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報紙報道失實了,我們怎麼辦
如果你說的情況是真的話,那麼報社就構成了誹謗罪,你可以起訴報社,並要求報社公開道歉,並賠償你的損失。開庭審理,主要是看證據,跟報社的報道無關。
㈡ 報紙刊載虛假報道,報社和應採取的措施,和當事人可採取的保障方法
由於虛假報到給當事人造成不良影響的,當事人可以提起訴訟,要求報社
(一)停止侵害;
(二)賠禮道歉;
(三)賠償損失;
(四)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報社發現情況後,應及時更正和對方聯系溝通、賠禮道歉、求得諒解。
㈢ 在網路上造謠、傳謠,散布虛假信息,應依據哪些具體法律處罰規定
您好!網路造謠可能涉及行政處罰、民事責任及刑事責任。網路造謠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如果造謠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則要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根據《刑法》相關規定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體為您分析如下:
一、網路謠言的行政處罰
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法律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㈣ 報紙報道不屬實如何維權
很遺憾,根據你的陳述,從法律上沒法維權。「報紙說我們是一群只會對市民做鬼臉的小丑,說我們是變相的營銷秀。」只是評價不當,沒有故意編造的痕跡。
希望你們能把公司做大做強,就是給他們最響亮的一記耳光。
同時,你們可以考慮聯系其它的媒體,針對南方都市報的不當言論表示抗議,想辦法炒作一下,爭取把你們公司的名氣打出去。「大學生創業者遭歧視,小丑公司被指是小丑」,「小丑快遞被批,大學生創業者稱委屈」,這些題目應該可以吸引不少眼球的。如果你們有資源,有信心,聯系你們的朋友、同學,在網路上發動宣傳戰吧。記著要打悲情牌,落腳點在於大學生創業者被誤解、被歧視上面。
㈤ 發布虛假信息怎麼處罰
法律分析: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發布虛假信息,情節嚴重的,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 利用信息網路實施下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
(二)發布有關製作或者銷售毒品、槍支、淫穢物品等違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違法犯罪信息的;
(三)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布信息的。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㈥ 怎麼舉報刊物上的虛假信息
這種虛假廣告很多,特別是醫葯類的。你可以向信息產業部門、通信管理局(網站下面有個ICP證頒發的部門)投訴網站,向工商管理局、消費者委員會投訴廣告主。電話你可以查一下,搜索或114都可以。
㈦ 報紙刊登虛假廣告如何舉報
到工商局投訴,每則廣告都有審批號,問題是你把這則廣告定義為虛假廣告的理由是什麼。
㈧ 報紙的報道嚴重不符,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名譽
可以向法院直接起訴。
證據:1。你說的報道(報紙);2。要求其登報道歉;3。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
名譽權:指公民、法人就社會對自己的評價而享受利益的權利。△公民、法人享受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
名譽,也就是俗稱的名聲。它是社會上對一個公民的起碼評價,直接關繫到這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尊嚴,關繫到其他人對該公民的信賴程度,也關繫到公民從事的各種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所以,法律規定公民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不受侵犯,這就是名譽權。
侵犯名譽權的行為主要有兩種方式,即侮辱和誹謗。侮辱是以語言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或行為辱罵、嘲諷他人,逼迫他人吃人糞、強迫他人從胯下鑽過等。誹謗是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損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無中生有或捕風捉影地散布某人作風不好或其他不法、不名譽事實等。侵犯公民名譽除上述兩種表現外,還包括以書面、口頭等形式泄露他人隱私的行為。所謂隱私的范圍很廣泛,不僅僅指男女關系等私生活方面的秘密,它還包括公民不願意泄露的各方面的秘密,如疾病、生理缺陷、收養事實、存款數額等。泄露隱私與誹謗不同的是,前者所散布的事實可能是真實的,但即使如此,嚴重的仍可形成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