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數據單位是位、幀、包是什麼意思位、幀、分別是什麼意思
位 位也稱為比特(bit,b),即「一個二進制位」的意思,只能表示0和1,每增加一位,所能表示的數就增大一倍;是計算機存儲數據的最小單位。
數據鏈路層是 幀 比「位」大 比如 把8位 0或者1分成一組 這一組在加個控制信息0或者1 就叫做幀 這是一個單位 本層處理是幀
如果到網路層 把幀在加個控制信息就是包,網路層處理的是包
「包」(Packet)是TCP/IP協議通信傳輸中的數據單位,一般也稱「數據包」。TCP/IP協議是工作在OSI模型第三層(網路層)、第四層(傳輸層)上的,而幀是工作在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2. 接收數據包數是什麼
問題一:接收數據包數怎麼換算成mb 那是b,3位為Kb,6位就是Mb
問題二:請問這個接受的數據包數代表什麼 上網時所有請求都以數據包形式發送到伺服器,數據包數目表示你發送了多少個數據包。比如你用qq發一條消息,就會產生至少一個數據包。
問題三:路由器里的發送數據包和接收數據包是什麼意思? 不正常。太少。除非是剛重啟。
30000才不到30KB
問題四:本地連接中發送和收到的數據包是什麼意思? 這里顯示的是你這次上網到目前為止總的收發量!
比如你收到了154648(單位是位元組),也就是差不多收到了12琺7000(我就不詳細計算了),差不多相當於1.2M的數據.
這個和網路速度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網速越快在相同時間內可以收到數據的量就越多.
而收到多,而祥掘發送少,這沒什麼關系,大多數情況都是這樣,因為上網本來下載普遍比上傳多,不如你訪問一個網頁,你所發送的僅僅是一個連接命令,而收到的確實整個網頁的數據.
問題五:接收數據包數是什麼 看這個
問題六:數據包里的發送與接受數據是什麼意思 發送和接受指通過你的這個網卡發送出去的數據的「量」
單位有比特、位元組和數據包
一般來講發送少於接收,因為大家上網大多接收的信息比較多。而發送的比較少。
有時候你沒打開任何網站也會有數據發送和接受。
問題七:路由器里顯示的主機狀態 接收數據包數是kb還是b 是指b(注意是小寫)即是bit 比特的意思 自己出1024等於KB 再÷1024就是M
問題八:什麼是數據謹纖核包,數據包是用來干什麼的? 是打包數據的一個文檔,有一些軟體只要有數據包就可以幫你把數據包裡面的東西上傳到網路上面。比如淘寶店鋪裡面的商品上傳只要有數據包就不用一個一個編輯了可以用淘寶助手批量上傳川,基本上就是這個概念。不知道你懂不懂。
問題九:網路接受數據包 收到的比發送的多 是什麼原因 暈,這還用問為什麼,因為你是客戶機啊,是所要做的就是請求服務然後伺服器為你服務,一個小小的請求才有多大的流量啊。這個是最常見的情況。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就繼續往下看:
收到包比發送的包多,原因太多了下邊就一一列出:
1.你是客戶機你發送一個請求報文,比如:要下載個東西,你發送請求給伺服器說:我要下電影,你發送的這個請求只有幾個位元組,伺服器收到請豎旁求後就會把電影發給你,對與你來說只用等著收就行了。你發了幾個位元組,伺服器要給你返回幾百兆的東西,原因自己想嘍。
2.還有一些客觀原因,比如你家裝的是ADSL,ADSL的名字叫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意思就是上行和下行帶完不等,實際就是上傳比下載滿N被,1M的寬頻,下行是1M但是上行可能300K都不到,當然回發現下載比上傳多了。
3.如果你的網路比較復雜,設計的又不是很規范的話,就很容易出現二層環路,所謂二層環路就是你的網路線路上出現的環路,這樣可能引起二層廣播風暴,造成網速超慢,並且網卡狂收數據包(ARP的請求包)。
4.你中毒了,並且病毒在自動下載一些木馬程序,同時給木馬作者發送的你隱私敏感數據,你要小心密碼賬號和隱私泄露了,建議下載360衛士進行查殺,我個人認為這款軟體非產好用。
問題十:什麼是數據接收包? 什麼是數據包?
