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bim目的 什麼是 BIM,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BIM的概念很大,范圍也廣,作用就是推動社會技術發展。下面位題主簡單介紹:
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英文首字母的縮寫,BIM是一門技術,我把它翻譯為,建築模型信息化,也有老師把他翻譯為建模信息化模型,這個看個人理解。這兩個詞順序不一樣,理解也有一點區別,我理解的重點是後面的信息化。
一、BIM理念發展背景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由於石油資源的短缺和提價,美國全行業均在考慮節能增效的問題。
1975年,"BIM之父"-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建築描述系統),以便於實現建築工程的可視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設效率。
1999年,Eastman將「建築描述系統」發展為「建築產品模型」(Building Proct Model),認為建築產品模型從概念、設計施工到拆除的建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均可提供建築產品豐富、整合的信息。
2002年,Autodesk收購三維建模軟體公司Revit Technology,首次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連起來使用,成了今天眾所周知的「BIM」。
二、BIM概念
B:Building ,「建築」,不是狹義理解的房子,可以是建築的一部分或一棟房子或建築工程。
I:Information,「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幾何信息是建築物里可測量的信息,非幾何信息包括時間、空間、物理、造價等相關信息。
M:從設計階段,分為三個等級,三個遞進概念:
Model,建築設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
Modeling,在模型的基礎上,動態應用模型幫助設計、建造、運營、造價等階段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Management,在模型化基礎上,多維度、多參與方信息的協同管理
三、BIM優點
可視化:BIM比CAD圖紙更形象、直觀。
協調性: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碰撞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
模擬性:在設計階段,BIM可以進行一些模擬實驗。
優化性:通過對比不同的設計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可出圖性:出具各專業圖紙及深化圖紙,使工程表達更加詳細。
以上就是對BIM,從發展,到概念,再到特點的一個簡要解讀,要理性對待這一門技術,他包含的不僅僅是一系列軟體基礎,也不僅僅是一個模型,一個動畫,也不僅僅是一個施工流程。
BIM是一門技術的統稱,以具體的工作流程為載體,藉助各個信息化軟體,將建築工程信息化,推動社會信息化發展,是這樣的一門技術。
四、BIM的作用
建立以BIM應用為載體的項目管理信息化,提升項目生產效率、提高建築質量、縮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具體體現在:
三維渲染,宣傳展示
三維渲染動畫,給人以真實感和直接的視覺沖擊。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為二次渲染開發的模型基礎,大大提高了三維渲染效果的精度與效率,給業主更為直觀的宣傳介紹,提升中標幾率。
快速算量,精度提升
BIM資料庫的創建,通過建立5D關聯資料庫,可以准確快速計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預算的精度與效率。由於BIM資料庫的數據粒度達到構件級,可以快速提供支撐項目各條線管理所需的數據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BIM技術能自動計算工程實物量,這個屬於較傳統的算量軟體的功能,在國內此項應用案例非常多。
精確計劃,減少浪費
施工企業精細化管理很難實現的根本原因在於海量的工程數據,無法快速准確獲取以支持資源計劃,致使經驗主義盛行。而BIM的出現可以讓相關管理條線快速准確地獲得工程基礎數據,為施工企業制定精確人材計劃提供有效支撐,大大減少了資源、物流和倉儲環節的浪費,為實現限額領料、消耗控制提供技術支撐。
多算對比,有效管控
管理的支撐是數據,項目管理的基礎就是工程基礎數據的管理,及時、准確地獲取相關工程數據就是項目管理的核心競爭力。BIM資料庫可以實現任一時點上工程基礎信息的快速獲取,通過合同、計劃與實際施工的消耗量、分項單價、分項合價等數據的多算對比,可以有效了解項目運營是盈是虧,消耗量有無超標,進貨分包單價有無失控等等問題,實現對項目成本風險的有效管控。
虛擬施工,有效協同
三維可視化功能再加上時間維度,可以進行虛擬施工。隨時隨地直觀快速地將施工計劃與實際進展進行對比,同時進行有效協同,施工方、監理方、甚至非工程行業出身的業主領導都對工程項目的各種問題和情況了如指掌。這樣通過BIM技術結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擬和現場視頻監測,大大減少建築質量問題、安全問題,減少返工和整改。
碰撞檢查,減少返工
