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用的資料庫有哪幾種試著闡述每種資料庫的特點和使用范圍
關系資料庫、非關系型資料庫。
1、關系資料庫
特點:數據集中控制;減少數據冗餘等。
適用范圍:對於結構化數據的處理更合適,如學生成績、地址等,這樣的數據一般情況下需要使用結構化的查詢。
2、非關系資料庫
特點:易擴展;大數據量,高性能;靈活的數據模型等。
使用范圍:據模型比較簡單;需要靈活性更強的IT系統;對資料庫性能要求較高。
(1)關系的性質有哪些資料庫擴展閱讀:
非關系資料庫的分類:
1、列存儲資料庫
這部分資料庫通常是用來應對分布式存儲的海量數據。鍵仍然存在,但是它們的特點是指向了多個列。這些列是由列家族來安排的。如:Cassandra, HBase, Riak。
2、文檔型資料庫
文檔型資料庫的靈感是來自於Lotus Notes辦公軟體的,而且它同第一種鍵值存儲相類似。該類型的數據模型是版本化的文檔,半結構化的文檔以特定的格式存儲,比如JSON。文檔型資料庫可 以看作是鍵值資料庫的升級版,允許之間嵌套鍵值。而且文檔型資料庫比鍵值資料庫的查詢效率更高。如:CouchDB, MongoDb. 國內也有文檔型資料庫SequoiaDB,已經開源。
② 資料庫一個基本關系應該具有哪些性質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概念
數據:實際上就是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
數據的特點:有一定的結構,有型與值之分,如整型、實型、字元型等。而數據的值給出了符合定型的值,如整型值15。
資料庫:是數據的集合,具有統一的結構形式並存放於統一的存儲介質內,是多種應用數據的集成,並可被各個應用程序共享。
資料庫存放數據是按數據所提供的數據模式存放的,具有集成與共享的特點。
資料庫管理系統:一種系統軟體,負責資料庫中的數據組織、數據操縱、數據維護、控制及保護和數據服務等,是資料庫的核心。
資料庫管理系統功能:
(1)數據模式定義:即為資料庫構建其數據框架;
(2)數據存取的物理構建:為數據模式的物理存取與構建提供有效的存取方法與手段;
(3)數據操縱:為用戶使用資料庫的數據提供方便,如查詢、插入、修改、刪除等以及簡單的算術運算及統計;
(4)數據的完整性、安生性定義與檢查;
(5)資料庫的並發控制與故障恢復;
(6)數據的服務:如拷貝、轉存、重組、性能監測、分析等。
為完成以上六個功能,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以下的數據語言:
(1)數據定義語言:負責數據的模式定義與數據的物理存取構建;
(2)數據操縱語言:負責數據的操縱,如查詢與增、刪、改等;
(3)數據控制語言:負責數據完整性、安全性的定義與檢查以及並發控制、故障恢復等。
數據語言按其使用方式具有兩種結構形式:互動式命令(又稱自含型或自主型語言)宿主型語言(一般可嵌入某些宿主語言中)。
資料庫管理員:對資料庫進行規劃、設計、維護、監視等的專業管理人員。
資料庫系統:由資料庫(數據)、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資料庫管理員(人員)、硬體平台(硬體)、軟體平台(軟體)五個部分構成的運行實體。
資料庫應用系統:由資料庫系統、應用軟體及應用界面三者組成。
文件系統階段:提供了簡單的數據共享與數據管理能力,但是它無法提供完整的、統一的、管理和數據共享的能力。
層次資料庫與網狀資料庫系統階段 :為統一與共享數據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系資料庫系統階段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特點:數據的集成性 、數據的高共享性與低冗餘性 、數據獨立性(物理獨立性與邏輯獨立性)、數據統一管理與控制。
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
