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具體包括哪些
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就應當在會計核算時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工作應當正確運用會計原則和方法,准確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會計信息應當經受驗證,以核實其是否真實。
2、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會計處理方法的統一是保證會計信息可比的基礎,因此按照可比性原則的要求,企業必須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進行核算,從而保證同一時期不同企業的會計核算建立在可比的基礎上,有利於信息使用者進行比較、分析。
3、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若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和理由、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
4、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關在於會計信息與決策相關,有助於決策。
5、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於幫助所有者或其他各方做出經濟決策,因此具有時效性。
6、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堅持明晰性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會計記錄應當准確、清晰;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必須做到依據合法、賬戶對應關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編制會計報表時,項目勾稽關系清楚、項目完整、數字准確。
② 簡答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原則是什麼
一、客觀性原則
二、相關性原則
三、明晰性原則
四、可比性原則
五、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六、重要性原則
七、謹慎性原則
八、及時性原則
這八個中前四個是主要的,後四個是次要的。
③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原則有( )
(1)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2)相關性原則:又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會計對外保送的財務會計報告,只能是提供通用的會計信息。
(3)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確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和理由、變現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
堅持一貫性原則,便於從縱向上對同一企業前後各期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和分析,有利於預測企業的發展趨勢,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4)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堅持可比性原則,便於從橫向上對同一期間不同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相互比較和分析。有利於提供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5)及時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行提前或延後。
(6)明晰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
④ 會計重分類體現信息質量的什麼原則
體現的是信息質量的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此可比性要求企業達到如下標准:
1.同一企業不同會計期間的可比,即縱向可比;為達到此要求,企業在選擇會計方法時,應保證前後期一致,即使發生了會計政策的變更,也應當按規定方法進行會計口徑的調整,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前後期一致。
【備注】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縱向可比,並不意味著會計政策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只要按規定條件且規定方法去更改,不僅沒有違反可比性,而恰恰遵循了可比性原則。
2.同一會計期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可比,即橫向可比。為了達到此要求,企業應採用國家統一規定的方法去進行會計處理。
希望幫助到你。
⑤ 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具體包括哪些
會計從業中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具體包括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
⑥ 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具體包括哪些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進行會計核算的指導思想和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標准。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即:衡量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一般原則,和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
一、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一般原則
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准則,包括客觀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這些准則都是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而提出,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質量的保證。
1、客觀性原則
也稱真實性原則,指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這一原則是對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
2、相關性原則
這是指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預測。這里所說的相關,是指與決策相關,有助於決策。如果會計信息提供後,不能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就不具有相關性,因此,會計工作就不能完成會計所需達到的會計目標。
根據相關性原則,要求在收集、記錄、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能充分考慮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滿足各方面具有共性的信息需求。對於特定用途的信息,不一定都通過財務報告來提供,而可以採取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3、明晰性原則
這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明晰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簡明、易懂,能夠簡單明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從而有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理解、掌握企業的情況。
根據明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當准確、清晰,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必須做到依據合法、賬戶對應關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編制會計報表時,項目勾稽關系清楚、項目完整、數字准確。
4、可比性原則
這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這包括兩個方面的質量要求:
一是信息的橫向可比。即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不同地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經濟決策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同企業發生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採用國家統一規定的相關會計方法和程序。
二是信息的縱向可比。即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改變,便於對不同時期的各項指標進行縱向比較。在此准則要求下,企業不得隨意改變目前所使用的會計方法和程序[1]。一旦作出變更,也要在會計報告附註中作出說明。如:存貨的實際成本計算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如果確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情況、變更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在財務會計報告附註中說明。
