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兒腦電圖報告
正常腦電圖放心吧![ 正常腦電圖 健康人除個體差異外,在一生不同的年齡階段,腦電圖都各有其特點,但就正常成人腦電圖來講,其波形、波幅、頻率和位相等都具有一定的特點。臨床上根據其頻率的高低將波形分成以下四種: β波:頻率在13C/S以上,波幅約為δ波的一半,額部及中央區最明顯。 α波:頻率在8~ 13C/S,波幅25~75μV,以頂枕部最明顯,雙側大致同步,重復節律地出現δ波稱θ節律。 Φ波:頻率為4~7C/S,波幅20~40μV,是兒童的正常腦電活動,兩側對稱,顳區多見。 δ波:頻率為4C/S以下,δ節律主要在額區,是正常兒童的主要波率,單個的和非局限性的小於20μV的δ波是正常的,局灶性的δ波則為異常。δ波和β波統稱為慢波。 因小兒的腦組織正在不斷發育與成熟之中,因此其正常腦電圖也常因年齡增長而沒有明確的或嚴格的界限,具體內容很復雜,一般非專業人員不易掌握。
『貳』 腦電圖四個基本波行的正常頻率和振幅是多少
腦電圖的波形很不規則,根據其頻率、振幅和生理特徵分為下列4種基本波形。 1.α波頻率每秒8~13Hz,振幅20~100μV。正常安靜、清醒閉目時出現。睜開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時,立即消失而呈現快波,稱為α波阻斷。 2.β波頻率每秒14~30Hz,振幅5~20μV。睜眼視物,或突然聽到音響,或思考問題時可出現此波。一般認為β波是大腦皮層興奮的表現。 3.θ波頻率每秒4~7Hz,振幅100~150μV。在睏倦、缺O2或深度麻醉時出現。 4.δ波頻率每秒0.5~3Hz,振幅20~200μV。成人睡眠時可出現,清醒時無此波;在深度麻醉和缺O2亦可時出現。 腦電圖的節律隨大腦皮層活動狀態的不同而變化。當大腦皮層許多神經元的電活動步調趨於一致,就出現頻率較低而振幅較高的節律,稱為同步化,如α波即是同步化節律;當神經元的電活動不大一致時,就表現為高頻率低振幅的節律,稱為去同步化,如α波阻斷而出現β波時即是去同步化節律。大腦皮層腫瘤或癲癇發作者,腦電波會發生一些特徵性的改變,故腦電圖的檢查對這些疾病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記得採納啊
『叄』 異常兒童腦電圖分為幾種
有1%~3%的正常成年人或2%健康兒童的腦電圖可記錄癇樣放電但無臨床發作,這部分正常人不能依據腦電圖的異常而診斷癲癇。同樣,有癲癇樣放電並不意味著就會有癲癇發作。癇樣放電是局部神經元異常同步化活動,經興奮性環路增益後在腦電圖上的表現,是神經元或神經元群興奮性增高的結果。高度的興奮性、過度的同步化活動、神經元抑制性及非特異性誘因的共同作用,使腦電圖上的間歇樣發放,經過特殊的傳導途徑,轉變成了臨床發作。
『肆』 六歲小孩子腦電圖什麼結果是正常的我小孩六歲前段時間發燒吐去醫院檢查做了腦電圖說是腦炎住了七天都穩
問題分析: 根據您以上描述初步考慮大概是病毒性腦炎,發熱是疾病的表現,但是病毒性腦炎不會導致發熱的,發熱建議查血常規進一步確診,判斷是細菌或者是病毒感染,根據化驗結果給予抗炎或者是抗病毒治療 意見建議: 一般頭痛、頭暈及嘔吐是顱內壓增高的症狀,需要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治療,給予腦蛋白營養腦細胞治療,但...是腦電地形圖恢復較慢,有的需要輸液10天甚至是14天,但是症狀控制快,可以口服腦復康及賴氨肌醇維生素B12營養神經治療,一周後復查,祝健康
『伍』 兒童腦電圖
一般來說,每個人的腦電圖都有其固有的特徵。腦電圖波分為慢活動波和快活動波,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有著正常的生理節律和固有特徵,而當腦電圖出現異常時,則提示有病變的可能。因此,在對大腦生理功能進行評判時,可以進行腦電圖檢查。由於腦電圖是一種無創傷性的檢查方法,所以可以多次進行重復檢查。哪些疾病需要進行腦電圖檢查呢?
