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5]快馬傳書。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9]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10].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另外還有旗語、孔明燈等方式傳遞信息
❷ 古代信息傳遞方式有哪些
1、飛鴿傳書
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2、烽火
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
3、急腳遞
中國宋代創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這種通信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4、羽檄
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檄」多在上下級、平級之間互相通用。而傳遞軍情一般都寫在「檄」上,如果在其上插雉羽,則表示萬分危急,欲其急行如飛,稱之為「羽書」或「羽檄」。
5、郵驛
驛傳是從早期的聲光通信和專人送信演變而來的。中國的郵驛源遠流長。原始社會出現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隸社會發展為早期的聲光通信和郵傳,到封建社會時,中國的郵驛在世界上已居於前列。中國古代設立的以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組織。有時也運輸官府所需少量物品。
❸ 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是什麼
1、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三十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用軍用郵驛來運送荔枝。
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五百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2、烽火台
大多建於明代的烽火台是古代防止外敵入侵的重要軍事通訊設施,它的主要作用是傳遞軍事警報。烽火台通常建在高處,一可以及時發現敵情,二可以迅速傳遞消息。
在烽火台上常備有柴草、硫和硝石等,當發現敵情時,白天放煙,夜晚點火並放炮,幾千里防線可以迅速傳遞敵情,是一個有著嚴密制度的防禦通訊網。
3、風箏、天燈傳訊
風箏,如今用於娛樂,在古代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春秋時期,魯班曾仿照鳥的造型用木頭做成「木鵲」,這成為風箏的前身。至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人們用竹篾做架,糊紙做成「紙鳶」。
五代時人們在紙鳶上拴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天燈,也稱孔明燈,如今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現代人多作為祈福之用。在古代多用於軍事通信,有點像如今的信號彈。
4、黃耳傳書
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陸機養了一隻狗,名叫「黃耳」。當時陸機在京城(洛陽)為官,因惦念家人,便半開玩笑地將寫好的書信裝入竹筒,綁在黃耳的脖子上。然而神奇的是,黃耳只用了二十多天便於京城與家鄉吳郡橫山(今江蘇崑山)間往返歸來,而且還帶回了家人的回信。
5、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被匈奴扣留,他英勇不屈,遂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去。
後漢昭帝再派使節到匈奴,得知蘇武仍活著,便用計謊稱漢昭帝打獵時,射到一隻足上系有書信的大雁,信上說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匈奴單於聽後大為吃驚,見無法抵賴,只好將蘇武放回。
❹ 古代人有哪些信息傳遞的方式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它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狼煙(烽火)。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3.瓶子里的信
1492年哥倫布率領探險隊到達美洲的一個小島,在島上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後,他在1493年返回歐洲。返航前,他擔心他所乘坐的帆船不能回到西班牙,就給西班牙女皇寫了一封信,還有他繪製得一張美洲地圖一起封在了一個瓶子里,投入大西洋,瓶子在海上漂了300多年。到19世紀50年代才被人發現。
❺ 古代有什麼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烽火台、魚傳尺素、飛鴿傳書、風箏、急腳遞等。
1、烽火台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3、飛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一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
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5、急腳遞
急腳遞,中國宋代創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
這種通信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烽火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鴿傳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風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急腳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魚傳尺素
❻ 關於古代人傳遞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另外還有鍾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❼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於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里寫著蘇武沒死……」單於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台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馬郵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置一郵,每十里設置一亭,每三十里設置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文件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系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里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么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親,你有多久沒給親友寫信了?
❽ 古人傳遞消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有飛鴿傳書,快馬加鞭,烽火台發信號,黃耳傳書,鴻雁傳書等方式。
1、飛鴿傳書。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❾ 古代人是用什麼來傳遞信息的
1、八百里加急
古代最快的信息傳輸就是這個了。一般每個傳令官都會帶兩匹到三匹的馬,以最快的速度賓士,跑死一匹,就換另一匹,到了驛站以後,立即換三匹馬繼續賓士。這種傳遞,一般用於軍事預警,戰斗動員等軍事行動。
2、烽火狼煙
顧名思義,作為歷代王朝最高級的預警措施,每個烽火台都會駐守30-50人,備有大量的乾草料與狼糞。白天少狼糞,晚上燒乾草。用來傳達軍事危險信息,吸引就近駐地的守軍前來援助。
3、飛鴿傳書
屬於非正式傳輸手段,一般用於密探之間聯系,多為朝廷鷹犬慣用手段。
4、欽差任命
一般是由中央下達地方信息的一種官方手段。一般用於官員調動,將領任命,昭告天下,對外交涉等。傳輸方式比較慢,經過地方欽差都要逗留數日,接受款待,收受賄賂。所以一般半個月的路程都需要三到五個月才能下達到位。
(9)古代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
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
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❿ 古代有什麼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什麼特點
1、烽火、狼煙
主要是通知能夠及時,只要發生狀況,就可以點燃烽火,通知諸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一個烽火台,當發生狀況時就一個接一個的點燃烽火,用煙傳遞敵人來侵的信息,但是傳遞信息內容有限。
2、信鴿
主要是傳遞方便快捷一些,不費人力,受地形影響不大,但是就好象電報一樣,傳遞的信息必須言簡意賅,而且,信鴿的安全性不夠高,信鴿會受到鷹類等大型鳥獸類侵襲,造成損傷,使信息傳遞受損,而且容易造人攔截。
3、驛站快馬,人為傳遞
主要是能夠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全面性,但是這樣比較浪費人力、物力,而且時間上比較長,不能做到太及時有效。
(10)古代人的傳遞信息的方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
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