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傳遞的方式
古代信息傳遞: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
信封 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在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狼煙等
現代信息傳遞: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新的視與聽的文化。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
信息系統是一種面廣量大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信息系統、科學信息系統、情報檢索系統、醫學信息系統、銀行信息系統、民航訂票系統……都屬於這個范疇。
就用途來說,信息系統其基本結構又是共同的。它一般可分為4個層次:
1,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層,是開發信息系統的支撐環境;
2,數據管理層,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取和管理,一般以資料庫管理系統作為其核心軟體;
3,應用層,是與應用直接有關的一層,它包括各種應用程序,例如分析、統計、報表、規劃、決策等;
4,用戶介面層,這是信息系統提供給用戶的界面。信息系統是一個向單位或部門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用戶包括各級人員,其影響也遍及整個單位或部門。
信息系統是一種對各種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產生針對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其主要內容是為產生決策信息而按照一定要求設計的一套有組織的應用程序系統。
信息傳遞--網路
② 什麼是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方式
古代信息獲取和傳遞的方式: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唐代張九齡詩雲:「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尺素指的就是「信」。「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 信箋指信紙。「花箋」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古時著名的花箋很多,有五色箋,錦色箋,百韻箋,鳳尾箋等。或出之於吳,或出之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
信封 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 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如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令鯉魚充信使。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近現代信息傳遞和獲取的方式: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⒈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⒉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⒊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⒋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③ 什麼是信息試比較分析書中有關信息的各種定義。
信息:從廣義上講,是事物運動時發出的信號所帶來的消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
信息與消息、情報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上:信息是信號,消息是詞語概念,情報是指被傳遞的知識或事實。
2、詞性上:
信息是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
消息應用比較廣泛,新鮮事就叫消息,還指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明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最新事實的短篇新聞宣傳文書,也是最常見、最經常採用的新聞體裁。
情報是指被傳遞的知識或事實,是知識的再激活,是運用一定的媒體(載體),越過空間和時間傳遞給特定用戶,解決科研,生產中的具體問題所需要的特定知識和信息。