(1)精神性疾病:為了確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精神異常等,可做腦電圖檢查,排除包括癲癇在內的腦部其他疾患。
(2)癲癇:由於癲癇在發作時腦電圖可以准確地記錄出散在性慢波、棘波或不規則棘波,因此對於診斷癲癇,腦電圖檢查十分准確。
(3)腦內的一些實質性病變:一些腦腫瘤、腦轉移癌、腦內血腫等,往往引起不同程度的腦電圖變化。這些腦電圖變化,根據病變的部位、性質、階段和損害情況,可出現病灶性慢波,這種病灶性慢波,可以確診腦內的病變。
腦電圖檢查是一種對大腦功能變化進行檢查的有效方法,由於大腦功能的變化是動態的、多變的,因此對—些臨床有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的病人在做一次腦電圖檢查沒有發現異常時,不能完全排除大腦疾病的存在,而應定期進行腦電圖復查,才能准確地發現疾病。
此外,在進行腦電圖檢查時,事先要洗頭,以保持頭部表面的清潔,才能正常傳導電流。當檢查器接觸到頭皮的時候,不要緊張,要平緩呼吸,配合醫生,做好腦電圖檢查。
『陸』 兒童癲癇腦電圖
一、腦電圖異常對小兒癲癇的診斷意義
EEG是診斷癲癇最重要的實驗室檢查,不僅對癲癇診斷的確認,而且對臨床發作分型和患兒的轉歸分析均有重要價值。發作間期發現癇樣放電(棘波、尖波等)是診斷癲癇最有力的依據,如能記錄到發作期異常放電則診斷意義更大。成年癲癇病人首次腦電圖檢查29%~55%可發現發作間期癲癇樣放電,反復檢查則陽性率可提高至90%左右,小兒癲癇腦電圖陽性率更高。只有少部分癲癇患兒多次記錄仍不能發現異常放電。如果癲癇小兒腦電圖假陰性過多,應注意以下常見原因:
①描記時間過短。根據腦電圖操作技術的最低要求,常規腦電圖的一次描記時間不應少於20 min。
②對睡眠描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多數癲癇病人睡眠記錄比清醒時更容易記錄到異常電活動,有些癇樣放電則僅在睡眠描記中出現。因此應盡可能描記睡眠狀態(特別是自然睡眠或剝奪睡眠後非葯物誘導的睡眠狀態)腦電圖,否則陽性率必然下降。
③對一些非棘、尖波樣癇樣放電缺乏認識。除棘波、尖波或棘慢綜合波等典型表現外,癲癇患兒的腦電圖異常還可表現為其他改變,如暴發性波幅抑制、發作性低電壓、單節律發放或慢波暴發等。正確認識這些非棘、尖波樣異常放電對進一步提高腦電圖的診斷價值十分重要。
④葯物的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誘導睡眠的葯物可能抑制異常電活動的出現,因而應盡可能避免葯物誘導睡眠描記。抗癲癇葯物雖有可能引起異常電活動在數量、波幅及波形等方面的改變,使某些癲癇的腦電圖特徵呈現不典型,影響發作間期腦電圖的陽性率,但臨床上不主張停葯後作腦電圖,因為突然停葯有誘發癲癇發作甚至癲癇持續狀態的危險。此外,腦電圖儀及其描記參數設置不當、腦電圖技術員對小兒腦電圖特徵認識不充分等因素,也是導致陽性率下降、漏診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不同類型癲癇發作的腦電圖特徵
癲癇發作按其臨床特點,可簡單地分為全面性發作和局灶性發作兩大類,少數病人的發作表現不典型、描述不具體或缺少必要的信息,暫可定為分類不明的各種發作(ILAE 1981)。該分類主要以發作期症狀的觀察和描述為基礎,並結合電生理、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影像等多學科的檢查結果,對各種類型的癲癇發作提供更科學的分類依據。腦電圖是發作類型判斷的最重要的客觀依據,不同發作類型腦電圖具有相應的臨床特點。在仔細了解發作特徵基礎上,認真進行腦電圖檢查和分析,可以顯著提高癲癇發作分類的正確性。常見各型癲癇發作的主要腦電圖特點如下(附圖引自劉曉燕,腦電圖在小兒癲癇臨床的應用,小兒癲癇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秦炯主編,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04)。
