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做好倉庫中的數據管理
一、倉庫的常見問題:
倉庫管不好,一邊是數以萬計的物料、成百上千的供應商,諾大的貨架式立體倉庫,一邊是為數不多且素質平平的倉管員,種類繁多但不適用,也基本不用的制度和流程。歸根到底,倉庫問題基本上都來自現場管理不到位,例如:
1、不遵守先進先出原則(First In,First Out----FIFO),造成呆料、廢料。
2、不按庫位擺放物料,或移動物料後,不及時把新庫位的資料交給錄單員錄入系統,造成無法找到相關物料。
3、倉管員不及時送單給錄單員,錄單員不及時錄入系統,結果造成系統數據與實際脫節,影響ERP系統數據的准確性,最終影響到了生產計劃的貫徹和執行。標識不統一、不規范,不是沒有物料編碼,就是物料名稱不對,以致無法追查該物料的歷史狀況。
4、部分倉管員責任心不夠,工作態度消極,辦事拖拉,庫存檔點不準,以及手工單據信息不準確(主要是抄寫錯誤,鍵入錯誤),這都是常有的事。
5、新舊倉管員交接不清,換一個倉管員,沒有真正的交接手續,對前任倉管員所管的物料狀態不明的,乾脆就封存起來不予管理,只說"找不到",造成了不應有的呆滯和浪費。
二、倉庫該如何管理:
倉庫說好管也好管,說難管也難管,首先應理清思路,弄清楚幾個基本問題。
1、「物料」是什麼?「倉庫」是什麼?
「物料」包羅萬象,客觀存在,但那隻是其表現形式,其實物料就是錢,物化了的錢,而倉庫就是放錢的口袋。錢放在家裡不能增值,錢要通過使用或投資流動起來,才能產生價值。同樣,物料為生產及銷售而快速地流動起來才能創造效益。當然,錢會丟失,也可能被盜,同樣,物料可能被浪費、被損壞及被盜竊。任何浪費、破壞和盜竊物料的行為,都是對公司、股東、對全體員工利益的侵犯!
2、物料管理管什麼?
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會涉及時間(T)、質量(Q)、成本(C),這三者彼此牽連,又相互制約,物料管理也概莫能外。
①T-Time時間:指物料的交期、入倉期、使用時間、倉儲時間、退料時間等等。
②Q----Quality質量:指物料本身的質量、倉儲質量、對有質量問題的物料的處理等等。
③C----Cost成本:指物料的價格、倉儲的成本、呆滯的成本、短缺造成停工的成本、多餘造成的庫容成本、佔用資金造成的資金周轉成本。
㈡ 數據治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華為雲Stack有解
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日益發展,沉澱的數據越來越多,數據的質量、使用效率、數據安全等等各類的問題迎面而來。為了讓數據發揮最大的價值,數據治理作為數智化戰略的一項必要舉措,列入了大多數企業的戰略行動計劃,業界也有「數字轉型、治理先行」的說法。但是談到數據治理,業界有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 「數據治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麼通過數據治理解決這些難題?數據治理究竟難在哪裡?華為作為典型的非雲原生企業是如何應對的呢?
2018到2021年間全球8300家標桿企業中,全面擁抱數字技術的前10%企業相比後25%企業營收增速超過5倍。數字化轉型浪潮下,數據資產將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支撐未來數據產業化升級,是未來政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根據華為在政企行業多年的深入耕耘和自身轉型的實踐,我們發現,優質高效的數據底座,是保障政企運營效率持續提升和業務創新升級的重要基石。我們深知打破數據孤島、確保數據准確、促進數據共享、保障數據隱私與安全,是政企數據治理的關鍵。當前很多企業數據體系建設呈現出「煙囪化」的趨勢,為政企數據治理帶來了四大挑戰:
l 進不來 :數據來源復雜,集成難;
l 質量差 :數據質量要求高,規則校驗多,落地難;
l 出不去 :數據煙囪林立,業務和數據匹配難,共享難;
l 不放心 :數據安全、交互風險高。
早期的華為是典型的非數字原生企業。從2007年開始,我們通過兩個階段的持續變革,系統地完成了數據管理體系建設,實現業務感知和ROADS體驗的數字化轉型:
l 階段一(2007-2017) :設立數據管理專業組織,建立數據管理框架,發布數據管理政策,通過統一信息架構與標准、有效的數據質量改進機制,提升數據質量,實現數據全流程貫通,業務運作效率整體提升。
l 階段二(2017-至今): 建設數據底座,匯聚和聯接全域數據,實現數據業務可視、隨需共享、敏捷自助、安全透明的目標,支撐准確決策和數據創新,構築差異化競爭力。
華為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我們總結出 「4層保障」和「2個抓手」(信息架構、數據質量) ,實現清潔數據,充分釋放數據價值的核心手段。