(3)試分析商家所傳播的信息是什麼擴展閱讀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1948年,數學家香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創建一切宇宙萬物的最基本萬能單位是信息。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客觀變化的事物不斷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信息。人們需要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並加以利用。
「信息無處不在,信息就在大家身邊。」人們是通過五種感覺器官,時刻在感受來自外界信息的。人們感受到的各種各樣的信息,按照參與獲取信息的人來劃分,可分為:參與前的信息和參與後的信息。
①參與前的信息是指獲取信息的人沒有參與情況下的信息。由於沒有人為因素的參與,這個信息則是客觀真實的,不存在真假的問題,只是存在著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問題。
②參與後的信息是指獲取信息的人,參與了信息活動而獲得的信息。由於有獲取信息的人的參與,這個信息就會摻入一些人為因素在裡面,就會使獲取的信息,不再是原來狀態下的信息了,這個信息就會或多或少地失去一些客觀真實的內容。
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影視和動畫等不是信息,而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影視和動畫等承載的內容才是信息。
信息是指運動變化的客觀事物所蘊含的內容。信息只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
④ 信息傳遞的方式有哪些
信息的傳遞方式,決定了一種生靈的智慧程度,比如在人可感知的范圍內,信息在生靈間的傳遞,由低到高,有五個層級:
第五層級,也就是最低的,是通過外形、色彩等傳遞信息,被外界感知,如一些植物,你看到葉片枯黃,有可能是缺某種營養物質,這種信息傳遞的缺點是不夠准確,同樣的枯黃,有可能是五六個原因造成的,具體是哪個,有可能會被誤判。
第四層級,是通過動態和感覺(味覺、觸覺、聽覺等)來傳遞信息,如一些低等動物和高等的植物,螞蟻可能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和感覺來傳遞信息,好處是能夠比較准確地傳遞信息,但缺點是信息的傳遞方式不夠簡潔。
第三個層級,是通過音波傳遞信息,如一些高等動物,好處是傳遞信息簡潔准確,但是不夠豐富,如豬、狗和早期的人類等動物,它們能發出不同頻率的音節越多,則表達越有效,缺點是,這種信息的傳播必須是即時的。
第二個層級,是通過符號傳遞信息,當人們發明結繩記事後,人類開始用文字及一切符號來傳遞信息,這樣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直接從其它物種中脫離了出來,進入了第二層級。缺點是,必須要長期的學習這種符號後,才能真正獲得這些信息,人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學習符號。
第一層級,可以直接實現心腦頻率的對接,直接感知對方的信息,只要處於同一頻率上就可以。就像現在的手機信號一樣,每個號代表一個特定的頻段,只要頻段開放且通暢,就可以直接感知,不需要語言和文字。它的傳播距離,取決於信號的強弱。
⑤ 信息與傳播有什麼關系
、信息科學與傳播學的關系
第一、信息科學對傳播模式和一些傳播理論有過重要啟迪。早在傳播理論產生的初始階段,資訊理論創始人香農及韋弗就在《傳播的數學原理》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一般傳播系統的線型模式(斯蒂文·小約翰,1999)。隨後,傳播學者又引入了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反饋"這一概念(沃納·賽佛林,小詹姆士·坦卡德,2000),從而使傳播模式從線性的單向流動過渡到非線性的雙向迴流。正是這樣,才有了後來許許多多的傳播模式。傳播學還從信息科學引入了一些抽象程度很高、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概念,如信息、熵、信息量、控制、反饋、系統等等。
第二、信息科學在研究方法上對傳播學有著重要的啟示。信息科學是一組學科,它們藉助電子計算機和現代化數學工具,為解決復雜系統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量化手段和科學方法。傳播學所採用的實地調查法、內容分析法等,都與信息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三、信息科學對傳播學理論構架有深刻的影響。信息科學帶有濃厚的方法論性質,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歐的傳播學者都開始吸收信息科學的成果,特別是運用系統論中「整體大於各孤立部分的和」這一思想去研究傳播過程與傳播系統。
