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白鰭豚滅絕了嗎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04/110813813369.shtml
白鰭豚「淇淇」於2002 年7 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對象了。白鰭豚於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 月8 日,英國《獨立報》等報道,生存於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 李琴
2006 年12 月13 日, 武漢長江邊,小雨。「科考1 號」和「中國漁政42003」兩艘科考船緩緩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記者。
38 天前,這兩艘480 馬力的機船從武漢百威啤酒碼頭出發,開始了搜尋白鰭豚之旅。船上是來自中國、瑞士、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6 國的鯨豚類專家,他們曾見識過幾十種鯨豚類動物,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出行前他們互相加油鼓氣,信心滿滿。
記者們終於沒有等到好消息。38天來,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 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簡訊,他幾近淚下, 「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幾個月後,這個壞消息以一種更為確定的方式從英國傳來。8 月8 日,《獨立報》、《衛報》和BBC 等媒體同時報道:中國長江白鰭豚已經滅絕,認為這是第一個由人類行為導致滅絕的鯨類動物。這一結論引自英國皇家學會的同行評議期刊《Biology Letters》發表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之後,這次國際科考隊的負責人、報告的責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長王丁糾正說:報告並未認定白鰭豚已經滅絕,但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王丁在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強調:「這也是中方科學家的觀點。」
11 天後,「好消息」傳來,一個安徽市民在歷史上白鰭豚經常出沒的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因為錄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細研究後並沒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說,「這只能說是繼2002 年5 月在該水域發現白鰭豚以後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將前往銅陵,和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聯合搜尋白鰭豚。
淇淇之死
一切還得從淇淇說起。淇淇是一頭雄性的白鰭豚。1980 年1月12 日,在洞庭湖口被漁民誤捕時只有兩歲。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鐵鉤子鉤上岸時留下的兩個深深的大洞。離開長江後,淇淇住進了水生所為它建的一個大水池子里——後來這里被戲稱為「白公館」,成為世界上第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美國動物保護學家亨利說:「我有幸成為看過淇淇的幾個外國人之一。它為我們聯系起一個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來得恰逢其時。1978 年秋,水生所決定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白鰭豚的專門研究機構。「這算是一個政治任務。」王丁回憶。當時世界上有5 種淡水豚類,只有中國的白鰭豚沒有人研究,國外專家向中國政府寫信,提出到中國來開展研究。鄧小平當即表示:既然外國人這么積極,我們自己為什麼不研究呢? 王丁當時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鰭豚聲學研究,被調了過來。「當時只有零星的資料,白鰭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說,有了淇淇,中國在白鰭豚的飼養學、行為學、血液學和生物聲學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大批成果。1984 年,大學畢業的王克雄進入水生所工作,負責訓練淇淇。「早期我們非常親密,幾乎大部分的時候都在一起,直到後來新的同事加入進來。」 白鰭豚怕人,初到白公館時非常不安。後來工作人員給它帶來了娛樂項目。它最喜歡游泳圈和皮球,經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鑽過去,還用嘴巴將它們頂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時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員熟悉,「我們一進館里,它就會搖頭擺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腳下不動。」