BIM最直觀的特點在於三維可視化,利用BIM的三維技術在前期可以進行碰撞檢查,優化工程設計,減少在建築施工階段可能存在的錯誤損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優化凈空,優化管線排布方案。最後施工人員可以利用碰撞優化後的三維管線方案,進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擬,提高施工質量,同時也提高了與業主溝通的能力。
沖突調用,決策支持
BIM資料庫中的數據具有可計量(computable)的特點,大量工程相關的信息可以為工程提供數據後台的巨大支撐。BIM中的項目基礎數據可以在各管理部門進行協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據時空維度、構件類型等進行匯總、拆分、對比分析等,保證工程基礎數據及時、准確地提供,為決策者制訂工程造價項目群管理、進度款管理等方面的決策提供依據。
Ⅱ 什麼是 BIM,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BIM的概念很大,范圍也廣,作用就是推動社會技術發展。下面位題主簡單介紹:
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英文首字母的縮寫,BIM是一門技術,我把它翻譯為,建築模型信息化,也有老師把他翻譯為建模信息化模型,這個看個人理解。這兩個詞順序不一樣,理解也有一點區別,我理解的重點是後面的信息化。
一、BIM理念發展背景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由於石油資源的短缺和提價,美國全行業均在考慮節能增效的問題。
1975年,"BIM之父"-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建築描述系統),以便於實現建築工程的可視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設效率。
1999年,Eastman將「建築描述系統」發展為「建築產品模型」(Building Proct Model),認為建築產品模型從概念、設計施工到拆除的建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均可提供建築產品豐富、整合的信息。
2002年,Autodesk收購三維建模軟體公司Revit Technology,首次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連起來使用,成了今天眾所周知的「BIM」。
二、BIM概念
B:Building ,「建築」,不是狹義理解的房子,可以是建築的一部分或一棟房子或建築工程。
I:Information,「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幾何信息是建築物里可測量的信息,非幾何信息包括時間、空間、物理、造價等相關信息。
M:從設計階段,分為三個等級,三個遞進概念:
Model,建築設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
Modeling,在模型的基礎上,動態應用模型幫助設計、建造、運營、造價等階段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Management,在模型化基礎上,多維度、多參與方信息的協同管理
三、BIM優點
可視化:BIM比CAD圖紙更形象、直觀。
協調性: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碰撞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
模擬性:在設計階段,BIM可以進行一些模擬實驗。
優化性:通過對比不同的設計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可出圖性:出具各專業圖紙及深化圖紙,使工程表達更加詳細。
以上就是對BIM,從發展,到概念,再到特點的一個簡要解讀,要理性對待這一門技術,他包含的不僅僅是一系列軟體基礎,也不僅僅是一個模型,一個動畫,也不僅僅是一個施工流程。
BIM是一門技術的統稱,以具體的工作流程為載體,藉助各個信息化軟體,將建築工程信息化,推動社會信息化發展,是這樣的一門技術。
Ⅲ BIM協同是什麼有什麼用
BIM協同實質是一種優秀的管理平台,是利用BIM進行設計和檢測碰撞的基礎,只有在協同優化後進行以後的工作也會在效率和人員使用率上有很好的把控。
通過協同設計建立統一的設計標准,包括圖層、顏色、線型、列印樣式等,在此基礎上,所有設計專業及人員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進行設計,從而減少現行各專業之間(以及專業內部)由於溝通不暢或溝通不及時導致的錯、漏、碰、缺,真正實現所有圖紙信息元的單一性,實現一處修改其他自動修改,提升設計效率和設計質量。
同時,協同設計也對設計項目的規范化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包括進度管理、設計文件統一管理、人員負荷管理、審批流程管理、自動批量列印、分類歸檔等。
BIM協同特點
1、軟體的策劃和設計者具有豐富的工程設計領域閱歷,對設計行業了解深刻,產品貼合設計單位的設計和管理模式。
2、軟體以「適應和輔助」為設計宗旨,在給設計帶來極大效率和便利的同時,很少給設計人員帶來負擔。
3、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遠程設計、管理與資源共享。
4、軟體構架科學,數據組織合理,系統運行高效,維護簡單方便。
5、精巧靈透、理念新穎、構思獨特,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6、針對目前本類軟體難以掌握使用的特點,大量採用「按需載入」和「面向對象」的工程模式,使界面簡明,易於掌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協同設計
Ⅳ 什麼是建築協同設計