您在互聯網上做的一切都涉及到數據包。例如,您接收的每個網頁都以一系列數據包的形式傳入,您發送的每封電子郵件都以一系列數據包的形式傳出。以小型數據包傳輸數據的網路稱為數據包交換網路。
在互聯網上,網路以位元組為單位將電子郵件分割為多個大小固定的部分。這些部分就是數據包。每個數據包都承載著引導它到達目的地的信息――發件人的IP地址、目標收件人的IP地址以及其他一些信息,以告訴網路此電子郵件分割成了多少個數據包和這些數據包的編號。數據包根據互聯網所用的協議承載數據:傳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TCP/IP)。每個數據包都包含郵件正文的一部分。典型的數據包可能包含1,000或1,500位元組。
然後每個數據包通過最佳可用路由發送到目的地――要麼郵件的所有其他數據包都採用該路由,要麼所有其他數據包都不採用。這使得網路的效率更高。首先,網路可以平衡每毫秒內各個設備間的負載。其次,如果傳輸郵件時網路中的一件設備出現故障,數據包也可以經路由繞過故障,確保整封郵件的傳遞成功。
根據網路類型的不同,數據包可能使用其他名字:
幀
塊
單元
段
大部分數據包分為三個部分:
報頭――報頭包含對數據包所承載數據的說明。這些說明可包括: 數據包長度(一些網路使用固定長度的數據包,而一些則依賴報頭來包含此信息)
同步(若干位元組的數據,用於幫助數據包匹配網路)
數據包編號(表示這是數據包序列中的第幾個)
協議(在傳輸多種類型信息的網路上,協議定義所要傳輸數據包的類型:電子郵件、網頁或流視頻等)
目標地址(數據包的目的地)
發出地址(數據包的來源)
負載――也稱為數據包正文或數據。這是數據包向目的地發送的實際數據。如果數據包的長度固定,則負載可能以空白信息填補以達到正確的長度。
報尾――報尾有時也稱為頁腳,通常包含幾個位元組的數據,用於通知接收設備該處已是數據包的末尾。它還可能具有某種類型的錯誤檢查功能,其中最常見的是循環冗餘碼校驗(CRC)。CRC非常簡潔。它在某些計算機網路中的工作方式是,先取出負載中所有的1並相加,然後將結果以十六進制的形式保存在報尾中。接收設備將負載中的1值相加,並與報伐中保存的值比較。如果兩值相同,則證明數據包是完好的;如果兩值不同,接收設備就會向發出設備發送請求,請其重新發送數據包。
讓我們來看看電子郵件是怎樣分割為若干數據包的。假設您向朋友發送一封電子郵件,大小約為3,500 位元組(3.5KB)。用來發送郵件的網路使用固定長度為1,024位元組(1KB)的數據包。每個數據包的報頭長度為96位元組,報尾為32位元組,剩下的896位元組分配給負載。要將3,500位元組的郵件分割,您需要4個數據包(3,500除以896)。三個數據包包含896位元組負載,第四個包含812位元組。下面是其中一個數據包的內容:
每個數據包的報頭都包含相應的協議、發出地址(您的計算機的IP地址)、目標地址(接收電子郵件的計算機的IP地址)和數據包編號(1、2、3或4,因為一共有4個數據包)。網路中的路由器將查看報頭中的目標地址,並將其與查詢表中的內容進行比較,以確定數據包的發送目的地。當數據包到達目的地後,您朋友的計算機將從每個數據包中剔除報頭和報尾,並按照數據包的編號順序重新組合電子郵件。...>>
3. IP數據包的定義是什麼
TCP/IP協議定義了一個在網際網路上傳輸的包,稱為IP數據包,而IP數據報(IP Datagram)是個比較抽象的內容,是對數據包的結構進行分析。 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組成,其格式如圖所示。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長度,共20位元組,是所有IP數據報必須具有的。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後面是一些可選欄位,其長度是可變的。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IP協議地址。
固定部分