1.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 GTCS) 腦電圖背景活動正常或見非特異性異常。發作間期可見棘波、尖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等異常波。過度換氣可誘發上述癲癇波增多。少數可有光敏性反應。發作期EEG強直期以10~20Hz節律性棘波發放開始,波幅漸高而頻率漸慢,逐漸轉為棘慢波,臨床進入陣攣期,棘慢波頻率逐漸減慢至消失。發作後可見一過性電抑制,繼以彌漫性慢波活動,並逐漸恢復背景活動(圖1)。
2. 全面性陣攣發作(generalized clonic seizures) 發作期EEG表現為節律性高波幅棘慢波、多棘慢波發放,發作後電壓抑制一般較輕。發作間期可見全導或多灶性棘波、尖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等異常波。
3.強直發作(tonic seizures) 發作期EEG為廣泛性10-25Hz棘波節律,波幅逐漸增高。發作間期多缺乏特徵性改變,背景活動可有異常,可見癇樣放電。
4.失神發作(typical absence seizures) 腦電圖背景活動一般正常。發作間期可見單個或短陣的3Hz的全導棘慢波爆發,偶可局限在額區。睡眠期棘慢波的發放常較清醒時更頻繁,但多呈散發性或片斷性出現,頻率及波形均不規則,並可見限局性放電,主要位於額區。睡眠中的放電一般不引起發作。
發作期EEG圖形是典型失神發作診斷必不可少的條件,表現為3Hz的雙側同步對稱棘慢波爆發,少數可有多棘慢波。爆發起止突然,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不等,多數為5-20秒,容易為過度換氣誘發。初始階段棘慢波頻率略快於3Hz,結束前則稍慢於3Hz,(圖2)。
5.痙攣發作(spasms) 嬰兒痙攣發作間期特徵性的改變為高度失律(或稱高峰節律紊亂,圖3),背景雜亂無序,包括高波幅的慢波、棘波,不同步,無節律。局灶性棘波、多棘波和全導放電交替出現。在慢動眼睡眠期明顯,快動眼睡眠期消失或完全抑制。剛睡醒時以及成串痙攣發作時,高峰失律可以一過性消失。高峰失律在嬰兒早期形成,在兒童早期消失。同一病人的系列研究可以見到EEG相互轉變,如由新生兒期或大田原綜合征時爆發-抑制,轉變為嬰兒痙攣症的高峰失律,再轉變為Lennox-Gastaut綜合征的慢的棘慢波。少數嬰兒痙攣症缺乏高峰節律紊亂的圖形,主要見於發病早期,但以後一般均發展為高峰節律紊亂。
發作期EEG表現為全導尖波或慢波發放,全導電壓降低和快活動。電壓降低為最常見的發作期EEG特點,見於70%的痙攣發作。
6.肌陣攣發作(myoclonic seizures)常見的腦電圖表現為雙側對稱多棘慢波爆發,部分可有光敏性反應(圖4)。
7.失張力發作(atonic seizures)發作間期EEG缺乏特異性,可見全導棘慢波或多棘慢波發放。發作期EEG多為全導棘慢波或多棘慢波爆發,亦可為低波幅或高波幅快活動及彌漫性低電壓。
8.局灶性發作(focal seizures)多數局灶性發作的發作期EEG可見起源於相應皮層區域的異常電活動,可表現為波幅逐漸增高的各種節律性活動,也可出現局灶性的不規則尖波或慢波連續發放。發作間期可見局灶性癲癇樣發放。如果放電起源深在,頭皮腦電圖可能記錄不到異常放電。局灶性發作的典型發作期EEG表現見(圖5)。
