明確規定:「錢十一當一布,其出入錢以當金布以律」,即每一匹布可以當銅錢十一枚使用。為了不許商賈重錢輕布,或者重布輕錢,《金布律》還規定:「賈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擇行錢、布,擇行錢、布者,列伍長弗告,吏循之不謹,皆有罪」。意即對錢與布這兩種流通手段,不許有所選擇。
秦朝錢幣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圓形象徵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形狀,象徵君臨天下,皇權至上,「半兩」錢所以也就成了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二十四銖為一兩,「半兩」意重十二銖,這些數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數。如此多的六體現在秦半兩上絕非偶然,「六」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是古人陰陽五行學說思想含義的體現。有人認為外圓內方銅錢的這種形式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代是否已有這種觀點尚不能肯定,但這種方孔圓錢的形式從此被長期固定下來,其中的偶然性中也有其必然性,因秦在戰國時期已經行使半兩銅錢,由於圓錢便於攜帶,方孔又利於銼磨,所以被長期沿用下去。秦半兩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也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記重貨幣新的時期,這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金屬鑄幣形式。
(一)先秦半兩
《史記·秦始皇紀》記: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錢」。秦設市甚早。此後,經三百數十年,市漸多。獻公七年,方頒制,「初行為市」。秦建縣,始於春秋。進入戰國後,不斷增置。《六國年表》記當年「初取小邑為三十一縣」;一年後,孝公十三年,方頒制:「初為縣,有秩吏」。《六國年表》記:孝公十二年,「令為田,開阡陌。」經四十五年,昭襄王四年,才正式頒定「初為田,開阡陌」之制。秦惠文王十年,任張儀為相,為秦設相之始。經十七年,至武王二年(前309年),才定製:「初置丞相」。據此,「初行錢」與「初行為市」、「初為縣」、「初為田」、「初置丞相」等皆同。「行」,實為「頒行」;「錢」,實為「錢制」。故惠文王二年「初行錢」,系頒定錢制。定製之錢,當始鑄於「初行錢」前。《六國年表》又記:同年,天子「賀行錢」。《六國年表》為司馬遷專記戰國至秦亡,二百七十年間之六國大事年表。在此期間,六國先後新鑄之錢幣,品種與次數甚多,但天子「賀行錢」事僅錄此一條,因此,「初行錢」為頒制之錢。
先秦半兩(下限約在秦統一前),錢文為大篆,或有小篆意,文字風格篆風古拙,書體放逸圓活而富有變化,半兩二字在幣面上佔有很大位置,十分醒目。錢體多不圓,面背多無內外郭,穿不方,厚薄不勻,背粗糙不平或有銅漬,錢形周邊不修磨加工,多毛刺,鑄口寬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澆口,流槽處形成鑄柄多保留。工匠也各自按個人的書寫習慣,在錢范上劃寫錢文,行筆用力輕重不一,致錢文筆畫凸凹不平,或明或隱(隱起文)。有的多筆少劃,無拘無束,隨意自由。細字的細勁有力,粗體的粗放古拙,大氣雄偉,字體有圓折、方折之分,其中圓折隱起者較多。圓折,字形圓潤。方折,字形方正。規格繁雜、類型繁多,千錢千面,難睹雷同。與錢文相比,錢幣的形體和穿孔鑄造則不夠經意,不甚考慮錢文與錢形穿孔比例關系,穿孔僅僅是個實用的、供貫穿的孔洞而已。這個時期半兩錢的文字、錢體布置安排,重點強調「半兩」這個重量概念,證實當時錢無定法,鑄造不統一,「錢」的概念還未能從商品銅中完全抽象出來,體現了一種原始的布局關系。