⑥ 10、廣告表現的特徵包括哪些,試舉一實例進行簡單分析
廣告表現的特徵
因為廣告媒體眾多,所以這里涵蓋面比較寬,既包括新媒體,也包括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等。。。
分析其共同特徵,主要表現為:
1、覆蓋域
任何媒體都有特定的傳播范圍與對象,如地區性的,全國性的,國際性的。應該注意的是,泛泛的傳播范圍實際上是無意義的,重要的是媒體傳播范圍的分布及分布范圍內的主要對象。
覆蓋域是在制定媒體戰略,具體選擇媒體時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在地域分布上是相對集中的,而廣告媒體的傳播對象也有一定的確定性。如果其覆蓋域與目標市場消費者的分布范圍完全不吻合,那選擇的媒體就不適用。如果所選擇的媒體覆蓋區域根本不覆蓋或者只覆蓋一小部分或者大大超過目標消費者所在區域就都不適用。只有當媒體的覆蓋域基本覆蓋目標消費者所在區域或與目標消費者所在區域完全吻合時,媒體的選擇才是最合適的。
電視媒體的傳播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在電視跨入太空傳播時代更是如此。從世界范圍看,電視傳播所到之處,也就是廣告所到之處。但就某一具體的電視台或某一具體的電視欄目或電視廣告而言,其傳播范圍又是相對狹窄的。電視媒體傳播范圍的廣泛性的同時也就衍生出傳播對象構成的復雜性。不論性別,年齡,職業,民族,修養等,只要看電視都會成為電視媒體的傳播對象,但有些受眾不可能成為廣告主的顧客。因此,電視媒體的傳播范圍雖然廣泛,但是電視廣告對象針對性不強,訴求對象不準確。
廣播媒體的覆蓋面大,傳播對象廣泛。現在幾乎家家戶戶有收音機。只要收音機在無線電廣播發射功率范圍之內,家家戶戶可以收到電台節目。由於廣播是用聲音和語言做媒介,而不是用文字作為載體傳播信息,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廣大受眾,任何有聽力的人都可以接受廣告信息。因而廣播廣告的傳播對象廣泛,幾乎是全民性的。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無閱讀能力,但可以藉助廣播獲得信息。這是任何其它媒體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報紙的傳播范圍比較明確,既有國際性的,又有全國性的和地區性的,既有綜合性的又有專業性的,不同的報紙有不同的發行區域,即不同種類的報紙的覆蓋范圍各有不同。這種明顯的區域劃分,給廣告主選擇媒體提供了方便,因而可以提高廣告效果,並避免廣告費用的浪費。
2、到達率
到達率是衡量一種媒體的廣告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指向某一市場進行廣告信息傳播活動後接受廣告信息的人數占特定消費群體總人數的百分比。在消費群體總人數一定的情況下,接觸廣告信息的人數越多,廣告到達率越高。
電視,廣播,報紙的媒體覆蓋域都很廣泛,而且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得各類信息的主要途徑,廣告主在這些媒體上投放廣告,其到達率是比較高的。
但是由於廣告過多過濫和廣告媒體中廣告的隨意插播,鑲嵌行為導致受眾對廣告的厭煩心理而躲避廣告,造成廣告信息到達受眾的比率嚴重下降。傳統媒體的到達率已大幅降低。
3、並讀性
並讀性是指同一媒體被更多的人閱讀或收看(聽)。電視,廣播,報紙都是並讀性較高的媒體。
一場奧運會比賽的現場直播可吸引全球數十億的電視觀眾,其廣告信息並讀性是相當高的。但隨著衛星轉播,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電視頻道的增多,同時INTERNET作為網路媒體的發展以及網路數字電視廣播的發展,使得更多的人離開電視屏幕而走向電腦屏幕,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電視觀眾,降低了電視的並讀性。
報紙的並讀性也非常高。據估計,報紙的實際讀者至少是其發行量的一倍以上。各社會組織訂閱的報紙,該組織的全體成員要看。還有不買報,不訂報而可以閱讀報紙的人。如公共閱報的地方,一份報紙可有許多讀者。但由於報紙上的廣告不可能占據報紙的重要版面,如果在專門的廣告版面發布廣告信息,由於廣告擁擠,某些廣告更難被注意到,因而降低廣告的確實到達率,影響廣告效果。
廣播媒體在其問世初期並讀性較強,後來隨著電視,錄音錄象,卡拉OK等新型娛樂產品的發展,廣播收聽人數急劇下降。90年代,廣播節目開始豐富並趨於多樣化,收音機趨於小型化,廣播媒體由多人收聽而轉變為更多的個人收聽實際並讀性下降。
4、注意率
注意率即廣告被注意的程度。
電視廣告由於視聽形象豐富,傳真度高,顏色鮮艷,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並易於記憶而注意率最高。但不同電視台,同一電視台不同時段的注意率又有差異,在具體選擇媒體時還應結合企業產品的特點和消費對象進行具體分析和選擇。
廣播媒體的最大優勢是范圍廣泛。有些節目有一定的特定聽眾,廣告主如果選擇在自己的廣告對象喜歡的節目前後做廣告,效果較好,注意率也較高。但廣播媒體具有邊工作邊行動邊收聽的特點,廣告受眾的聽覺往往是被動的,因而造成廣告信息的總體注意率不高。