(1)概念模式:資料庫系統中全局數據邏輯結構的描述,全體用戶公共數據視圖;
(2)外模式:也稱子模式與用戶模式。是用戶的數據視圖,也就是用戶所見到的數據模式;
(3)內模式:又稱物理模式,它給出了資料庫物理存儲結構與物理存取方法。
資料庫系統的兩級映射:
(1)概念模式到內模式的映射;
(2)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
③ 什麼叫關系型資料庫
關系型資料庫,是指採用了關系模型來組織數據的資料庫,其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儲數據,以便於用戶理解,關系型資料庫這一系列的行和列被稱為表,一組表組成了資料庫。
用戶通過查詢來檢索資料庫中的數據,而查詢是一個用於限定資料庫中某些區域的執行代碼。
關系模型可以簡單理解為二維表格模型,而一個關系型資料庫就是由二維表及其之間的關系組成的一個數據組織。
(3)關系的性質有哪些資料庫擴展閱讀:
關系型資料庫特點:
1、存儲方式:傳統的關系型資料庫採用表格的儲存方式,數據以行和列的方式進行存儲,要讀取和查詢都十分方便。
2、存儲結構:關系型資料庫按照結構化的方法存儲數據,每個數據表都必須對各個欄位定義好,再根據表的結構存入數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由於數據的形式和內容在存入數據之前就已經定義好了,所以整個數據表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都比較高。
3、存儲規范:關系型資料庫為了避免重復、規范化數據以及充分利用好存儲空間,把數據按照最小關系表的形式進行存儲,這樣數據管理的就可以變得很清晰、一目瞭然,當然這主要是一張數據表的情況。
4、擴展方式:由於關系型資料庫將數據存儲在數據表中,數據操作的瓶頸出現在多張數據表的操作中,而且數據表越多這個問題越嚴重,如果要緩解這個問題,只能提高處理能力,也就是選擇速度更快性能更高的計算機。
5、查詢方式:關系型資料庫採用結構化查詢語言來對資料庫進行查詢,SQL早已獲得了各個資料庫廠商的支持,成為資料庫行業的標准,它能夠支持資料庫的CRUD操作,具有非常強大的功能,SQL可以採用類似索引的方法來加快查詢操作。
6、規范化:在資料庫的設計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通常會面對同時需要對一個或者多個數據實體進行操作,這樣在關系型資料庫中,一個數據實體一般首先要分割成多個部分,然後再對分割的部分進行規范化,規范化以後再分別存入到多張關系型數據表中,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7、事務性:關系型資料庫強調ACID規則(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離性(Isolation)、持久性(Durability)),可以滿足對事務性要求較高或者需要進行復雜數據查詢的數據操作,而且可以充分滿足資料庫操作的高性能和操作穩定性的要求。
8、讀寫性能:關系型資料庫十分強調數據的一致性,並為此降低讀寫性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關系型資料庫存儲數據和處理數據的可靠性很不錯,但一旦面對海量數據的處理的時候效率就會變得很差,特別是遇到高並發讀寫的時候性能就會下降的非常厲害。
9、授權方式:關系型資料庫常見的有 Oracle,SQLServer,DB2,Mysql,除了Mysql大多數的關系型資料庫如果要使用都需要支付一筆價格高昂的費用,即使是免費的Mysql性能也受到了諸多的限制。
④ 資料庫中「關系模式」的定義是什麼
關系模式是指關系的描述
關系模式僅涉及關系名、各屬性名、域名、屬性向域的映象四部分。
它可以形式化地表示為:R、U、D、DOM、 F。其中R為關系名,U為組成該關系的屬性名集合,D為屬性組U中屬性所來自的域,DOM為屬性向域的映象集合,F為屬性間數據的依賴關系集合。