先秦半兩,錢形多在3厘米以上,亦有較小者。多數人認為先秦半兩當時所鑄必定十分厚重,大量的錢幣發掘表明,先秦半兩雖名重「半兩」,但實際重量懸殊極大,3至6克的佔了很大比例。1981年許昌縣張潘出土秦半兩窖藏1.5公斤,在這批半兩中,錢徑最大者33毫米,最小者21.7毫米;最重者9.5克,最輕者僅3.2克。在厚重型半兩錢中,有餅狀半兩錢,與一般厚重的早期半兩錢相比,餅半兩錢文字口較為淺平,模糊不清者甚多。
「半」字書寫上作「八」首,下多見短下橫,圓活的大篆體中透著一種金文韻味,特別是上橫筆,氣息類似兩周「鍾鼎」或三孔布背文「朱」字的上橫寫法,筆畫深厚,順序完全同於篆書的書寫順序。過去學術界多數人認為短下橫「半」字是先秦半兩的主要特徵之一,但先秦半兩錢中長下橫的也不鮮見。有中豎上不出頭和缺失整個下橫的,既便是短筆缺畫,制范者也並不補刻缺筆。
「兩」字上橫筆短,圓肩、下腳內收,字體變化多樣,多見「雙人」兩。「人」字書寫,有的一邊上首長,一邊上首短,有「長人兩」、「短人兩」,「長人兩」,人字通頂,「兩」字字形狹長粗勁。「短人兩」,肩圓、上甚短。有的「雙人」不象「雙人」,「十字」(即雙人書寫為十字)不象「十字」。過去錢幣界多認為「十字兩」是晚期四銖半兩錢文的特徵,但早期半兩錢的兩字也有此種異書體,只不過很少而已。這個時期的半兩錢中,另有雙人書寫上部為兩豎或三豎,下部為一「T」,寫法特殊的「兩」字錢,這種書體在晚期半兩錢中很難見到。說明當時對錢文的書寫並不注重規范,越是早期的半兩錢,錢文越是帶有隨意書寫的特點。錢幣文字的不成熟性、隨意性、原始性越突出,凸現了先秦時代文化特徵。秦代以前半兩錢形制與書法的多樣,除了一般考慮的時代因素外,還應該反映著半兩錢鑄造上的地域因素。戰國後期,秦對六國的兼並戰爭使其國土急劇擴大,在文化背景及科技條件等方面均有異於秦國本土的新佔領區,亦需按軍事佔領者的政治經濟要求,鑄造以「半兩」為面文的新錢幣。在這種情況下鑄成的新半兩錢,必然也帶有各自的地域性特點。
先秦半兩的流通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從考古材料看,秦朝版圖的大部地區,幾乎都有秦半兩出土,但出土的數量則不均勻。處於政治中心的陝西省出土最多,其次是四川、甘肅兩省及鄰近省區,遠離政洽中心的邊遠地區很少發現,流通范圍限於秦國領土之內。流通多隨軍事而流布,故多發現於秦軍經略六國之通路。
(二)秦半兩(秦統一時期)
始皇帝統一中國(前221年),仍使用半兩錢。此時鑄行的半兩錢稱秦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周邊不甚規整,有流銅現象。「半」字上橫方折,其下橫與「兩」字上橫均較短,筆劃粗細不勻,各錢大小輕重不一。按秦量制,半兩為十二銖相當於8.28克。按秦法,法定半兩錢應該名實相等,所以一些製作精好,文字規整,重達8克左右的半兩錢大約鑄於秦始皇時代