報紙媒體覆蓋域廣,但注意率較低。由於報紙版面眾多,內容龐雜,讀者閱讀時傾向於新聞報道及感興趣的欄目,如果沒有預定目標,或者廣告本身表現形式不佳,讀者往往會忽略,所以報紙廣告的注意率極低。
5、權威性
媒體的權威性對廣告效果有很大影響,即"光環效應"。對媒體的選擇過程中應注意人們對媒體的認可度。不同的媒體因其級別,受眾群體,性質,傳播內容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權威性;從媒體本身看,也會因空間和時間的不同而使其權威性有所差異。
比如電視媒體,中央電視台與地方電視台的廣告相比,前者比後者具有更明顯的權威性。廣播,報紙同樣如此。
權威性同時是相對的,受專業領域,地區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某一特定領域有權威的報紙,對於該專業之外的讀者群就無權威可言,很可能是一堆廢紙。
6、感染力
從現代廣告信息的傳播角度來分析,廣告信息藉助於電視媒體,通過各種藝術技巧和形式的表現,使廣告具有鮮明的美感,使消費者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廣告信息,因此電視對於消費者的影響高於其它媒體,對人們的感染力最強。
廣播是聽眾"感覺補充型"的傳播,聽眾是否受到廣告信息的感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收聽者當時的注意力。同時僅靠廣播詞以及有聲響商品自身發出的聲音是遠遠不夠的,有的受眾更願意看到真實的商品形態,以便於更具體感性的了解商品,這一點廣播無法作到。
報紙以文字和畫面傳播廣告信息,即使是彩色版,其傳真效果和形象表現力也遠不如電視,廣播,感染力是最差的。
7、實時性
電視和廣播是最適合做時效性強的廣告的媒體,報紙次之。
電視由於設備等因素制約,時效性不如廣播。但在電台發布廣告受到節目安排及時間限制。
8、持久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三大傳統媒體的持久性都不強--實時性強。
電視和廣播媒體具有易逝性特點。廣告信息轉瞬即逝,不易保存。因而廣告需要重復播出,資金投入巨大。報紙相當而言較好,可以保存,但因報紙是每日更新,也很少有人長期保留。
⑦ 試分析網路營銷的優點和缺點各是什麼
一、網路營銷的優勢
1.種類豐富,所以不管哪個地區,哪個年齡的客戶階層都在不斷的加入互聯網。
2.成本低,用網路客服、電話客服等網路銷售模式,將營銷成本降到最低。
3.展示多種多樣,如:聲音、視頻、動畫、圖標來展現,而且目地明確。
4.互動強,可以直接的讓客戶與我們互動,主動的了解信息和需求。
5.時效強,只要客戶感興趣,網路不出故障,可以隨進參與。
6.目地明確,運用網路營銷的手段,結合企業的定位,可以精準的、有利的開拓新的渠道,不會沒有方向、沒有目標。
7.數據詳細,採用監控的推廣模式,方便企業營銷的方向改善,更加的完美。
二、網路營銷的劣勢
1.信任問題
在信息交流中, 雙方的信任程度直接影響交流的效果。如果對對方提供的信息缺乏信任, 很難想像這種交流有什麼意義。互聯網為交流雙方提供的是一種虛擬的不見面的交流空間, 其開放性的特徵更容易使人對網上信息產生不信任感。這成為影響網上營銷發展的重要障礙。
2.信息安全問題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式的網路, 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存在信息被截取、篡改和濫用的情況, 最近幾年關於上網用戶的銀行賬號和密碼被人從網上竊取的報道很多, 而用戶上網購物的記錄被商家出售的新聞也不少。這造成許多用戶不敢進行網上交易。
3.物流問題
互聯網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信息交流方面,在物流方面, 除了數字化產品或服務可以通過網路提供外,其它商品的傳送還需要利用傳統分銷渠道。
⑧ 試從三要素的角度來分析如何才能取得最佳的信息傳播效果
摘要 信息傳遞效果3個因素如下:環境因素、具體傳播方式、受眾對新聞選擇
⑨ 廣告代言人的傳播效果分析試舉例說明呀
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概念與特點
所謂品牌形象代言人,是品牌戰略者們聘請或塑造的,能讓人們通過對其知名度、職業、形象、個性、品行的聯想,產生對某種品牌美好印象的人。品牌形象代言人有以下特點:
1.品牌形象代言人既是一種傳播信源,同時又被當成一種傳播信息。他(她)首先是營銷傳播者,是以一個可信度或者專業性或者喜愛度較高的傳播者面目出現在觀眾面前的。他(她)是靠「參與」這種行動本身作用於消費者的,而公眾形象和名氣只是保證其能夠扮演這一角色的條件。如果僅僅只是扮演傳播者角色,則主要考慮其名氣,至於名氣與產品、品牌形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則在其次。這時,他(她)起的主要作用,是對傳播活動本身及產品或品牌的可靠性、被消費者認可後的「公證」與「背書」。