協同科學認為,只有團隊的績效才能使事物發生質的變化。基於此原理,結合當代高速發展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術,計算機支持下的協同設計應運而生。本文試圖站在建築學的基礎上,通過對協同科學理論的分析,建立一種動態的建築協同設計過程模型,以達到改善國內建築設計過程管理的目的。 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研究背景、目的、意義和方法,然後介紹相關研究狀況。第二章主要介紹協同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協同學理論、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以及計算機支持下的協同工作。第三章建築協同設計問題分析首先通過對設計問題內容、設計過程的復雜性和設計主體的變化的認識和分析,認為建築設計問題是復雜性的。然後介紹建築協同設計的概念以及建築協同設計的實現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我們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群體協同決策、市場需求、信息數字化和建築師的核心地位等五個原則。第四章建築協同設計組織模型的建構主要通過分析我國現有設計單位的組織結構和部門合作的模式,並指出其局限性。針對其局限性,用矩陣原理的方法,建構一種新的基於建築協同設計的組織結構模型——建築設計團隊。並對團隊的特點和管理進行了分析。第五章協同設計過程管理模型的建構通過反思傳統設計過程的特點入手,指出其局限性,然後針對當前的設計過程,基於協同設計理念,建立一個建築設計過程重構模型,並論述其特點
Ⅳ BIM系統是什麼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是一種應用於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通過對建築的數據化、信息化模型整合。
在項目策劃、運行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進行共享和傳遞,使工程技術人員對各種建築信息作出正確理解和高效應對,為設計團隊以及包括建築、運營單位在內的各方建設主體提供協同工作的基礎,在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和縮短工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日的BIM的「M」 已經由原先」Modeling」 演變成「Management」。BIM不僅僅是數字元建築信息模型,而實際上是利用幾何與非幾何信息整合,來有效的建造、維護營建設施(包含土木、建築及道路等基礎建設)。
同時,也持續性地包含了設施的整個生命周期(計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拆除回收)。在美國國家BIM標准(NBIMS)刊文中便提到,BIM本身涵蓋了3種定義:
(1)產品:可視化、數字元化的建築模型
(2)行為:幾何與非幾何信息的整合
(3)系統:信息串流時所發展的應用及管理。
(5)理想之城建築信息協同建模系統是什麼擴展閱讀
BIM系統來源:
在1987年由Graphisoft公司所開發的軟體ArchiCAD首先提倡「VirtualBuilding」(虛擬建築)在計算機上建構與實體對應的建築物。
此後數家軟體公司陸續嘗試給予新的稱呼:Autodesk(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開發AutoCAD的公司)及VectorWorks兩家公司則以Autodesk公司副總Phil Bernstein所提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來呼應。
Ⅵ 什麼是bim技術
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英文首字母的縮寫,BIM是一門技術,我把它翻譯為,建築模型信息化,也有老師把他翻譯為建模信息化模型,這個看個人理解。這兩個詞順序不一樣,理解也有一點區別,我理解的重點是後面的信息化。
一、BIM理念發展背景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由於石油資源的短缺和提價,美國全行業均在考慮節能增效的問題。
1975年,"BIM之父"-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建築描述系統),以便於實現建築工程的可視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設效率。
1999年,Eastman將「建築描述系統」發展為「建築產品模型」(Building Proct Model),認為建築產品模型從概念、設計施工到拆除的建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均可提供建築產品豐富、整合的信息。
2002年,Autodesk收購三維建模軟體公司Revit Technology,首次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連起來使用,成了今天眾所周知的「BIM」。
二、BIM概念
B:Building ,「建築」,不是狹義理解的房子,可以是建築的一部分或一棟房子或建築工程。
I:Information,「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幾何信息是建築物里可測量的信息,非幾何信息包括時間、空間、物理、造價等相關信息。
M:從設計階段,分為三個等級,三個遞進概念:
Model,建築設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表達
Modeling,在模型的基礎上,動態應用模型幫助設計、建造、運營、造價等階段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Management,在模型化基礎上,多維度、多參與方信息的協同管理