從大量的出土資料判斷,秦朝官鑄半兩錢直徑27毫米左右,重量多不合半兩(12銖8.28克),合於半兩者為數甚少,在尺寸、重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陝西風翔高家河出土的秦半兩,形狀相同,大小不一。厚重輕薄不等。最大直徑3.4厘米,重12克。最小僅僅2厘米,重2.25克。陝西鳳翔高庄秦墓地出土的半兩錢,最大的直徑3.2厘米,重6.75克。最小的直徑1.15厘米,重0.2克弱。在始皇陵魚池村遺址出土的540餘枚半兩錢中,取50枚測得數據,錢徑最大者28.3毫米,最小者26.4毫米,最重者6.01克(合8.2銖),最輕者2.3克(合3.3銖)。雖說貨幣由王室專鑄,但往往隨時而變,輕重無常,大小不一。如嚴格要求,許多半兩錢是不夠標準的。史書記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梁,就曾自鑄秦半兩大錢。以此,可知「半兩」僅為法定價值,而非鑄幣的實際重量,在社會流通的錢幣大部分屬於減重的半兩錢,半兩錢已失去實際意義上的紀重錢,走向了抽象意義的一種標記,可見秦始皇頒布的度量衡,一時尚難以統一實施,始皇法定推行的貨幣標准化也是不盡完善的。
秦朝行用的半兩錢,按入土於始皇帝三十年(前217年)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竹簡載:「千錢一畚,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取異」。按此條律令,當時流通的錢幣存在好與壞的差別,也就是混同使用,秦朝錢幣也同時混合使用。
《史記·六國年表》亦記:是年,天子「賀行錢」。《六國年表》又記:嬴政死,胡亥「復行錢」。秦二世胡亥「復行錢」,為重申秦錢制。以往雖有「復行錢」為胡亥改行輕小半兩錢之說,由於出土資料證實先秦時輕小半兩錢已大量鑄行,秦簡《金布律》又明確規定:「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交雜,勿敢異」,故此說當予否定。而胡亥重申諸秦制之史實,卻物證、史證皆備。如1964年西安三橋鎮出土的嬴政三年「高奴禾石銅權」,權上除嬴政二十六年加刻的統一度量衡詔書外,還有二世元年再加刻的重申詔書。《秦始皇紀》雲:二世元年應李斯等大臣所請,「具刻詔書」,「盡刻始皇所立刻石」,同樣是重申刻石所錄秦制、秦令。故「復行錢」的記載,再次證明「初行錢」確為頒定錢制。
秦時,法令嚴酷,民間銅錢匱乏,據《史記》載:劉邦服役,吏人餞別,每人送錢三而蕭何獨送五錢。當時送錢以三五相計,可見錢幣的貴重狀況。是什幺原因造成貨幣量的少那?它和當時商業的蕭條有關。秦政權對百姓頭會箕斂,征發亡度,築城戍邊,修宮造墳,全國的成年男子幾乎都在為皇權服役,人民的生活降到了最低水平,商品經濟自然無法繁榮,整個社會在客觀上對貨幣的需求量也大大減少。
總之,秦始皇統一幣制,極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之間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它既有利於封建國家的賦稅徵收,也為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方便,同時促進了遼闊疆域內經濟共同體的形成。此外,從材料利用和製作工藝來看,「半兩」錢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狀都節省鑄材,是一種最優化的選擇,而且中間的方孔便於固定銼修。說明當時的人們在材料利用和工時效率方面都有過深刻的研究和探討。「秦錢為我國第一代之通貨,亦為方孔圓錢形制之始,開中國兩千年錢幣形制之先河」(蔣若是語)。