但是,在營銷傳播中,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公眾形象、名氣主要是「被」當成信息在傳播。他(她)的音像資料或現場活動被當成傳播的「提示物」,本質上與品牌的圖案等標志物沒有區別。在營銷傳播的大部分時間內,品牌形象代言人並不必親自到場。發揮傳播作用的是他(她)的肖像、音像資料,這時候,他(她)並不是真實的「人」,而是一組信息。即使在這些肖像或音像資料中,他(她)主要不是依靠說教來勸服消費者,而是依靠自己的公眾形象、名氣來征服消費者。在營業推廣、公關活動中,則他(她)既是作為傳播者進行營銷傳播,又被當成信息來傳播。雖然親自到場,但他(她)的活動是被導演的,他(她)不必像公司員工那樣親自進行說明工作。他(她)取得收入主要不是靠即時勞動,而是靠過去的勞動或與生俱來的外貌、聲音、體形,也就是說,主要依靠知識產權或肖像權來取得收入。
2.品牌形象代言人發揮作用的機理是情感移植。即通過對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形象或活動的感知,消費者將對他(她)的好感轉移到他(她)所代表的品牌上,正所謂「愛物及烏」。這里,他(她)充當的是意見領導者角色,影響的是喜愛他(她)的特殊群體。如果品牌形象代言人不能引起目標公眾對品牌的美好聯想,那麼即使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名氣再大,形象再好,也沒有真正起到「品牌形象代言人」應有的作用,至多起到了傳播者的作用。
3.品牌形象代言人是有生命周期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傳達兩類信息,一類是作為凝固的廣告肖像或表演形象,屬於「顯性信息」,可以保持不變;一類是品牌形象代言人的「知名度、職業、形象、個性」,這些屬於「隱性信息」。「隱性信息」不是通過廣告或活動直接傳播的,而是通過觀眾觀看廣告活動回憶起來的。觀眾獲得這些「隱性信息」的渠道不是廣告或活動,而是公共傳媒。人們接受這類信息時,不是作為營銷傳播中的接受者,而是作用公共傳播的接受者。作為公共傳播中被傳播的信息,「品牌形象代言人」變成了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有生命的人,他(她)的知名度、職業、形象、個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知名度會變大或變小;職業會發生轉移或專業性發生變化;外貌、體形、聲音會改變,公眾形象會隨著媒體的喜好或個人品行的變化而變壞或變得更好。這些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感知效果。
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
通過代言人傳播信息是現代傳播的重要特點。現在,形象代言人在許多傳播領域被廣泛使用,如國家旅遊業的形象代言人、企業形象代言人、事業單位形象代言人、行業形象代言人、某項活動形象代言人、產品形象代言人等等。從「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涵義看,其作用應當是:引起品牌形象聯想、體現品牌個性、造成品牌識別、增加品牌權益。但是,實踐中,往往會超出這一范圍,被「利用」於其他目的,甚至主要用於其他目的,如宣傳產品的具體功能。現分述如下:
1.傳播產品的具體功能特徵。通過品牌形象代言人的語言、動作來直接說明產品的具體功能特徵、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這時候,品牌形象代言人充當的是傳播者的角色(雖然扮演的角色看起來可能像顧客),他(她)主要通過「說」或「演」來傳達吸引消費者的產品信息,而他(她)自身的「形象」傳達的信息是為了證明前面的信息的「可靠性」、「可信性」。這不是品牌形象代言人基本作用,這時候他(她)甚至不能被稱作「品牌形象代言人」,至多是「做廣告的名人」。因為此時他(她)與品牌的形象沒有內在的一致性,不是作為「品牌形象的代表」這一信息發生作用,而主要是作為的信源發揮傳播作用。當然,在利用品牌形象代言人進行傳播的歷史進程中,這種作用始終會有所體現,只是強弱程度不同而已。
2.通過展現形象本身,讓觀眾產生對品牌形象的聯想。這時候,品牌形象代言人是「被」展現形象,他(她)對產品的具體功能特徵介紹的不多,甚至沒有介紹,主要是充分消費者的角色,把產品的特性具體化,體現產品定位,將產品定位於喜愛自己的特定消費者群體,強化品牌效應,引導消費時尚。這一作用體現了「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本源含義。
3.通過展現「品牌形象代言人」的鮮明個性,讓觀眾聯想品牌的獨特個性。品牌個性是品牌形象傳播的進一步發展。品牌個性與品牌形象的不同在於,品牌形象是消費者通過接受各類傳播信息後自然形成的一種整體認知,它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出現是必然的,只是「好」與「差」的區別。傳播者要做的是控制其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品牌個性則不可能通過消費者的自然認知形成品牌個性。它在消費者心目中存在著「有」與「沒有」的問題。也就是說,品牌個性必須經過傳播者有意識地重點強調才能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因此,要形成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個性,必須找到特點鮮明的「提示物」(或象徵物)。這個提示物可以是核心圖案或主題文案,也可是個性特徵鮮明的人,或者幾個方面的配合。
