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生信息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有能力從各種不同信息源(圖書館、國際互聯網等)獲取、評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其中信息意識是前提、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保證、信息道德是准則。信息素養是人的整體素質的一部分,是未來信息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具體來說,信息素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
1、 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信息素養的前提,是人對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對信息敏銳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對信息價值的洞察力、判斷力等。它決定人們捕捉、判斷和利用信息的自覺程度。信息意識包括主體意識、信息獲取意識、信息傳播意識、信息更新意識、信息安全意識等。
2、 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是信息素養的基礎,是有關信息的特點與類型、信息交流和傳播的基本規律與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應、信息檢索等方面的知識。信息知識不但可以使人的知識結構改變,而且能夠激活原有的學科專業知識,使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發揮更大的作用。
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保證,是信息素養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包括人獲取、處理、交流、應用、創造信息的能力等。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養和訓練人們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在大量無序的信息中辨別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並能根據所掌握的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檢索工具,迅速有效地獲取、利用信息,並創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4、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養的准則,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組織和利用信息時,要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增強信息安全意識,提高對信息的判斷和評價能力,准確合理地使用信息資源。
B. 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的目標是培養中小學生一定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指的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在信息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和能力。作為信息社會的一個人,不僅應具備獲取信息、理解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應具備創造信息、發布信息的能力,這種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會的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人們要迎接社會的各種挑戰,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信息素養恰恰是現代人綜合能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時代的學生必須具備的信息素養包括: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信息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分析和理解信息內容的能力──科學分析思維能力的培養;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會和生存能力的培養。學校教育中,學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其培養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提高教師自身信息素養,積極創造信息素養環境
教師的信息素養是影響中小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信息技術課教師需不斷地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及時地轉變教育思想觀念,讓信息技術課堂充滿活力。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注重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一種獲取知識的慾望。同時,教師也應該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即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成就感。要想營造良好的信息技術的學習和使用氛圍,首先要求教師搞好課堂設計,盡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識變成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了解這些抽象知識的動態。例如在講「計算機病毒」一節內容時,不能泛泛而談計算機病毒的特徵、種類,而應把病毒發作時所表現出的特徵對學生有所展示,這當然可以通過找一些圖像資料或做課件展示病毒發作時的情景及其危害,讓學生對計算機病毒有感性認識。
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信息素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能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如使用軟體和Internet資源來備課,自己能設計、製作多媒體課件,並根據教學需要應用於教學任務。二是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運用自己的信息技能進行自身的建構學習。
二、採用主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把握好教學過程結構關系要素的轉換:老師由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發現探究者;教材由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資源之一;電腦媒體變展示工具成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採用主題教學,增加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互動的交流環境,使學生初步樹立協作精神,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際教學中,可採取以下環節進行:
1.確定主題:確立本節課要完成的實際內容,展示實際完成的作品,讓學生從整體上有一個感性認識,激發起學生創作或創造的慾望。
2.提出問題:圍繞主題,提出本節課學習的中心內容,考慮用什麼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優選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3.分析問題:教師可根據本節課的問題,作一下簡單或詳細的流程演示,讓學生對解決的步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決的思路清晰後,讓學生圍繞問題自己去探討、處理問題。教師可提供解決問題的一些線索或步驟。
5.評價及反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採取個人評價和集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可採取對某一學生進行講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和總結,亦可讓學生相互評價。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信息素養的培養
信息技術教育中,要特別重視信息活用能力的培養,即以信息技術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根據問題的分析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演算法,如何評價與完善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工具的掌握更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養中,與具體機器、軟體操作能力相比較,應更注重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課堂的時間是短暫的,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培養、提高信息素養的機會,結合教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對課堂進行延伸,讓學生創造並創新出好的作品。
1.結合學習內容,讓學生自己創作作品,讓學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選出好的作品展示。
2.開展「系列信息技術應用競賽」活動,培養學生探索和駕馭信息技術的能力。
3.學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術去解決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鼓勵學生使用計算機。
4.積極創造環境,讓學生在學、用信息技術的氛圍中潛移默化,並成為一種習慣。