淇淇已經長大,成了一個「帥小夥子」,每年的3 月到6 月發情期,它將身體直立於水中,一邊搖晃腦袋,一邊發出吱吱叫聲,生殖器也伸出體外,貼著牆壁運動,樣子非常興奮。水生所開始為它尋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兩頭白鰭豚「珍珍」、「聯聯」。幾個月後,聯聯因不適應人工環境死去,與淇淇配對的珍珍也在兩年半後突然死亡,這一段姻緣最終無果。之後水生所又開展了幾次捕撈,但均以失敗告終。直至2002 年7 月14 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鰭豚的夢想也因此破滅。
關於淇淇的身後事也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淇淇已經是大家的朋友,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應該把它完整地保存下來。另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把它的內臟取出來研究。王克雄回憶說,淇淇的影響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最後決定把淇淇的內臟取出來,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溫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爾馬林里保存,身體做成了骨骼標本和皮革標本。
曾有人建議將恢復健康的淇淇放歸長江,有人甚至將白公館斥之為「監獄」。「如果了解中國白鰭豚的研究歷史,就不會如此評價了。」王克雄解釋。當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鰭豚研究,卻沒有研究對象。研究人員找到了淇淇,理所當然地將它留了下來;又為它尋找配偶,想在人工條件下繁殖白鰭豚,但這一想法最終未能如願。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將淇淇放歸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捕到野生白鰭豚,再嘗試一次,但一次次捕撈工作都以失敗告終。此時的淇淇已經年老體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說,淇淇的存活是一個奇跡。它曾屢次病重,但最終都起死回生。1996 年,淇淇得了嚴重的肝壞死,有一個月它什麼都不吃,工作人員買來大魚,挑出魚刺,把肉打成漿丸給它吃;去世前幾年,它消化系統虛弱,工作人員每天抽干水,把它弄上來,替它注射生理鹽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沒那麼幸運。除了珍珍和聯聯,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華陽縣捕獲一隻雄性白鰭豚,取名「容容」。當時水生所沒有取暖設備,這只瘦弱的白鰭豚在幾個月後的一次寒流來襲時活活凍死。1995 年,在湖北石首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唯一一頭放養的白鰭豚僅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長江,後來撞到保護區和長江之間的分離網上,無法逃脫,嗆水而死。
最後的搜尋
從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後後進行過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鰭豚,「當時看到白鰭豚並不困難,在白鰭豚經常出沒的地方,幾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鰭豚。」王丁給出的統計數據是,上世紀80 年代初期,長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頭白鰭豚,1986 年約為300 頭,1990年不足200 頭,1995 年不足100 頭。1997 年11月,中國農業部和水生所聯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白鰭豚考察,動用漁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員300 餘人,分成22 個考察組,每組負責50 到100 公里長的江段或湖區,基本保證每組對所負責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來回或單向考察。考察范圍覆蓋了長江口至宜昌約1700 公里的長江幹流江段、鄱陽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發現白鰭豚13 頭。隨後兩年,在採用同樣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況下,分別發現白鰭豚4 頭和5 頭。
時隔10 年後,考察得到了最為周全的設計。來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國際鯨豚類專家,美國的羅伯特?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觀測過70 多種鯨豚類動物,日本動物學家赤松友成帶來了兩套價格不菲的「水聽器」,可以保證方圓300米內白鰭豚的聲音毫無遺漏。「眼睛看,聲音聽,雙管齊下。參與國家最多、參與人員素質最高、考察方法最先進。」王克雄如此評價。
但失望來得更大。考察前,科學家們悲觀預計白鰭豚的數量不超過50 頭。事後看來,這顯然還是一個太過樂觀的預測。王克雄說,出發前,國外科學家鬥志昂揚,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學家則出言謹慎,各自心事重重,「我們對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裡都沒底。我們從湖北一路往東走,一直沒見到白鰭豚的身影,就鼓勁說還有好幾個保護區;到銅陵已是倒數第二個保護區,仍沒看到白鰭豚的蹤影,大家還能互相鼓勁;等過了鎮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說話了,我們只好鼓勵說回去還有機會;可是直到漢江登陸,還是無緣一見白鰭豚。」王丁自稱已經做好心理准備,但這一結果還是給他重重一擊。「這么大規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鰭豚。」另一個意外是:「江豚的數量也很少,有時候一天時間也看不到一頭江豚。」 江豚學名叫NeophocaenaPhocae-noides,屬「鼠海豚」類。科考隊最後統計,長江江豚的數量僅有1200-1400 頭,和10 年前相比,數量下降了一半。