4.造成品牌識別。品牌識別是一個系統,「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形象則是一個很容易辨認的「聯想物」,這種「聯想物」是有形與無形的結合,是區別於其他品牌的重要標志。
5.增加品牌權益。品牌形象代言人主要作用是廣告宣傳。廣告除了促進銷售的作用,更是在為積累品牌資產投資。品牌價值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來源於品牌聯想及專利、商標等獨有資產。品牌價值是以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為基礎的,企業為了塑造品牌形象所推出的代言人一般為社會名人,他們或許是演藝明星,或許是體育明星,總之知名度很高,並有不同程度的美譽度。由這些名人來介紹品牌,就能夠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使消費者意識到這些品牌的存在,有利於擴大品牌知名度。同時,公眾對廣告中名人的好感會轉移到他們對廣告和品牌的態度上來,使原來中性的品牌態度向積極的方向轉化,從而形成積極的品牌聯想。社會名人作為代言人常常會無形之中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質量知覺,從而提升了品牌形象,增加顧客的心理利益。
當然,在具體的案例中,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各種作用可能兼而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品牌形象代言人策略
1.明確傳播的訴求重點。營銷傳播的最終訴求點是達成交易,但這顯然不是「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根據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范圍,使用「品牌形象代言人」訴求點主要有三個:讓顧客熟悉產品功能、引起品牌形象聯想、造成品牌個性崇拜。在一項決策中,三個訴求點可能兼而有之,也可能只有一項或兩項。但是,在一個廣告中,品牌形象代言人表達的訴求點不能太多,否則訴求越多,效果越差。訴求點應當是能引起觀眾群體共鳴的敏感點,讓代言人什麼都講,反而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2.確定品牌形象定位。如果傳播的訴求點是讓顧客熟悉產品功能,則不必考慮品牌自身的形象、個性;如果訴求點是引起品牌形象聯想、品牌個性崇拜,則要確定品牌的形象、個性應當是什麼。一個品牌的形象應該是什麼,個性特徵如何,牽涉到品牌形象的定位。即決定品牌將在什麼樣的群體中能獲得什麼樣的競爭能力。通常要考察以下幾個方面:產品特徵、產品比較性差異、品牌以往形象基礎、相對價格、消費群體定位、消費習慣與使用方式、消費群體文化心態、生活方式等。可以通過對以上每一個方面的研究,得出品牌形象應具備的各個要點。品牌形象定位同時也是形成品牌個性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地或通過廣告媒介塑造品牌形象,促進顧客的購買行為。
3.確定「品牌形象代言人」的選擇標准。訴求不同,選擇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標准也不同。對於主要介紹產品功能的「代言人」的選擇,應當根據將產品特徵、市場營銷狀況與代言人的個人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於需要體現品牌形象的「代言人」的選擇,應當注意考查代言人的公眾形象,代言人的自身因素是否與品牌形象、目標市場相匹配;對於體現品牌個性的「代言人」的選擇,除了考查代言人的公眾形象,自身素質與品牌形象、目標市場是否相符合外,還須考查代言人的個性與品牌個性是否相符。
4.合理分配代言人的出場次數。名人容易引起觀眾注意,但如果名人不注意自身的「尊貴」,每時每刻都與人見面,而且喋喋不休,總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根據觀眾的這種心理,有研究提出,在同一種媒體上,以一周為周期,廣告投放頻率不宜超過三次。第一次引起觀眾的注意,第二次引起觀眾的興趣,第三次引起觀眾的行動取捨。總之,應以出場次數不引起觀眾反感為宜。
5.整合傳播,保駕護航。代言人主要用於廣告,而廣告只不過是營銷傳播的組成部分之一。雖然消費者看得最多的是廣告,但是,消費者在實際的消費中還是能感受到產品、渠道、價格、服務等,這些因素可能比廣告起的作用更大。為了確保營銷效果,應當在請名人進行營銷傳播的同時,注意利用其他傳播形式進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