9.繼發全面性發作(secondarily generalized seizures) 發作起始為局灶性發作,發作過程中隨著異常放電的擴散,軀體受累部位相應逐漸擴大,最終出現意識喪失,伴全身性癲癇發作。起源於不同部位的各種類型的局部性癲癇均可能繼發全面性發作。發作開始時EEG為局灶性癇樣放電,所在部位常可提示發作的起源,以後則逐漸擴散至周圍腦區,最終出現全導異常放電。
除了對癲癇發作的判斷重要意義外,腦電圖對於癲癇綜合征的診斷同樣非常重要。癲癇綜合征診斷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發病年齡、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腦電圖特徵及神經精神狀況等。其中腦電圖特徵在癲癇綜合征診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癲癇綜合征具有特殊的腦電圖式樣,例如West綜合征的高度失律;Lennox-Gastaut綜合征的慢棘慢綜合波、睡眠期棘波節律波;大田原綜合征(Ohtahara syndrome)的爆發抑制,等等。希望廣大從事兒童癲癇臨床診療工作者注意學習掌握。
三、正確認識腦電圖對小兒癲癇的診斷價值
1.癲癇樣放電不具有特異性
癲癇樣放電最常見於癲癇病人,但也可見於其他疾病,甚至健康人群,因而並不具有高度的特異性。
①大腦其他疾病,如腫瘤、腦血管意外、炎症、變性病等,有時可出現一過性驚厥發作,伴有癲癇樣電活動屬於暫時的、非特異性的異常。
②少數精神病患者腦電圖可出現癲癇樣電活動,多與應用或突然停用抗精神病葯物有關。這些病人應注意與以精神症狀為主的復雜部分性癲癇患者鑒別。
③約有1.1%~6.8%的健康兒童清醒狀態腦電圖出現典型癇樣放電,睡眠期出現率可達8.7%,異常放電最多出現於Rolandic區,其次為枕區,罕見於額區。但隨著年齡增長,其中僅有5.4%的兒童出現癲癇的臨床發作,大多數異常放電自行消失。提示這種現象可能和遺傳因素及某些隱匿性腦功能障礙有關,個別可能是特發性癲癇的臨床前階段。在沒有出現臨床癲癇發作時,不應診斷為癲癇或「隱匿性癲癇」,亦不需抗癲癇葯物治療。應對這些兒童進行臨床隨訪,注意患兒是否會出現癲癇的臨床發作,並定期復查腦電圖,切不可僅憑一張異常腦電圖報告就輕易做出癲癇的診斷。臨床上少數Tourrete綜合征患兒的腦電圖可見典型的棘慢波發放,但在出現時間上和陣發性抽動的症狀無關,不能據此認為抽動為癲癇發作。頭痛也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神經系統症狀,部分偏頭痛患兒也可伴有腦電圖異常,甚至出現典型的癇樣放電,同樣不能據此診斷為癲癇。更不能僅根據腦電圖「輕度異常」的報告結論,「結合臨床有頭痛」,做出「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診斷。
2.常見影響腦電圖結果的因素
腦電圖的影響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影響甚至非常敏感。主要包括年齡發育、遺傳因素、意識狀態和精神活動、葯物等。發育特點是小兒腦電圖與成人最大的不同之處,越是年幼,年齡變化的影響越明顯。因而在分析小兒腦電圖時應特別注意年齡因素和與發育有關的特點。小兒在腦電圖記錄時由於欠合作,易於出現各種偽差,如肌電(皺眉、咬牙、咀嚼、吞咽及發作時的肌肉痙攣等)、心電、血管搏動、呼吸、眨眼、動作、出汗、耳電極活化、交流電干擾、靜電或感應電干擾、電極或導線接觸不良等。有些偽差酷似異常腦電波,如不在記錄當時識別並標記,事後則很難准確判斷,由於不能正確識別偽差而對腦電圖作出錯誤結論將造成臨床診斷及治療的錯誤,其危害性同樣是極大的。
3.全面分析腦電圖檢查結果