長江環境嚴重惡化,已經不再適合白鰭豚生存了。經過鄱陽湖時,王克雄和同事數采沙船,數到1200 時數不下去了。數據顯示,在鄱陽湖口,最繁忙時每半分鍾就有一艘大型運輸船進出。鑒於長江環境惡化,白鰭豚的「遷地保護」被中國學者認為是拯救的最後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鰭豚之後,將它們送進保護區,希望以此增加它們的數量。「很多國外專家都曾反對『遷地保護』,這次考察之後,他們同意了這一觀點。」王克雄說,「但遺憾的是,已經找不到可以遷地保護的白鰭豚了。」
「白鰭豚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種。」考察結束後國外專家當場宣稱。英國期刊《Biology Letters》發表「2006 長江豚類考察」報告,原標題就是這句話,只是加了一個問號。王丁始終堅持「白鰭豚滅絕」的結論缺乏科學依據。「此次考察採用的雙程截線抽樣法雖然嚴密,但方法終歸屬於抽樣,有遺漏的可能,僅憑一次考察不能簡單定論白鰭豚已經滅絕??」王丁的另外一個依據是,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50 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志著一個物種滅絕。王丁工作的重點將發生一些改變。他在發表於《自然雜志》的《拯救最後的白鰭豚》一文中寫道:建議將目前國家和地方的白鰭豚保護區全部更名為長江豚類保護區,以同時體現長江江豚保護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開始對江豚的保護,否則江豚也是下一個白鰭豚。」王丁說。
B. 通許縣國土資源局
通許縣隸屬於開封市,位於河南省的東部,系豫東大平原的一部分,介於北緯34°15′~34°34′,東經114°18′~114°38′之間。東鄰杞縣,北靠開封縣,西接尉氏縣,南連周口市的扶溝縣、太康縣。南北長34.8公里,東西寬27.7公里。全縣現轄6個鎮、6個鄉:城關鎮、四所樓鎮、玉皇廟鎮、硃砂鎮、長智鎮、豎崗鎮,邸閣鄉、練城鄉、馮庄鄉、厲庄鄉、大崗李鄉、孫營鄉。共304個行政村。距開封市區45公里。
安健 黨委書記、局長
王玉山 黨委委員、正科級副局長
於兆東 黨委委員、副局長
郭霞 黨委委員、副局長(2010年1月—10月)(女)
程曉程黨委委員、副局長(女)
羅海燕黨委委員、副局長、紀委書記
安健簡介:河南杞縣人,1969年12月生,漢族,199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8月參加工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土地利用與管理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學歷。1990年8月~1998年4月,在杞縣國土資源局工作,先後任辦公室副主任、地籍股副股長、股長;1998年4月~2003年6月,任杞縣土地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其間:1999年8月至2001年12月在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學習);2003年7月~2008年1月,任杞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正科級);2008年1月至今,任通許縣國土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局機關內設辦公室、人事教育股、財務股、建設用地審批股、土地利用股、產權產籍股、耕地保護股、規劃股、信訪辦公室、法制監察股、紀檢監察室11個股室。設土地監察大隊、土地估價事務所、地產交易中心、土地勘測規劃大隊、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礦產資源辦公室6個事業單位。現轄城關、四所樓、玉皇廟、硃砂、長智、豎崗、邸閣、練城、馮庄、厲庄、大崗李、孫營12個基層國土資源所。
【土地資源】通許縣土地總面積76675.16公頃,其中,耕地57784.29公頃,占總面積的75.36%;園地555.23公頃,占總面積的0.72%;林地2277.09公頃,占總面積的2.97%;草地7.15公頃,占總面積的0.01%;交通運輸用地2207.85公頃,占總面積的2.88%;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0666.89公頃,占總面積的13.9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022.45公頃,占總面積的3.94%;其他土地154.21公頃,占總面積的0.20%。