相傳,有種統一時行用的半兩錢,幣文系當時政治家、書法家李斯的手筆,李斯頗善書法,泰山琅玡台石刻是他撰寫的標准小篆,結體協調,筆力工緻,古拙蒼勁,是早期書法中的佳作。李斯以秦籀文為基礎,一掃先秦各種錢幣書法的繁復、冗贅之氣,錢文筆畫氣勢不凡,稚拙含秀、結體如鐵石,連筆之處紆繞曲折,體現了秦篆風格,形成小篆體,使錢文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秦半兩。形式有:大樣、小樣、美製、無文。穿有:廣穿、狹穿、花穿、重穿。穿上一橫、穿下一橫、穿上下一橫。星月紋、背陽紋「二」、背陰紋「二」。字體有:隱起文、左讀、大字、小字、肥字、細字、垂針、扁書。半字分:大半、小半、升半、降半、長半、斜半、缺半(僅有兩字)。兩字有:長字兩、長人兩、連山兩、十字兩、出頭兩、點兩、缺筆兩等。
三、漢朝半兩
秦王子嬰元年(前206 ) ,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秦亡。劉邦稱帝,國號漢,都長安(今西安),史稱西漢。西漢時,行用以銅鑄幣的紀重半兩、五銖錢為主,另有皮幣、白金和黃金幣等。公元25年,劉秀建都洛陽,史稱東漢。從西漢、王莽新朝到東漢前期,人們對錢幣的外形尺寸、重量、使用材質進行了多次探索,最後終於選擇了銅鑄幣的方孔園錢——五銖,作為人們日常使用的錢幣,這種紀重的五銖錢行用了七百多年,對中國錢幣產生重大影響。漢初的貨幣,史書所載,有莢錢、八銖半兩、五分錢、四銖半兩、三銖錢、武帝半兩(或稱三分錢)六種。實際上錢文只有半兩、三銖兩種。因莢錢、八銖、五分、四銖、三分五種僅是輕重之分,錢文均為半兩。
1、榆莢半兩
鑄行於西漢早期。漢初,曠日持久的楚漢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國窮民困,經濟蕭條。劉邦起兵時,開始自行鑄錢,雖沿襲秦半兩舊名,而實際錢重僅三銖左右,劉邦在其軍事勢力范圍強制以這種不足重(值)貨幣與厚重的秦半兩等同使用,從而獲利。《史記·平準書》載:「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漢承秦制。高祖實行黃老無為政治,致力於經經濟的恢復。在錢幣的鑄制上也體現了黃老無為的政治思想,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規定:將秦時法重十二銖的半兩錢,減重至三銖,面文仍為「半兩」,地方和民間可自由鼓鑄,開始了西漢政權立國後第一次幣制改革,為西漢鑄錢之始。
高祖採用放民私鑄政策,郡縣與民間自鑄者不可勝數,錢型大小極不統一,難以標准衡量,史稱「莢錢」。莢錢系民間的一種形象比喻,因其輕薄,狀如榆樹的果實,故稱榆莢半兩,結果是錢幣重量越鑄越輕,引起物價飛漲,「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可見當時貨幣鑄制混亂程度。這里除錢幣減重的因素外,不法奸商囤積居奇,也是物價飛漲的重要原因。
從許昌出土的榆莢半兩看,製作多簡陋,錢徑一般在1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最大直徑14.9毫米,最小9.8毫米;穿徑一般為5.6毫米,最大穿徑9毫米,最小穿徑4.7毫米;厚度一般在0.7毫米到0.9毫米之間,最厚1.3毫米,最薄0.4毫米;重量多數在0.5克到0.6克之間,最重0.8克,最輕0.09克。錢文粗細不等,細者如人發,有些筆劃尚需仔細觀看方能見到。文字有高挺,字高超過錢厚,字有省文缺筆現象,字的位置有上有下且大小不等,個別錢帶外郭、鑄柄,這大概是因公私兼鑄所造成的
榆莢半兩。形式有:美製、肥字、細字、小字、長字、斜文、缺筆、升半、降半、斜半、左讀、復讀、狹穿、穿上一橫、穿下一橫、穿上下一橫等。
2、呂後八銖半兩(前186年——前182年)