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課,二是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活用、實踐。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在內容上必須相互滲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養的培養顯性地和隱性地貫穿於學校的各科教學當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以信息技術促進其他課程的學習,即以信息技術方法,例如使用多媒體,使用網際網路學習其他課程的有關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充實、完善或補充信息技術課程的不足,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更全面、更具體、更生動。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既有利於其他課程內容的學習,也利於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如此,它對學校的教學改革,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較好的是信息技術與語文、數學的整合,例如,在數學中,老師可以用《幾何畫板》來製作難以動態演示的幾何狀態、函數圖像,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製作課件,來促進數學的學習等等。
五、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與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認為信息技術就是操作機器和使用軟體,這是一種錯覺,在信息技術中,應特別重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應在一定理論指導下去選擇,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才發揮作用。
2.操作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應當特別重視信息活用能力的培養,即以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為了解決問題,需要用計算機、需要一定的軟體,這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完成任務與驅動知識的學習。信息技術教育中應採取主題教學(任務驅動)的方法實現信息科學知識的學習,不能只看到任務的完成,還要看是否驅動了知識的學習。任務驅動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去探索、去發現有關的信息科學的知識,任務驅動中,既要完成任務,更要通過完成任務驅動知識的學習。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不是以某種技能為目標的技能培訓。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的每一個成員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目前,中小學正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但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還需要信息技術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討。應將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其培養作為學校素質教育及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大問題予以高度重視,認真解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的現代化。
C. 從哪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你可以從這幾方面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在以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社會里,數據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人們必須學會處理各種信息,尤其是數字信息,收集、整理與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每一個公民基本素養的一部分。統計與概率的思想方法是學生未來生活與工作所必需的,是進一步學習所不可缺少的,也有助於培養他們以隨機的觀點來理解世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對學生統計觀念的考察也應放在解決具有現實背景的問題的過程中,因為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從實際問題中收集最有用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構建一個適當的數學模型。這個環節包含著收集信息和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過程。在評價時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根據實際問題,制定適當的調查方案;選擇符合實際的方法收集數據;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與統計圖表表示數據;運用統計結果進行判斷並解決實際問題等。
一、通過統計教學,激發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統計學的一個核心就是數據分析。不論是統計還是概率,都要基於數據,基於對數據的分析,在進行預測的同時,為了使預測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數據。如要選誰參加數學競賽,如果投票選舉,那麼就不具備統計觀念,也就會不合理。但如果意識到事前要收集以往學習成績,再通過整理與分析數據,然後去選選手肯定是比較可靠的。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要選擇合適的素材。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據分析的現實意義。我們不但要讓學生知道這些聯系,還要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從統計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也就是遇到問題時能想到用統計的知識分析數據的能力。
二、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數據,掌握數據分析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統計學習要讓學生有意識地、正確地運用統計來解決實際問題,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統計數據,以作出合理的判斷。目前要求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它們都是刻畫一組數據集中情況的統計量。只有在數據分布偏態(不對稱)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均值、中位數和眾數的區別,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均數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進行數據分析時經常使用平均數的理由,利用平均數代表數據,可以使二次損失(誤差平方和)
達到最小。而利用中位數代表數據,是使一次損失(誤差絕對值的和)最小。但是現在平均數教學中也存在著問題,其中之一是學生學習了平均數,會進行計算,但是當遇到真正的數據需要分析時,卻很少想到用平均數。所以說:義務教育階段統計教學的關鍵是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使他們想到用數據。學生要會從不同的統計圖表中獲取有用的數據,能從數據中提取一些信息。
三、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觀念。
老師在教學可能性時,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課堂氣氛很好,卻忽略了對數據的分析。課後卻發現學生的作業「箱子里有5個紅球,1個白球。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還有一大部分學生填白球,就問我為什麼?我認為應先讓學生操作實驗,用實驗獲得數據,再對數據進行分析獲取頻率,用頻率來推斷概率。這種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讓學生既體會了隨機性,又感受了數據中蘊含著規律性,摸到紅球、白球都有可能,但紅球的個數多,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大。數據分析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數據分析的過程不應只是計算和畫圖,應該把重點放在怎樣分析數據上。又如:小明和小紅在做擲硬幣的游戲。任意擲一枚硬幣兩次,如果兩次朝上的面相同,那麼小明獲勝;如果兩次朝上的面不同,那麼小紅獲勝。這個游戲公平嗎?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猜測這個游戲的公平性,並說明自己的想法。學生在猜測結果時可能會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小明獲勝的機會
( 兩正和兩反 ) 比小紅 ( 一正一反 )
多。澄清誤解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使學生親身經歷實驗,通過實驗結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同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每一次實驗的結果事先是無法預料的,每一個小組收集到的實驗數據帶有不確定性,但大量實驗後,四種情況出現的頻率卻都穩定在同一個數值上。
因此,我們要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讓學生感悟到我們是為了解決問題來做統計的。通過數據分析,學生從中提取相關信息,根據不同的背景,選擇不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生從中發現問題,並且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總之:統計與概率更重要的內容不是具體的知識、規律、法則,而是過程、思想、和觀念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體會統計、概率的基本思想、強調制定決策的過程,重視問題的背景及統計、概率在社會和科學領域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