(1)版本佔4位,指IP協議的版本。通信雙方使用的IP協議版本必須一致。目前廣泛使用的IP協議版本號為4(即IPv4)。關於IPv6,目前還處於草案階段。
(2)首部長度佔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進制數值是15。請注意,這個欄位所表示數的單位是32位字長(1個32位字長是4位元組),因此,當IP的首部長度為1111時(即十進制的15),首部長度就達到60位元組。當IP分組的首部長度不是4位元組的整數倍時,必須利用最後的填充欄位加以填充。因此數據部分永遠在4位元組的整數倍開始,這樣在實現IP協議時較為方便。首部長度限制為60位元組的缺點是有時可能不夠用。但這樣做是希望用戶盡量減少開銷。最常用的首部長度就是20位元組(即首部長度為0101),這時不使用任何選項。
(3)區分服務佔8位,用來獲得更好的服務。這個欄位在舊標准中叫做服務類型,但實際上一直沒有被使用過。1998年IETF把這個欄位改名為區分服務DS(Differentiated Services)。只有在使用區分服務時,這個欄位才起作用。
(4)總長度總長度指首部和數據之和的長度,單位為位元組。總長度欄位為16位,因此數據報的最大長度為2^16-1=65535位元組。
在IP層下面的每一種數據鏈路層都有自己的幀格式,其中包括幀格式中的數據欄位的最大長度,這稱為最大傳送單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當一個數據報封裝成鏈路層的幀時,此數據報的總長度(即首部加上數據部分)一定不能超過下面的數據鏈路層的MTU值。
(5)標識(identification)佔16位。IP軟體在存儲器中維持一個計數器,每產生一個數據報,計數器就加1,並將此值賦給標識欄位。但這個「標識」並不是序號,因為IP是無連接服務,數據報不存在按序接收的問題。當數據報由於長度超過網路的MTU而必須分片時,這個標識欄位的值就被復制到所有的數據報的標識欄位中。相同的標識欄位的值使分片後的各數據報片最後能正確地重裝成為原來的數據報。
(6)標志(flag)佔3位,但目前只有2位有意義。
●標志欄位中的最低位記為MF(More Fragment)。MF=1即表示後面「還有分片」的數據報。MF=0表示這已是若干數據報片中的最後一個。
●標志欄位中間的一位記為DF(Don』t Fragment),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當DF=0時才允許分片。
(7)片偏移佔13位。片偏移指出:較長的分組在分片後,某片在原分組中的相對位置。也就是說,相對用戶數據欄位的起點,該片從何處開始。片偏移以8個位元組為偏移單位。這就是說,除了最後一個分片,每個分片的長度一定是8位元組(64位)的整數倍。
(8)生存時間佔8位,生存時間欄位常用的的英文縮寫是TTL(Time To Live),表明是數據報在網路中的壽命。由發出數據報的源點設置這個欄位。其目的是防止無法交付的數據報無限制地在網際網路中兜圈子,因而白白消耗網路資源。最初的設計是以秒作為TTL的單位。每經過一個路由器時,就把TTL減去數據報在路由器消耗掉的一段時間。若數據報在路由器消耗的時間小於1秒,就把TTL值減1。當TTL值為0時,就丟棄這個數據報。後來把TTL欄位的功能改為「跳數限制」(但名稱不變)。路由器在轉發數據報之前就把TTL值減1.若TTL值減少到零,就丟棄這個數據報,不再轉發。因此,現在TTL的單位不再是秒,而是跳數。TTL的意義是指明數據報在網路中至多可經過多少個路由器。顯然,數據報在網路上經過的路由器的最大數值是255.若把TTL的初始值設為1,就表示這個數據報只能在本區域網中傳送。
(9)協議佔8位,協議欄位指出此數據報攜帶的數據是使用何種協議,以便使目的主機的IP層知道應將數據部分上交給哪個處理過程。
(10)首部檢驗和佔16位。這個欄位只檢驗數據報的首部,但不包括數據部分。這是因為數據報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路由器都要重新計算一下首部檢驗和(一些欄位,如生存時間、標志、片偏移等都可能發生變化)。不檢驗數據部分可減少計算的工作量。