高後時,為了改進秦錢太重(8.28克),莢錢太輕(1克左右)的弊病,高後二年(前186年)秋七月,行八銖錢。八銖半兩仿行秦半兩,錢文仍為「半兩」,文字形體極似秦錢筆意。因錢重約八銖(5.52克)左右,故稱「八銖半兩」,俗稱呂後半兩。鑄幣權由國家壟斷,禁民私鑄。其錢體大小應有統一標准,但漢初郡國、民間多自鑄錢,錢體大小、輕重不一,標准很難統一。
八銖半兩。大樣薄肉,錢文平坦,字口淺,字形結構疏朗,方正而寬闊。無內外郭,背平素,厚薄均勻,輪郭整齊。筆畫分直角方折,圓折二種,方折較多,書體少變化,有大小、長短、粗細等。穿孔周正,有大、小、廣穿。錢形周邊不修磨加工,或有鑄口、鑄柄,流口有二至四個不等。錢徑一般在27一31毫米間,重量多在3.5一5.5克間。
「半」字寫法有寬闊方正和狹長,上寬而下窄等。大多「半」字立橫劃等長,有的「半」字下橫兩端上翹。有大、小、斜、扁、斷筆、缺筆、倒書等。
「兩」字有大、小、長、斜、扁、斷筆、缺筆等。上橫筆多短而偏向內側,內成雙「人」字形,又可分長人、雙人、連山兩。錢文在錢體上的位置有升半降兩、有升兩降半、離輪、左讀等。
漢初經濟的凋弊,加之市場上流通的秦半兩、榆莢半兩、八銖半兩三種錢幣,在重量和外形尺寸上差別太大,為貨幣重量控制在八銖單位重量標准化方面,帶來了很大困難。從二年秋七月到六年六月,殆四年,八銖半兩行用不久又逐漸減重。高後六年六月(前182年),八銖錢重,民不樂用,於是不得不改行「五分半兩錢」。
3、呂後五分半兩(前182——前175年)
五分半兩。因其法定重量為半兩(12銖)的五分之一而得名。重量通常在1.5—2克之間。另一說五分錢得名於「徑五分」,考漢尺五分,約合今制1.15厘米,這個數據與所見五分錢徑度多在2.2厘米左右相去甚遠,此說似不可取。
五分錢,形制規整,穿孔極大,錢文狹長,小篆書體中隸意內蘊。「兩」字多「十字兩」,也有的為「短人兩」。另有一種五分錢外緣凸起,內里深凹,文字一半在外緣高處、一半在低凹處。術語稱為「蛇目半兩」。
由於五分半兩穿大肉狹,原來的書寫手法施展困難,在錢文的刻制方面,開始採用定位刻制錢文的手法。在傳世的五分錢及其莢錢中,可見到以線、點定位方法刻寫的錢文。以定位方法刻寫的半兩錢錢文,字形出現了「分筆」的風格特點。可證「五分錢」鑄行時期,已開始注意錢文形制的規范和形式了。半兩錢體系中,漢代風格的明顯出現,是以五分錢為起始的,是半兩錢中類型特徵十分突出的一種。
4、四銖半兩(前175年——前140年)
文、景帝兩代四十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商品貿易開始興旺,市場價格相對穩定,歷來被視為是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迫於制錢的濫惡,貨幣的標准化問題更顯得迫切。前元五年(前175年),文帝不令整頓幣制。更鑄四銖錢,令民自鑄。《漢書·文帝紀》中載:「五年夏四月,除盜鑄錢令,更造四銖錢」。錢文仍為半兩。規定錢重4銖,不許摻雜減重,允許私鑄。郡國豪強兢相鑄錢,遂使吳王(劉濞)、鄧(通)錢布天下。由於民間受條件限制,不可能鑄出標准重量的銅錢。其次是民間鑄錢為了取利,不摻雜減重,則無利可圖。為此,政府一方面下令嚴禁摻雜,犯者處罪,一方面默許在民間出現的錢稱制。
使用錢稱(法碼)可以使輕重不同的半兩錢得到一個標準的幣值。這種錢稱有的鑄成穿帶印式,上有穿孔,可以系繩懸於天平一端。面文為四朱的較常見,有的帶有地名,如臨四朱、騶四朱、東阿四朱、陳四朱、宜陽四朱、下蔡四朱、容邑四朱等,錢稱存世不多,後幾種都極罕見。
文帝半兩。錢文粗而寬放,篆意較濃。筆畫方折,文字清晰方正,不帶隱起,字甚古樸,接近西漢早期文字風格。「半」字下部二橫等齊,「兩」字上部橫畫較長,多為「雙人兩」。書寫不規范,有大字、小字之分。錢體有內外郭、或有內郭、或有外郭。內外郭在半兩錢上的應用,起到了加強筋的作用,增加了錢的外來承受力,使錢幣不易損壞,保護了錢文免受磨損。雖然早在戰國未期已出現了這種形制,可是,半兩錢並未繼承,通過近二百年的摸索,終於使錢幣形制又走向有郭的道路,同時為五銖錢的形制提供了經驗。