【耕地保護】2010年,通許縣政府與12個鄉(鎮)政府簽訂了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將各鄉(鎮)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耕地保護面積列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12個鄉鎮與全縣340個行政村、304個行政村與112593戶農戶也分別簽訂了責任書,將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落實到村組、農戶和地塊。至2010年底,耕地保護面積始終穩定在56464.77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始終穩定在50850公頃。二是加大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宣傳欄粘貼工作。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宣傳欄涉及全縣12個鄉(鎮)的304個行政村,面廣點多,經過各鄉(鎮)國土所夜以繼日的努力,截至2010年年底,全部高質量、高標准地完成了粘貼工作,加強了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同時,在主要道路和項目區內,設置大型跨路宣傳版面10塊,中型宣傳版面6塊。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修】按照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上報審查要求,做好了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各部門專項規劃的銜接結合,特別是村鎮規劃中的新農村規劃銜接工作。2010年底,通許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通過市政府審批,12個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報省廳備案。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共組織上報三個批次城市用地,面積69.6001公頃,主要為工業和道路用地;上報兩批補辦用地,面積18.2069公頃,全部為工業用地;上報徵收兩批城鄉掛鉤建設用地,面積42.3713公頃,主要為商業、新農村建設和工業用地;報批單獨選址建設用地項目兩個,面積0.6287公頃。截至2010年底,2010年第一批城市建設用地已經批准,其他批次在市國土資源局或省國土資源廳的審查中。通許縣國土資源局對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招拍掛」制度,2010年全年共完成24宗土地的掛牌出讓工作,掛牌出讓土地面積59.4066公頃,土地成交額6536.97萬元;劃撥教育用地1宗,面積3.64公頃;拍賣經營性商業住宅土地3宗,面積17.5698公頃,金額14330.6212萬元。全年共處置批而未用土地63公頃,供地率為82%。
【地籍管理】2010年,通許縣國土資源局進一步加強地籍管理規范化建設,通過地籍更新調查,利用遙感、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即3S先進技術,在初始地籍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地籍更新調查和測繪,進一步查清全縣各類用地的土地利用現狀,查清每宗土地的權屬性質、用途類別、權屬界線和使用狀況等信息,科學規范地建立了通許地籍管理信息化系統。
加強土地確權與土地權屬糾紛爭議調處工作,嚴格依法依規進行土地確權登記,杜絕違規登記;嚴格土地登記人員職責,規范土地登記行為,維護土地登記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繼續推進土地登記持證上崗制度,積極推進土地登記代理人制度建設。全年共發放《國有土地使用證》321本,《他項權利證》143本,《集體土地使用證》23本,《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年共接待土地權屬糾紛12起,成功調解處理8起,其他4起處於調查處理中。
【第二次土地調查】截至2010年12月20日,第二次土地調查農村土地調查外業全部結束,內業資料庫建設也全部完成,並通過國土資源部檢測,外業正待通過國家驗收;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工作全部完成,並通過省國土資源廳專家預檢;2010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內、外業調查工作全部結束,內業資料庫已上報省國土資源廳;做好了各類土地調查資料的整理、匯總和歸檔工作。
【土地整理】邸閣等四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通過市國土資源局驗收,該項目為2007年國家投資的土地整理項目,項目總投資3724.98萬元,涉及邸閣、大崗李、厲庄、城關4個鄉(鎮),17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2250.72公頃,實際建設規模1937.10公頃,該項目實施後將新增耕地169.20公頃,新增耕地率8.73%(該項目於2009年8月14日開工建設,2010年9月全部完成建設任務,12月通過市國土資源局驗收)。四所樓鎮小尚灣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通過市局驗收,該項目建設規模96.52公頃,總投資127.81萬元,通過整理可新增耕地7.44公頃,新增耕地率7.7%(該項目於2010年3月1日開工,5月20日竣工,5月27日通過市局驗收)。2009年磚瓦窯復墾耕地項目通過市局驗收,該項目建設規模28.66公頃,復墾後新增耕地7.07公頃,新增耕地率24.6%,項目預算金額99.92萬元(於2010年6月8日開工建設,9月竣工,12月15日通過市局驗收)。完成玉皇廟等兩個鎮的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的可研、設計、預算和報批工作,該項目涉及玉皇廟鎮的後萬彩嶺、茶葉崗、前安嶺和四所樓鎮的沈公4個行政村,項目建設規模849.05公頃,項目預算投資1540.13萬元,項目實施後可新增耕地15.86公頃,新增耕地率1.9%,2010年底,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設計報告、預算等各項材料已上報省廳、省財政廳,批復資金已到位。