對癲癇病人的EEG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背景活動:背景活動和癲癇的病因有一定關系,一般特發性癲癇的背景活動在正常范圍,而症狀性癲癇常有背景活動異常。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局灶性癲癇可能伴有局部或不對稱的慢波。
(2)發作間期的癲癇樣放電:典型的癲癇樣放電一般指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及多棘慢波,此外,任何波幅、波形或頻率突出於背景且重復出現的波或節律都有可能是癲癇樣放電的表現。發作間期的癲癇樣放電常常具有比較典型的波形。全導廣泛性的癲癇樣放電的頻率對診斷癲癇類型有幫助,限局性放電則有助於癲癇起源的定位。
(3)發作期的EEG改變:發作期EEG的變化更加復雜,有些與發作間期的異常特點完全不同。除常見的發作期異常放電外,也可表現為波幅突然降低、彌漫性不規則慢波、單一節律發放等。此外,發作期腦電圖記錄中,動作或其他偽跡也很常見,應密切結合臨床進行分析。
小兒腦電圖的描記與分析較成人更困難、也更復雜,其在小兒癲癇臨床應用中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之處。小兒神經科醫師應捨得花時間主動學習腦電圖的基本理論,培養親自閱圖的良好習慣,熟悉兒童發育特點,掌握小兒腦電圖技術的有關規范,腦電圖技術員也應加強學習,尤其應熟悉小兒腦電圖技術操作和診斷報告結論性用語等有關規范,給臨床醫生提供更加科學、實用的診斷信息。大家共同努力,以進一步提高對小兒癲癇的診斷水平。
『柒』 腦電圖檢查的正常值
正常腦電圖可分以下四型:α形腦電圖、β形腦電圖、低電壓腦電圖、不規則腦電圖。 正常人的腦電圖根據頻率及波幅不同,可以分為α波及β波兩種。
『捌』 9歲兒童腦電圖結論主頻8一10hz是什麼意思
普通頭皮腦電圖:一般約半小時左右,主要用於觀察發作間期的腦電特徵。
動態腦電圖:又稱為腦電holter。受檢者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佩帶使用,完成24小時全部腦電活動記錄,隨後由電腦對記錄數據進行處理,優點是患者可以日常活動,缺點是沒有視頻資料。多用於排除癲癇診斷。
長程視頻腦電圖:除了觀察發作間期腦電圖特徵外,可以觀察到患者的睡眠腦電圖特徵,有時可以捕獲到患者的臨床發作,對明確癲癇的種類,指導用葯,術前評估都有重要作用。一般為4-24小時。多用於明確發作類型和術前評估。
抓發作連續腦電圖:長程視頻腦電圖連續不間斷記錄,直到患者有2-3次甚至更多的典型的臨床發作為止。監測時間根據患者平時的發作頻率和服葯情況不定,有的一天即可,有的需要數天甚至數十天的連續視頻腦電圖監測。多用於頑固性癲癇患者術前定位分析。
顱內腦電圖:開顱或經微孔手術,將電極置入顱內後再進行腦電圖記錄。多用於通過無創方法不能准確定位的頑固性癲癇患者的癲癇灶定位。顱內電極受干擾少,腦電信號豐富,定位效果好。
『玖』 腦電圖怎麼看
閱讀腦電圖的報告,首先需要看其中的基本節律。正常成人清醒放鬆狀態下,腦電圖的基本節律是以8到12Hz為主的阿爾法波和部分13到25Hz的貝塔波。少部分成年人可以在前額部出現少量4到7Hz的塞塔波。兒童的腦電波與成人不同,兒童是以塞塔波和代爾塔波等慢波為主。其次,需要看有無異常的腦電波。如果成人出現彌漫性的慢波或者局灶型的慢波都屬於異常,多提示彌漫性或者局部腦損害。如果出現癲癇波,例如棘波,尖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尖慢波,這些都提示患有癲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