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火星多大
火星體積1.631 8×1011立方千米,只有地球的15%。火星質量6.418 5×1023千克,只有地球的10%。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為687地球日,1.88地球年(以下稱年),或668.6火星日。平均火星日為24小時39分35.244秒,或1.027491251地球日。
火星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季節長度約為兩倍。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約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2009年10月26日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為夏至,北半球處春季。
火星軌道和地球的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周期,分別是9萬6千年和2.1百萬年,於0.002至0.12間變化;而地球的是十萬年和41.3萬年等。
(1)火星的數據大小是多少擴展閱讀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極則有以乾冰(固態的二氧化碳)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
火星的內部情況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數據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
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系的地殼平移活動。
由於沒有橫向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應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
但是,人們卻未發現火山有過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曾發生過很多火山運動,可它看來從未有過任何板塊運動。
B. 火星和地球的數據
火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居第七位。由於火星上的岩石、砂土和天空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這顆行星又常被稱作「紅色的星球」。它同地球的距離不斷變化,因此它的亮度也不斷變化:最暗時的視星等約為+1.5等;最亮時則達到-2.9等,比最亮的天狼星還亮得多。它在眾恆星間的視位置也不斷變化,時而順行,時而逆行。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為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0.8%,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這顆紅色的星球異常寒冷和乾燥。盡管如此,火星仍然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它的體積比地球小,大氣也比地球稀薄。
火星的南半球是類似月球的布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原,而北半球大多由年輕的平原組成。火星上高24公里的「奧林匹斯」山可稱為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脈。在距火星大約幾萬公里的地方,有兩顆非常小的星體,它們是火星的衛星。即火衛一和火衛二。
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西方古羅馬的神話中,把它形象地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的名字叫阿瑞斯。
近日點日距
2.065億公里
遠日點日距
2.491億公里
軌道扁率
0.09
公轉周期
686.98天
赤道半徑
3398公里
扁率
0.0059
質量
6.418E26克
密度
3.94克/立方厘米
逃逸速度
5.0公里
自轉周期
1.026天
黃赤交角
23.98
反照率
0.15
最大亮度
-2.8
人們一直夢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賞宇宙的奇觀。其實我們都是太空旅行者。我們的宇宙飛船就是地球,飛行速度是每小時108000公里。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
150000000公里。地球用
365.256天繞行太陽一周,並用
23.9345小時自轉一圈。它的直徑是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們地球的大氣里78%是氮氣,21%是氧氣,餘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16.3%,物質處於液體狀態,內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近日點日距
147,100,000
千米(每年1月3日左右)
遠日點日距
152,100,000
千米(每年7月4日前後)
平均日距
1個天文單位(pc)
赤道半徑
6378.14
千米
極半徑
6356.75
千米
赤道周長
40075.7
千米
表面積
5.1
億平方千米
質
量
5.976E27克
密
度
5.52
克/立方厘米
重力加速度
1
G(9.8米/秒)
公轉周期
365.2422
平均太陽日
公轉行程
9.4
億千米
自轉周期
23小時56分1.09秒(平均太陽時)
C. 關於火星的資料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USGS)
火星的內部結構圖。火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都有殼、幔和核,但由於數據不完全,火星核的組成和大小仍然未能確定。
火星表面的景色。這是由著陸在火星表面的探路者號探測器拍攝的。遠處可見名為「雙子峰」的火星山峰。(NASA)
火星表面縱橫交錯的河床。這些河床已經乾涸,但它們可能是在遠古時期由大量的洪水沖刷形成的。
火星表面揚起的大范圍沙塵暴。這次沙塵暴生成於火星南極附近,影響范圍約有數百公里。
這是美國宇航局的海盜2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南極地區的片狀地貌。這些條紋是由冰和沉積物構成的。
D. 火星有多大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6,794 千米
質量: 6.4219e23 千克
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輕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月份三份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家們的喜愛。但可惜的是那條著名的被Lowell「看見」的「運河」以及其他一些什麼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們一樣是虛構的。
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是由水手4號飛行器在1965年進行的。人們接連又作了幾次嘗試,包括1976年的兩艘海盜號飛行器(左圖)。此後,經過長達20年的間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號終於成功地登上火星(右圖)。
火星的軌道是顯著的橢圓形。因此,在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3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產生巨大的影響。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218K(-55℃,-67華氏度),但卻具有從冬天的140K(-133℃,-207華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華氏度)的跨度。盡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除地球,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種有趣地形的固態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壯觀的地形:
- 奧林匹斯山脈: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基座直徑超過500千米,並由一座高達6千米(20000英尺)的懸崖環繞著(右圖);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大凸起,有大約4000千米寬,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長為4000千米的峽谷群(標題下圖);