三、BIM優點
可視化:BIM比CAD圖紙更形象、直觀。
協調性: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碰撞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
模擬性:在設計階段,BIM可以進行一些模擬實驗。
優化性:通過對比不同的設計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可出圖性:出具各專業圖紙及深化圖紙,使工程表達更加詳細。
以上就是對BIM,從發展,到概念,再到特點的一個簡要解讀,要理性對待這一門技術,他包含的不僅僅是一系列軟體基礎,也不僅僅是一個模型,一個動畫,也不僅僅是一個施工流程。
BIM是一門技術的統稱,以具體的工作流程為載體,藉助各個信息化軟體,將建築工程信息化,推動社會信息化發展,是這樣的一門技術。
BIM技術的核心是信息,對信息的處理與應用能力。
BIM技術應用於建築行業全生命周期,每個細領域用到的軟體都有所差異。BIM技術可以應用於項目立案、項目招標投標、工程造價、施工圖設計、建築施工、運營維護等全生命周期。
最後,BIM就是一艘豪華大油輪,能載你到你意想不到的遠方;但在靠岸1KM的地方需要您游泳上岸,因為BIM是一門新技術,具體怎麼在工作中應用,如何應用,需要每個人去思考、去力排眾議、去一點一點實踐。
Ⅶ revit到底是個什麼軟體用來做什麼用的
revit基本概念介紹:
Revit主要用於進行建築信息建模,Revit平台是一個設計和記錄系統,它支持建築項目所需的設計、圖紙和明細表。建築信息模型(BIM)可提供您需要使用的有關項目設計、范圍、數量和階段等信息。
在Revit模型中,所有的圖紙、二維視圖和三維視圖以及明細表都是同一個基本建築模型資料庫的信息表現形式。在圖紙視圖和明細表視圖中操作時,Revit將收集有關建築項目的信息,並在項目的其他所有表現形式中協調該信息。Revit參數化修改引擎可自動協調在任何位置(模型視圖、圖紙、明細表、剖面和平面中)進行的修改。
用於標識Revit中的對象的大多數術語都是常見的行業標准術語。但是,一些術語對Revit來講是唯一的。了解下列術語對於了解本軟體非常重要。
這款軟體是Autodesk公司家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A平台」。
目前大家用的是Revit2018版,不管是學習還是考試,之前的版本太舊,後面的版本還不穩定以及使用率不高。
這款軟體的核心作用在於參數化建模,可不要小看這五個字,因為參數化這個功能實在太強大了,它是可以與信息數據強結合的。而信息——information是未來建築行業轉型的關鍵。
其次,我們說一說Revit與BIM的關系
Revit是BIM的核心與基礎,很多其它BIM軟體是基於Revit創建的模型,比如Navisworks就是基於Revit創建的模型進行碰撞檢測,Fuzor與lumion就是基於Revit創建的模型進行渲染漫遊......
也就是說學會Revit了,才能算BIM入門。想學BIM,就得先學Revit。
再次,BIM的好處就可以理解為學Revit的好處
1、減少糾紛
傳統上,建築師和業主討論建築設計方案,都是在設計圖上討論,可能會造成溝通了解上面的盲點,至於BIM所產生的三維信息模型,將所有的設計條件參數化,可以從不同的參數內容形成另一個替代方案,建築師與業主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選出最適合的設計方案,將雙方的立場由對立轉為協同,溝通變得更為清楚透明化,減少設計方案在中期修改或再度翻案的機會。
2、工作區域的跨越
以往的工作內容總是劃分的很清楚,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之間的工作內容劃分清楚,總是一個階段後再進行討論,無法進行隨時隨地的變更討論,且互相銜接的介面不容易分清楚,導致可能建築師的圖和結構工程師的圖都是對的,但放在一起之後,便合不起來了,要花相當多的時間進行修改。但如果利用BIM的概念,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便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交流,用相同的模型,用共通的語言,進行雙向式的探討,這樣的工作就像個團隊,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專業間的界面重疊處銜接清楚,減少設計內容相互抵觸的現象。
3、建築信息整合一致
以往數據含量大,各種平面圖、立面圖、結構圖等,都處於不同檔案,要修改總是分別將檔案修改,而且修改過後可能還是會有些微誤差,要經過多次校正檢核,才可以確保圖紙的正確性,但若利用建築信息模型,所有信息都處於同一個模型當中,如有變更設計,所有的信息都會跟著更動而自動更動,陸續的各種平面圖、立面圖、結構圖也都會一起變動,這樣就不用一一的去校正,省去了大量的溝通校正時間,當然也減少錯誤及遺漏的可能性。
4、訊息實時更新
有了這介面對於信息的更新更為便利,監理單位可以直接利用ipad或手機,來比對工程是否有按圖施工,如果有彼此不兼容的地方,便馬上做記號標記,整個訊息便會傳到BIM的整合介面中,結構工程師再進行檢核是否影響建築的安全性,考慮是否要更改設計,縮減了溝通的時間,傳統上,查核出錯,便要帶著施工圖去找結構工程師詢問,並且在圖紙上做記號,還要討論是否要修改設計,若必要的話可能還要找上建築師,過程相當瑣碎,可見其平台重要性。
5、化解交代不清楚的死角
以往利用二維圖形去描述設計圖,有些視覺死角會比較難溝通甚至造成誤會,導致施工後工地現場和圖紙不一,如果建築設計過程上應用了BIM三維建築信息模型,三維的空間可以清楚的交代設計圖,減少溝通上面的誤解,並且在設計時間上輕易地察覺到沖突斷面,如管線沖突、鋼筋沖突等,加以改善,不至於到了施工後才發現問題,可以釐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