【耕地儲備】完成耕地儲備任務,做好耕地佔補平衡工作,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一是根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建立耕地後備資源庫。二是籌措資金開展補充耕地儲備工作,通許縣國土資源局選擇硃砂鎮、孫營鄉、大崗李鄉、厲庄鄉、邸閣鄉5個鄉鎮作為儲備耕地項目區,項目規模588.81公頃,凈增耕地358.54公頃,投資358.54萬元,全年共儲備耕地768.39公頃,始終堅持建設用地佔用耕地「佔一補一」、「先補後占」的原則。三是實施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全年共補充耕地65.35公頃,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均達到了補充標准。
【土地整治試點工作】積極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完成年度試點工作任務,針對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通許縣國土資源局積極籌備,合理規劃,充分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選擇硃砂鎮的徐屯村和四所樓鎮的王景陽村為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截至2010年底,兩村的規劃設計方案全部完成。
【國土房產機構改革】按照縣委、縣政府下發的《關於印發通許縣人民政府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通辦[2010]1號)文件精神,通許縣國土資源局專門成立了機構改革領導組,抽調人員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穩妥推進房產系統人員職責劃分和移交工作。2010年9月份順利將原有國土資源局承擔的房產管理相關職能,整合劃入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分離人員42人,沒有發生不穩定事項,國土房產改革全面完成。
【礦產資源管理】嚴厲打擊亂采濫挖,嚴防粘土磚瓦窯死灰復燃,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是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礦產資源開采秩序大檢查活動,嚴厲打擊亂采濫挖行為。通過監督檢查,全年共立案查處違法采礦案件68宗,移送公安局追究刑事責任3宗,移交法院強制執行11宗,違法采礦行為已全部制止,嚴厲打擊了非法采礦者的囂張氣焰。二是鞏固窯業治理成果,從嚴控制新型牆體材料廠建設。通過檢查,對手續不規范的7家新型牆材廠下發了整改通知書,並對非法取土的7家新型牆材廠進行立案查處。對已關閉的窯廠加強巡查,杜絕了死灰復燃現象發生。三是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力度。對所轄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現場進行檢查、巡查,2010年通許縣國土資源局共拆除安全隱患點地下采沙船隻3艘,查封機器2台,及時地排除了安全隱患,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執法監察】2010年共依法查處各類土地房屋違法案件481起,其中立案450起,經批評教育自行糾正31起,強行拆除26起,拆除面積6753平方米。申請法院強制執行336起,收繳罰沒款121.81萬元。
2010年通許縣國土資源局共應訴行政訴訟案件12宗,其中撤訴6宗,駁回起訴5宗,1宗尚未判決。2010年涉及國土方面的政協提案3件,人大議案3件,通許縣國土資源局都依照法律法規認真進行了回復,並及時和提議的委員們進行了溝通,直至他們滿意。「五五」普法總結工作,受到省國土資源廳驗收組的好評。
嚴格完善執行土地執法動態巡查制,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制止;第十次土地衛片執法檢查,通過了國家土地督察濟南局和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全年共發生土地違法案件430宗,結案390宗,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立案率為96%,結案率為91%,違法佔用耕地面積沒有超過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總面積的10%,全年無重大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特別是佔用耕地和基本農田案件發生。
【信訪工作】2010年,共受理群眾來訪81件155人次,其中集體訪11起65人次,個訪70起90人次。上級國土管理部門交辦的信訪案件5起,全部結案,結案率達100%;縣委、政府交辦的信訪案件3起,全部結案,結案率達100%;縣群眾工作部交辦信訪案件35起,辦結30起,另外5起涉及其他部門,有些甚至不在國土部門受理范圍內,正和群眾工作部積極協調,結案率達86%;自立案件8起。全年無重大集體越級上訪事件發生。