- Hellas Planitia: 處於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徑為2000千米的沖擊環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環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著與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環狀高地(左圖)。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組成。這些平原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南北邊界上出現幾千米的巨大高度變化。形成南北地勢巨大差異以及邊界地區高度劇變的原因還不得而知(有人推測這是由於火星外層物增加的一瞬間產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學家開始懷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這個疑點將由「火星全球勘測員」來解決。
火星的內部情況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數據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系的地殼平移活動。由於沒有橫向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們卻未發現火山最近有過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曾發生過很多火山運動,可它看來從未有過任何板塊運動。
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圖),十分清楚地證明了許多地方曾受到侵蝕。在過去,火星表面存在過干凈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但是這些東西看來只存在很短的時間,而且據估計距今也有大約四十億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過而形成的。它是由於外殼的伸展和撞擊,伴隨著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產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頂端卻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乾冰)覆蓋著。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著冰水層(左圖)。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由海盜號測量出)。
但是最近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現在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詳細情況請看來自STScI站點)。
海盜號嘗試過作實驗去決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結果是否定的。但樂觀派們指出,只有兩個小樣本是合格的,並且又並非來自最好的地方。以後的火星探索者們將繼續更多的實驗。
一塊小隕石(SNC隕石)被認為是來自於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維·朱開(David McKay) 等人宣稱,在火星的隕石中首次發現有有機物的構成。那作者甚至說這種構成加上一些其他從隕石中得到的礦物,可以成為火星古微生物的證明。(左圖?)
如此驚人的結論,但它卻沒有使有外星人存在這一結論成立。自以戴維·朱開發表意見後,一些反對者的研究也被發布。但任何結論都應當「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在沒有十分肯定宣布結論之前仍有許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熱帶地區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這是由火星全球勘測員在它進入火星軌道時所獲得的意外發現。它們可能是早期外殼消失時所遣留下的。這或許對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過去的氣壓情況,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見火星。由於它離地球十分近,所以顯得很明亮。邁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星光燦爛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衛星 距離(千米) 半徑(千米) 質量(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火衛一 9000 11 1.08e16 Hall 1877
火衛二 23000 6 1.80e15 Hall 1877
E. 火星,有多大,用數字表示是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平均密度3.94,直徑近7千公里。
F. 火星的體積大約多少
火星的重力值是地球的2/5、直徑相當於地球的半徑,表面積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體積只有地球的15%,質量只有地球的11%。
地球的體積為1082513039000立方公里。也可以近似表示為1.08x10^21立方米
所以火星的體積大約為1.62*10^20立方米
謝謝
G. 火星的直徑是多少目前是否有適合人類生存的因素
火星的直徑是6794千米,約為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但火星的質量很小,質量只有地球的14%。使火星的表面重力只有約地球的38%。
火星目前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
從火星的地表形態看,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高山和峽谷也很多。火星上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而且一場塵暴就能刮上幾個月。沙塵懸浮其中,久久不落,使火星上的太陽看上去帶有藍綠色。
從大氣層看,火星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約1%,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還不到地球的1%。過於稀薄和缺乏氧氣的大氣,無法使人類生存。
從水資源看,火星上雖然有許多河流和湖泊存在過的遺跡,但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只在火星的兩極存在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白色極冠,其大小會隨著季節消長。據美國的火星探測器分析,火星地表以下可能存在冰層或地下水,但未經證實。
從溫度看,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55℃,最低溫度為-133℃,最高為27℃。從溫度看,倒也算是合適。
總之,以火星的表面狀態看,目前火星還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
火星上的日落
H. 火星的面積有多大,相當於對球幾個
面積不可知,直徑:6794km。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
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火星為「瑪爾斯星」,是十二星座白羊座的獨一守護星,並非天蠍座的守護行星。
(8)火星的數據大小是多少擴展閱讀: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極則有以乾冰(固態的二氧化碳)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
I. 火星具體數據
很大 狠大
J.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體積大小是多少
太陽系九大行星從大到小 依次是:
木星Jupiter,行星直徑: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1.900e27 千克
土星Saturn,行星直徑: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5.68e26 千克
天王星Uranu,行星直徑:51,118 千米(赤道),質量:8.683e25 千克
海王星Neptune,行星直徑:49,532 千米(赤道),質量:1.0247e26 千克
地球Earth,行星直徑:12,756.3 千米,質量:5.9736e24 千克
金星Venu,行星直徑:12,103.6 千米 ,質量:4.869e24 千克
火星Mar,行星直徑:6,794 千米,質量:6.4219e23 千克
水星Mercury水星直徑:4,880 千米,質量:3.30e23 千克
冥王星Pluto 【太小,以被開除】直徑:2274 千米,質量:1.27e22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