4層保障包括:
l 政策保障: 從目的、適用范圍、管理原則、問責等方面進行政策制定,公司層面需統一遵從,確保業務與IT共同參與數據治理。
l 流程保障: 建立數據管理流程,重大決議由企業變革指導委員會決策,通過變革管理體系和流程運營體系落地。
l 組織保障: 按領域任命數據管理Owner和團隊,建立實體化數據管理組織承接數據管理改進目標。
l IT落地保障: 建設承載面向「聯接共享」的數據底座和數據服務融合的統一IT平台,完成數據全流程流轉與價值變現。
2個抓手是指:
l 信息架構: 構建面向「業務交易」的信息架構,描述業務運作和管理決策所需要的各類數據及其關系,保障企業內統一「數據語言」。
l 數據質量: 建立數據質量管理框架和運作機制,例行開展公司級數據質量評估,由企業數據管理組織定期發布報告,牽引各業務領域持續改進。
上述的4層保障和2個抓手,構成了企業數據戰略資產綜合治理體系,能夠確保關鍵數據資產的有清晰的業務管理責任,IT落地有穩定清晰的原則依據,作業人員有規范的流程指導。遇到爭議時,有裁決和升級處理機制,治理過程有充足的人力、組織、預算保障。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數據治理環境,數據的質量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數據的價值才能真正發揮。
作為華為數字化轉型的底座,華為雲沉澱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方案能力,並通過華為雲Stack來賦能政企,加速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在數據治理領域,華為雲Stack為政企提供數據湖治理中心服務(DGC)來幫助企業客戶快速構建數據運營能力。DGC是數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開發運營平台,提供數據集成、數據開發、數據治理、數據服務、數據可視化等功能,支持行業知識庫智能化建設,支持大數據存儲、大數據計算分析引擎等數據底座。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DGC是怎樣應對我們前面提到的挑戰:
l 進的來:簡單高效的物理和邏輯數據集成保障數據全面入湖
非數字原生企業發展普遍有較長的 歷史 ,隨著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業務系統間存在大量復雜的集成和嵌套,數據來源多樣,數據形成孤島難以集中共享。
數據集成:簡單易用的多源異構數據批量和實時接入
DGC能夠提供活易用的可視化配置與遷移任務編排,將數據遷移和集成的效率提升數十倍。除主流關系型資料庫支持外,還支持對象存儲、NoSQL等40餘種同/異構數據源及三方大數據平台批量遷移入湖。 DGC物理入湖與HetuEngine跨湖跨倉協同的邏輯入湖 作為兩種重要數據集成方式協同互補,滿足數據聯接和用戶數據消費不同場景需求,支撐客戶數據湖從離線走向實時,構建物理分散、邏輯統一的邏輯數據湖。
l 理的清:從源端架構到平台工具端到端數據質量保障
企業級信息架構:結構化的方式實施有效的治理
企業在運轉過程中,需要定義業務流程中涉及的人、事、物資源,實施有效的數據治理,確保各類數據在企業業務單元間高效、准確地傳遞,上下游流程快速執行和運作。企業長期存在信息架構與IT開發實施「兩張皮」的現象,數據人員和IT人員缺乏統一協同,企業數據架構混亂,信息架構資產和產品實現邏輯割裂,數據模型資產缺失。
平台工具和服務:一體化開發設計,端到端專業服務,有機聯動保障數據質量
結合華為數據治理專家團隊與項目實踐經驗,DGC規范設計實現了一體化設計和開發,不僅確保了元數據驗證、發布和注冊的一致性,而且實現了產品數據模型管理和資產可視,同時輔以專業的數據治理服務團隊、成熟項目管理機制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支撐企業構建高質量的清潔數據架構和能力。在政務大數據中心通過DGC一體化平台和專業服務,完成多個委辦局全量數據接入,落地數據分層架構模型設計,完成基礎庫與主題庫的建設,實現委辦局數據全流程生命周期設計與落地,涵蓋數據架構和模型設計、數據標准設計、數據模型物化、數據質量稽核作業等,助力領導決策支持、宏觀經濟雲圖和惠民APP示範應用系統上線。
l 出得去:通過數據服務和數據地圖實現數據自助消費
數據底座建設的目標是便捷地支撐數據消費,確保用戶安全可靠地獲取數據,並通過靈活的數據分析等方式,按需快捷的消費數據。
數據服務:服務化方式供應數據
通過服務化方式對外提供,用戶不再直接集成數據,而是通過聚合應用模型可視化構建,涵蓋API發布、管理、運維、售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作為業務的「可消費產品」的關鍵要素之一,解決了數據的可供應性。
數據地圖:從查詢到分析到使用一站式自助