【測繪管理】為加強測繪力量,2010年通許縣國土資源局按照「三具兩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積極從人員素質和技術設備兩方面抓起。一方面補充了高學歷、高素質的專業人員3名,另一方面增配了高科技測量儀器GPS一台和紅外線手持測距儀3台。無論從技術力量還是科技含量上,都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全年共勘測定界土地4批10宗,面積447.154公頃。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按照縣委、縣紀委關於開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動的統一安排部署,通許縣國土資源局於2010年5月12日~6月11日在全縣國土資源系統認真開展了一次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動,按照「八對照,八查擺」的要求,專門召開黨委會,認真查擺問題,廣泛徵求意見和建議,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認真進行整改。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按照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和市國土資源局關於「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工作要求,本著「自糾從寬,被查從嚴」的原則,採取了個人查、相互議、單位審、集中評和局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定的方法認真開展廉政風險點排查和自查自糾工作。一是以自查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崗位職責、業務內容和工作的關鍵環節,通過排查,共填寫《個人崗位廉政風險點及防控措施一覽表》197份,其中局機關137份,局屬單位60份;排查出可能發生腐敗行為的個人廉政風險點594個,制定個人整改措施594個;建立了個人廉政風險點排查台賬。二是各單位按照「相互議、單位審」的方式,針對各自涉及業務的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和核心業務進行深刻查找,全面排查本單位自身的制度漏洞和工作薄弱環節,通過評議,最終形成本單位的廉政風險點,並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填寫《廉政風險點及防控措施一覽表》34份,查出廉政風險點219個,制定整改措施219個,建立了完整的風險點排查台賬。通過排查和自查,全局共查出39項制度方面的缺陷及漏洞,針對這些缺陷和漏洞都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照廉潔從政准則自查出20個問題,對照國土資源部黨組「五條禁令」自查出7個問題,全部整改到位。
(張繼鄴)
C. 白鰭豚滅絕!!!!!!!!!!!!!!!!!!!!!!!!!!
短期內應該不會了,上次科考之後,關鍵是根本沒有發現白暨豚生存的跡象,十之八九是滅絕了,因為長江的水質只會是越來越差,白暨豚已經沒有生存的條件了。
以下是上次科考的詳細內容:
由30多名中外科學組成的「長江白暨豚科考調查小組」在歷經26天後,昨天抵達了此次考察的「終點站」上海。記者獲悉,從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組沒有發現一頭白暨豚。更令人憂慮的是,連10年前在上海一帶經常能見到的江豚,只發現1頭。
白暨豚已比大熊貓更瀕危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告訴記者,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動中,他們還在武漢一帶的長江流域發現了13頭白暨豚,是一個完整的野生種群,然而想不到的是,這次一頭都找不到了。當然,科考行動中沒有發現白暨豚並不能說明白暨豚在野外不存在,但是它們的種群數量,明顯比10年前劇減。可以說,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白暨豚比國寶大熊貓瀕危得多。
水環境變化在「消滅」江豚
王丁告訴
記者,他們科考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尋找白暨豚,然而,他們意外地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的數量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銳減。在上海長江口一帶,科學家3天時間只發現了一頭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長江口常能見到。
記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數量銳減的原因有四,水質污染、漁業過度發展、水上交通太過頻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寧安全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保護「活化石」須先找到兩頭
王丁博士表示,這次科考調查的結果讓他十分著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並加強江豚的保護力量,白暨豚可在未來10年內徹底滅絕,而江豚也有可能變成第二個「白暨豚」。為了找到江豚數量在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口一帶迅速減少的原因,他們已經從長江口一帶取水樣,將進行專業分析。
目前,在湖北天鵝洲淡水湖,已經建成了中國首個白暨豚和江豚保護基地,然而10多年來,由於從未捕獲成對的白暨豚,根本無法進行白暨豚的人工繁殖。去年科學家們首度人工繁殖了江豚,但僅依靠少量的人工繁殖,根本不足以挽救一個物種瀕危的命運。真正拯救這些長江瀕危物種,還必須要真正重視長江生態環境的改善。
白暨豚還是會滅絕的
我的理由:
1)白暨豚是以家族為單位集體活動的動物,體型也不算小,加上淺色的身體顏色,活動時目標應該很大,既然那樣細致的搜索都沒有發現,即使有一、二條從人的眼皮下面漏過去,也會因為不能繁殖而滅絕;
2)白暨豚是水面活動的獸類,潛水能力較弱,甚至是鯨類中潛水時間最短的,不可能長時間潛水而躲過搜索;
3)長江生態嚴重惡化,它們得不到足夠食物;繁忙的水面船舶活動也會給它們造成可怕的傷害。總之,適合白暨豚生存的環境已經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