武帝建元五年至元狩五年(前136年——前118年),武帝承文帝半兩錢制鑄行半兩錢。這種錢是漢以來第一種穩定的貨幣,也是半兩錢行使二百餘年的最後品種,它的大小輕重對後世小平錢的鑄造影響深遠。這個階段的半兩錢文,字形均較方正,字的大小基本與穿孔高低相對應,一般說來,錢文的上下緣與穿孔的上下緣平齊或略有高低,此時的「半兩」二字基本字形大小等同。這些特點越是到了晚期越是突出。後期半兩的「注意」,還體現在錢文改筆之上。有重文的,是因為原刻錢文不規范,與邊緣或穿孔距離比例不合適,在這種情況下,範文的刻寫者又重新改補,形成了重筆。這種補筆重文現象,在早期半兩錢上是甚少見到的。
武帝半兩較文帝錢文秀麗,「兩」字「冂」窄長,多呈「十字兩」及無人兩,筆劃上細下寬,錢體內平,外郭邊緣經過打磨,多有內外郭、或有外郭、或有內郭。大多數錢圓函方,有的還初具了外郭或內外郭,錢文的刻寫手法,與早期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最顯著的特點是注重了錢文的規范性。注重了錢文在錢面上的比例關系,特別是穿孔與錢文的比例關系。在一些有郭的四銖半兩錢上,錢文除考慮到穿孔關系的同時,還注意了與外緣(外郭)的比例關系。錢文的規范,是半兩錢形制的成熟及規范化的需要。從根本上講:是社會發展、經濟生活中對貨幣的一種要求。發展到四銖半兩錢階段的半兩錢,紀重貨幣「商品銅」(銅塊)的原特質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上變得越來越淡薄,名(「半兩」)與實(「四銖」)的脫離,使得這時的紀重貨幣半兩錢,具有了一定的「價值符號」意義,錢幣的象徵性變得愈來愈強。離「商品」距離越來越遠的四銖半兩銅幣,也就越來越需要強調錢幣的整體美及布局的合理化。原始落後的製造技術已不適應貨幣的大量使用和鑄造量的急劇增加,可重復使用的石質或其它硬材質錢范,已逐漸取代了早期採用的泥質鑄范。
四株半兩。錢徑一般2.5厘米左右、穿寬0.9~1厘米。鑄造工整,字文清晰。「半」字上部與上橫均呈曲筆,而下橫長於上橫。「兩」字內成「十」字形,當屬武帝四銖半兩時期。「兩」字常見有三種寫法:1.「雙人兩」,「兩」字中間為兩個「人」字「」。2.「連山兩」,「兩」字中間「雙人」簡化為一橫向波折線「」。3.「十字兩」,「兩」字中間「雙人」簡寫為一「十」字「」。版別大致可分以下幾類:⑴常見品,錢身上無特殊標記。一般兩字的中豎與上橫不連,相連的極罕見,稱有頸半兩。字體較長,筆劃細勁者,也較少見。⑵有郭類,有外郭的較多,有內外郭的少見。⑶傳形類,傳形半兩的文字左右倒置,有環讀者,均少見。合背半兩極少見。⑷標識類,有星文、橫文、豎文及陰刻文或凸起,等,均少,有豎劃的更少。⑸佩錢類,穿孔常為菱形,除半兩二字外又帶有其他文字者均罕見。帶有人名、吉語或各種圖案為漢人隨身佩掛之物,如太常、陽閏、日人千金、帶鉤半兩等。民間私鑄四銖半兩,文字粗劣,大多不成文字。當時,有些地區還鑄有鐵質四銖半兩,已知是中國最早的鐵錢
七十年代末,海外有個研究會創始人自稱是秦始皇轉世,要求信徒收集秦半兩,越大越重越好。一時間,大半兩身價倍增,最大的一枚據說賣到了好幾萬。實際上特別厚重大型的半兩錢應出在西漢的文、景時代。當時政局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百姓富足、倉真皆滿,完全有條件鑄一些不介入流通的特大型錢,以寓爭勝炫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