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料庫設計的四個階段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結構設計:主要採用E-R模型進行設計,包括畫E-R圖
3、邏輯結構設計:通過將E-R圖轉換成表,實現從E-R模型到關系模型的轉換
4、資料庫物理設計:主要是為所設計的資料庫選擇合適的存儲結構和存取路徑
5、資料庫的實施:包括編程、測試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運行與資料庫的日常維護
主要特點:
⑴ 實現數據共享
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介面使用資料庫,並提供數據共享。
⑵ 減少數據的冗餘度
同文件系統相比,由於資料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餘,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
⑶ 數據的獨立性
數據的獨立性包括邏輯獨立性(資料庫中資料庫的邏輯結構和應用程序相互獨立)和物理獨立性(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
⑷ 數據實現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資料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並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