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定義
是各級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工業園區,它是為發展高新技術為目的而設置的特定區域,是依託於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和開放環境,依靠科技和經濟實力,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行稅收和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促進科研、教育和生產結合的綜合性基地。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重工業 。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普的有效途徑。現階段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❷ 我國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什麼
我國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北京的中關村。
1991年5月11日,中國第一家高新技術交易市場——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科技貿易中心在中關村南部正式開業。
1988年5月10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培訓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的前身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聞名中外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它的發祥地。園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6000多家,億元以上企業突破500家,成為推動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❸ 工業園、產業園、高新技術區的區別是什麼
從我國的實踐看,國家將開發區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類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兩類開發區的主要區別是:
一是定位不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積極吸引外資和國外的先進技術,提升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和經濟實力,出口創匯,同時宣傳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後者主要目標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主要途徑是利用我國內部的智力資源,同時借鑒國外的先進發展經驗,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結構調整。
二是區位依託不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位選擇側重於交通狀況、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等地理資源優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區位選擇側重於智力密集、信息資源、產業基礎和創業氛圍等智力資源優勢。前者優先選擇沿海港口城市和內陸交通樞紐城市,後者優先選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集聚和科研實力雄厚的地方。
三是主體結構不同。企業構成方面,經濟技術開發區多為三資企業經營的生產性和出口加工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為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
四是主管部門不同。國家高新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審批許可權均在國務院,具體的主管部門則不同。從宏觀管理層次來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管理部門在國家商務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管理部門在國家科技部。
此外,國務院還批准了一批出口加工區,出口加工區大部分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裡面,少部分在國家級高新區裡面。
至於具體到一個城市的園區,是叫工業園、產業園還是高新區,則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有些高新區也叫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園區,有些經開區也掛高新區的牌子。不能只看名稱,要看其功能定位。當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是不同的,現在的國家經開區,也要往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的方向進行轉型,否則就沒有出路。
在海外,沒有機構、部門對三者進行嚴格的區別,比如說,台灣的新竹科技工業園區,名稱是工業園區;在大陸看來,就是標準的科技園區。
❹ 中國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區是哪四大
1、中關村科技園
中關村科技園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也是京津石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核心園區。中關村科技園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被譽為「中國矽谷」。
2、上海高新技術開發區
上海高新技術開發區經過12年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一區六園」的新格局,即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大學科技園區、中國紡織國際科技產業城、金橋現代科技園和嘉定民營技術密集區。
3、深圳高新
深圳高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西部,這里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亞太經合組織開放園區、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准化示範區、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科技與金融相結合全國試點園區以及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
4、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高新區,園區面積679.4平方公里。 25年來,西安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迅猛,綜合指標位於全國56個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西安高新區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全區有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320家,累計轉化科技成果近10000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列入國家各類產業計劃居全國高新區前茅。
❺ 什麼是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這個問題可能要分為2個方面來說,首先什麼是科技園區?和什麼是高新技術?什麼是產業?
科技園區(也叫高科技園區,這里就不深究其高不高的問題了),普遍有3種說法,看你傾向哪一種:
1、由大學、企業、孵化器等組成的,創立高科技企業的產業綜合體。我們稱之為產學研相結合的驅動模式。即把學校等科研機構的基礎理論研究、企業研發中心的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不同層次知識間的交流與擴散,從而有助於提高高科技的創新與產業化的速度。對於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比較典型的園區是美國矽谷和波士頓128公路周邊地區。
2、由政府規劃與建設,把大批研究機構和科學專家集中在高質量的城市空間,形成科學城,通過協同研究活動來促進技術、工藝或產品創新,在此基礎上來促進整個園區的發展。我們稱之為研發驅動模式。它是發達國家後發式的基礎研究,其研發、產業應用過程都比較長。如前蘇聯西伯利亞科學城、韓國的大德和日本的築波。
3、在某一劃定的地區集中興建一批高技術產業公司,形成技術園區,以此增強該地區的國際競爭力,追求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們稱之為產業驅動模式。即圍繞一個或多個產業集聚大量企業等,通過促進產業的發展來促進整個園區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在創造GDP方面成果顯著,但對於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影響較小。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台灣新竹。
綜合定義:高科技園區:是一種以智力密集為依託,以開發高技術和開拓新產業為目標的綜合性基地。通過促進科研、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等方式,為知識創新主體的知識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以此推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高新技術:
目前我國規定高新技術主要是分布在這這一些領域,主要是:電子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醫葯技術、新材料及應用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現代農業技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新技術、海洋工程技術、核應用技術及其它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我們國家主要是通過這些范圍來界定高新技術的范疇的。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包含了三個層次,一是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也就是研發;二是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高新技術的轉化;三是高新技術的全面推廣應用。
產業(產業化):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某行業或地方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經濟建設、企業發展的一體化的方式(方法)和組織形式。
❻ 成都高新產業園區在什麼地方
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編輯本段]成都金牛高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園區)成立於2000年6月。園區規劃面積7.74平方公里,分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位於成都市西門出入通道羊西線與金牛大道之間,是離中心城區最近的高新技術園區;二期規劃面積5.64平方公里,位於成都市北門出入通道川陝公路和北新幹道之間,處在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的起始位置,是我市確定的重點工業集中發展區之一。
園區是國家科技部確定的國家火炬計劃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同時也是我市五城區省級開發區中唯一一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06年,園區成為西部首家通過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三大國際體系認證的開發區。
金牛高科技產業園立足我市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新形勢,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提出了今後五年的遠景規劃和發展目標。即:繼續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在一期著力構建高科技、智能化、生態型總部群落,將一期打造為「成都西部科技商務中心」;在二期積極引進工業企業總部及研發、營銷、外包等功能中心入駐,將二期打造成「成都北部工業總部基地」。
成都金牛高科技產業園將力爭以新型工業的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為金牛區建設全市科學發展先導區、城鄉統籌示範區、和諧社會首善區作出新的貢獻。作為我區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金牛區委、區政府陸續投入建設經費近14億元,良好的產業載體和投資環境已基本形成。
園區配套
園區內有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5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和2個「博士後工作站」;匯源集團、三泰電子等企業承擔了多項國家863計劃研發項目、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和其它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擁有國家級馳名商標4件、省級著名商標5件、市級知名商標4件,擁有中國注冊商標667件、國際注冊商標72件,持有國家專利218件。2008年,園區5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52.14億元,利潤15.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12%、24.56%。據市園區辦通報,2008年園區工業增加值63.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15.28億元,入庫稅金9.47億元,簽約企業55家,開工建設企業43家,基礎設施投資4.8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5.54億元,均位列成都市五城區第一;工業集中度71.1%,位列成都市五城區第二,一個項目聚集效應強、產業化程度高、產出效益大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已全面形成。
入住企業
目前,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52家,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機械加工、食品等四大支柱產業已初具規模,園區有匯源光通信、中匯制葯、國嘉制葯等6家上市企業;匯源集團、康弘集團、宏天電傳等5家企業被評為成都工業50強;匯源集團、康弘集團等2家企業為省級大企業大集團;匯源集團、康弘集團、神坤裝備、金煒制葯、宏天電傳、徽記食品等6家企業為市級大企業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