(11)源地址佔32位。
(12)目的地址佔32位。
可變部分
IP首部的可變部分就是一個可選欄位。選項欄位用來支持排錯、測量以及安全等措施,內容很豐富。此欄位的長度可變,從1個位元組到40個位元組不等,取決於所選擇的項目。某些選項項目只需要1個位元組,它只包括1個位元組的選項代碼。但還有些選項需要多個位元組,這些選項一個個拼接起來,中間不需要有分隔符,最後用全0的填充欄位補齊成為4位元組的整數倍。
增加首部的可變部分是為了增加IP數據報的功能,但這同時也使得IP數據報的首部長度成為可變的。這就增加了每一個路由器處理數據報的開銷。實際上這些選項很少被使用。新的IP版本IPv6就將IP數據報的首部長度做成固定的。
目前,這些任選項定義如下:
(1)安全和處理限制(用於軍事領域)
(2)記錄路徑(讓每個路由器都記下它的IP地址)
(3)時間戳(Time Stamp)(讓每個路由器都記下IP數據報經過每一個路由器的IP地址和當地時間)
(4)寬松的源站路由(Loose Source Route)(為數據報指定一系列必須經過的IP地址)
(5)嚴格的源站路由(Strict Source Route)(與寬松的源站路由類似,但是要求只能經過指定的這些地址,不能經過其他的地址)[1]
這些選項很少被使用,並非所有主機和路由器都支持這些選項。
4. 數據包和幀有什麼區別
數據包和幀區別為:性質不同、所屬層不同、內容不同。
一、性質不同
1、數據包:數據包是TCP/IP通信協議傳輸中的數據單位。
2、幀:幀是協議數據單元,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把用戶數據封裝成幀。
二、所屬層不同
1、數據包:數據包的所屬應用層為網路層。
2、幀:幀的所屬應用層為數據鏈路層。
三、內容不同
1、數據包:數據包包含發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信息。
2、幀:幀包括幀頭、數據部分、幀尾三部分。其中,幀頭和幀尾包含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比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錯控制信息等;數據部分則包含網路層傳下來的數據,比如IP數據包。
5. 數據包是什麼意思'''還有為什麼要說包'''''
下程序時有時明明看起來很大的游戲,下載時卻很小那是因為你只下了個啟動程序,進去後會提示你下載東西,這才是游戲內容,此為數據包,個人相當討厭這東西,因為要wifi至,於為啥叫包嘛主要是因為比較大,對手機游戲來說數據包少則50MB多則1000多MB,而不叫資料庫的原因是資料庫有多種數據混雜且容量極為龐大幾個G都很正常。
6. 數據包是什麼意思
包(Packet)是TCP/IP協議通信傳輸中的數據單位,一般也稱「數據包」。
TCP/IP協議是工作在OSI模型第三層(網路層)、第四層(傳輸層)上的,幀工作在第二層(數據鏈路層)。上一層的內容由下一層的內容來傳輸,所以在區域網中,「包」是包含在「幀」里的。
包(Packet):在包交換網路里,單個消息被劃分為多個數據塊,這些數據塊稱為包,它包含發送者和接收者的地址信息。這些包然後沿著不同的路徑在一個或多個網路中傳輸,並且在目的地重新組合。
名詞解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聯)模型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定義的標准,它定義了一種分層體系結構,在其中的每一層定義了針對不同通信級別的協議。OSI模型有7層,1到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OSI模型在邏輯上可分為兩個部分:低層的1至3層關注的是原始數據的傳輸;高層的4至7層關注的是網路下的應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