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快遞公司泄露個人信息哪裡投訴
一、正面回答
快遞公司泄露個人信息哪裡投訴:
1、向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2、向公安部門報案。個人在被騙後應及時到公安機關報警,尋求公安機關的幫助,以減少或挽回損失;
3、向侵權人索賠。
二、分析
如果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通過快遞單號的途徑泄露出去,消費者完全可以向快遞公司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消費者至少有兩個主體可以控告,一是倒賣快遞單號和個人信息的快遞公司員工。相關法律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三、快遞單泄露個人信息怎麼辦?
如果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通過快遞單號的途徑泄露出去,消費者完全可以向快遞公司提起訴訟,要求賠償。快遞企業與快遞從業人員不得違法泄露在從事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違反規定的企業將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快遞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泄露用戶信息的從業人員,將被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B. 員工泄露公司信息怎樣處理
若員工泄露商業秘密,屬於民事糾紛的,企業可以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若泄露商業秘密,達到以下規定的條件的,那麼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企業應向公安機關報案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九條 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一)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電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三)違反保密義務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明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本條所稱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
C. 員工泄露公司信息怎樣處理
法律分析:若員工泄露商業秘密,屬於民事糾紛的,企業可以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若泄露商業秘密,達到以下規定的條件的,那麼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企業應向公安機關報案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九條 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電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保密義務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明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本條所稱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
D. 公司泄露客戶信息有沒有具體單位管
侵犯商業秘密罪(刑法第219條),是指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獲取的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 侵犯商業秘密罪侵犯的客體既包括國家對商業秘密的管理制度,又包括商業秘密的權利人享有的合法權利。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由本地公安機關經偵大隊負責!
E. 公司泄露個人信息怎麼辦
公司泄露個人信息,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公司是不能在未得到員工允許的情況下泄露員工身份信息的。公民的個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如果公司未經員工本人同意,將員工資料泄漏給第三方或提供給第三方從事營利活動,員工可以依侵權為由根據相關規定,起訴侵權人要求停止侵權,如果造成員工損失,員工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嚴重者可通過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個人信息泄露後要留心,記下對方的電話或地址等有用信息,幫助警方破案。可能這些信息很瑣碎,但是一旦收集好這些信息不僅能幫助自己維權,而且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如果個人重要信息丟失,而且知道是怎麼丟失的或者有很多線索,那麼可以向專業律師咨詢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訴訟途徑要求賠償。個人信息往往和銀行賬號、密碼等聯系在一起,所以一旦個人信息泄露,應馬上更改重要密碼,避免造成經濟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十二條 國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使用網路的權利,促進網路接入普及,提升網路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安全、便利的網路服務,保障網路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
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路安全,不得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第十四條 任何個人和組織有權對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向網信、電信、公安等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依法作出處理;不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移送有權處理的部門。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F. 公司泄露舉報了信息,找誰
法律分析:因舉報人信息被泄露導致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可以尋求當地公安部門或者紀檢、等尋求保護。有關部門也將對泄露信息者進行核實並追究相關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第六條 監察工作應當依靠群眾。監察機關建立舉報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於任何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的違反行政紀律行為,有權向監察機關提出控告或者檢舉。監察機關應當受理舉報並依法調查處理;對實名舉報的,應當將處理結果等情況予以回復。監察機關應當對舉報事項、舉報受理情況以及與舉報人相關的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G. 泄露公司資料是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泄露公司資料如果屬於商業機密造成公司損失的應承擔責賠償損失,如果是竄通外面的,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如果事情有嚴重後果,則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 泄露商業秘密應該承擔的責任:
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限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們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罪論處。
(7)泄露公司信息屬於哪個部門擴展閱讀:
第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盜竊,一般是指通過竊取商業秘密的載體而獲取商業秘密;利誘,是指以金錢、物品或者其他利益為誘餌,使知悉商業秘密內容的人提供商業秘密;
脅迫,是指對知悉商業秘密的人進行恐嚇、威脅,迫使他人提供商業秘密。其他不正當手段,是指除盜竊、利誘、脅迫以外的其他不正當手段,如搶奪載有商業秘密的圖紙。
第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上述第一種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這是上述第一種行為的繼續。披露,是指將其非法獲得的商業秘密告知權利人的競爭對手或其他人,
或者將商業秘密內容公布於眾;使用,是指將自己非法獲取的商業秘密用於生產或者經營;允許他人使用,是指允許他人將自己1陸獲得的商業秘密用於生產或者經營,包括有償與無償兩種情況。
第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這是指合法知悉商業秘密內容的人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包括公司、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曾在公司、企業內工作的調離人員、離退休人員以及與權利人訂有保守商業秘密協議的有關人員。
第四,明知或應知前述第一種至第三種違法行為,而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這是間接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即第三者明知或者應知向其傳授商業秘密的人具有上述違法行為,但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
H. 泄露公司信息是什麼罪
泄露公司信息會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泄露公司信息如果屬於商業機密造成公司損失的應承擔責賠償損失,如果串通其它公司,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如果事情有嚴重後果,會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侵犯商業秘密罪,是指以盜竊、利誘、脅迫、披露、擅自使用等不正當手段,侵犯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侵犯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致使商業秘密權利人破產的應予立案追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九條
【侵犯商業秘密罪】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電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保密義務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明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
本條所稱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
I. 電信公司泄露客戶資料,由哪個部門監管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嗎
歸公安部門監管,可以報警處理,涉嫌侵犯別人隱私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隱私權是為眾多法律系統所支持的一種人身基本權利。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
法律分析
侵犯隱私權的量刑標准如下: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等。作為人格權之一,侵犯隱私權責任的構成也同侵犯其他權利一樣,須具備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要件,即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等四要件。主觀具有過錯,侵害隱私權因屬於一般侵權行為,要求行為人主觀上須具有過錯才能構成侵權責任,故意、過失在所不問,但過錯形態影響侵權人法律責任輕重的承擔問題。侵害他人隱私的行為因直接違反法律規定抑或違反社會公德受到法律的否定評價,使得該行為具有違法性質。損害是侵權行為的結果,作為一種事實狀態,主要有三種表現形態:財產損失、人格利益受損及精神痛苦。侵權法上因果關系在於確定行為人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聯系,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往往具有直接關聯性,侵害隱私權的後果表現為權利人自控信息的外溢與私域生活的侵擾,這一事實乃侵害行為所致,換句話來說,權利主體因該不法行為遭受人格利益受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