現實世界隨著時間在不斷地變化,因而在不同的時刻,關系模式的關系也會有所變化。但是,現實世界的許多己有事實限定了關系模式所有可能的關系必須滿足一定的完整性約束條件。這些約束或者通過對屬性取值范圍的限定。
(4)關系的性質有哪些資料庫擴展閱讀:
資料庫中,關系模式是型,關系是值,關系模式是對關系的描述。
1、關系實質上是一張二維表,表的每一行為一個元組,每一列為一個屬性。一個元組就是該關系所涉及的屬性集的笛卡爾積的一個元素。關系是元組的集合,
因此關系模式必須指出這個元組集合的結構,即它由哪些屬性構成,這些屬性來自哪些域,以及屬性與域之間的映象關系。
2、一個關系通常是由賦予它的元組語義來確定的。
元組語義實質上是一個n目謂詞(n是屬性集中屬性的個數,凡使該n目謂詞為真的笛卡爾積中的元素(或者說凡符合元組語義的那部分元素)的全體就構成了該關系模式的關系。
⑤ 資料庫中關系的性質是什麼
1.資料庫的基本概念: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系統。
2.數據模型,實體聯系模型及E―R圖,從E―R圖導出關系數據模型。
3.關系代數運算,包括集合運算及選擇、投影、連接運算,資料庫規范化理 論。
4.資料庫設計方法和步驟: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相關策略。
⑥ 資料庫有哪些類型
資料庫有兩種類型,分別是關系型資料庫與非關系型資料庫。
資料庫,簡而言之可視為電子化的文件櫃——存儲電子文件的處所,用戶可以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截取、更新、刪除等操作。
關系型資料庫主要有:
Oracle、DB2、Microsoft
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MySQL等等。
非關系型資料庫主要有:
NoSql、Cloudant、MongoDb、redis、HBase等等。
(6)關系的性質有哪些資料庫擴展閱讀:
非關系型資料庫的優勢:
1、性能高:NOSQL是基於鍵值對的,可以想像成表中的主鍵和值的對應關系,而且不需要經過SQL層的解析,所以性能非常高。
2、可擴展性好:同樣也是因為基於鍵值對,數據之間沒有耦合性,所以非常容易水平擴展。
關系型資料庫的優勢:
1、可以復雜查詢:可以用SQL語句方便的在一個表以及多個表之間做非常復雜的數據查詢。
2、事務支持良好:使得對於安全性能很高的數據訪問要求得以實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
⑦ 資料庫關系模式有哪些類型
在關系資料庫中有型和值兩種類型結構。關系模式是型,關系是值,關系模式是對關系的描述。
描述一個關系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定義:第一方面,關系實質上是一個二維表,表的每一行為一個元組,每一列為一個屬性。一個元組就是該關系所涉及的屬性集的笛卡兒積的一個元素。關系是元組的集合,因此關系模式必須指出這個元組集合的結構,即它由哪些屬性構成,這些屬性來自哪些域,以及屬性與域之間的映象關系。
第二方面,一個關系通常是由賦予它的元組語義來確定的。元組語義實質上是一個n目謂詞(n是屬性集中屬性的個數)。凡使該n目謂詞為真的笛卡兒積中的元素(或者說凡符合元組語義的那部分元素)的全體就構成了該關系模式的關系。
1.3.1關系資料庫基本概念關系數據中,關系模式涉及眾多概念、術語,初學者對這方面不容易把握與理解,以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對這些概念及術語作簡單的介紹。
1.關系關系(Relation)是指資料庫中實體的信息,也就是資料庫中二維表的數據。一個關系就是一個資料庫表的值,表中的內容是對應關系模式在某個時刻的值,稱為一個關系。例如,關系A表示資料庫有一張名字為A的數據表所記錄的所有數據。關系資料庫中每一個關系都具有以下六方面的性質:((1)列是同質的。即每一列中的分量為同一類型的數據,來自同一個域。
(2)不同的列可出自同一個域,稱其中的每列為一個屬性,不同的屬性要給予不同的屬性名。
