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篇論文被認為造假需要怎樣的證據
論文的重復率很好地反映了學術的造假。
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學術造假首先是一種違背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表現,是學術領域中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產物。
2018年8月1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職稱評審管理規定》,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上向社會徵求意見。《規定》提出職稱評審應以德為先,對學術造假「一票否決」,且納入信用「黑名單」。
防範措施:
專家學者認為,必須用道德、體制和法律建設三種手段,防範和懲治學術造假。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認為,學術造假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評價體系不合理和學風道德出現了問題。他指出,在評價教學、科研成果時,不能僅以論文數量為依據。對業績考核、科研獎勵、職稱評定等實行量化管理,以不夠科學合理的「指揮棒」。
加劇學術界急功近利心態的蔓延,使剽竊和粗製濫造之風愈演愈烈。史寧中說,在考察研究者的學術水平、學術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對其道德品質、學術作風的要求,樹立「學術榮辱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學術造假
② 工科論文數值計算模型數據造假怎麼判定
數據造假者通常被抓住的流程只需兩個步驟。首先是數據被質疑是造假者被發現,同時還需要第二步,即文中描述的獲取數據的方法並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