以數據搜索為核心,綜合反映數據的來源、數量、質量、分布、標准、流向、關聯關系,滿足多用戶、多場景的數據消費需求,解決了數據「可搜索/可獲取性」的難點問題。消費方獲取數據後,還支持從數據查詢到拖拽式分析的端到端的一站式自助作業,幫助數據消費者結合自身需要獲取分析結果,滿足業務運營中數據實時可視化需求。
l 用的安:從模型、制度到平台多維度打造立體化數據安全體系
安全能力模型評估:系統化安全管理抓手
數據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是數據安全建設中的系統化框架,圍繞數據全生命周期,結合業務的需求以及監管法規的要求,持續不斷的提升組織整體的數據安全能力,提升數據安全水平和行業競爭力,確保數據生產要素安全流通和數字經濟 健康 發展。在多個項目中,華為通過安全評估、安全加固等專業服務,助力客戶高分通過等保評估,實現數據安全流通。
從制度到工具和服務:統一安全治理框架落地
數據安全治理需要從決策層到技術層,從管理制度到工具支撐和服務體系,自上而下形成貫穿整個組織架構的完整鏈條。企業組織內的各個層級之間需要對數據安全治理的目標達成共識,確保採取合理和適當的措施;DGC數據安全定義數據密級、認證數據源、對數據動靜態脫敏及添加水印等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保護數字資產。
企業數字化轉型逐步進入深水區,如何提升海量數據治理的效率和准確率,如何將專家經驗固化傳遞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人工智慧與數據治理深度融合將會開啟數據治理的新階段,通過AI加速企業數據生產要素的變現、進一步釋放數據價值。
l 智能數據資產編目
基於AI的智能數據編目系統具備數據的學習、理解和推理能力,幫助團隊實現數據自主、簡化數據 探索 、實現重要數據資產智能編目推薦。
l 智能數據標准推薦/去重
通過機器學習技術,自動掃描元數據信息,提煉關鍵數據項,智能識別新增數據標准、冗餘存量數據標准去重,提高智能化程度。
l 智能重復/異常數據檢測
智能重復/異常數據檢測技術,將數據根據相似讀音、相似數據類型分組,通過模型計算相似度得分,超出規定閾值時,自動異常檢測和識別。
l 智能主外鍵識別
通過篩選候選主外鍵時構造特徵向量,並調用分類器智能判別該元數據是否為主外鍵,提升數據模型質量,進而優化和簡化後續資產梳理和對外提供數據服務。
數據是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認知世界相互聯接轉換的紐帶,大規模數據交互將構成龐大的政企數據生態。政企數字化轉型不能一蹴而就,數據治理亦非一朝一夕之功,治理的數據規模日趨龐大,類型千變萬化,手段也更智能豐富,需要我們共同攜手從制度、流程、技術、生態多維度一起努力,構建數據智能新世界。
㈢ 空間資料庫中,矢量數據的管理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矢量數據管理的方式分三種:
優點:
除通過 OID 連接之外,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幾乎是完全獨立組織、管理與檢索的。
其中圖形系統採用高級 語言編程管理,可以直接操縱數據文件,因而圖形用戶界面與圖形文件處理是一體的,兩者中間沒有邏輯裂縫。
缺點:
①需要同時啟動圖形文件系統和關系數據 庫系統,甚至兩個系統來回切換,使用起來不方便。
②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通過 ID 聯系起來, 使查詢運算、模型操作運算速度慢。
③數據發布和共享困難。
④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分開儲存,數據的 安全性、一致性、完整性、並發控制以及數據損壞後的恢復方面缺少基本的功能。
⑤缺乏表示空間對象及其關系的能力。
對變長的幾個數據進行關系範式分解,分解成定長記錄的數據表進行存儲。
將圖形數據的變長部分處理成 Binary 二進制 Block 塊欄位。
優點:
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都採用現有的關系型數據 庫存儲,使用關系資料庫標准機制來進行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連接。
缺點:
①處理一個空間對象時,需要進行大量的 連接操作,非常費時,並影響效率
②二進制塊的讀寫效率要比定長的屬性欄位慢的多,特別是涉及對象的嵌套,速度更慢。
優點:
主要解決了空間數據的變長記錄的管理,由資料庫軟體商進行擴展,效率要比前面的二進制塊的管理高 的多。
缺點:
沒有解決對象的嵌套問題,空間數據結構也不能由用戶任意定義,使用上仍受到一定限制。
㈣ 管理者如何進行數據管理
論數據管理,我只服藍點通用管理系統,它可以由用戶方便地自定義數據管理功能, 靈活而不失簡約,堪稱數據管理的神器