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化"這個詞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學者提出來的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2. 國內企業信息化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
個人感覺應該是在1990年以後吧,1990年前網路帶寬極為有限,計算機硬體價格超貴。組網成本太高。
從1990年開始,國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開始實施信息化。中小企業信息化我覺得是在1995年開始吧。
3. 信息化歷程,1946年到1990年這一階段以什麼為主要特徵
你好!
一下來源於網路搜索資料,希望能幫到樓主。
應用認識階段:指客戶從零開始了解信息化以及信息化結合企業管理的階段;對信息化的認知處於朦朧狀態,對相關具體情況了解不夠,屬於學習階段。
關鍵應用階段:指 客戶隨著業務的發展,為了滿足業務本身的需要,或為配合外界對業務的信息化要求,所採用一些局部的信息化應用。
擴展應用階段:指 客戶在關鍵應用的基礎之上,不斷擴展其應用的內容,並逐漸實現基於流程導向的管理模式,形成諸如ERP、CRM、SCM等集成化信息系統。
整合應用階段:指 客戶在不斷擴展的信息化應用的基礎之上,需要配合多種專業服務,以提升其信息化和業務本身的融合,從而全面提高企業管理和業務運行效率。
4. 信息化的概念
一般性定義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關於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國學術界和政府內部作過較長時間的研討。如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通信和網路技術的現代化;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物質生產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信息產業佔主導地位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信息化就要構築和完善6個要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國家信息網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定義
信息化代表了一種信息技術被高度應用,信息資源被高度共享,從而使得人的智能潛力以及社會物質資源潛力被充分發揮,個人行為、組織決策和社會運行趨於合理化的理想狀態。同時信息化也是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的,不斷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從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狀態的一段持續的過程。
此定義綜合了以下學者的定義
⑴1963年,日本學者Ta Umesao在題為《論信息產業》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其中行為合理化是指人類按公認的合理准則與規范進行;通訊現代化是指社會活動中的信息交流基於現代通信技術基礎上進行的過程;計算機化是社會組織和組織間信息的產生、存儲、處理(或控制)、傳遞等廣泛採用先進計算機技術和設備管理的過程,而現代通信技術是在計算機控制與管理下實現的。因此,社會計算機化的程度是衡量社會是否進入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⑵林毅夫等指出:「所謂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的過程」。
⑶趙蘋等給信息化所下的定義則是:「信息化是指人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較高的程度,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推動人的智能潛力和社會物質資源潛力充分發揮,使社會經濟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的歷史進程」。
信息管理學定義
指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普及的基礎之上,社會和經濟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通過提高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種社會活動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從而達到人類社會的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過程。通常我們稱之為「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生產力
信息化生產力是迄今人類最先進的生產力,它要求要有先進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一切不適應該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將隨之改變。完整的信息化內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⑴信息網路體系,包括信息資源,各種信息系統,公用通信網路平台等。
⑵信息產業基礎,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信息裝備製造,信息咨詢服務等。
⑶社會運行環境,包括現代工農業、管理體制、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觀念等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
⑷效用積累過程,包括勞動者素質,國家現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不斷進步等。
5. 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開始時間是1945年嗎
答案: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開始時間是1945年
新科技革命以電子信息業的突破與迅猛發展為標志,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五大領域。晶體管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極大地降低信息傳播的費用,其結果是:人類社會從工業時代進入了信息時代。這些新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
1945年,第一部電子計算機投入使用;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由前蘇聯發射升空,開辟了航天時代;
1961年,前蘇聯進行了人類第一次無人駕駛的宇宙飛船登月試驗,並取得成功;
1969年,阿波羅號飛船使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
1983年,第一個機器人在聯邦德國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投入服務;
1989年,互聯網出現,一個全新的網路經濟從此迅猛發展。
6. 人類進入高度信息化時代開始於
答案A
本題考查的是「人類進入高度信息化時代的時間」這一知識點,旨在考查考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識記能力。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其標志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於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其標志是電力的廣泛應用;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其標志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的出現。從中可知信息技術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時間上人類進入高度信息化時代就應該是20世紀末。
7. 簡寫我國信息化發展戰略的發展歷程
一己之見,請參考。
我國信息化始於1998年左右,當時概念是會計電算化,沒有什麼系統的概念,或者說有簡單的系統應用叫MIS系統;到2000年左右才有了一個CIMS系統名稱,當時全國還明確了七個重點示範工程;接下來的發展以寶鋼、武鋼為龍頭,以台灣中鋼、韓國浦項、日本新日鐵為代表的自主開發ERP應用系統;到2004年左右以首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採用德國的ERP管理軟體SAP為平台,聘請系統實施公司為顧問,開始了近幾年的企業整體信息化建設,拉開了SAP序幕;現在主流ERP軟體廠商有SAP、Oracle、畢博、HP、用友、金蝶等公司。但據說實施效果都不理想,成功率只有5%。
8. 我國進入信息社會是從哪一年代開始的
2000年以後就算進入了
9. 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時間和標志各是什麼
從計算機普及走到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
互聯網的萌芽是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的DARPA網路開始的,它以一種開放、分享的方式,逐漸完善成熟,在足以面向商業化之後,互聯網正式對普通用戶開放。在互聯網商業化的早期,雅虎的成長非常快速,之所以能夠從眾多傳統軟硬體服務商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因為雅虎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商業模式,即開放、免費,吸引流量,不斷壯大。互聯網的連接與電報、電話的連接是不一樣的,電報、電話的連接依靠幾個核心的技術公司,連接的擴散有一定的周期性,從一個區域到覆蓋全國,再從全國覆蓋到全球的傳播可能要一個世紀,而互聯網的連接從一開始就是多方參與、積極共享,覆蓋全球的周期不到半個世紀,加入互聯網用戶數量成幾何級增長。在開放、免費、吸引流量的基礎上,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平台與通信。信息的加速傳遞是互聯網第一大本質,早期的門戶網站、到現在的搜索引擎都是以信息的匯聚為中心的。平台是互聯網的第二大本質,無論是電商還是自媒體,互聯網自身只提供平台,在平台內部不斷激發供求兩端的交互與聯系。通信也是互聯網核心本質之一,它也可以用另外一個詞替代:社交,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