(3)列的順序無所謂。即列的次序可以任意交換。
(4)任意兩個元組不能完全相同。
(5)行的順序無所謂。即行的次序可以任意交換。
(6)分量必須取原子值。即每一個分量都必須是不可分的資料庫屬性。
2.模式模式(Schema)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也稱邏輯模式。有以下幾方面性質:((1)一個資料庫只有一個模式。
(2)模式是數據在邏輯級上的視圖。
(3)以某一種數據模型為基礎。
定義模式時不僅要定義數據的邏輯結構,包括數據項的構成、名字、類型、取值范圍等,而且要定義與數據有關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定義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
3.關系模式關系模式(RelationSchema)描述的是與關系相對應的二維表的表結構,即關系中包含哪些屬性,屬性來自哪些域,以及與域之間的映象關系。
關系模式與關系的區別:((1)關系模式描述了關系數據結構和語義,是關系的型。而關系是一個數據集合,是關系模式的值,是關系模式的一個實例。
(2)關系實際上就是關系模式在某一時刻的狀態或內容。關系模式是靜態的、穩定的,而關系是動態的、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因為資料庫操作會不斷地更新資料庫中的數據。
4.元組元組(Tuple)是關系資料庫中的基本概念,一個關系表中的每行就是一個元組。也就是說資料庫表中的每條記錄都是一個元組,表結構的每列就是一個屬性,在二維表裡,元組也稱為記錄。元組可表示一個關系或關系之間的聯系。
一般情況下,一個關系數據表中的每條記錄均有一個唯一的編號(記錄號),這個編號也叫元組號。
5.碼碼(Key)是關系資料庫系統中的基本概念。所謂碼,就是能唯一標識實體的屬性集,是整個屬性集,而不是單個屬性。在關系資料庫中,碼包括多種類型,如超碼、候選碼和主碼。
((1)超碼(SuperKey)。超碼是一個或多個屬性的集合,這些屬性可以在一個實體集中唯一地標識一個實體。如果K是一個超碼,那麼K的任意超集也是超碼,也就是說如果K是超碼,那麼所有包含K的集合也是超碼。例如,學生是一個實體,則學生的集合是一個實體集,而超碼用來在學生的集合中區分不同的學生。假設學生(實體)具有多個屬性:學號,身份證號,姓名,性別。因為通過學號可以找到唯一一個學生,所以{學號}是一個超碼,同理{學號,身份證號}、{學號,身份證號,姓名}、{學號,身份證號,姓名,性別}、{身份證號}、{身份證號,姓名}、{身份證號,姓名,性別}也是超碼。在這里,因為不同的學生可能擁有相同的姓名,所以姓名不可以區別一個學生,即{姓名}不是一個超碼,{性別}、{姓名,性別}也不是。
(2)候選碼(CandidateKey)。候選碼是可以唯一標識一個元組的最少的屬性集合。候選碼是從超碼中選出的,因此候選碼也是一個或多個屬性的集合。因為超碼的范圍太廣,很多是無用的,所以候選碼是最小超碼,它們的任意真子集都不能成為超碼。例如,如果K是超碼,那麼所有包含K的集合都不能是候選碼;如果K,J都不是超碼,那麼K和J組成的集合{K,J}有可能是候選碼。
雖然超碼可以唯一標識一個實體,但是可能大多數超碼中含有多餘的屬性,所以需要候選碼。
例如學生表,學生(學號,姓名,年齡,性別,專業),其中的學號是可以唯一標識一個元組,所以學號可以作為候選碼。既然學號都可以作候選碼,那麼學號和姓名這兩個屬性的組合就可以唯一區別一個元組。此時的學號可以成為碼,學號和姓名的組合也可以成為碼,但是學號和姓名的組合不能成為候選碼,因為即使去掉姓名屬性,剩下的學號屬性也完全可以唯一地標識一個元組。也就是說,候選碼中的所有屬性都是必需的,缺少任何一個屬性,都不能唯一標識一個元組。
(3)主碼(PrimaryKey)。主碼是從多個候選碼中任意選出一個作為主鍵,這個被選中的候選碼就稱為主碼。如果候選碼只有一個,那麼候選碼就是主碼。雖然說主碼的選擇是比較隨意的,但在實際開發中還是需要一定的經驗,不然開發出來的系統會出現問題。一般來說,主碼都應該選擇那些從不或者極少變化的屬性。