5、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這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以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而不應僅以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作為依據。這里所講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實質指經濟實質。 有時,經濟業務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根據經濟業務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經濟實質。比如,法律可能寫明商品的所有權已經轉移給買方,但事實上賣方仍享有該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如果不考慮經濟實質,僅看其法律形式,就不能真實反映這筆業務對企業的影響。
6、重要性原則
這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項。在此原則下,企業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的經濟業務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如果一筆經濟業務的性質比較特殊,不單獨反映就有可能遺漏一個重要事實,不利於所有者以及其他方面全面掌握這個企業的情況,就應當嚴格核算,單獨反映,提請注意;反之,如果一筆經濟業務與通常發生的經濟業務沒有特殊之處,不單獨反映,也不至於隱瞞什麼事實,就不需要單獨反映和提示。並且如果一筆經濟業務的金額在收入、費用或資產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很小,就可以採用較為簡單的方法和程序進行核算,甚至不一定嚴格採用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反之,如果金額在收入、費用或資產總額中所佔的比重較大,就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
7、謹慎性原則
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企業對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即在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對於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應當加以合理估計。企業經營存在風險,實施謹慎性原則,對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就能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化解風險,並防範風險,有利於企業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於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有利於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比如,在存貨、有價證券等資產的市價低於成本時,相應的減記資產的賬面價值,並將減記金額計入當期損益,體現了謹慎性原則,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對歷史成本原則的修正。當然,謹慎性原則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提取各種准備,否則,就屬於謹慎性原則的濫用。
8、及時性原則
這是指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延後。會計信息具有時效性,才能滿足經濟決策的及時需要,信息才有價值,所以為了實現會計目標,就必須遵循會計信息有效性。
根據及時性原則,要求及時收集會計數據,在經濟業務發生後,應及時取得有關憑證;對會計數據及時進行處理,及時編制財務報告;將會計信息及時傳遞,按規定的時限提供給有關方面。
⑦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原則
新准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8條)
1、客觀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 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
2、相關性原則 會計核算所提供的信息應當滿足宏觀信息需要、 滿足會計報表使用者的需要。 會計所提供的各種報表不能滿足所有方面的需要, 只要會計報表使用者通過通用的會計報表中的信息進 行加工整理,能夠得到其所需要的會計信息,這樣的 會計信息就符合相關性原則。
3、明晰性原則 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便於理解和 使用。
4、可比性原則 同一企業採用的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 會計期必須保持一致,在一般情況下不得隨變更。 (縱向比較)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變更。 不同企業會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統一規定,提供 相互可比的會計核算資料。(橫向可比)
5、實質重於形式 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重於其法律表現形式,應當 按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
6、重要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區別被交易或事項的重要程度採用不 同的核算形式。 重要與否取決於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於不同的會 計主體重要與否是不同的,對於同一會計主體的不同會 計期重要與否也是不同的;重要與否應從兩個方面考慮 (數量和性質)。
7、謹慎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不多記資產或收益, 不少記負債和費用,也不得計提秘密准備。
8、及時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會計信息收集及時、處理 加工及時、傳遞及時)
⑧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舊准則:
(一)衡量會計信息質量原則(6條) 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 明晰性
(二)確認和計量的原則(4條) 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歷史成本、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
(三)起修正作用的原則(3條) 謹慎性、重要性、實質重於形式
新准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8條)
1、客觀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 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
2、相關性原則 會計核算所提供的信息應當滿足宏觀信息需要、 滿足會計報表使用者的需要。 會計所提供的各種報表不能滿足所有方面的需要, 只要會計報表使用者通過通用的會計報表中的信息進 行加工整理,能夠得到其所需要的會計信息,這樣的 會計信息就符合相關性原則。
3、明晰性原則 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便於理解和 使用。
4、可比性原則 同一企業採用的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 會計期必須保持一致,在一般情況下不得隨變更。 (縱向比較)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變更。 不同企業會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統一規定,提供 相互可比的會計核算資料。(橫向可比)
5、實質重於形式 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重於其法律表現形式,應當 按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
6、重要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區別被交易或事項的重要程度採用不 同的核算形式。 重要與否取決於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於不同的會 計主體重要與否是不同的,對於同一會計主體的不同會 計期重要與否也是不同的;重要與否應從兩個方面考慮 (數量和性質)。
7、謹慎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不多記資產或收益, 不少記負債和費用,也不得計提秘密准備。
8、及時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會計信息收集及時、處理 加工及時、傳遞及時)
⑨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8個原則
1.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
2. 重點: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謹慎性、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