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生上信息技術學什麼
能學的技術很多,好就業的也很多,關鍵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如果你對計算機方面的技術感興趣的話,it行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能在三四線城市,感覺不是很明顯,但是在一二線城市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公司企業都會需要it方面的技術人才。不管是做企業的形象網站的開發維護,還是企業的辦公系統的正常運轉,都是需要it人才的。
學it行業的技術,具體也是分很多專業方向的,有網路工程方面的,有軟體開發方向的,有前端也有後台,有設計也有運維,能學的技術種類很多,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
⑵ 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資格證考的都是什麼內容
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資格證筆試內容為《綜合素質(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和《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其中,《綜合素質(中學)》主要考查考生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和基本能力,《教育知識與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心理、中學德育、中學課程、中學生發展心理、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主要考查考生相應的初級中學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內容。
⑶ 初中信息技術學什麼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和情感需求.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⑷ 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編輯
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社會責任/《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有效應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健康使用
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規范行為
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社會責任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