例如,在一個職工實體中,職工(職工號,姓名,入職時間,部門,崗位,工資,職級,工齡,電話),職工號可以用來唯一確定實體中的一個元組,所以職工號是一個候選碼。如果實體屬性——姓名、入職時間、部門三者組合也能唯一地確定一個元組,則(姓名,入職時間,部門)也是一個候選碼。在上述兩個候選碼中任選一個均可作為職工實體的主碼,一般來說直接選擇職工號作為實體的主碼是最為簡單方便的。
1.3.2關系模式的定義關系是資料庫二維表中的數據記錄,關系模式是資料庫二維表的表結構,關系是動態的,關系模式是靜態的。
關系模式可由六個元素來描述,分別是R、U、D、dom、I、F。其中,R為關系的名稱;
U為組成該關系的屬性名的集合;D為U集合中屬性的域集合;dom為屬性集U向域集D的映射;I為完整約束集合;F為屬性間數據的依賴關系集合。
一個關系模式通常表示為R(U,D,dom,I,F),也可以忽略其他元素,直接簡化為R(U)或R(A1,A2,A3,…,An),其中A1,A2,A3,…,An為屬性名。
例如,在一個選課模塊中,包含「學生」「課程」「選修」等關系實體。「學生」實體的屬性有SNO(學號)、SNAME(姓名)、AGE(年齡)、SEX(性別)、SDEPT(系部),其中「學號」為主鍵;「課程」實體的屬性有CNO(課程號)、CNAME(課程名稱)、CDEPT(系部)、TNAME(教師),其中「課程號」為主鍵;「選修」實體的屬性有GRADE(成績)、SNO(學號)、CNO(課程號),其中「學號」和「課程號」為聯合主鍵。學生和課程之間是多對多的關聯關系,即一個學生可以同時選修多門課程,一門課程也可以同時被多個學生選修。這種多對多的關聯關系可以通過「選修」關系實體作為中間橋接實體,變成兩個一對多的實體關聯關系,如圖所示。
圖學生選課實體
從圖的實體關系圖中可以得到選課模塊的實體關系模式集——學生關系、課程關系、選修關系,具體關系模式如下:學生關系模式Student(SNO,SNAME,AGE,SEX,SDEPT);
課程關系模式Course(CNO,CNAME,CDEPT,TNAME);
選修關系模式StudentCourse(SNO,CNO,GRADE)。
對以上定義的三個關系模式實例化,插入初始化數據後,可得到學生、課程、選修三個關系的實例,如圖所示。圖中矩形框圈住部分為選課模塊中的關系模式(表結構);橢圓框圈住部分為選課模塊中的關系(數據)。整個選課模塊的表環境由關系模式與關系兩部分共同組成,缺一不可。關系模式的分解標准關系模式的規范化過程實際上就是關系模式的「分解」過程,即把邏輯上獨立的信息放在獨立的關系模式中。分解是解決數據冗餘的主要方法,也是規范化的一條原則——關系模式有冗餘問題就要分解。
資料庫設計者在進行關系資料庫設計時,應參照模式規范化理論,盡可能使資料庫模式保持高的標准。一般盡量把關系資料庫設計成巴斯−科德範式(BCNF)的模式集,如果設計成巴斯−科德範式(BCNF)模式集時達不到保持函數依賴的標准,那麼只能降低要求,設計成第三範式(3NF)的模式集,以達到保持函數依賴和無損分解的基本要求。
學生、課程、選修三個關系的實例
1.分解的定義一個關系模式可以分解成眾多子關系模式,分解方式不同,得到的子關系模式也不同。
關系模式的分解是指把某一個關系模式按照某一種方式進行分解得到的所有子關系模式。
如關系模式R按照某一種方式分解,可以得到一個關系集ρ={R1
函數依賴關系集F=F1∪F2∪…∪Fn,其中F1,F2,…,Fn是F在U1,U2,…,Un上的投影。
2.分解的標准把低級的關系模式分解成高級的關系模式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夠保證分解後的關系模式與原關系模式等價,就是一個完整、標準的分解方法。關系模式的標准分解方法應同時達到以下兩方面的要求:((1)分解具有無損連接性。
(2)分解要保持函數依賴性。
具有無損連接性的分解保證信息不會丟失,但無損連接不一定能解決插入異常、刪除異常、修改復雜、數據冗餘等問題,如要解決這些問題,則要考慮更高的關系數據範式理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